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国无双6将军位,元帅与将军有什么区别

闪客网

真三国无双6将军位,元帅与将军有什么区别?

元帅抓战略,将军抓战役,校官抓战术,尉官抓战斗,简单的说帅主要是谋篇布局,将则是排兵布阵,校尉士兵则是负责冲锋陷阵!韩信是汉军的大将军,他就是元帅;樊哙、曹参是汉军的将军,他们就是将。诸葛亮以丞相身份行使元帅的职责,关羽、张飞、赵云则是大将,他们负责领兵冲杀!元帅以全盘谋略为主,将军以领兵打仗为主,元帅级别高于将!我们注意到韩信用兵多多益善,他从来不临阵杀敌,在战场上搏杀的都是樊哙、周勃之流,这就是将帅的最大区别。诸葛亮每晚夜观天象,思谋长远,然后给各个将领一个锦囊,让他们带兵出击,依锦囊妙计而行事!由此可见帅负责出计,将负责依计行事!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反应了将领的重要性,一个好的将领总是能出色完成大帅交给的任务!一帅无能,累死三军,则反应了帅的重要性,帅在整体布局上失误,则会导致全军覆没!

古代的军队编制各不相同,以旗帜来分别军队归属与数量,军队除了国旗军旗外,还有将旗,基本上是千人一将,千夫长是最小的一级将领,他有自己的将旗。万人敌通常是指大将,也就是一万左右的军队配有一员大将,三军设置一帅,由大帅统领全军!大帅是一支军队的最高指挥,他手下有多名将领负责领兵作战,他则负责统筹全局,发号施令!项羽作为一国之君,他喜欢将帅一肩挑,谋篇布局是他在制定,领兵冲锋他也一马当先,因此项羽作为一名元帅还是不足,作为大将他到是有余!

真三国无双6将军位,元帅与将军有什么区别

近现在以来,军队不断的改革,帅与将成了军衔而不再是职务。元帅通常只有一级,是军队的最高军衔,将则分为大将、中将、少将三级。通常来说师长一般是少将军衔,军长是中将军衔,集团军司令是大将军衔!因此抗日名将张自忠可以称为张军长,也可以称为张将军。李云龙作为团长,他只能被称为李团长而不能称为李将军,后来他被授予少将军衔,那么可以称他为李将军了!一九五五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时,共授10位元帅、10位大将、55位上将、175位中将、802名少将,共计10名开国元帅、1042名开国将军!

茂名有哪些历史名人?

广东茂名市起源于人的名字,先是县名,最后改成茂名市。现在下辖茂南区、电白区、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代管)。公元598年(隋朝),以潘茂名的名字命名了茂名县;1959年3月22日,国家设立茂名市(县级市),1975年茂名升级成为地级市。茂名在历史上出了不少的历史名人。

一、潘茂名(潘仙)(大约290-373年)。

潘茂名是茂名高州人,生于西晋晋武帝司马炎时期。在永嘉年间是一个道士,擅长炼丹,也有一定的医术,济世救人。相传他入山采药,遇到仙人下棋,他在一旁观看。被授予黄精之术,得以飞升成仙。粤西的人都称他为“潘仙”,是被后世神化的道教仙人,隋文帝年间以潘茂名的名字命名了茂名县,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又用潘茂名的名字命名了“潘州”,中国历史上以道士的名字命名地方名称,潘茂名是第一人,当之无愧(关键是一直沿用到现在)。(潘仙雕像)

二、冼夫人(522-602)(谯国夫人、冼太夫人)。

冼夫人是现在广东茂名人,在梁(南朝)、陈(南朝)、隋朝时期,她是两广地区俚族的女首领、将军,嫁给高凉太守冯宝(北燕皇室人员),夫妻二人共同执政,隋朝时期,冼夫人率所辖区域归附隋朝,为国家和民族统一做出了卓越贡献。隋文帝封她为宋康郡夫人、谯国夫人,死后追封为“诚敬夫人”,历代王朝都对她进行追封,被誉为“岭南圣母”。

周恩来称她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雕像)

三、冯盎(?-646).

冯盎是茂名高州人,冼夫人的孙子,他曾经平定两广地区的叛乱,获封高凉太守。曾经跟随隋炀帝东征辽东,担任左武卫大将军。隋朝灭亡后回到高州,聚众几万人,公元622年,归附唐朝,冯盎被任命为上柱国、高州总管、越国公、耿国公。(冯盎雕像)

四、高力士(684-762)(原名冯元一)。

高力士是茂名高州人,冼夫人的六世孙,自小入宫,深得武则天的喜欢。唐玄宗时期,协助唐玄宗消灭政敌韦皇后和太平公主,被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齐国公,类似于宰相的待遇了。

他一生对唐玄宗忠心耿耿,得知唐玄宗死后吐血而死,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高力士雕像)

五、杨永泰(1880-1936)。

杨永泰是茂名高州人,蒋介石的首席智囊,国民党政学系首领。1932年,蒋介石在第四次围剿红军时,杨永泰上万言书,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大政策,安内就是指剿共了。并提出了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策略,得到蒋介石的赏识,杨永泰被任命为剿匪司令部秘书长,在各县推行“保甲法”。1935年被任命为湖北省主席,兼任湖北保安司令,1936年10月25日被暗杀(国民党内部刺杀)。蒋介石铲除诸侯,逼走共产党就是杨永泰的建议。

六、林云陔(1883-1948)。

茂名信宜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曾经出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广州市市长、广东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监察院审计部部长、审计长。七、丁颖(1888-1964).

丁颖茂名高州人,新中国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

八、林励儒(1889~1977)。

茂名信宜人,著名的教育家,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务。

九、陈沛(1898~1987)。

茂名茂南区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参加了东征,在1939年任国民革命军37军军长,1940年授衔中将,参与指挥了与日寇的第一、第二、第三次长沙会战。1949年到台湾,任职“国防部”中将高级参议。

十、廖盖隆(1918~2001)

茂名信宜人,1938年赴延安,曾经任职新华社副总编辑、中共党史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是著名的党史专家。

十一、邓龙光(1896-1979)

保定军校第六期步科毕业,1936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广东四大抗日名将之一。1937年,任职83军军长的邓龙光率领该军参加了南京保卫战,并且率领154、156两个师顺利突围。抗日期间任职35集团军司令。

十二、朱也赤(1898~1928).

中共第一任茂名县委书记,领导了著名的怀乡起义,被叛徒出卖牺牲。

十三、黄子平(1351-1424).

茂名电白人,明朝初年做到监察御史,以性格耿直著称,朱元璋称赞他为“真御史”。靖难之役时,李景隆曾兵败后舍弃粮草、兵丁逃跑,被黄子平知道后,向建文帝弹劾李景隆,他反而被排挤,李景隆照常做指挥官,于是称病引退,他看出了建文帝早晚要败亡。

此外还有杨一清、陈珪、凌十八、杨颐、张锦芳等茂名的名人,欢迎大家补充。

历史上有名的兄弟将军或者父子将军有哪些?

历史上兄弟都是名将的,毕竟还是少数,比如说有隋唐时期的裴行俨、裴行俭,南宋的吴玠、吴璘等。之所以兄弟俩很难同时成为名将,主要是因为这么搞,君主心里不放心啊!

弟兄俩都手握重兵的话,你作为君主,你能安心让他们出去带兵?这就是兄弟都是名将,之所以如此少的原因。不过历史上,父子都是名将的情况,倒是不少。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秦朝的王翦、王贲父子。秦朝那时候,一般都是父亲干什么,儿子就干什么。比如说蒙骜投奔秦国以后,专门帮秦国打仗,他儿子蒙武也接着干武将的工作,蒙武的儿子蒙恬,还是跟着干这活。

要说秦朝最牛的父子名将,肯定是王翦、王贲父子了。为啥呢?因为王翦、王贲父子俩,在秦始皇吞并六国的过程中,带队灭掉了5个国家。

其中,王翦灭掉了赵国、楚国,王贲灭掉了燕国、魏国、齐国。他们俩如果称不上名将,那这世上可就没什么名将了。

最关键的是,王翦懂得急流勇退,立下如此大功以后,王翦果断交出了全部兵权,带着儿子王贲,回家养老去了。可见王翦的为人处世之道,也是登峰造极了。

二、汉朝的周勃、周亚夫父子。周勃是跟着汉太祖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开国功臣,曾经击败章平,包围章邯,攻占曲逆县、泗水郡、东海郡等22县,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过周勃更牛的是在诛灭诸吕时的功绩,他和功臣集团,在吕后去世以后,灭掉了打算把持朝政的吕家,还政于老刘家,这才使得汉文帝有机会建立历史上著名的太平盛世文景之治。

此后周勃成为了大汉王朝的宰相,堪称出将入相的典范。当然了,由于他的性格比较执拗,导致晚年被汉文帝罢免。

周勃的几个儿子里,最出名的就是周亚夫。周亚夫又被称之为细柳将军,汉文帝时期,周亚夫的细柳营治军严明,他也被汉文帝称之为真将军。

到了汉景帝时期,爆发了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这个时候周亚夫临危受命,带领朝廷的大军平定叛乱,保住了大汉江山。

不过周亚夫的性格和他老爹一样,在立下赫赫战功以后,谁也不放在眼里,结果被人诬陷谋反,他气不过,在牢里绝食五天,活活饿死了。

三、东汉末年的孙坚、孙策父子。东汉末年第一猛将是谁?可不是吕布、关羽,而是长沙孙坚。当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董卓谁也不怕,就怕孙坚。为啥?因为孙坚的战斗力实在是太强了。

无论是单兵作战能力,还是带兵作战水平,孙坚在那个时代,都是首屈一指的,号称江东猛虎。这也是为啥孙坚拿到传国玉玺以后,就打算回家创业的主要原因。人家战斗力强,这就是最大的资本。

那时候的孙坚真可谓是势不可挡,只可惜他回去创业的时候,遭到了刘表、黄祖的偷袭,惨死于荆州。

孙坚死后,他的长子孙策,带着家人投奔了老东家袁术。孙策当时还不到20岁,却为袁术立下了赫赫战功。由于他战斗力太强,大家都称之为小霸王孙策。

此后孙策打算完成父亲创业的志向,趁着夺取扬州的机会,带着父亲的旧臣们,果断到江东创业,建立了江东基业,为后来孙坚建立吴国打下了基础。

四、三国时期的陆逊、陆抗父子。为啥父子相传的名将,江东的比较多呢?其实主要是因为江东地区,还是比较流行那种家族式的管理方式。

每个家族,都有一股属于自己的势力,他们可以拥有自己的私人军队。这也是孙权最无奈的地方,因为大家都有兵权,导致孙权不太好管理。

陆逊的名气太大了,大家心心念念的刘皇叔,好不容易硬气了一把,打算灭了东吴。结果陆逊一把大火,直接把刘皇叔的半生基业,都给烧没了。刘皇叔没脸回成都,在白帝城吐了半年血,结果活活气死了。

其实此前,吕蒙夺取荆州,杀掉关羽的时候,陆逊就已经初露锋芒了。吕蒙装病的时候,正是陆逊代理了大都督的职务,他以书生的形象,不断写信吹捧关羽,使得关羽放松了警惕。

夷陵之战后的陆逊,被孙权任命为新任丞相,因此他也做到了出将入相,是个文武双全的奇才。

陆逊的儿子陆抗,堪称东吴最后的名将。正是有陆抗常年镇守荆州,才使得北方的曹魏不敢窥视江东。陆抗死后仅6年,东吴就被司马家吞并了。

五、唐朝的薛仁贵、薛讷父子。薛仁贵的历史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他被李世民称之为应梦贤臣、白袍小将。是李世民后期的著名将领,留下了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的英雄战绩。

其实薛仁贵的儿子薛讷也是一位名将,大家熟悉的薛丁山的原型,其实就是薛讷。薛讷这个人很有意思,他的名字和他的为人基本一致,那就是不善言辞。

但是薛讷刚正不阿,镇守边疆多年,被唐玄宗称赞为有周亚夫之风。不过薛讷多年负责守卫唐朝的边疆,抵挡突厥人的进攻,因此很少在中原地区露脸,所以名气就没那么大了。

六、宋朝的杨业、杨延昭父子。杨业,原名杨重贵,也就是杨家将中的杨老令公,杨延昭则是杨家将里著名的杨六郎的原型。

杨业早年是五代时期后汉的将领,后来跟着刘崇建立了北汉。由于他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因此被北汉世祖刘崇赐姓刘,赐名继业,因此大家也可以称他为刘继业。

北汉被宋太宗赵光义灭了以后,杨业也就跟着到了宋朝做官了。不过他是外来户,性格又比较刚硬,因此压根就不合群。在北伐契丹的时候,被监军逼迫强行出战,结果战死沙场。

杨延昭其实是杨业的长子,但是在评书里成了老六。他完美地继承了老爹能打的气质,在杨业战死以后,他主要负责河北地区的边防工作,负责抵挡大辽,战功卓著。

大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星,镇守幽州北方,是他们的克星。因此他们将杨延昭又称之为六郎星宿,这才有了后来的杨六郎。

七、宋朝的岳飞、岳云。岳飞大家就太熟悉了,清朝以前的武圣人就是岳飞,他的抗金事迹,在他孙子岳珂的宣传下,几乎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不可否认,岳飞的确是非常厉害的猛将,39岁就凭借一己之力,做到了枢密副使的高官,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抗金过程中,岳飞最出彩的地方就是从金人手里夺取了襄阳,占领了荆州地区。

只可惜,岳飞的权谋差了一点,结果被宋高宗赵构、丞相秦桧合伙暗算,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岳飞的儿子岳云,简直就是翻版的李元霸有没有?岳云的战斗力不在岳飞之下,12岁入伍的岳云,在岳飞的调教下,吃尽了苦头,总算是成为了带头冲锋的一员虎将。

只可惜岳飞被害时,秦桧等人担心岳云实力太强,会出来搞事情,也把岳云给害死了。岳云被害时,年仅23岁。

八、富察傅恒、福康安。清朝也是有很多名将的,其中富察家的这对父子,当然是要上榜的。富察傅恒是乾隆的小舅子,靠关系,年仅27岁富察傅恒就成了领班军机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太保,各种尚书做到手软。

不过富察傅恒可没有吃老本,他曾经在平金川、平准噶尔、攻缅甸等战事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在攻打缅甸时,富察傅恒遭受当地的瘴气,结果得病而亡。

富察傅恒的儿子里,最出名的当属福康安。不少小说里,甚至把福康安当成了乾隆的儿子,说他们俩长得一样,这是没道理的。

福康安也没有吃老本,在乾隆老爷子的关照下,他屡立战功,平定了一系列起义,而且还征服了廓尔喀,配得上名将的称号。

总结:为何父子名将比较多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儿子未必能继承父亲的所有衣钵,比如说名气、能力、地位等,这需要君主们的提拔关照,才能办到。

所以说在君主的扶持下,儿子继承了父亲的地位,那么儿子对君主就会感恩戴德。而且父子所辅佐的君主,可能不是同一个,这样也就不会父子俩合起伙来搞事情了。

谷寿夫的第六师团结局如何?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第6师团在布干维尔岛遭到了盟军毁灭性的打击,但是相比他们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这点代价几乎不值得一提。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军队曾有机会“手刃”这个仇人,但是最终却让第6师团溜之大吉并转战太平洋战场。

日军第6师团概况

第6师团建立于1888年5月12日,是日军17个常备师团之一,因其补给基地位于熊本,且作为主力的第13步兵联队来自于熊本县,因此该师团也被称为“熊本师团”。

第6师团装备精良、战斗作风彪悍,与第2师团并称日本陆军战斗力最为强劲的两大师团。因此该师团在近代日本参与的战争中,大多作为主力部队参战。甲午战争期间,第6师团登陆胶东半岛后占领威海卫;日俄战争期间,又参加了沙河会战和奉天之战,此后在满洲驻守3年之后返回日本。

1928年3月,第6师团再次登陆山东。并在卢沟桥事变之后,配属第10军在杭州湾登陆。在占领上海之后,第6师团又配合其他日军部队完成了对南京的包围,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第6师团在师团长谷寿夫的带领下,作为主力部队进入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成为这一惨案的罪魁祸首。

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第6师团编制还是四联队制,其下辖的四个联队分别是第13、第23、第45、第47步兵联队,以及骑兵第6联队、野炮兵第6联队、工兵第6联队、辎重兵第6联队、通信队、卫生队、第1至第4野战医院,总兵力约26000人。

随着战局的不断变化,日军在战争爆发的前两年已经损失超过5万人,这让日军大本营意识到想在短期内迫使中国投降已经很难实现。而日军在兵力上已经出现问题,因此日军一方面在其国内进行战争动员,另一方面就是对师团编制进行改革,将原有的四联队制变更为三联队制,裁减掉的一个联队作为新组建联队的基干力量。

因此,1941年11月原配属第6师团的第47步兵联队被抽调出,并以该联队为基干成立了第48师团,第6师团也自此成为三联队制师团,其兵员总额在16000人左右。

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错失围歼第6师团的良机

1942年1月,日军第6师团配属第11军参加进攻长沙的战役,这场战役被我方称为“第三次长沙会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后,由于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将军指挥得当,以及坚守长沙的第10军官兵奋勇抵抗,日军占领长沙的计划始终无法得逞。

此时的日军第11军不仅伤亡严重、疲劳过度,其所携带的粮草弹药也所剩不多。后方的辎重队有不断遭到中国军队的攻击,后勤补给上已经面临巨大的困难。

日军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几大将在获得中国军队正向长沙合围的情报后,下达全军“反转”撤退的命令。

这份令阿南惟几感到恐慌的情报,正式薛岳将军的“天炉战法”。在长沙保卫战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薛岳即命令第26军、73军从第6战区,第4、74、79军从广东、广西向长沙紧急集结;第20、58、78、99军从捞刀河以北南下,对日军第11军进行合围。

在这场对决中,20万士气高昂的国军将对10万日军疲惫之师发起围攻,其中就包括已经受到重创的第6师团。

但是,分属不同派系的国军参战部队却没有严格执行薛岳的战役部署。在参战的9个军中,只有79军牢牢控制住了汨罗江的渡河点,如果其他各军也都能重视并控制住渡河点或者摧毁渡河桥梁的话,日军在南岸将会面临更加极其严峻的形势。

此外,在日军渡过汨罗江后,中国第4、20、37、58、73军追击至南岸边后,全部停止了北渡追击行动,使得日军过河后从容进行部队的收拢及重新部署,获得了难得的喘息之机。

在极为有利的态势下,中国军队错失了一次在本土围歼第6师团的绝佳机会。

此战结束之后不久,第6师团即脱离第11军建制,调往太平洋战场,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布干维尔岛战役:第6师团的毁灭

调离中国战场的第6师团,原本准备前往瓜岛参加反击作战,但是由于战局的恶化,被配属给第17军担负布干维尔岛的防御任务。

1943年10月,美国、澳大利亚联军对布干维尔岛开始发动进攻。在美军战机和舰炮的狂轰滥炸之下,日军第6师团死伤惨重。

11月1日,美军在布干维尔岛西南部海岸登陆。在中国嚣张跋扈习惯的第6师团官兵,想凭借着其狂热的军国主义精神把美军赶下大海,一排排的日军士兵端着上了刺刀的三八大盖向美军发起冲锋。

但是他们忘了,这次他们面对的是火力强大且不爱拼刺刀的美国大兵。在美军的强大火力压制之下,日军的每次冲锋除了留下大片的尸体外,其他一无所获。第6师团慌忙停止了这种几乎是自杀式的进攻,开始转入防御。

而布干维尔岛的热带雨季气候还是帮了日军一点忙,连绵的雨季严重迟滞了美军的攻势。而美军的进攻部队也不急于攻占该岛,转而先逐一占领外围的小岛,使布干维尔岛成为一个孤岛。

1944年10月,澳大利亚第2军接替了美国陆军第14军的任务,对布干维尔岛开始发动进攻。

在长达近2年的布干维尔岛战役中,号称日本陆军最精锐、纵横中国六年的第6师团,先后惨败于美国海军陆战3师、美国陆军第14军和澳大利亚第2军,在美澳联军强大的海空火力面前,仅凭“精神至上”的第6师团几乎全军覆没。

在战役结束后,第6师团第13步兵联队剩余444人、第23步兵联队剩余423人、第45步兵联队剩余838人,而其他辅助部队几乎损失殆尽。鼎盛时期人数达到26000人的第6师团,此时至剩下千余人,还几乎都是伤兵为主,第6师团已经不复存在。

随着第6师团的灭亡,曾经带着这支“禽兽之师”制造南京大屠杀的谷寿夫,也即将迎来他的末日。

1946年2月2日,谷寿夫在日本的家中被美军逮捕,并于8月1日搭乘专机引渡来华,在南京接受正义的审判。

1947年4月26日,谷寿夫被押赴南京雨花台刑场执行枪决,在正义的枪声中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四川眉山出过哪些名人?

眉山,古称眉州,是千年大文豪苏东坡的故乡 ,是国家级天府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有“千载诗书城”“人文第一州”美誉 。面积7140平方公里,人口350万,辖东坡、彭山两区和仁寿、洪雅、丹棱、青神四县。眉山文化厚重。宋代曾是我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唐宋散文八大家中,眉山苏洵、苏轼、苏辙独占三席。两宋年间,眉山进士886人,史称“八百进士”。

纵观四川眉山历史,出现了不少历史有名的人物,人才辈出,下面我们来看看四川眉山都具有哪些历史名人。

1.张纲

张纲,字文纪(108—143年),东汉犍为郡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人。 张纲是汉留侯张良的后代(七世孙),父亲叫张皓,爷爷叫张胤。他还是蜀汉将军张翼的曾祖父。

张纲少时勤奋好学,对经学有一定研究。他虽出身官宦家庭,但少纨绔习气,很注意气节方面的修养。主管教化的司徒知道张纲品学兼优,是个人才,便征召他但任朝廷御史。

2.李密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华阳国志》、《晋书》均有李密传。李密幼时体弱多病,甚好学,师事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中学课本上《陈情表》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历史佳作之一。

3.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当苏轼21岁出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

4.苏辙

苏辙(1039~1112) 北宋散文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六年,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宁三年(1070)-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上)说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纪纲粗立而不举,无急变而有缓病,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

5.苏洵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二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苏询的散文多为论辩文,字字珠矶,句句珍宝;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苏洵在谱学领域贡献巨大,他创造了现代修谱方法之一的苏氏谱例,影响巨大,时至今日仍然是许多地方和姓氏的修谱范例。《权书》十篇就是他这时期系统研究战略战术间题的军事专著,这篇文章是其中的一篇。

6.陈希亮

陈希亮(1001—1064)字公弼,四川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县)青神山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嘉祐二年(1057)知开封府推官,转任京西转运使、京东转运使,以年老要求辞职归家,不允,转知凤翔府。时凤翔常平仓库存粟可用12年,仓库主事者担心粮腐烂不可食,适值凤翔大旱,民饥无食,希亮主张开仓借粮,主事者以为无朝廷旨意,惧怕追究擅发之罪。希亮愿负全责,遂发12万石借于饥民,言明秋归还。是秋丰收,百姓以新粮还旧谷,官民皆便。

7.孙抃

孙抃(996-1064),字梦得,北宋眉州眉山县(今眉山市东坡区)人,天圣八年(1030)考中进士(榜眼)。最初担任绛州通判,后来被召回,通过学士院考试,担任太常丞、直集贤院,后来任开封府推官,升任吏部郎中。

8.彭端淑

在清代丹棱彭氏诸兄弟中,名气最大、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是排行第二的彭端淑。对他,也许我们并不陌生,因为很多人上小学时就读过他的一篇议论小品文《为学一首示子侄》,也就是《为学》。 彭端淑(1699年-1779年),字仪一,号乐斋,眉州丹棱高桥翠笼山(今四川眉山市丹棱县双桥镇桂香阁)人。著名文学家,蜀中知名教育家,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

9.曾璧光

曾璧光,字枢垣,又称枢元,乾隆六十年(1795年),出生于四川省洪雅县柳江曾子祠一户农家。道光三十年(1850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咸丰九年(1859年)授贵州镇远府知府。同治六年(1867年)赏二品顶戴,命署贵州巡抚。

10.虞允文

虞允文(1110年12月14日-1174年7月18日),字彬父,一作彬甫。隆州仁寿县(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人。南宋初年名臣,唐朝名臣虞世南之后。乾道三年(1167年),出任四川宣抚使、知枢密院事。乾道五年(1169年)拜相,任用胡铨、王十朋等。乾道八年(1172年),加授左丞相兼枢密使、特进,旋即再镇四川,封爵雍国公,世称“虞雍公”。淳熙元年(1174年),虞允文去世,年六十五。累赠为太师,谥号“忠肃”。虞允文姿貌雄伟,慷慨磊落。早年以文章致身台阁,后遭逢危局,挺身而出,出将入相近二十年,史称其“战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义勇,为南宋第一”。其书法“词语详雅,气象雍容”,传世墨迹有《适造帖》《钧堂帖》等。有《虞雍公奏议》等传世,今多已亡佚。《宋诗纪要》及《宋代蜀文辑存》辑录其作品。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