三国大战攻略,如果携带一把AK47无限量子弹

闪客网

三国大战攻略,如果携带一把AK47无限量子弹?

答案是不一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古代与现代社会不一样,封建制度会让你寸步难行,即使你能杀死皇帝,那么做皇帝的也不一定是你。社会生存的现状就是你必须要先适应社会,你才能在社会上生存下去,哪怕你天天拿着AK枪一顿乱扫,那么试问朋友你不生活吗?不吃饭?既然要的话必须低调,只有顺那个时代人的眼了,你才能有机会活下去,否则你生的方式估计有上万种。

古代封建制度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了整个社会中,每个人几乎都会遵循这种思想,而且是出于下意识的举动,可想而知这种思想的根基是多么的牢固。而你带着你的AK到古代以后你首先要做的什么,肯定不是杀人。因为不管杀多少人,只要你想称霸就必须先做好一件事,那就是给自己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最起码让周围的人能够认同自己的存在,不然你生活都成了问题,还怎么称霸。

三国大战攻略,如果携带一把AK47无限量子弹

然后你必须得考虑走哪一条路去称霸。直接击毙皇帝或者朝中所有大臣?那更不可能了,想做皇帝的人多了去了,能不能轮到你还是个问题,再说古代封建的宗法制也不可能会直接同意你当皇帝,总不能你将整个古代的人都杀光了,这样你称霸还有什么意义呢,难道你做那一切就是为了成为光杆司令吗?所以这条路是行不通,捷径不能走,要翻车,所以我们得老老实实的走正道?

何为正道?正道先通过帮助帮人杀人赚些钱,然后买官积攒自己的人脉,暗中可以搞搞小动作啥的,只要能增强你的实力,最后实力强大到可以指路为马的时候再击毙取而代之即可,注意这里的AK不是没有用处,AK是可以搞小动作的,它是帮助你一步一步往上怕的工具,但是一定要隐藏好这件宝贝,不然你还没进行到最后一步估计早就被人弄死了,要知道古人可都不是傻子。

一战为什么打起来?

如果把目光看长远一点,完全可以把一战和二战看作是一场世界大战的前半段和后半段,中间留了21年给各国休养生息。一战和二战中德国都是主要的挑起国,一战如果德国不参与,萨拉热窝事件引发的巴尔干战争顶多就是地区争端。

如果德国不侵略周边国家,继而引发了第2次世界大战,我们的抗日战争也就是地区战事。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八年,这些列强们对日本侵略我国东三省视而不见,实际上就相当于是默许。

在那个年代,谁的拳头硬谁就有理,谁就能够堂而皇之的拥有更多的地盘和利益。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也就不难理解一战和二战爆发的原因了。说穿了,就是各列强为了争夺利益各自纠集一些国家进行的混战,一战,二战莫不如此,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老牌的大英帝国已经在世界头把交椅的位置上坐了一个多世纪。英国最先享受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红利,自身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突飞猛进,并迅速在世界各地抢占了大片的殖民地,鼎盛时期统治了34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占到了全球的1/4。

那段时期,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俄罗斯都有自己的殖民地,这些殖民地都是列强们靠武力来统治,大肆掠夺殖民地上的资源。

写到这,我脑海里浮现出了这样一幅画面,一群列强坐在一个大圆桌前,正在享受着这场瓜分世界的盛宴。英国作为当时的世界老大,占据的地盘最宽,这些地盘也最好,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如北美,大洋洲,南亚次大陆等等。

德国这位后起的新兴国家,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不懈努力,施展各种外交手段,又先后发动了普丹之战,普奥之战,普法之战。最终把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变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也为德意志日后的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特别是普法战争之后,德国实际上已经取代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第一陆军强国,当然,海上霸主的地位还是被英国牢牢的抓住(直到现在,德国在海上依然不是英国的对手)。随着实力的增强,德国的野心也随之增大。

德国在这场瓜分世界的盛宴中,就因为自己是后来者,只能分得一些边边角角,好地盘都被英国,法国给占据了。这真应了我国的那句老话:先到的吃肉,后到的喝汤,哪个列强也不会轻易把到嘴边的肥肉再让出来,矛盾也就产生了。

这个是大方向的背景,具体各列强之间的矛盾要复杂的多。说起来,欧洲这个地方自古就是各国战乱不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地方地盘不大,国家却很多。依为我们中国人的眼光,除了北面的俄国能称得上是大国之外,其他的如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都只能称之为是中等国家。

一众国家挤在一块不大的大陆上,而且个个都不是好惹的主,矛盾恩怨自然也就多了。德国在统一的过程中,就跟法国和俄国都结下了梁子,夹在法国和俄国之间的德国统一后那是实力大增,对周边国家更是虎视眈眈。这直接威胁到了法国,俄国的利益,为此,双方都视彼此为潜在的竞争对手。

所以各自都拉帮结派,其中德国和奥匈帝国结成了同盟关系,后来又加入了一个意大利。法国和俄国也组成了协约国(后来英国,日本,美国,还有我国也加入了协约国阵营),两大阵营还各自拉拢了一些小国,欧洲两大军事阵营已然形成,双方剑拔弩张。

地处欧亚大陆交界处的巴尔干半岛,就成了两大阵营争夺的焦点,双方的势力范围在那里错综复杂,就是这个不大的半岛,引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的6月28日,那一天是塞尔维亚的国庆日,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出现在了波黑的塞尔维亚阅兵场,结果被一个塞尔维亚青年给枪杀了。

未来的国君被打死,这还了得,气急败坏的奥匈帝国随即向塞尔维亚宣战。塞尔维亚是俄国的势力范围,眼看着自己的小弟被别人欺负。做大哥的怎能袖手旁观,随后俄国也加入了战争,德国跟奥匈帝国可是同盟国关系,条约上的字迹都还没有干,怎能不做数,更不能认怂。

说起来,萨拉热窝事件是给了德国人一个绝佳的参战借口,这正是他们求之不得的,以至于德国人高呼:这真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随后就是法国,意大利,英国也加入了混战,还有欧洲的一众仆从国,再后来就是日本,美国,这场世纪大战彻底沸腾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止时间为1914年~1918年,历时四年多,先后有30多个国家参战,15亿人被卷入战争。这些都是后话,最开始是德,奥跟法,俄的战争,后来英国,意大利,甚至远隔重洋的日本和美国也加入,这些国家出兵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这就要来细细的说一下。

原本德国跟英国并没有直接矛盾,虽然德国眼馋英国的殖民地,但也没到撕破脸去强抢的地步。英国是孤悬于欧洲大陆的一个岛国,战火并没有蔓延到自己的国土上。要认真说起来,欧洲大陆几个国家打的热火朝天也不关它啥事。

但英国人“唇亡齿寒”的道理也不会不懂,如果德国击败了法国,俄国,并统一了欧洲大陆。下一步的目标将会是谁?也就不言而喻了,到时侯,几十公里宽的英吉利海峡是绝难阻挡得了德国人的骄兵悍将。

英国人又不傻,这笔账还是会算,如果自己本土都被侵占了,那几千万平方公里的海外殖民地还不是要打包相送。这么巨大的肥肉,任哪个国家也会垂涎三尺,英国没怎么犹豫就选择了参战。

再来说一下这个意大利,意大利这个国家用我们中国的老话来说:就是一个墙头草,风吹两边倒。意大利这个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不仅军事差强人意,做法更是让人不敢苟同。

先是站在德国这一边,以为跟着这个大哥会有好酒好肉吃。后来眼瞅着德国大厦将倾,马上又跳到英法那一边,虽然后来逃脱了制裁,但也没捞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

远隔万里之遥的日本参战,就让人有些想不通了,难不成日本是出于道义?当然不是,日本人的算盘打的贼精。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只出动了29000兵力,出力不多,好处却捞了不少。

战后德国在亚洲的地盘被划归日本所有,其中就有我国的青岛,太平洋上的多座岛屿也被日军占领。自家的地盘被列强抢来抢去,我国还是以胜利者的姿态签订《凡尔赛条约》的,这简直是国家耻辱,而后我国爆发了五四运动,这都是后话了。

美国也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跟第二次世界大战颇为相似,都是后期才参战的。直接的原因是齐默曼事件,当年英国截获并破译了德国的一份电报,据说是德国暗地里支持墨西哥向美国开战,以其夺回在美墨战争中失去的大片土地。

当时的美国政府获悉这一情报,随即在1917年4月对德宣战,以我个人之见,不排除英国拉美国下水的嫌疑,当时的美国虽然还不是第一军事强国,但是妥妥的一个强国。以当年墨西哥的实力想跟美国掰手腕,不说是鸡蛋碰石头,至少也是自讨苦吃。

这不由得让我又想到了美国出兵伊拉克的洗衣粉事件,总有些莫须有的味道。当时德国在欧洲都已经自顾不暇,根本就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去支持墨西哥,开战这样的国家大事口头支持算个屁。如果不是实质性的出兵支持,墨西哥也没有宣战,就算这封密电是真的,要说起来这事也可大可小。

以这样的借口宣战,我更倾向于美国是痛打落水狗,美国参战是1917年,距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也就剩下一年时间。当时欧洲的战事趋于白热化,德国这一边已经呈现出颓势,美国选择在这个时机出兵,也真算是揪准了时机。

将来享受胜利果实时也好开口,美国的参战,让胜利的天平彻底倒向了英法这一边,也可以说是压垮德国最后的一根稻草。当然,美国的参战也有一部分客观原因,当时美国在大西洋上的运输船只遭受到了德国海军的攻击,至于是误击还是蓄意就不好说了。

1918年,德国战败后,接下来就是清算了,《凡尔赛条约》的签订,条约签订之前,战胜国之间也是争议不断。法国主张把德国大卸八块,这样就能干净彻底的阻止德国的再次崛起,英国和美国则主张有限的削弱德国的实力。

《凡尔赛条约》共分为15部分,440条,根据条约的规定,德国损失了1/10的领土,1/8的人口。所有海外殖民地一夜清零,军事上,德国不能拥有空军,陆军限制在很小的人数范围,不能装备坦克,大炮这些重型进攻性武器,海军只保留了几艘中小型舰艇。同时德国还需赔偿2260亿马克,后减至1320亿马克。

《凡尔赛条约》就像是套在德国人头上的紧箍咒,在战胜国看来,《凡尔赛条约》就是对德国人的惩罚,而在德国人看来,这就是一个不平等条约,是真正的国耻。一有机会肯定要撕毁条约打个翻身仗,在那样的情景下,希特勒在德国迅速崛起,跟随他崛起的还有他领导的纳粹党。

如果希特勒没有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就是带领德国走出经济泥潭的大救星,只是历史没有假设。德国在希特勒的统治下,国力迅速增强,国力增强后的第一件事,希特勒就突破了《凡尔赛条约》限制,大力发展军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21年后,也就是1939年,按耐不住的希特勒终于捅破了最后一层窗户纸,悍然入侵了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拉开了序幕,开战之初,德国的闪电仗打的是顺风顺水。1天内征服了丹麦,5天内征服了荷兰,18天内征服了比利时,23天内征服了挪威,27天内征服了波兰,39天拿下了法国。

随着战事的捷报频传,希特勒的胃口也越来越大,在空袭英国失利的情况下。于1941年调转枪口发动了对苏联的入侵,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希特勒也拉拢了两个主要伙伴国,一个是日本,一个是意大利,还有一些小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的范围比第一次世界大战还要大,有60多个国家参战,20亿人被卷入了战争。共造成了7000万人的死亡,1.3亿人受伤,其中我国的伤亡人数为3500万。

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我发现了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意大利的故伎重演就不必多说了。主要的参战国跟第一次世界大战参与国如出一辙,除了日本在二战时跳到了德国一边外(当时奥匈帝国已经解体),参战双方几乎没啥变动。

美国的参战,两次大战都是姗姗来迟,总给人一种“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味道。我在想,假如日本不手欠,不去偷袭美国的珍珠港,美国会在哪个时机选择参战?或者干脆搬条板凳坐在那观看这场战争大戏。

客观来说,两次世界大战,美国都成为了天平中那个最重的砝码,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它选择站在哪一边,胜利的天平就会倒向哪一边。都说一个人最容易在同一个地方跌倒,有时觉得国家也是如此。

当年美国的综合实力比德国,日本,意大利三国加起来都要强,希特勒千算万算,难道就没算到美国人的参战?一战时英法这一边也是在美国的加持下实力大增,德国最终败北。希特勒是对自身实力的过度自信,还是对美国的不参战太过过于乐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德国发动侵略战争开始的,德国之所以在一战结束的21年后,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除了德国人痛恨《凡尔赛条约》,同仇敌忾的想翻身之外。最大的因素就是人了。假如当年统治德国的不是希特勒,而是那位“乐不思蜀”后主刘禅,那结果估计就完全不一样了。

说到底也是利益的使然,德国人认为自己的利益遭受到了损害,在国际舞台上遭受了不公平的打压。经过励精图治实力壮大后,想到的当然是把自己的利益夺回来。恰好希特勒这样一位野心勃勃的人上位,在他激情四射的演说蛊惑下,一场大战就不可避免的被引燃了。

1945年8月15日,随着日本天皇宣告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能落下了帷幕,这场造成亿万人死伤的人间浩劫终于结束了。两次世界大战虽然已经成为了历史,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一战结束距今不过100年,二战结束不过76年,我们要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两次世界大战详解?

第一次世界大战

1.时间:1914-1918年

2.根源: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导火索: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青年枪杀)

4.交战双方:

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后期成为协约国,以自身利益为转移)

协约国:英、法、俄、意大利 、美国、中国等

5.主要战场: 欧洲

6.重要战役:

凡尔登战役:1916年,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是一战中最残酷的战役,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

索姆河战役:在1916年7月1日爆发,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7.战争结束: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退出战争。1918年土耳其、奥地利、德国先后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8.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9.战后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1919年协约国在法国的巴黎召开了和议,签订《凡尔赛和约》

华盛顿会议: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1921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二战爆发

1.直接原因:1929—1935年的经济危机加速了德、日等法西斯的建立,法西斯势力是战争的制造者。

2.交战双方: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德意日)VS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美、苏、英等26个国家)

3.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二)战争经过

1.巴巴罗莎计划:二战中德国侵苏行动代号,1941年6月实施,苏德战争爆发(苏联称卫国战争);10月,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粉碎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

2.日本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加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3.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成为战胜法西斯国家的有力保证。

4.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5.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既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二战的转折点。

6.开罗会议:1943年,由中英美三国在埃及开罗召开,商讨日本的战后处置问题。

7.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战役,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军陷入东西两个战场(苏联红军和美英盟军)夹击之中。

8.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召开,决定成立联合国。在没有中国参加的情况下,承认外蒙古独立,被称为东方慕尼黑阴谋。

9.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会议还通过了《波茨坦宣言》,督促日本帝国主义必须无条件投降。

10.战争胜利: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欧洲战场结束。

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二战全面结束。

(三)战后处置

1.纽伦堡审判:1945年11月20日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开庭,开始了对纳粹德国首要战犯的审讯和判决。1946年10月1日正式闭庭。

2.东京审判:二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首要甲级战犯的国际大审判。

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前夕,周瑜巧用反间计杀了精通水战的叛将蔡瑁、张允,就是个有名例子。

曹操率领号称的八十三万大军,准备渡过长江,占据南方。当时,孙刘联合抗曹,但兵力比曹军要少得多。曹操的队伍都由北方骑兵组成,善于马战,可不善于水战。正好有两个精通水战的降将蔡瑁、张允可以为曹操训练水军。曹操把这两个人当作宝贝,优待有加。一次东吴主帅周瑜见对岸曹军在水中排阵,井井有条,十分在行,心中大惊。他想一定要除掉这两个心腹大患。曹操一贯爱才,他知道周瑜年轻有为,是个军事奇才,很想拉拢他。曹营谋士蒋干自称与周瑜曾是同窗好友,愿意过江劝降。曹操当即让蒋干过江说服周瑜。周瑜见蒋干过江,一个反间计就已经酝酿成熟了。他热情款待蒋千,酒席筵上,周瑜让众将作陪,炫耀武力,并规定只叙友情,不谈军事,堵住了蒋干的嘴巴。周瑜佯装大醉,约蒋干周床共眠。蒋干见周瑜不让他提及劝降之事,心中不安,哪里能够入睡。他偷偷下床,见周瑜案上有一封信。他偷看了信,原来是蔡瑁、张允写来,约定与周瑜里应外合,击败曹操。这时,周瑜说着梦话,翻了翻身子,吓得蒋干连忙上床。过了一会儿,忽然有人要见周瑜,周瑜起身和来人谈话,还装作故意看看蒋干是否睡熟。蒋干装作沉睡的样子,只听周瑜他们小声谈话,听不清楚,只听见提到蔡、张二人。于是蒋干对蔡、张二人和周瑜里应外合的计划确认无疑。他连夜赶回曹营,让曹操看了周瑜伪造的信件,曹操顿时火起,杀了蔡瑁、张允。等曹操冷静下来,才知中了周瑜反间之计,但也无可奈何了

三国演义的第十二回的概括主要内容字数愈多越好?

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

吕布用陈宫计,让城中富户田氏诈降,诱曹操入濮阳城。曹操中计,在北门与吕布遭遇,用手掩面,谎言脱困。曹操将计就计,诈言被烧死,诱吕布入寨,大败之。两家因蝗灾缺粮而罢兵。陶谦病危,三让徐州于刘备,备不受,陶谦指心而死,刘备于是暂领徐州牧。曹操听说此事大怒:“我杀父之仇未报,你倒不费半箭之功,白得徐州。我要夺回徐州城,先杀刘备,再挖出陶谦尸体,为我父亲报仇。”他的谋士劝道:“弃兖州而取徐州,是舍本求末,以安易危。不如先平定山东,既可以获得充足的军粮,供养三军,又可以得到朝廷的赞赏和百姓的拥护。”曹操采纳了这个建议。操东略陈地,次及汝,颖。打败黄巾何仪、黄邵。操使埋伏计俘许褚,褚降曹。操复攻兖州,乘兖州空虚,曹操攻取,后进兵濮阳,六员大将共攻吕布。因田氏内应曹操,无法进城,逃往定陶,又中曹操埋伏,大败而逃。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7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