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琢磨一个事儿,就是徐庶和诸葛亮到底谁更厉害点?网上吵来吵去的,我也挺好奇,就自己动手查查,理理思路。
就觉得这有啥好比的,《三国演义》里不都写嘛徐庶自己推荐的诸葛亮,说人家是卧龙,才能比自己强十倍,能比管仲、乐毅。这么看,徐庶自己都认怂,那肯定是诸葛亮厉害。当时觉得这事儿就结。
但后来跟人聊天,又看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发现不能光看小说。得扒拉一下正经历史是咋说的。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发现里面道道还挺多。
我的实践过程是这样的:
- 第一步:捋清演义里的印象。 我先把《三国演义》里关于这俩人的情节回忆一遍。徐庶出场很亮眼,帮刘备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打几个胜仗,让当时挺惨的刘备看到点希望。后来因为老娘被曹操抓,被程昱设计骗走,临走前推荐诸葛亮。诸葛亮那就更不用说,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赤壁之战……一直到后面的治理蜀国、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
- 第二步:找正史资料对比。 这是最头疼的一步。演义太深入人心,得分清楚哪些是罗贯中编的,哪些是历史上真有的。我去找些关于《三国志》的解读和资料。发现正史上,徐庶确实在刘备那儿待过,也确实有才干,但具体破八门金锁阵这些细节,好像是小说加戏。他后来去曹魏,官也做到,但好像没啥特别大的建树,有种说法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不过历史记载他还是有官职升迁的。
- 第三步:分析诸葛亮的功绩。 正史上诸葛亮的记载就详细多。他帮刘备拿下荆州、益州起关键作用,《隆中对》的战略规划是实打实的。治理蜀国那段更是没得黑,搞经济、修法律、稳民心,让蜀国能支撑那么多次北伐,这内政能力是真的强。军事上,北伐虽然没最终成功,但也是有胜有负,对手司马懿都对他评价很高。
- 第四步:琢磨为啥会有争议。 我就纳闷,正史看下来,诸葛亮的功绩和地位明显比徐庶高得多,为啥还有人觉得徐庶可能更厉害?我又翻翻,看到一些观点:
- 有人觉得徐庶是“被耽误”。如果不是老娘被抓,他继续跟着刘备,成就会不会不输诸葛亮?这确实是个未知数。
- 有人拿演义里徐庶刚出场那几仗说事,觉得他军事指挥可能更“灵”,更擅长奇谋。诸葛亮虽然也用计,但后期北伐感觉更稳重,或者说更依赖国力。
- 还有说法是曹操好像更欣赏徐庶这种能文能武的(据说徐庶年轻时还替人报仇杀过人,后来才专心读书),对诸葛亮可能就是纯粹的对手。这个就有点扯远,个人喜好很难说。
- 第五步:整理自己的看法。 翻来覆去看这么多,我感觉这俩人不好直接放一块儿比“谁厉害”。
我的实践记录与想法
得分开看演义和正史。 要是光看《三国演义》,那诸葛亮肯定是碾压徐庶的,毕竟主角光环太强,徐庶自己都那么说。
看贡献和成就。 从正史来看,诸葛亮对蜀汉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贡献是全方位的,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都是顶梁柱级别。徐庶在刘备那儿时间太短,虽然肯定有才,但没来得及充分施展,历史记录也有限。到曹魏后,更是没啥亮眼表现,可能是环境原因,也可能是真的能力上限就这样。
再者,看能力侧重。 诸葛亮明显是“内政+战略”的大师,综合能力极强。徐庶可能在具体战术指挥上有点东西,但缺乏像诸葛亮那样治理一个国家的全面才能证据。有人说徐庶“善外不善内”,诸葛亮“善内”,这个说法有点道理。
那个推荐的问题。 徐庶推荐诸葛亮,说他比自己强,这在正史里好像没有明确记载是徐庶说的,但演义这么写,影响很大。就算徐庶真这么说,也可能是自谦,或者是在特定方面(比如战略眼光、治国才能)确实觉得诸葛亮更强。但这不代表徐庶在所有方面都不如诸葛亮。
我自己琢磨下来,感觉非要分个高下的话,可能诸葛亮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治国和战略层面,确实更突出,影响也更大。他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支撑那么多年,这份功绩是实实在在摆在那里的。徐庶就像一颗流星,亮一下,但很快就因为外界原因改变轨迹,留给后人更多的是遗憾和想象空间。
但也不能因此就说徐庶不行。他在关键时候帮刘备,还(按演义说法)推荐诸葛亮,这眼光和人品也是值得肯定的。而且他那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也挺让人感动的。
说到底,这俩都是三国时期的聪明人,只是境遇不同,发挥的舞台大小和时间长短也不同。硬要比个谁“更厉害”,可能有点关公战秦琼的意思,看你更看重哪个方面。反正我是越琢磨越觉得,历史这玩意儿,挺复杂的,不是简单的好坏或者强弱就能说清楚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