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稳定与增长对于保障世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长期以来,科学家和农业从业者们致力于研究影响水稻产量的各种因素,以找到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我们都知道水稻产量的构成有三要素,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哪些是不包含在这三要素之内的呢?深入了解这些不包含的要素,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机制,从而采取更精准的栽培和管理措施。
水稻产量构成三要素概述
在探讨不包含的要素之前,我们先来明确水稻产量构成的三要素,水稻产量构成的三要素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有效穗数指的是单位面积内能够结实的稻穗数量,它取决于水稻种植的密度、分蘖能力以及栽培过程中对无效分蘖的控制,每穗粒数则反映了每个稻穗上所着生的颖花数量,这与水稻品种的遗传特性、幼穗分化期的环境条件以及营养供应密切相关,千粒重是指一千粒稻谷的重量,它体现了稻谷的饱满程度和粒型大小,受到灌浆期的光照、温度、水分和养分等因素的影响,这三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共同决定了水稻的最终产量。

不包含在三要素中的环境因素
极端气候事件
极端气候事件如暴雨、洪水、干旱、台风和低温冷害等,虽然对水稻生长和产量有着显著的影响,但并不直接包含在产量构成的三要素之中,暴雨和洪水可能会淹没稻田,导致水稻根系缺氧,影响养分吸收和生长发育,严重时甚至会使水稻植株死亡,减少有效穗数,干旱则会使土壤水分不足,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导致每穗粒数减少和千粒重降低,台风带来的强风可能会吹倒水稻植株,破坏稻穗结构,影响灌浆过程,进而降低产量,低温冷害在水稻的不同生育期会产生不同的危害,在育秧期可能导致烂秧,在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则会影响花粉的发育和受精过程,造成空秕粒增加,降低每穗粒数和千粒重。
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夏季经常会遭遇暴雨和洪水的袭击,2020 年,长江流域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许多稻田被淹没,大量水稻植株受灾,据统计,受灾地区的水稻有效穗数平均减少了 10% - 20%,每穗粒数也有所下降,最终导致水稻产量大幅降低,又如,在北方一些水稻种植区,春季和秋季有时会出现低温冷害天气,2019 年,黑龙江部分地区在水稻孕穗期遭遇了低温天气,导致部分水稻品种的空秕粒率增加了 15% - 20%,千粒重下降了 5% - 10%,对水稻产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土壤酸碱度
土壤酸碱度(pH 值)也是一个不包含在产量构成三要素中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水稻品种对土壤酸碱度有不同的适应范围,水稻适宜在中性至微酸性的土壤中生长,当土壤过酸或过碱时,会影响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和水稻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在酸性土壤中,铁、铝等金属离子的溶解度增加,可能会对水稻产生毒害作用,同时也会影响磷、钙、镁等养分的有效性,在碱性土壤中,一些微量元素如锌、锰等的有效性降低,会导致水稻出现缺素症状,影响水稻的生长和发育,进而间接影响产量构成要素。
在我国南方的一些红壤地区,土壤酸性较强,pH 值通常在 4.5 - 5.5 之间,如果不进行改良,水稻在这种土壤中生长时,根系发育不良,吸收养分的能力下降,会导致有效穗数减少、每穗粒数降低和千粒重减轻,为了改善土壤酸碱度,农民通常会采取施用石灰等措施来提高土壤的 pH 值,以创造更适宜水稻生长的土壤环境。
光照强度和光质
光照是水稻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光照强度和光质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它们也不直接属于产量构成的三要素,光照强度不足会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效率,导致光合产物积累减少,从而影响水稻的生长和发育,在水稻的幼穗分化期和灌浆期,充足的光照对于形成较多的每穗粒数和提高千粒重至关重要,光质也会对水稻的生长产生影响,不同波长的光对水稻的生理过程有着不同的作用,蓝光和红光有利于水稻的光合作用和生长,而紫外线则可能对水稻产生一定的伤害。
在一些山区或阴天较多的地区,由于光照强度不足,水稻的生长往往受到限制,在四川盆地,由于云雾天气较多,光照时间相对较短,光照强度较弱,水稻的光合作用效率较低,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相对较低,为了提高水稻在这种环境下的产量,农民可以通过合理密植、调整种植方向等措施来改善水稻的光照条件。
不包含在三要素中的生物因素
病虫害
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生物因素,但它们并不直接包含在产量构成的三要素之中,水稻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袭,如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二化螟、稻飞虱等,这些病虫害会损害水稻的叶片、茎秆、穗部等部位,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养分运输和生殖生长,从而导致有效穗数减少、每穗粒数降低和千粒重减轻。
以稻瘟病为例,它是一种世界性的水稻病害,可在水稻的各个生育期发生,在叶瘟发生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枯黄,光合作用面积减少,光合产物积累不足,影响水稻的生长和分蘖,从而减少有效穗数,在穗颈瘟发生时,会破坏穗颈的维管束,影响养分和水分的运输,导致穗部发育不良,每穗粒数减少,空秕粒增加,千粒重降低,据统计,在一些稻瘟病高发地区,如果不进行有效的防治,水稻产量损失可达 20% - 50%。
杂草竞争
杂草与水稻争夺养分、水分、光照和空间,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不利影响,但杂草竞争也不属于产量构成的三要素,杂草的生长速度通常较快,会在稻田中迅速蔓延,与水稻争夺有限的资源,稗草是稻田中常见的杂草之一,它的生长习性与水稻相似,会与水稻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杂草还会增加田间的湿度,为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创造条件。
在一些管理粗放的稻田中,杂草生长旺盛,会导致水稻的生长受到严重抑制,水稻的有效穗数减少,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也会降低,为了控制杂草危害,农民通常会采取人工除草、化学除草等措施,人工除草虽然效果好,但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化学除草则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但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除草剂和使用剂量,以避免对水稻产生药害。
不包含在三要素中的栽培管理因素
施肥时间和方法
施肥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施肥时间和方法并不直接包含在产量构成的三要素之中,合理的施肥时间和方法可以满足水稻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影响产量构成要素,如果施肥时间不当,例如在水稻生长前期施肥过多,可能会导致水稻徒长,无效分蘖增加,有效穗数减少,在水稻后期施肥不足,则会影响每穗粒数的增加和千粒重的提高,施肥方法也很重要,例如采用深施、分层施肥等方法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养分的流失。
在水稻的基肥施用中,如果将有机肥和化肥均匀撒施在稻田表面后进行翻耕,可以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有利于水稻根系的吸收,在追肥时,根据水稻的生长情况和土壤肥力状况,适时适量地追施氮肥、磷肥和钾肥,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发育,如果在水稻孕穗期追施适量的钾肥,可以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和千粒重。
灌溉方式和水位控制
灌溉方式和水位控制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它们也不直接属于产量构成的三要素,不同的灌溉方式如淹灌、浅水勤灌、间歇灌溉等会影响水稻根系的生长和发育以及土壤的通气性和养分状况,淹灌是传统的灌溉方式,它可以保持稻田有一定的水层,但容易导致土壤缺氧,影响根系的呼吸和养分吸收,浅水勤灌和间歇灌溉则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促进根系的生长和发育,提高水稻的抗逆性,水位控制也很关键,在水稻的不同生育期,需要根据水稻的生长需求合理控制水位,在水稻的分蘖期,保持浅水层可以促进分蘖的发生;在水稻的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需要保持一定的水位,以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在我国一些缺水地区,推广了节水灌溉技术,如水稻旱作、干湿交替灌溉等,这些灌溉方式不仅可以节约用水,还可以改善水稻的生长环境,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采用干湿交替灌溉技术,在水稻的灌浆期,通过控制土壤的水分干湿交替,可以促进根系的生长和活力,提高光合产物的运输和积累,从而增加每穗粒数和千粒重。
水稻产量构成的三要素虽然是决定水稻产量的关键因素,但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对水稻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因素并不直接包含在三要素之中,环境因素如极端气候事件、土壤酸碱度、光照强度和光质,生物因素如病虫害、杂草竞争,以及栽培管理因素如施肥时间和方法、灌溉方式和水位控制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水稻的生长和产量,深入了解这些不包含在三要素中的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水稻产量形成的机制,采取综合的栽培和管理措施,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和调控,为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也需要加强农业气象预报、病虫害监测和预警等工作,提高应对各种不利因素的能力,确保水稻产量的稳定和增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