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罡传奇,秦家将罗家将薛家将的代表人物都是谁?
秦家、罗家、薛家,这是隋唐系列的演义小说之中最主要的三大将门之家,每一家都是人才济济,每一家都是英雄辈出。
要问这三家的代表人物都是谁,咱们一家一家地说。
秦彝,字子厚,南陈太宰秦旭秦东鼎之子,官拜南陈马鸣关的大帅。
他有个妹妹,闺名叫秦胜珠,就是北平王罗艺罗燕超的妻子。
都知道秦家和罗家是亲戚,是怎么个亲戚呢,就是这种姑舅亲。
秦彝这个人十分了得,凭着胯下一匹金毛火焰驹,掌中一条虎头錾金枪,再加上一对家传的瓦面金装熟铜锏,镇守马鸣关多年,几乎没有遇到过对手,号称南陈第一勇将!
直到后来有一个人的出现,成了秦彝的生平第一劲敌。
这人是谁啊?
非是别人,正是隋文帝杨坚的弟弟,兴隋九老之一的靠山王杨林杨虎臣!
杨林保着他哥哥杨坚打天下,官拜大隋朝的三十六路行军都总管,灭罢了北齐又来平南陈。
杨林厉害啊,统率三十多万大军南下,一路之上攻城掠地,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秦彝镇守的马鸣关。
马鸣关下一场大战,杨林和秦彝交了手,秦彝的一条虎头錾金枪对战杨林的一对水火囚龙棒。由于两人本领在伯仲之间,因此大战了一个来月也未能分出胜负。
最后一次,两人决战密松林。秦彝本打算使用一招回身索命枪,结果杨林的性命,没想到他这一枪扎偏了。
秦彝这一枪没扎到杨林的身上,却深深的扎到了一个树干之上。
由于秦彝这一枪用力过猛,枪尖入木太深,一时之间居然拔不出来。杨林利用这个机会,一棒将秦彝打死。
秦彝可是南陈的擎天白玉柱啊,他一死,马鸣关失守了。
马鸣关一失守,隋军很快就杀进了南陈的都城,活捉南陈后主陈叔宝,南陈灭亡。
第二位:秦琼秦叔宝秦琼,字叔宝,秦彝秦子厚之子。
马鸣关失守之后,幼小的秦琼跟着母亲宁氏夫人逃难到了山东,定居在了济南府历城县。
秦琼十五岁站公门当差,十八岁就做了历城县的马快班头。
由于他侍母至孝,交友至诚,很快就闯出了好大的名头儿,人称“孝母似专诸,交友赛孟尝。”
秦琼不仅名头儿响亮,而且武艺超群。
他凭着胯下一匹黄骠马,掌中一对熟铜锏,号称:“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艺压一百单八县,名震山东半边天!”
他母亲六十大寿之时,他结交了一帮兄弟。大家伙儿在贾柳楼磕头结拜,共有四十六人,号称“贾柳楼四十六友”。
“筷子令反山东”之后,群雄聚义在瓦岗山。
由于秦琼名声大、威望高,被众人推举为瓦岗寨的兵马大元帅。
后来由于西魏王李密的“金镶玉玺换萧妃”事件,最终导致了岗山散将。
岗山散将之后,秦琼和徐茂公、程咬金等人加入了李唐的阵营。
投唐以后,秦琼屡立战功,深受李世民的喜爱,有“双锏撑起唐天下”的美誉。
大唐朝平定天下之后,根据功劳,秦琼被封为十八家国公爷之一的胡国公。
第三位:秦怀玉秦怀玉,胡国公秦琼之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婿。
大家看见了吧,人家秦怀玉不仅是少国公,还是大唐朝的驸马千岁。
相比于祖父秦彝、父亲秦琼,秦怀玉的能耐是这祖孙三人里面最弱的一位。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秦怀玉虽然比不了他爹,更比不了他爷,但毕竟是将门虎子,自有不凡之处。
他最辉煌的战绩,就是救驾越虎城!
话说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东辽国之时,由于唐军大帅薛仁贵中了东辽国大帅盖苏文的计,导致大唐君臣被困在了辽东的三江越虎成。
消息传到长安城之际,正是胡国公秦琼生命垂危之时。
秦琼秦叔宝先公后私,临终前告诉儿子秦怀玉:一定要先救驾再发丧!
秦怀玉遵照父亲遗命,来不及安排父亲后事,便披麻戴孝杀奔三江越虎城。
越虎城下一场大战,秦怀玉力杀四门,不仅枪挑了辽军十几员上将,还凭着一根哭丧棒击败了辽东大帅盖苏文的飞刀。
那段故事就叫“秦怀玉带孝杀四门”!
征东之战,秦怀玉露了脸,征西之战,秦怀玉却丧了命。
话说薛仁贵挂帅征讨西凉之时,秦怀玉作为大将随行。
两军阵前,秦怀玉大战西凉六国的兵马大元帅苏海苏宝同,由于不是人家的对手,最终死在了苏海的刀下。
再说罗家将:代表人物有三位。第一位:罗艺罗燕超相比起秦家来,罗家的出身可低微多了。
就拿罗艺罗燕超来说吧,自幼家境贫寒,靠走江湖卖艺为生。
有一次,他在南阳府姜家集落了难,由于贫困潦倒,连一顿饱饭也吃不上。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他遇到了一位贵人。
那位贵人姓姜名洪字永泰,据说是三国时期姜维姜伯约的后人。
那姜洪可不是寻常人物,乃是一位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
这人不仅拳脚功夫厉害,而且还精通十八般兵器。尤其是枪法,敢说妙绝天下,盖世无双。
也是该着罗艺时来运转,他这么一个穷小子居然被姜洪看中了。
罗艺在姜家集一住就是三年,期间不仅娶了姜洪的女儿姜桂芝为妻,还学会了一身精湛的武艺。其中最厉害的,就是学会了姜家的一百零八路五虎断魂枪,敢说纵横天下难遇敌手。
后来罗艺为了建功立业,就辞别了妻子,去投军入伍。
他几番周折,最终投靠到南陈太宰秦旭秦东鼎的门下。
罗艺仗着自己武艺高强,本领出众,很快就受到了秦旭的重用,做了秦旭的中军官。
做了中军官以后,罗艺就多了跟秦家人接触的机会。渐渐地,秦旭的女儿秦胜珠看上了他。
为了自己的前程,罗艺坏了自己的良心。他隐瞒了自己的婚史,又娶了秦胜珠为妻。
做了秦家的女婿,罗艺就算是踏入豪门了。
在岳父秦旭的大力提携之下,罗艺的官职越来越大,短短几年,就成了一位手握重兵的高级将领。
罗艺这个人本来就素怀大志,以前是不得济,空有一身报负,无法施展。现在有了兵权,他的雄心壮志就彻底被激发出来了。
在与北齐的一次又一次交战之中,他屡屡获胜,步步北进。
终于有一天,他占据了北平府,称霸了燕云十六州。
隋文帝杨坚打天下之时,虽然灭了北齐,平了南陈,却怎么也打不下罗艺的北平府。
最后双方达成协议:罗艺可以归降大隋朝,但听调不听宣,北平府以及燕云十六州的所有军政要务都由他说了算。隋文帝杨坚同意,加封罗艺为北平王,并且答应罗家子袭父职,永镇北平。
罗艺一个苦孩子出身,最终能成为雄霸一方的王爷,不得不说是一个传奇!
第二位:罗成罗公然罗成,字公然,北平王罗艺罗燕超之子。
提起罗成来,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
他面如冠玉,齿白唇红,眉分八彩,目若朗星,相貌十分俊美,有“隋唐第一美男子”的荣誉称号。
不管男人也好,女人也罢,只要长相出众,就有异性缘。就拿罗成来说吧,喜欢他的女人数不胜数。据说罗成有一百个爹,一个亲爹仨义父,九十六个老丈人。好家伙,老丈人就有九十六个,佩服啊佩服!罗成不仅长得好,能耐还大呢。他胯下一匹追风小白龙,掌中一条五钩神飞亮银枪,枪法精绝,神鬼莫测,号称“素袍白马无敌将,一杆银枪天下传!”扬州城夺魁大会上,他艺压群雄,日不移影连挑四十三员战将,最终夺得了武状元。不仅如此,罗成自幼就熟读兵书战册,通晓各路阵法。大破一字长蛇阵,大破四门铜旗阵,都是由他坐镇指挥的,瓦岗众将无不心服口服。岗山散将之后,他加入了李唐阵营。他跟着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日锁五龙”是名震天下!大唐朝平定天下之后,根据功劳,他被封为十八家国公爷之一的越国公。这么说吧,罗成这个人文武双全,智勇兼备,绝对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但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用在罗成身上太合适不过了。罗成纵然如此优秀,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心太狠,手太毒。大破一字长蛇阵,他逼死了义父定彦平;大破洛阳城,他整死了结义的五哥单雄信。定彦平对他多好,单雄信对他多亲,他却翻脸不认人,丝毫不留情!常言道,上天有好生之德,罗成如此逆天而行,就注定不会有好下场。某一日,周西坡传来一通鼓响,后汉王刘黑挞反唐。唐高祖李渊传旨,令太子李建成挂帅,齐王李元吉为监军,越国公罗成为先锋,率大军二十万前去平叛。结果,罗成因遭到了李建成、李元吉二人的陷害,单枪匹马误入淤泥河,只落了个乱箭穿身而亡,年仅二十三岁。第三位:罗通罗永孝罗通,字永孝,越国公罗成之子。
由于罗成为国捐躯,且死得十分惨烈,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安抚罗家,于是便收了罗通为义子,封为“御儿干殿下”。
大家明白了吧,罗通在大唐朝为什么那么横?除了他罗家功劳卓越之外,他还有一个强有力的后台。而且这后台不是别人,乃是皇上李世民。
罗通不仅是少国公,而且还是皇上的干儿子,在那么多的王公子弟当中,也就只有东床驸马秦怀玉敢和他争争风。
不过罗通日后的战绩可比秦怀玉要大。
他自幼习武,而且十分了得,白马银枪,骁勇异常。虽然跟他爹罗成比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却远在众位少国公之上。
他十八岁那年,挂帅扫北,由于立有大功,得胜还朝以后,李世民大喜,当场加封他为“扫北王”。
好家伙,十八岁就封了王,满朝文武之中,除了罗通之外,还能有谁?
而且罗通这个王可不是徒有虚名,那是掌控兵权的。
因为李世民让他拥兵十万,镇守潼关!
要知道,潼关可是长安城的门户,是九省十八关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关口,故有“潼关稳,长安宁,潼关乱,长安危”之说。
李世民能让罗通镇守潼关,可见对自己这个“御儿干殿下”是何等器重了。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罗通跟他爹罗成一样,风光的时候是真风光,悲惨的时候也是真悲惨。
话说平辽王薛礼薛仁贵挂帅征西之时,唐太宗李世民一时兴起,也陪同着御驾亲征,结果中了西凉六国大元帅苏海苏宝同的计,被困在锁阳关。
要说这李世民也挺倒霉的,征东之时被困越虎城,征西之时被困锁阳关。
唐军被困锁阳关之后,薛仁贵之子薛丁山作为二路元帅前去救驾,由于人手不足,太子李治只好从潼关调来了扫北王罗通,任命为二路唐军的前部正印先锋官。
罗通接旨领令。
罗通的先锋营都是他自己一手操练出来的人马,斗志昂扬,能征善战,一路之上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哪知道就在途经界牌关的时候,遇到对手了。
界牌关的守将姓王名伯超,虽然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将,但神勇过人。
罗通与王伯超大战到一百多个回合,一个没注意,被王伯超一枪挑破了小腹,鲜血淋漓,肠子都出来了。
要说罗通真有一股子狠劲儿,把肠子重新盘了盘,照样大战王伯超。
王伯超都惊呆了。
最终,罗通和王伯超同归于尽。
最后说薛家将:代表人物有三位。第一位:薛礼薛仁贵薛礼,字仁贵,山西绛州龙门县人氏,少年清贫,以种地为生。
后来因机缘巧合,拜了“风尘三侠”之一的三元李靖李药师为师,学了一身好本领。
俗话说得好,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
薛仁贵学了一身好本领,自然不想被埋没,于是乎,投军入伍。
但是,薛仁贵的军旅生涯却十分坎坷。
由于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应梦贤臣”,从而招来了顶头上司张环张士贵的嫉恨,尽管屡立战功,却一直被雪藏着不让露面。
后来总算是老天开眼,在程咬金、尉迟恭等人帮助下,揭开了事实的真相,张士贵受到惩治,薛仁贵才得以扬名露脸。
每次作战,他都是身先士卒,勇冠三军。由于他经常都是一身银盔素甲白战袍,故此人称“薛白袍”。
薛仁贵不仅本领出众,而且还有五宝傍身,分别是:震天弓,穿云箭,白龙马,盘龙戟,水火袍。另外还有一本无字天书。
有了这些宝物相助,薛仁贵真如同猛虎添翼一般,攻杀战守,屡建奇功。
他跨海征东一十八年,为大唐朝立下血汗功劳,班师回朝以后,被唐太宗李世民加封为“平辽王”。
不过,薛仁贵这个人可能是命中注定多灾多难。
从军路上,坎坷不平也就罢了,即便是功成名就之后,依然是麻烦不断。
他多次遭人陷害,曾经三次入天牢,两次上法场,三番两次命悬一线。最后一次为了救他,他老干爹皂袍元帅尉迟恭一命换一命,一头撞死在八宝金殿。
尉迟恭的死令薛仁贵深受打击,心灰意冷之下辞官还乡。
十余年后,西凉国大兵犯境,大唐朝无有可用之将,唐太宗李世民只好下旨重新启用薛仁贵。
但是,薛仁贵心痛干爹之死,拒不接旨。
李世民无奈,只得以天子之尊,再三恳求。薛仁贵这才重掌帅印,随驾出征。
也就是在征西的过程中,薛仁贵被儿子薛丁山一箭误杀,死在了白虎关。
据说,薛仁贵乃是白虎星下凡,命中注定要魂断白虎关。
第二位:薛丁山薛丁山,薛仁贵之子。
说起这薛丁山来,可是一位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六岁那年,遇到了一头白虎。那白虎不仅没有伤他,还将他带到云梦山金光洞,拜了王鳌老祖为师。
自此与家人分别,一晃就是十五年。
后来,他爹薛仁贵率军征西,结果被困锁阳城。
薛丁山听闻以后,在师父王鳌老祖的安排下,到长安城夺了二路元帅印,赶奔锁阳城替父解围。
父子相认之后,两路唐军兵合一处,大元帅是父亲薛仁贵,先锋官是儿子薛丁山。
由于薛丁山相貌英俊,本领高强,在两军阵前收了三个妻子,一个是窦仙童,一个是陈金定,一个是樊梨花。
说也奇怪,别看薛丁山武艺那么了得,但是面对这三位妻子,他是一个也打不过。
尤其是樊梨花,不仅武艺上胜过他,兵法战略上也远超于他,可以说处处压他一头。
有一段故事叫“三打三请樊梨花”,说的就是薛丁山和樊梨花之间的恩怨情仇。
薛丁山最让人们津津乐道的,除了他和樊梨花的爱情之外,就是他射杀父亲薛仁贵的故事。
话说有一天晚上,薛丁山路过薛仁贵的帅帐,在烛光的照映之下,他猛然间发现一只白虎趴在父亲的身上。
传说薛仁贵是白虎星转世,此时应该是真元现身了。
但薛丁山不明白啊,他还以为白虎要吃他父亲呢。情急之下,他挽弓搭箭就向白虎射去。
薛丁山的箭法多准,那真是弓开如满月,箭去似流星。一箭射过去,白虎突然不见了,结果一箭正射在父亲薛仁贵的胸口。
可叹薛礼薛仁贵就此一命呜呼。
平定西凉以后,薛丁山被唐太宗李世民加封为“两辽王”,名头儿之盛甚至超过了他爹薛仁贵。
第三位:薛刚薛刚,两辽王薛丁山之子,平辽王薛仁贵之孙。
薛刚这个人性如烈火,专爱打抱不平,人称“通城虎”。
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有一年元宵节,薛刚又出来打抱不平了,结果踢死太子,惊甭圣驾,闯下了塌天大祸。
最终结果就是,薛家上上下下老老少少三百多口几乎都被问斩。
为什么说几乎呢?因为虽然大多数都死了,但也有逃走的。
像薛刚啊,薛强啊,薛姣啊,这爷儿几个都有幸逃脱了。
薛刚在出逃过程中,途经卧虎山,遇到了纪鸾英,两人彼此爱慕,结为夫妻。
后来他俩生下一子,就是日后横扫天下的“金锤小太岁”薛葵。
薛刚在卧虎山安顿下来之后才知道,由于自己的一时鲁莽冲动,被武则天下令,全家几乎被斩尽诛绝。
薛刚惊怒交加,发下血誓,要推翻武则天,为薛家满门报仇雪恨!
后来,在军师徐美祖的帮助下,他占据一座九焰山,开始招兵买马。
不久,他又在好朋友武国公马登的引荐下,结交上了中宗李显,并被李显任命为“灭周兴唐大元帅”!
虽然名正言顺了,但他自知实力尚弱,难成大事,于是便赶赴西凉借兵。
西凉借兵哪有那么容易,人家西凉国无缘无故的就借兵给你,这不是开玩笑吗?
最终,薛刚又娶了西凉国的公主罗素梅为妻,做了西凉国的驸马,这才借来了大兵二十万。
有了二十万西凉兵,再加上自己九焰山的人马,兵力约有三十万,对外号称百万。
如此一来,薛刚的腰杆子就硬多了,开始挥师北上,攻打长安城。
终于,在各方势力的协助之下,薛刚攻破了长安城,逼着武则天退了位。
后来中宗李显二次登基,加封薛刚为“武英王”。
要问秦家将、罗家将、薛家将这三家的代表人物武艺如何排名,我认为排名如下。第一名:越国公罗成罗公然坐骑:追风小白龙(又名闪电白龙驹)
兵器:五钩神飞亮银枪
枪法:一百零八路五虎断魂枪,三十六路绝命连环枪
必杀技:卧马回身枪(简称回马枪)
第二名:北平王罗艺罗燕超坐骑:千里赛风驹
兵器:五钩金丝盘龙枪
枪法:一百零八路五虎断魂枪,三十六路进命连环枪
必杀技:卧马回身枪(简称回马枪)
第三名:马鸣关大帅秦彝秦子厚坐骑:金毛火焰驹
兵器:虎头錾金枪,瓦面金装熟铜锏
枪法:六十四路三环套月枪
锏法:三十六路五行昆仑锏
必杀技:索命枪,撒手锏
第四名:扫北王罗通罗永孝坐骑:银鬃雪花驹
兵器:五钩神飞亮银枪
枪法:一百零八路五虎断魂枪,三十六路进命连环枪
必杀技:卧马回身枪(简称回马枪)
第五名:平辽王薛仁贵坐骑:白龙马
兵器:盘龙戟,震天弓,穿云箭
戟法:三十六路天罡戟
必杀技:穿云三连射
第六名:两辽王薛丁山坐骑:一字板肋玉麒麟
兵器:八宝银龙戟
戟法:二十四路风雷戟
必杀技:绝命一箭
第七名:胡国公秦琼秦叔宝坐骑:黄骠透骨龙(又名玉顶干草黄,简称黄骠马)
兵器:虎头錾金枪,瓦面金装熟铜锏
枪法:一百零五路五虎断魂枪
锏法:三十六路五行昆仑锏
必杀技:撒手锏
第八名:东床驸马秦怀玉坐骑:落日黄风兽
兵器:虎头錾金枪,瓦面金装熟铜锏
枪法:一百零五路五虎断魂枪
锏法:三十六路五行昆仑锏
必杀技:撒手锏
第九名:武英王薛刚坐骑:抱月乌骓马
兵器:镔铁点钢枪
枪法:三十六路霸王枪
必杀技:一字摔枪式
古剑奇谭二吻戏在第几集?
古剑奇谭二吻戏在第41集。
《古剑奇谭贰》是由阿里巴巴影业集团、北京呈祥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蔡晶盛执导,李治廷、颖儿、付辛博、姜雯、张智尧、邵兵,吴茉彤等主演的古装仙侠剧。
该剧改编自单机游戏《古剑奇谭二:永夜初晗凝碧天》,讲述了少年乐无异因机缘离家踏上偃术修行之旅,在此期间邂逅了百草谷天罡战士闻人羽、太华山弟子夏夷则、身世神秘的少女阿阮等伙伴而展开的一段传奇故事。
为什么扈三娘被称为一丈青?
“一丈青”是《水浒传》中令人十分费解的一个绰号。这个绰号到底是什么意思,施耐庵没交代,从书中也很难寻找答案。而且,施耐庵把这个原本属于张横、燕青的绰号给了扈三娘,更是令人琢磨不透了。
我在细读《水浒传》文本,探轶其真故事的过程中,逐渐对“一丈青”以及扈三娘有了一个比较模糊,但却越来越明晰的看法。以下,就与头条的朋友们分享。
梁山好汉两次杀梁山好汉的岳父扈三娘不仅绰号十分古怪,她的为人也是十分奇葩,奇葩得令人难以理喻。
一丈青原本是独龙冈西边扈家庄的大户千金,祝家庄老三祝彪的未婚妻。宋江二打祝家庄时,扈三娘被林冲活捉。
为保住妹子性命,扈三娘的哥哥扈成到宋江营寨投降,退出了独龙冈三家联盟,并承诺帮助梁山擒拿逃亡扈家庄的祝氏兄弟。巧的是,宋江打破祝家庄后,逃亡到扈家庄的正是扈成未来的妹夫,扈三娘的未婚夫小郎君祝彪。
扈成二话没说,亲手活捉了祝彪,绑去交梁山发落。
妹妹后来很奇葩,哥哥也不是个善类,即便是背弃盟约,也大可放祝彪一马,如此绝情无义,也难怪妹子嫁了个王矮虎,一辈子跟仇人称兄道弟。
扈成押解祝彪前往梁山大营途中,正遇杀红了眼的黑旋风李逵。李逵不问青红皂白,在明知扈成已经投降的前提下,斧劈祝彪,杀跑扈成,一对板斧兀自不歇,直奔扈家庄,杀了扈三娘的父亲及其一门良贱。
黑旋风嗜杀成性,这回杀得却倒有点道理。
这件事情扈三娘不会不知道,但却十分顺从的依宋江之命,做了梁山第一好色之徒王英的老婆。
这样,等于是梁山好汉杀了梁山好汉的岳父。
扈三娘的剧情足够狗血,东平府兵马都监董平简直就不是人。这厮爱上了太守程万里的女儿,却不好好守城,被梁山活捉。投降之后,便赚开城门,带头杀进东平府,杀了程万里,夺了他的女儿。
如果说王矮虎的岳父被杀,是梁山好汉间接的杀了梁山好汉的岳父,而董平的行为更是闻所未闻,真不知程小姐如何伴随这样一个杀父仇人,心甘情愿的做董平妻子的。
《残水浒》作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这部续书中,自作多情,说扈三娘当时不知道有李逵血洗扈家庄这事,知道之后便杀了李逵报了冤仇,程小姐也把董平送上了绝路。
其实,施耐庵这样写,大有寓意,《残水浒》不解其意,表错了情。
“一丈青”究竟是什么意思咱们先来个蒙太奇闪回,说一说“一丈青”究竟是何意思,再来接着讲梁山好汉两次杀梁山好汉岳父的事情。
关于《水浒传》故事的来历,我基本上只认同史料,施耐庵借鉴的是正史和野史,是比较正式的文本史料。在蓝本故事中,《大宋宣和遗事》有“一丈青”,这是《水浒传》中船火儿张横的绰号。到了《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一丈青”则是浪子燕青的解读。
写到“浪子燕青”时,龚开是这样说的:
平康巷陌,岂知汝名?太行春色,有一丈青。
龚开这样赞浪子燕青,与《大宋宣和遗事》是能够对接得上的。这部南宋笔记体野史中,燕青是“铁天王”晁盖劫取生辰纲的七人之一。生辰纲案发后,燕青与晁盖、吴加亮、刘唐、秦明、阮进、阮通、阮小七一道,上了梁山泺。
后来,杨志在押运花石纲返回途中,因在颍州等候孙立而杀了一个泼皮二少,被颍州府刺配充军。李进义、林冲、王雄,花荣、柴进、张青、徐宁、李应、穆横、关胜、孙立这些兄弟在杨志的押解途中杀了解差,逃到太行山落草。
晁盖上梁山后,便邀请太行山十二个指使兄弟到梁山聚义。
把《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画赞》的故事连起来读,晁盖派往太行山联络杨志他们聚义的人,应当就是燕青。那么,“一丈青”应当就是生长在太行山的一种毒蛇。
如此说来,扈三娘真的是被施耐庵写成了一条毒蛇吗?
一丈青扈三娘难道是条美女蛇《水浒传》中的扈三娘长得确实很美丽,容与堂本《水浒传》在一丈青出场时,有一首赞诗赞道:
蝉鬓金钗双压,凤鞋宝镫斜踏。连环铠甲衬红纱,绣带柳腰端跨。霜刀把雄兵乱砍,玉纤将猛将生拿。天然美貌海棠花,“一丈青”当先出马。
扈家庄时的一丈青,美得如海棠花。到了扈三娘率领梁山女将大战天王李成时,又有一首赞诗,其中说道:玉雪肌肤,芙蓉模样,有天然标格。
扈三娘不仅貌美,如花似玉,武功还比较好,我觉得她也是有能力占据一项《水浒传》第一的武功,那就是红锦套索。
独龙冈前,扈三娘从马背上活捉了王矮虎。又在梁山抗击官军的战斗中,先后用红锦套索活捉了彭玘、郝思文。
美女打仗很凶,追赶宋江时毫不留情,这也就招致了李逵的深恨,导致扈家庄被血洗。这难道是施耐庵把这样一个角色女子写成了“美女蛇”?
龚开笔下的“一丈青”是太行山的毒蛇,但他并不是把燕青写成毒蛇,反倒是《大宋宣和遗事》把张横写了“一丈青”。《水浒传》中的张横是浔阳江上的江湖大盗,专门在夜里杀人越货,倒很有点“一丈青”的意思。但书中比张横还狠毒的人大有人在,施耐庵也没有把张横写成“一丈青”。
扈三娘难道比张横还毒吗?
原来,“一丈青”也可以是一件首饰,插在发髻上的首饰。这件首饰造型就像是一条“一丈青”,“蛇头”可以做挖耳。
首饰一般是妇女佩戴的,“一丈青”扈三娘就是被施耐庵写成了一个梁山美女。金圣叹稀里糊涂,根本没有细想“一丈青”是什么意思,便把扈三娘上应“地慧星”改成了“地彗星”。一条美女蛇当然就是扫把星,害得扈家庄家破人亡。
金圣叹歪解“一丈青”,不仅不知“一丈青”的含义,更不知施耐庵写扈三娘是何隐喻。那么,“一丈青”扈三娘的身上是不是真的藏有故事呢?
扈三娘的兵器是日月双刀杨雄、石秀为救被祝家庄捉去的时迁,便求鬼脸儿杜兴帮助。杜兴最先在《水浒传》中介绍了扈三娘:
西边那个扈家庄,庄主扈太公,有个儿子,唤做‘飞天虎’扈成,也十分了得;惟有一个女儿最英雄,名唤“一丈青”扈三娘,使 两口日月双刀,马上如法了得。
“日月双刀”是什么兵器?为何施耐庵以日月命名一丈青的双刀呢?谜底不猜自透,“日月”合起来,就是一个“明”字。原来,“一丈青”隐喻了大明朝的秘史。
《水浒传》隐藏大明朝的历史,施耐庵在开篇故事中就交代了,“洪太尉”身上有朱洪武的隐喻,他所误走的妖魔就是“孙立”。
我在讲“三打祝家庄”的故事中,写到了栾廷玉的失踪,隐写的是建文帝的去向不明。按照施耐庵写的故事,他更倾向于建文帝早在皇宫失火前就被杀掉了。
不要认为“施耐庵”死于洪武三年,这是“王道生”造的假,《水浒传》的作者绝对不可能是施彦端。假如施耐庵死于洪武三年,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如何把“朱洪武”隐写进去呢?
针对这个问题,有专家又出来说话了,称《水浒传》前十三回不是施耐庵写的。这样,似乎就解释了死于洪武三年的施耐庵,为何在《水浒传》隐写“朱洪武”这个蹊跷离奇的现象。
这个观点更不值得一驳,施耐庵七十回《水浒传》都是在“洪太尉误走妖魔”这条主线下展开,故事的逻辑性非常严密,根本无法割裂。假如以专家的观点,倒不如说施耐庵根本就没写过《水浒传》。
《水浒传》中的宋江、鲁智深、武松、朱武、孙立、黄信、燕顺、王英、郑天寿、李忠、段景住、郁保四,以及阳谷王婆、潘金莲、潘巧云、西门庆、黄文炳……,等等人物,身上都有大明王朝靖康之难的隐喻,这部书的作者绝对活到了靖难之役之后,而且,一定是这场灾难的见证者或亲历者。
回头再说“一丈青”,她手中的日月双刀从来就没有斩杀过敌将,反倒是红锦套索连捉两员朝廷将官。其中,捉郝思文就大有隐喻。扈三娘捉的不就是“好思文”吗?
郝思文绰号“井木犴”,是南方朱雀七宿之首。朱允炆不就是在南京做魁首吗?而《水浒传》中的玄武大帝(三月初三就是玄武大帝的诞辰)象征的就是朱棣,朱棣是最崇拜玄武大帝的,南北相应,“好思文”思念的是谁,不言而喻。
但是,郝思文却被扈三娘活捉了。但是,这件事与“一丈青”有何关系呢?
扈三娘为何泯灭父仇独龙冈下的祝家庄,实则“朱家庄”,左右两边是李家庄,扈家庄。李家庄的李应,为宋江打祝家庄大开方便之门,扈家庄也随之投降。这便是朱棣进入南京城的真实写照,有“李应”,朱棣占领帝城简直毫不费力,南京城守卫几如虚设。“扈成”到底是给谁护城,竟然帮助宋江捉了祝家的人。
如此扈三娘,当真就是“一丈青”了。为何?
却说洪太尉在龙虎山上遇见了一只白额锦毛虎,一条雪花大蛇,以及张天师虚靖先生。这简直就是明初三代皇帝的大聚会。
白额锦毛虎说的是锦毛虎燕顺,与王英、郑天寿一道,说的是“燕王英武真天授”。雪花大蛇则是说的建文帝,朱允炆生于1377年,是一条冬月出生的“蛇”。张天师虚靖先生虽然九岁嗣教,但却从来没放过牛,做过牧童的,正是朱元璋。
一丈青是太行毒蛇,而施耐庵写到洪太尉遇到的那条雪花大蛇时,又有这样的描写:张开巨口,吐出舌头,喷那毒气在洪太尉脸上。这条蛇岂不也是一条毒蛇吗?
施耐庵一击双鸣,声东击西,“一丈青”原来如此。说施耐庵写书一击双鸣,声东击西,则又得回头说说梁山好汉斩杀梁山好汉岳父的事情了。
梁山好汉打下东平府,继而又进攻东昌府,写东平府的事全部是为东昌府做铺垫。靖难之役中,朱棣在东昌败得最惨,差点就丧失了夺取帝位的决心。这一仗,不仅迫使朱棣退守北京,而且,岳父张玉死于这次战乱。
梁山好汉杀梁山好汉岳父的事,原来却是这个寓意。这事,又与扈三娘、程小姐有何关系呢?
“一丈青”扈三娘的故事暂时讲到这里,提纲挈领,点到为止。假如要了解更多扈三娘的事迹,敬请关注本号,将为您讲一个五百年以来从来就没有解读过的《水浒传》真故事。
雪花镔铁刀每夜都啸叫?
古典小说《水浒传》中,出现过不少神兵利器,光是宝刀就有三把。比如林冲,他之所以误入白虎堂,就因为高俅设计,让他买了一把宝刀;还有杨志的家传宝刀,能吹毛断发,杀人不沾血,可惜后来因为牛二纠缠,恼的杨志杀了他,宝刀被收入府库。
除了这两把宝刀,还有一把,那就是武松的戒刀。
武松的戒刀和鲁智深的戒刀不一样。鲁智深的戒刀,是他在五台山下让铁匠打造的,除了戒刀外,还有六十二斤水磨禅杖。而武松的戒刀,则是一个头陀的。这个头陀在孙二娘店铺里吃饭,结果被孙二娘杀了,他的度牒、戒刀就此留下了。
与一般戒刀不同,头陀这把戒刀颇为神奇——夜里鸣啸。
张青道:“只可惜了一个头陀,长七八尺,一条大汉,也把来麻坏了……如今只留得一个箍头的铁戒尺……一件是两把雪花镔铁打成的戒刀。想这头陀也自杀人不少,直到如今,那刀要便半夜里啸响。
但是,后来这两把戒刀归武松之后,便不再啸响。这是为何呢?
对这个问题,很多读者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有人说,这对戒刀是神器,需要饮血,武松杀了蜈蚣岭的王道人,所以这把刀不再鸣啸;还有人说,戒刀本来跟着头陀,杀气很重,没人镇得住就会啸响,而武松杀气更重,震慑住了戒刀等。
其实,在我看来,问题没这么复杂,不过是作者为了突出武松,仅此而已。
先说戒刀为何啸响
所谓啸响,就是戒刀会发出声音。“啸”是长而清脆或者长而尖利的声音,有些动物会这么叫,比如“虎啸龙吟”。历史人物、武侠小说里也有,比如“一笑伏千兽”,代表人物是杨过,诸葛亮也喜欢抱膝长啸。可是,戒刀怎么会啸呢?
很简单,因为戒刀成精了,它有生命了。
有了生命,就会认识自己,就会知道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此等宝刀,世间罕见,自然要有能镇得住他的主子来使用他。如果埋没或者无能者使用,那么它就会鸣啸,这就是“不平则鸣”。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这样说: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
大概意思就是,任何东西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就会发出声音,草木、水、金石等都是这样。即便是人,有时候虽然压抑,可是抑制到不可压抑时,还是会把内心的情感发出来。后世,遂有“不平则鸣”一词。有时候,我们觉得别人受到不公平对待时,也会为别人鸣不平。
既然戒刀半夜鸣啸,那就说明它有不平之处。
张青也罢,孙二娘也罢,他们都远不如武松。戒刀落在他们的手里,而且还是藏起来的,没有出头之日,能甘心吗?不甘心,所以鸣啸。
说白了,这对戒刀不是凡俗之刀,必须得是超凡之人用它,它才能甘心。这个超凡之人是谁?自然是武松。正因如此,所以武松用了戒刀后,戒刀不再鸣啸。
所以,戒刀遇到武松后不再鸣啸,就是要突出武松的超凡。
为了衬托武松的超凡,作者为武松安排了许多故事,即便是这对戒刀,作者也下了很多功夫。比如材质上,戒刀是用镔铁打造。镔铁属于非常好的材料,《明史》等文献多次提到过镔铁刀剑,而古典小说里出现更多。还有刀鞘,原著也说是“鲨鱼皮鞘子”,这也算好马配宝鞍。
头陀配得上戒刀吗?
还有读者好奇头陀,那咱们再聊聊头陀。头陀算是戒刀的前一任(未必是第一任)主人,他配得上戒刀吗?不知道,书中没提到戒刀跟着头陀时,是否半夜鸣啸。但从头陀的形象来看,他应该和武松一样超凡。
张青介绍头陀时,说除了度牒、直裰等物品外,还有两件物最难得,一件是一百单八颗人顶骨做成的数珠,一件就是镔铁戒刀。
一百单八颗人顶骨做成的数珠,直接戴在身上,一般人还真受不了。另外,后面也说武松穿直裰、戴戒箍时,完全一致,两人连形象都很相似。据此来看,头陀与武松一样,都不是凡俗之辈。
由此来看,头陀肯定也配得上戒刀。张青也推测,头陀杀了不少人,和武松一样。
有些读者还说,头陀是武松的前世。
其实,从原著来看,头陀与武松年龄应该也差不多。既然年龄相仿,怎么会是前世?说白了,头陀这个角色,实际上是作者为武松造出来的。
水浒之前,比如《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赞》中,武松就是行者形象;水浒中,武松出场却不是行者,而武松的最终身份,又设定好是头陀。所以,作者需要把武松变成行者。
既是行者,则要度牒、戒刀等物,哪里来呢?作者就捏造了头陀。可是,直裰、形象需要符合武松,于是作者就把头陀,塑造成了和武松一样的人。这样,武松就可以完全使用头陀的道具了。
这就像《三国演义》开篇,关羽、张飞和刘备需要趁手的兵器,作者就让铁匠为他们打造,铁匠的出现,是为主角服务的,仅此而已。非要深究,就有破绽了。毕竟,青龙刀、丈八矛和双股剑也算很特异的神兵了,一个普通铁匠怎么能打造出来?难道那个铁匠是隐居的高手?
就算是武松的前世,那也应该由武松杀之,结束以前的自己,开始崭新的自己,这样才算有点道理。
就像西游中,孙悟空打死六贼,那就是去掉自己的六意,那才是成佛。
由孙二娘杀死算怎么回事?孙二娘杀了“武松”,又和武松结义,这算什么内涵?毫无道理。所以,说头陀是武松前世,我觉得没内涵。
水浒传开头写洪太尉释放魔君?
非常有意义!这是《水浒传》的楔子,也可以叫引子,它给整部小说定下了基调,而且信息量非常大。可以说,如果你不理解这楔子的内容,就看不懂《水浒传》。
为什么这么说呢?
咱们回忆一下这楔子都写了啥,跟后文有何关联就明白了。
《水浒传》楔子的名字叫“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它讲得啥事儿呢?
瘟疫是怎么一回事儿?施耐庵为何要从瘟疫写起?当时正值嘉佑三年三月初三,宋仁宗上早朝,宰相赵哲、参政文彦博向仁宗报告说:
“目今京师瘟疫盛行,伤损军民甚多。伏望陛下释罪宽恩,省刑薄税,祈禳天灾,救济万民。”
宋仁宗一听,当时就慌了。早就听说春天闹瘟疫,没成想这瘟疫都闹到我眼皮子底下了,那还得了?
东京汴梁的居民都死伤了这么多军民,那么其他的地方呢?只能更严重。
听完赵哲和文彦博的汇报,仁宗不敢怠慢,马上就同意了二人的方案。
就这样,赵哲和文彦博二人的提议很快就得到了落实。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疫情非但没有被遏制住,反而越来越盛了。
仁宗听说这一套方案不起作用后,急火攻心,龙体也就抱恙了。
病归病,但作为皇帝,眼前这一摊子事儿他不能不管。于是,仁宗拖着病体召百官复议治理瘟疫之之事。
这时候,那个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站了出来说:“眼下瘟疫盛行,民不聊生,咱们朝廷能用的办法都用了,仍旧遏制不住瘟疫蔓延的势头。以臣愚见,陛下要禳此灾,可以宣嗣汉天师星夜临朝,设坛作法,祈求老天爷,便可以除此瘟疫。”
宋仁宗采纳了范仲淹的建议,便差遣了殿前太尉洪信作为钦差,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去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星夜来朝祈禳瘟疫。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问,靠道士做法来治理瘟疫?这也太不靠谱了吧?面对这样的大瘟疫,必须用医疗的手段来解决,应该马上召集全国的名医啊!古代统治者真的是这么愚昧和迷信吗?还是因为施耐庵个人比较迷信,才这样写的?
其实,宋仁宗时期的这场大瘟疫是真实存在的,有历史记载的。治理瘟疫的这套措施,也不是施耐庵编的,而是中国古代王朝普遍都采用过的。
靠政治措施、宗教仪式来治理瘟疫,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不靠谱,但在古代人看来,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背后蕴含着一个“天人感应”的逻辑:人类历史上的几乎所有的大饥荒大瘟疫,往往都和人类的自身的行为有关,更与政治因素息息相关。
古人认为,天地万物,一切世事和自然现象都是老天安排的。正如皇帝作为天子,代替老天来治理天下一样。因为是“奉天承运”嘛,所以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
然而,皇帝权力虽然很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能为所欲为。因为,皇帝的上面还有老天。
老天爷会关注着天子的表现,通过一些自然现象来奖惩天子——如果帝王勤政善行,就通过异常的吉祥征兆,来奖赏他;如果帝王恶政暴行,就会通过反常的灾异,来警告他。
这就是古代天人感应和灾异说背后的逻辑。本质上是士大夫们为了限制君权,防止帝王因个人的任意妄为造成王朝覆灭的一套政治学说。那些反常的天象和自然灾害——如山崩地动、日食彗星、洪水、瘟疫等,就是士大夫们对帝王的错误行为进行劝谏的依托和根据。
所以,当东京汴梁出现瘟疫后,赵哲和文彦博建议仁宗“释罪宽恩,省刑薄税,祈禳天灾,救济万民”。无论是以大赦天下的方式给人民以宽容,还是以轻徭薄赋的办法为民间创造生机,其实本质上都是对其以往的苛酷的政治所造成的社会灾害的一种弥补。
这其实暗合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因为,对社会而言,政治越是宽松,社会的流动性就越强。而社会流动性强了之后,民间就会充满生机。当年刘邦建立西汉后采取的就是这样宽松的制度,社会才得以从秦末动乱——楚汉争霸的破坏中得以恢复。
然而,《水浒传》中,宋仁宗的这套政治上的组合拳打下去后,瘟疫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强盛了。仁宗没办法,只能采用范仲淹的建议,派洪信去江西信州去请张天师。
范仲淹可是治世能臣,为啥连他这样的能臣,都只能建议仁宗去请一个道人来祈天除瘟,这意味着什么?
这其实意味颇深,它意味着大宋朝廷不施仁政,老天的怒气仍未消。所以,大宋朝廷已经对解决瘟疫没有实际的办法了,即使是范仲淹这样的名臣、改革家,也给不出实际的解决办法,一切只能听天由命了。
所以,朝廷解决不了问题,只能派洪信太尉前去江西龙虎山,请张真人来京城做法除瘟疫。这才引出了“洪太尉误走妖魔”。
读过《水浒传》的朋友都知道,这洪太尉放走的108个魔君,其实就是后来梁山的108好汉。
“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施耐庵写这么玄幻的故事,到底有何隐喻?这里面的门道,其实可深了。不信你仔细看洪太尉放走妖魔的过程,就知道了。
话说这太尉洪信领了圣谕后,就带着几十人离开东京汴梁,来到江西信州贵溪县。
洪信到达贵溪县后,先摆了摆钦差大臣的谱,接受当地大小官员的参拜,然后才差人到龙虎山上清宫送信。
到龙虎山后,洪信见了上清宫的住持道长,说自己是奉皇帝之命,要面见张天师。
主持告诉洪信:
“天子要救万民,只除是太尉办一点志诚心,斋戒沐浴,更换布衣,休带从人,自背诏书,焚烧御香,步行上山礼拜,叩请天师,方许得见。如若心不志诚,空走一遭,亦难得见。”
洪信一听,马上就怒上心头,好啊,你这臭道士竟然在本太尉面前摆起谱来了。
然而,洪信心里虽然不悦,但他受皇帝差遣,还有求于人,没办法,只能暂且住下,第二日五更时分,沐浴更衣,脚穿麻鞋草履,独自上山。
后来,洪信在登山时,先后遇到了虎、龙(大蛇),吓得差点儿把老命都交代了,而后又遇到了一个倒骑着黄牛的青衣牧童。
这个牧童告诉洪信,张天师早就驾鹤去京城了。洪信听罢,只好怏怏下山。
洪信下山后才从主持口中得知,那个牧童其实就是张天师本尊幻化的。
为啥张天师不肯以真面目见洪信?
这是因为天师觉得洪信是一个无德小人,不配见到他的真身。至于洪信太尉怎么无德法,咱们看他接下来的表现就知道了。洪信听说张天师已经自行前往京城除灾了,就带着一伙人在龙虎山上参观。
在住持的带领下,洪信把三清殿、九天殿、紫微殿、北极殿、太乙殿、三官殿、驱邪殿,逛了个遍。
然而,就在众人将要结束游览时,洪信发现一座非常奇怪的殿宇:这所殿宇不仅一遭都是墙上一水儿地刷着红泥,正面两扇朱红槅子,大门还用胳膊粗壮的锁链锁着。
不仅如此,门面上还贴着数十道封皮,封皮上又用着很多朱印。檐前一面朱红漆金字牌额,左书四个金字,写道:“伏魔之殿”。
洪信觉得这“伏魔殿”非比寻常,就问主持这殿的来历,这才知道,此殿是前代老祖天师锁镇魔王之殿。每传一代天师,就要亲手便添一道封皮,使其子子孙孙,不得妄开。到如今已经有八九代祖师了,从来没有人打开过,连锁都是用铜汁灌铸,谁也不知道里面是啥。
一听“魔王”二字,本来逛得有些精疲力尽的洪太尉顿时又提起了精神,非得让道士打开大门,他好进去观看魔王长什么样子。
道士怎么敢违背祖训呢,就说先祖天师叮咛告戒过:今后诸人不许擅自打开。
洪信一听,登时就火了,怎么着?我堂堂朝廷殿前太尉,被你们张天师耍了也就罢了,还治不了你们这群徒子徒孙?敢拿你们祖师爷压我?你们祖师爷再厉害,也只是江湖术士,还管不了我这堂堂太尉。你不让我看,我今天就非得看。
所以,洪信马上摆出一副非看不可的架势说:
“胡说!你等要妄生怪事,煽惑百姓良民,故意安排这等去处,假称锁镇魔王,显耀你们道术。我读一鉴之书,何曾见锁魔之法!神鬼之道,处隔幽冥,我不信有魔王在内。快与我打开,我看魔王如何?”
道士苦苦劝说,“此殿开不得,恐惹利害,有伤于人。”
洪太尉一听,勃然大怒,“怎么?我堂堂的太尉,还指使不懂你这小小的道士不成?这要是传出去,你让我这张老脸还往哪搁?”
因此,他指着道众喊道:
“你等不开与我看,回到朝廷,先奏你们众道士阻当宣诏,违别圣旨,不令我见天师的罪犯;后奏你等私设此殿,假称锁镇魔王,煽惑军民百姓。把你都追了度牒,刺配远恶军州受苦。”
你看,洪信竟然威胁收了道士的度牒(度牒是古代出家人的官方证书,有了它,就可以免除徭役。在北宋时期,度牒可是宝贝,平常人花上几百贯钱都不一定能买来),还威胁把他们刺配充军。
道士犯了什么法了吗?没有。他们不过是遵从道观的规定,不让洪信打开“伏魔殿”的大门而已。然而,洪信竟然为了一己私欲,滥用法律和权力来威胁这些道士,威胁他们违反道观规定。
在洪信的淫威之下,这些道士也没办法,只好打开了殿门。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伏魔殿被封印的108个魔君就这么被洪信洪太尉给放走了。
施耐庵写这样一个故事,暗喻了什么呢?
你想啊,这108个魔君被封印在伏魔殿这么多年,怎么洪太尉一来,就被放走了?洪太尉真的是一时失误,才放走了那108个妖魔吗?
显然不是。
洪太尉是通过朝廷钦差手中的权力,才放走的妖魔。他之所以能够那么肆无忌惮地臭不要脸,那么肆意妄为,不是他自己有多厉害。如果他只是一个叫洪信的普通人,道士早就把他给大的屁滚尿流了。道士们之所以惧怕他,是因为他那“太尉”身份。所以,这一回叫“洪太尉误走妖魔”,而不是叫“洪信误走妖魔”。
换句话说,是权力让洪信可以不要脸,是不受约束的权力让洪信可以任性胡来,最后放走了妖魔。
后来,张天师到了京城做了法事,瘟疫果然被除掉了。
一场朝廷解决不了的大瘟疫,一个江湖道士出手就给解决了;后来,朝廷太尉滥用权力放走了妖魔,导致108个好汉在梁山聚义。这二者又有什么联系呢?
其实,通过前面我们介绍的天人感应和“灾异说”就可以明白,不管是出现瘟疫,还是妖魔被放走,都反映了一个事实——北宋朝廷滥用权力,从而导致了乱自上作。
所以,通过这个楔子,施耐庵给整部《水浒传》定了一个基调——乱自上作。北宋的一切灾难,好汉们被逼上梁山,其实都是北宋的最高统治者不作为、胡作非为导致的。
哲宗病逝时无子,大宋当时的掌权者——向太后集团竟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大臣们的劝阻(宰相章惇曾指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立了端王赵佶为皇帝。
赵佶(宋徽宗)当上皇帝后不务正业,不理国事,专心于艺术研究。
你说宋徽宗作为一国之君,他不想治理天下,将权力交付给能臣也行啊。但他上位后,专门排挤能臣,反而让“蔡京、蔡攸、童贯之徒,纵恣于上;高俅、杨戬、朱勔之党,朋邪于下”。
就这样,北宋的官僚集团越来越腐败,甚至很多能人被逼上了梁山,落草为寇。
通常,人们将《水浒传》解读为农民起义。但事实上梁山好汉们并没有真正去造大宋朝廷的反,而是打出了“替天行道”的旗号,喊出“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剪除君侧元凶首恶,去邪归正”的口号。
所以,很多人不明白,为啥梁山既然已经“犯上作乱”了,却“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说梁山之所以失败,都怪宋江这个投降派。
其实,这样的解释是将《水浒传》理解歪了。“水浒”本是江湖的意思,《水浒传》是一部小说,为何施耐庵却以史官专用的“传”字来对其命名呢?
其实,《水浒传》的真正命题不是农民起义,而是江湖好汉们试图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捍卫王道,“用江湖的道义来融合庙堂”。
上一次,江湖道士解决了大宋朝廷治理不了的瘟疫,这一次,江湖人能用江湖的价值观拨乱反正吗?
《水浒传》的大结局,已经给出了答案。
偏于理想主义的儒生们,向来信奉“礼失而求诸野”。所以,当庙堂之上儒家的正统道德礼仪被丢弃后,儒生们就将希望寄托在民间,骗自己相信民间还存在着修复道统,维护皇权的可能性。然而,事实却证明,这只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自我救赎的想象,注定会以悲剧收场。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