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飞车黄金米格,苏联曾经用钛合金造核潜艇?
这张表格里倒数第二个橙色箭头指的,俄罗斯生产的ΠΤ-3B钛合金牌号,就是前苏联钛合金潜艇耐压壳体所使用的钛合金材料 ,它其实不神秘,我国和美国都有相应对的钛合金牌号,里面的合金成分除了钛(TI)还有铝(AI)、钼(MO)、锆(ZR)、硅(SI) 根本不是外界想象的那样复杂,从工业角度来说,成分越复杂的合金材料在后续的加工过程中会越困难,因为大部分的合金板、管、带、丝、型材都需要热处理或者焊接,这两项热加工工艺会出现合金成分热烧损的问题,如果某一个合金成分被烧损低于成份值,那么整个材料轻则焊接位置达不到技术要求,重则整块材料报废!所以,需要大量后续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合金成分都不太复杂。沉没在北极北海海底的世界上潜深最深的苏联“共青团员号”核潜艇,属于958型 北约代号M级(麦克)。它是1980年代世界上最大的攻击型核潜艇,水下排水量超过8000吨,潜艇的耐压壳体就是采用ΠΤ-3B钛合金制造的,最大潜深1250米,为世界之最!苏联历史上一共建造了3型 10多艘钛合金耐压壳体的核潜艇。
从材料学角度来说,钛要比钢铁或者铝更适合制造工业品(核潜艇也是工业品),因为它:任性、抗拉强度、重量轻(钢的四分之一)、耐腐蚀、超低磁型(对于潜艇来说意义非常大,可以躲过磁力探测器材的搜索)都大大超过那两种金属,并且钛资源的地质储量是非常丰富的!
既然是这样,为何我们身边很少有钛的制品?一提到钛合金就是“高大上”?这是因为钛虽然地质储量丰富但是把它冶炼出来(海绵钛)→合金化→后续的加工…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原因是钛是极易被氧化的金属,而大自然当中氧是无处不在的!这就给钛的一系列生产带来了极大的麻烦!生产环节当中稍有不慎就会形成氧化钛,成了无用的东西,还需要重新脱氧还原。苏联第一代钛合金潜艇,著名的“阿尔法”级。是苏联建造的核潜艇当中艇员最少,自动化水平最高的核潜艇。
所以,钛虽然储量丰富但是生产它是非常费事的,从冶炼开始就需要在真空、脱氧状态下进行,直至生产出来潜艇所需要的板材和型材,到了焊接环节又出现了遇热氧化的问题(遇热后分子之间的间隙扩大,氧分子迅速侵入而形成氧化)所以需要采用“惰性气体保护焊”才行。
总之,钛理论上是比钢好出很多的材料,储量也很丰富,但矛盾的加工困难耗时费力,并且价格相对于潜艇用钢来说比较昂贵!所以,其它有制造核潜艇的国家都采用HY-80或者HY-100高性能钢制造潜艇的耐压壳体,并且钢冶炼暨后续加工要比钛合金工艺简单了很多,价格更是便宜很多。那么,前苏联为何要独辟蹊径使用钛合金制造潜艇?这个原因就是苏联在核潜艇制造方面总体上落后美国一个等级,甚至要落后于英法!特别是机械价格方面和反应堆制造方面的不精致,造成了潜艇噪音很大!对于潜艇来说静音始终要放在首位,所发出的噪音太大也就失去了海水屏障的意义,但解决噪音大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所以,苏联打算利用钛合金抗冲击性能、抗拉伸强度…都比钢好的特性让潜艇潜得更深一些!如果达到水下1000米,那么美军的反潜装备的效能会变得极低,而且反潜鱼雷也潜不到那么深,也就没法打击潜艇了。美军MK48型反舰/反潜两用鱼雷,最初型号只能打击600米水下深度的潜艇,由于苏联钛合金潜艇可以潜深至800~1200米,这对于美国来说是一个不好的信号,如果苏联潜艇在水下1000米“摸到”美国近海,出其不意的上浮到发射导弹的深度再发射核导弹,美国是完全防御不及的,连5分钟的预警时间都没有!这种形势也迫使美军改进MK48,使其可以在水下1000米打击钛合金潜艇。俄罗斯海军“亚森级”多用途战役核潜艇和“拉达级”常规潜艇。
冷战结束了,疯狂的军备竞赛也停止了,俄罗斯虽然受国力下滑的影响,军事力量已经大幅度的降低,但是核潜艇是国之重器,是大国的象征…俄罗斯咬牙也要坚持研制新型的核潜艇,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俄罗斯现有的机械加工能力和反应堆制造技术也有了不小的提高…也不在需要刻意的使用钛合金强化下潜深度了,目前世界上除了俄罗斯还有几艘“塞拉Ⅱ”钛艇外,其它国家依旧是采用高性能钢来制造核潜艇的耐压壳体!
核潜艇是大型综合武器装备平台,它的建造要求各方面性能都要平衡,这样才能使核潜艇的战斗力水平提升,如果单纯的提高某一性能最终的后果就是潜艇造价非常昂贵,性能提高也不是很大,也就成了得不偿失事情。
会演变成为双方的局部战争吗?
印巴冲突,其因是克什米尔,在英殖民时期,克什米尔是独立的,位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阿富汗之间,面积19万平方公里,首都斯利那加。
英军撤出后,印巴为了争夺克什米尔控制权,发生第一次冲突,战争从1947年10月持续到1948年12月,在联合国调停下,双方停火,当时的停火线成了克什米尔的分裂线,巴占据了克什米尔的五分之二,印占据了富饶、繁荣的五分之三。克什米尔丧失独立后,1965年2月,印陆军在空军掩护下,发起了抢夺库奇兰恩的第二次战争。两月后,在英首相道格拉斯的调停下暂停。虽然停了火,但两国领土争端不断,民族、宗教矛盾加剧。在各方面失利的情况下,巴总统阿尤布汗实施了“大满贯”的反攻行动。这次双方都动用了坦克、飞机甚至导弹。第二次战争以巴向印推进6千米,占领约1200平方千米,于1966年2月在苏联斡旋下结束。1971年11月,印在巴内部矛盾激化的情况下,首先出兵东巴基斯坦,随后战争扩散到西巴基斯坦,第三次战争,以东巴脱离巴基斯坦,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结束。
1999年两国又在克什米尔的卡吉尔,展开了第四次战争,激烈交火长达74天。之后10多年,双方始终陷入频繁的局部冲突中,至2003年双方在各方的调停下,从新签署了全面停火协议。时隔14年,2018年1月印度首先又对巴开火,这次的规模有人说是乎象发生了世界大战,短短几天,双方都有不小的伤亡。
克什米尔地区直接决定南亚的战争形式,自双方冲突以来,大小交火数万次,累计死伤5万多人。双方的交火,遭殃的却还是普通百姓。
以目前的态势,印巴都有自己冲突的理由,对于两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每次的战争,都会危及全球,国际社会都尽力调停,至于冲突会多大规模,会持续多长时间,恐怕只有天知道。
160战略轰炸机到底强在哪?
图-160可能是最被高估的武器之一,它就像体型庞大威猛的恐龙,终究只是必定走向灭绝的物种。
笔者在很多文章中都说过,图160是有史以来人类建造的最漂亮的飞行器。虽然庞大无比,但是曲线优美、造型优雅,再配合为了抵御核辐射而选用的银白色涂装,骄傲的苏联人拒不接受北约给予的“海盗旗”代号,而给它起了一个更传神的名字---白天鹅。考虑到图160是为了毁灭世界而生的战略轰炸机,这种审美上的冲击感更是无比的强烈。从感性上说,白天鹅是笔者最喜欢的飞机,但是这代替不了笔者从理性层面对它的批判。
图160实际上是对美国进行技术跟踪的产物(说的难听点就是山寨),其具体跟踪目标就是B-1轰炸机。
美国B-1A轰炸机,注意,这与后来美国大批量服役的B-1B不是一回事。眼神再不济的读者也能看出图160跟图上这架飞机的渊源。
美国B-1轰炸机项目开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是“先进有人驾驶战略飞机”(Advanced Manned Strategic Aircraft,AMSA)计划的产物。作为计划中B-52的替代机型,B-1主要是针对当时已经部署的防空导弹进行性能上的优化。由于当时以刚刚兴起的防空导弹为主要手段的防空系统尚不完善,美国在AMSA项目中选择以高空、高速性能作为主要的突防手段,让战略轰炸机拥有高空超过2马赫以上的极速,以对抗防空导弹和截击机,而且载荷航程性能较B-52也有突破。在这样的背景下,B-1A诞生了。
为了兼顾冲刺时的极速性能和起降、巡航阶段的升力性能,B-1A使用了变后掠翼技术,在起降和巡航阶段机翼展开、后掠角变小,升力性能好;在高速时机翼收缩、后掠角增大,减小阻力,较号的解决了极速性能和载荷航程性能的矛盾。付出的代机就是结构重量增加、维护难度增大,但是在庞大而昂贵的战略轰炸机上,这些缺点不叫事儿。
航空工业水平较美国差点意思的苏联也觉得B-1是个好东西,于是有样学样的搞出了自己的“B-1斯基”图-160。只不过擅长暴力美学的斯拉夫人青出于蓝,搞出的图160在平台性能上较B-1A更强---尺寸更大、起飞重量更重、速度更快、载荷航程性能更强。
图160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的轰炸机,估计也后无来者了。图160最大起飞重量275吨,最大载弹量40吨,不加油最大航程12000公里,绝对是空中大杀器。而且,虽然图160硕大无比,但是得益于电传飞控等先进技术的运用,图160操控性不错,机动性能在轰炸机中也是佼佼者,堪称苏联航空工业的巅峰之作。
但是,正所谓大而无当,军事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图160(包括B-1A)迅速落伍,不适应战争形态的改变,图160在诞生之际就意味着落后于时代。预警机、高性能雷达、高性能战斗机、高性能远程空空导弹的出现使得高空2马赫突防这种路数成为不折不扣的自杀之举,尤其对于机动性能相对笨拙的大型轰炸机而言,图160一下子就成了一个过气网红。此时的轰炸机突防路径已经明确无误的确定为隐身突防。
B-2的隐身+飞翼路线才是正道,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隐身还是最可靠、最成熟的突防手段,所以我国的轰20、美国的下一代轰炸机B-21都无一例外的采用了隐身飞翼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B-1A首飞后不久,美国军方就意识到了高空高速突防不靠谱,将B-1的速度性能要求下调,从2马赫下调至1.25马赫,而且提高了低空突防能力和隐身性能,这就是后来的B-1B。
实际上,如果不是里根竞选总统时为了拉拢选票,B-1B都不会装备,而是直接装备B-2了。B-1B在后来的服役生涯中饱受维护性能差、可靠率低、运营费用昂贵等缺陷困扰,空军甚至在21世纪初决定将B-1B全部退役,后来因为轰炸机部队的数量缺口而作罢。B-1B将是美国战略轰炸机部队三驾马车中最早退役的机型,甚至早于它的前辈B-52。
图160也遇到这样的问题,其赖以立身的高空高速优势已经过时,目前只能以发射巡航导弹进行防区外打击为主要作战手段---这与B-52、图95、轰6K这样的老爷机有什么区别呢?而且运营成本更高,性价比更低。
即便在防空压力约等于0叙利亚战场上,图160也是用上千公里外扔巡航导弹的作战方式,堪称杀鸡用牛刀---问题是,图95也能干这活儿啊。
所以,图160虽然仍是这个世界排名前三的战略轰炸机,但是与它赫赫名声相比,有点名不副实了。
但是,作为俄罗斯远程航空兵的扛把子,图160仍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毕竟它还是一种能够执行核打击任务的战略轰炸机。即便在和平时期,图160凭借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载荷航程性能,仍然能突入对手防空识别区,执行战略威慑任务。
2013年,两架图160从俄罗斯伏尔加沿岸地区恩格斯空军基地起飞,一路沿着北约的防空识别区巡航,最后飞往委内瑞拉后返回。在被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在战略上全面压缩之际,俄罗斯用2架战略轰炸机突入美国后院的手段给美国造成巨大威慑。读者注意看这两架图160的突防路线,基本就是模拟对英国和美国进行巡航导弹打击。普京有一句话说的好:抗议一百次,也不如战略轰炸机扇动一次!这就是战略轰炸机的价值,即便落伍,那也是大杀器,江湖地位在那摆着呢!我国近年来用轰6K搞的绕岛巡航、前出西太、战巡南海等动作,也充分体现了大型轰炸机的价值。
即便是摸不到“战略”门槛的轰6K,都已经让敌对势力如临大敌,等到我们那种四发、飞翼、隐身布局的战略大杀器扇动翅膀的时候,他们还不得“吓尿”啊?!
写到这里,笔者要对我国军迷圈广泛流传的我国引进图160、逆火的故事说两句。这个故事现如今不火了,但是在10年前可是最具话题性的军事热点之一。当年网络上盛传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拟从乌克兰手里购买遗落在乌境内的图160轰炸机,但是由于美国、俄罗斯的阻止没有成行云云,说的有鼻子有眼。
首先要说,这只是天方夜谭而已。笔者觉得中国网络上流传这样的段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觉得乌克兰的那些图160落得如此下场,心中不甘而已。而且,对于那个年代我国空军孱弱的战略打击能力来说,我们太需要图160了---不客气的说,图160来华的故事,只是当时尚显穷酸而无处排解的中国军迷一厢情愿的意淫而已。
实际上,对于当时囊中羞涩的中国空军来说,远程战略打击这样高大上的手段只是遥远的念想而已,主力战斗机还是歼6配歼7,远程预警、指挥、控制、侦查、加油这些对于战略打击来说必不可少的手段全都为0,即便人家卖你几架图160,又有什么用呢?而且,当时图160事实上已经停产,发动机等零配件供应渠道几乎没有,怎么能维持图160机队的正常运转?战略轰炸机不是烧火棍,拎起来就能使唤,必须得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使它运转起来,而且也要契合国家的战略目标才行。军迷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收集一堆纸面数据最强的装备,但是国家、军队不会那么愚蠢。
那么,图160对现在的中国来说还有吸引力吗?笔者觉得,对于这种行将灭亡的恐龙来说,就三个字:看不上!这不是狂,等轰20横空出世的那一天,军迷对图160的怨念就会放下了。
美国到处发动战争是为了卖军火吗?
对于美国肆意发动战争这一行为,肯定不只是为了倒卖军火这一简单的原因。当然不可否认,倒卖军火是一项重要因素,毕竟军火生意是合法牟取暴利的一档行业。而美国更是在一战、二战中通过倒卖军火生意,来达到快速发家致富、繁荣昌盛的目标。
(美苏争霸)
很显然美国成功了,通过军火生意的发展,原始资本不断积累、扩充,使得美国早在前期的竞争中便开始遥遥领先的地位。后来随着死对头——前苏联的坍塌分崩离析,美国正式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
在世界上拥有着强大的话语权,可以轻易的无视各种规则,哪怕是他亲自制定的规则。这些特权都是源自于其霸权统治下的强大国力。而美国这么热衷于挑起各地战争,无非是为了维护他的霸权统治,以及霸权统治下所带来巨额回报。
(美元经济)
掀起战争、调动各国的周边摩擦,一边是为了维护自己国内的各大利益集团的利益,通过外界战争来逐渐削弱本国内部矛盾。另一边可以有效的对其他国家进行压制,阻碍他国发展,干涉他国内政。
(美国武装干涉他国)
所以说美国到处掀起战争,不是单纯的为了倒卖军火,而是其背后更加深层的经济和政治目的。比如说,美国打南联盟,攻打伊拉克,阿富汗地区等行为都是有着其政治目的的。
兵器次元系悟空问答签约作者,各位读者大大点波订阅关注吖~
印度战斗力强还是不强?
武装装备什么的,其他作者已经论述的很清楚了,我们这篇只说说印军在高原地区作战的后勤保障。在世界屋脊上过冬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据海外网10月19日报道,印度媒体报道,印度已经全面启动了高原边境的冬季补给行动,此举是为了保证在拉达克的印度军队的各项活动的顺利展开。这是印度军队从1999年印巴卡吉尔冰川战争的二十年来最大规模的军事后勤行动。
印度今年五月首先挑起边境事端,导致双方目前在前线都部署有军队,此前的对峙,因为是在夏季和秋季,高海拔地区的温度还不寒冷,边境地区环境还不算太恶劣,双方军队都可以在野外驻扎,但是随着季节的变化,目前边境地区已进入了冬季,环境越来越恶劣。
在以前,由于冬季严寒、大风大雪封山,道路难行,温度骤降,再加上原本就是高海拔地区,很难进行军队的驻扎,所以双方通常在冬季将前线人员撤回后方基地,等到开春以后再向前部署。
如果坚持在高海拔地区部署,那就必须要提供合适人员居住和作战的环境,否则在野外山顶部署的军队可能会首先败在恶劣的大自然环境面前。考虑到在边境过冬的需要,印度军队已经从美国和欧洲国家紧急采购了大量防寒物资,范围涵盖防寒服、帐篷甚至是单兵口粮这种最基本的必需品。
印度军方声称,印军已经向拉达克东部高海拔地区运去了大批的坦克、重型武器、弹药、燃料、食物和冬季装备,以便能够维持印军长达四个月的在恶劣严寒环境中的战备补给。为应对高海拔地区的低温,印度已经从美国、欧洲等几个国家进口了冬季服装和装备,它们已经被提供给拉达克东部的部队。因为10月以后,这些地方的温度将会大幅度降低,最低可降低到零下25℃,个别地区可以降到零下40℃。为了运送这些物资,印度军队近段时间几乎出动了所有的现役运输机和运输型直升机,包括安-32和C-130“大力神”战术运输机,C-17“环球霸王”和伊尔-76战略运输机,米-17和“支奴干”直升机等等,前线机场异常繁忙。
印度这次大规模后勤补给行动,不光是运送物资,还有基础设施的修建,以及后勤保障基地的建设。例如达拉克地区的公路,桥梁、隧道和后勤补给基地,主要目的是为了延长印军在达拉克地区冬季的通车时间,以便让印军的补给线更加持久。
在《今日印度》的新闻报道里,印军看到我国徐工集团的步履式挖掘机“钢铁螳螂”出口巴基斯坦,在复杂山区林地能顺利作业,于是也不惜重金,从欧洲引进了同类型的步履式挖掘机。
军队的后勤补给,尤其是对驻守在恶劣环境地区部队的补给能力,反映出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如果维持一支小规模的部队在高原过冬,那么光是使用直升机补给体系,也保证少量一线部队的长期驻扎。然而如今的情况已经不同,印度在拉达克东部增设了三个陆军师,总共在边境地带部署了大约20~30万部队,是正常时期的十倍,绝大部分部队还是普通的低海拔地区的陆军部队,在单兵装备、后勤保障和日常训练等方面均不习惯高原山地严寒地区。
而我军部队的准备则十分充分,各类物资准备充分,改善了高海拔地区官兵的作战居住环境,修建了自供应能源的保温舱,能有24小时热水供应,为了保持食物的新鲜度,还修建了多个保温菜窖,保障了士兵的高水平饮食,甚至使用无人机为前线哨所运送物资。
解放军已经能在高原山地地带建立大量永久性驻扎基地,有着完备的供暖、供电和供水系统,而印度却很难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建造永备性建筑。也就是说,这几十万印军还将在高原苦苦捱下去。
以印度的能力,要想在高海拔地区维持一支20万的大军,是很困难的事情。目前,达拉克地区的寒冬已经到来了,如果物资补充不充足,将会有更多的士兵冻死和冻伤的危险。即使两军不发生冲突,印军在这个冬季恐怕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