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3论坛,蒙古人为什么又很快变回游牧民族

闪客网

成吉思汗3论坛,蒙古人为什么又很快变回游牧民族?

元朝退出中原之后,蒙古人为什么又很快变回游牧民族,而不是继续务农?这个问题挺好的,其实在元朝时期是有相当数量的蒙古人迁居中原的。而元朝灭亡之后,有记载表明当时在中原的差不多40万蒙古人里,愿意回到草原的有大约6万人,而最后留存中原的则有30多万人,而从中原回去的那些蒙古人怎么没有继续在中原的农耕生活,又重回游牧生活方式了呢?哪有地可种?

其实这个原因也是很简单的,因为从中原回去的蒙古人根本没地可种。说到这里可能一些朋友传说,怎么可能没地可种?草原那么多地,不能开垦荒田吗?但石头君要告诉大家,真不能!因为农耕的生活方式,真的不是你想去这样做就能这样做的,它有一个必备的条件,只有你生活的地区达到了这个条件,才有开展农耕的可能。

(图中橙色区域和淡粉色区域就是400毫米年降水量分界线,也是中国古代无法逾越的游牧和农耕文明分界线)

成吉思汗3论坛,蒙古人为什么又很快变回游牧民族

这个条件就是年降水量400毫米,只要一个地区的年降水量超过400毫米,这个地区就有开展农耕的条件,而如果一个地区的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这个地区就没有进行农耕,成为农耕文明的可能。

在全世界范围内,基本上400毫米的降水量的分界线,都是农耕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而在中国,这条线基本上就是长城-大兴安岭这条线。这条线以南是农耕文明,这条线以北就是游牧文明。

(400毫米年降水量分界线在中国基本就是长城-大兴安岭线)

所以在蒙古人退回漠北之后,虽然有一些曾经在中原农耕地区生活过的蒙古人会种地,甚至可能也想种地,但却完全没有种地的条件。他们所处的草原地区降水量过少,不具备将草原转变成耕地的最基本条件,如果强行种植农作物,结果也只能是干死,几乎没法获得收成。

400毫米降水线影响了中国古代文明进程

所以在中国历史的演变中,这条线才成了中原农耕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线,而且在中国古代,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将自己的文明跨越这条线带到对方的区域。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只要一个民族进入长城,它唯一的选择就是转变为农耕民族,在中国古代的社会环境中,这个转变就是汉化。

(在古代,一旦哪个民族进入了中原农耕区,唯一的终点就是汉化,没有任何别的可能)

而同样,即使中原王朝能够征服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区域,也没法将农耕文明移植到草原地区,将游牧民族转化成农耕民族,进而和内地实现一体。而这种因为自然环境造成的天然差别,才是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几千年冲突融合的根本原因。

所以了解了这一点,也就很好了解网上许多人经常问的“为什么蒙古族没有汉化”这个问题了。因为在留存内地的蒙古族确实是汉化了,大多数已经融入了汉族,极少部分分布于河南、四川和云南等地还保留了蒙古族身份的蒙古族,也都从事农业几百年,完全和周围民族融为一体,根本不会蒙古语,自己不说别人也根本不知道他们是蒙古族了。

(但退回草原之后,再继续汉化就完全不可能了,这是古代生产力水平制约决定的)

而那些退回草原的蒙古族,因为完全脱离了农耕区,所以也只能重拾游牧生活方式,当然也就不可能汉化,因为汉化是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没有了中原农耕文化的环境,当时的人是不可能长期保持和生活环境不符的文化的。

但这里石头君还是要说明一点,这里说的农耕与草原的巨大差异是近代社会出现之前的情况。而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其实无论是农耕地区还是游牧地区都已经或多或少地进入了工业社会,无论是农还是牧都在不同程度地实现工业化,所以虽然差别还是存在,但已经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了,所以在现代长城内外形成统一文化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他到底爱我还是爱游戏?

这个话题,我觉得我有必要讲一下

毕竟我的男朋友……

首先分享一首歌让大家体会一下我的心情。

跟你们讲啊,这样一个男朋友,当他不回微信不接电话的时候,你从来不用担心他出车祸、被抢劫、劈腿、被天降冰箱带走或者遇到野生奥特曼什么的,因为……他一定在打游戏!

心酸的故事简直不要太多——

记得有一次约好了去他家玩,怀着扑通扑通的少女心蹦到了楼下按门禁没人开门,打电话没人接,我当时还小啊,真是不懂什么叫“男朋友爱玩游戏”啊,以为他出了什么事昏倒了,心急火燎怀马上报警110,警察叔叔叫了开锁公司过来,冲进去大家互相凝视,气氛无比尴尬……

还有一次,约了去普吉岛玩,最幸福的时刻不是潜水不是骑大象也不是漂流更不是沙滩烛光晚餐!而是在飞机上!!!

对!没错!那五六个小时他没!法!玩!游!戏!

顺便提一句,上面说的那些项目,他全程都在玩游戏,除了潜水。

还有一次我发烧躺在医院挂水,这次男朋友表现还好,及时赶到医院,好吧就算他在我坟头蹦迪……阿不床头玩游戏,我也忍了,正打算享受一下难得的病房浪漫,护士忙不过来让他帮忙量体温。

结果这货头都不抬就把体温计塞到我的嘴里了,这种奇怪的味道到底是……

尼玛这是夹在咯吱窝下面的!!!

幸好没有用肛温计,真的,不然当场同归于尽的情况是一定会出现的!

后来我就开始琢磨着怎么把男友从游戏的魔掌下解救出来。

真的一哭二闹三上吊这种事,我是不会去做的,实在是太不体面了,卸载游戏封号砸手机这种事,我也是不会去做的,毕竟手机也挺贵……

稍微有点脑子(胸不大)的妹子都应该懂得,客观冷静地看,一个爆款游戏至少是几千万美金的投入,几百人用几年时间才能做得出来的,我自己到底值不值这个价……心里还是很有点B数的。

所以我的目标很实际——

你玩游戏没问题,但能不能不要让老娘有一种丧偶的错觉?

于是呢老娘……就开始了与游戏漫长的斗争……

首先是在自己身上找问题!

先培养一下跟他同样的爱好,毕竟了解敌人才能干掉敌人嘛。

于是陪他玩了两个月游戏,结果非常令人惊喜——

就在自信心崩溃的我又双叒叕做出换一个男朋友的决定的时候,朋友给我支了一招:可以给他换个手机呀,边玩游戏边打电话那种,荣耀畅玩7C就可以而且还不贵,如果专门玩游戏用足够了。

天了噜!还有这种操作……

果断给他买了一个,下载了他经常玩的游戏,试了试

这波操作666

在游戏模式下也可以保持通话还不影响游戏,男朋友再也没有借口不接电话了!

马上给男朋友装备上,这样就彻底放心啦……不存在的!

男朋友是接电话了!但全程还是在游戏里啊!根本全程就是嗯嗯啊啊应付不走心啊!

不过好歹,能确定他还活着了……

其实,现在的我已经想明白了,拿我自己和游戏比,岂不是自降身价。他游戏就让他游戏吧,人生是需要放松的。我只要确认两件事就可以了:1,我爱他;2,他还活着。。。。。。

八旗兵真实战斗力到底怎么样?

每一个新兴王朝在军事上都有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清朝也不例外。

只是被清廷统治者视为争夺天下和巩固天下的八旗兵的由盛转衰过程来得特别迅速。

1644 年到 1647 年(顺治元年至四年),满洲八旗兵所向无敌的场面就像昙花一现似地再也没有 出现过。

由于清朝最后统一了全国,它的统治集团从来忌讳谈自身的弱点,后来的史家也很少注意到这一重要转变,没有看出入关初 期清廷的不可一世和后来的外厉内荏,因此,也没有认真探讨清廷在初期以满洲八旗兵为主逐渐转化为以汉制汉的政策变化。

满洲八旗兵实力下降,难以继续担任征服全国的主力是出于以下因素:

第一,满洲八旗兵来源于满族成年男子,而满族在当时是 一个人口相当少的民族,入关初期清军总兵力十万,其中已包括了汉军和蒙古兵,真正可以披甲出征的满族军士不过几万人。进入中 原以后屡经战阵,战死和病死的人数很可能超过人口自然繁殖数;进入汉人居住区后,享受着程度不等的胜利者的优待,逐渐滋长起 追求生活安逸的风气,远不像入关前后那样淳朴、勇于用命。概括一句话就是兵员少了,士气低了。

第二,清朝入关初期咤叱风云的 领兵大将由于染上天花,迷恋女色和内部倾轧,凋谢殆尽。如:豫亲王多铎病死于顺治六年,摄政睿亲王多尔衮病死于顺治七 年,肃亲王豪格在顺治五年死于狱中,英亲王阿济格于顺治八年被赐死,巽亲王满达海顺治九年二月病死,衍禧郡王罗洛浑顺治三年 病死于军中,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病死于顺治九年三月,饶余郡王阿巴泰顺治三年病死,其子端重亲王博洛顺治九年三月病死,多罗谦 郡王瓦克达顺治九年八月病死,敬谨亲王尼堪于同年十一月阵亡于衡阳。仅存的郑亲王济尔哈朗自顺治五年最后一次统兵出征湖广以 后,到八年就因年高处于半退休状态,至十二年病死。看一下上面列举的名字,清楚地表明到顺治九年,清朝赖以开国的久经战阵、 功勋卓著的大将都已不复存在。这些亲、郡王死时的年龄一般都比较年轻,济尔哈朗算是最长寿的,也只活到五十七岁。他们的子弟 即便承袭爵位,却少不更事,缺乏战斗经验,无法替代父辈驰骋疆场的角色。亲、郡王以下的贵族、将领虽然还留下了一批,但他们 也无复当年英锐气概。

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诗人方文顺治十五年在北游京师时写了《都下竹枝词》,其中二首是:

“昔旃自裘与酪浆, 而今啜茗又焚香。

雄心尽向蛾眉老,争肯捐躯入战场。”

“东戍榆关西渡河,今人不及古人多。

风吹草底牛羊见,更有谁能敕勒歌。”

说明到 1658 年满洲将领已经普遍沉浸于温柔乡中,雄心的逐渐消磨自然还要早一些。这种严酷的事实,清廷统治集团内非常清楚, 尽管他们讳莫如深,闭口不言,但从对南明各派抗清势力的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上都明显地看出他们越来越多地采取以汉制汉的方针。 战略上表现在更多地依赖汉族拥清派进行招抚;战术上不到关键时间不动用满洲兵,即使在关键战役中也大抵是让绿营兵和汉军打前 阵,满洲兵将处于二线,这样既可减少伤亡,又可起到监视汉军和在最后关头夺取胜利首功的作用。

清廷以汉制汉的策略变化,突出地表现在下面几件事情上:

一,顺治十年(1653)起用洪承畴经略西南;

二,利用软禁中的郑芝 龙招抚东南沿海的郑成功(这两位福建泉州府人的重新起用,就清廷而言是迫不得已的,在驾驭上颇费心机);

三,顺治十年八月十 九日清廷主持皇室同平西王吴三桂联姻,把公主嫁给三桂之长子吴应熊1942;

四,顺治十一年(1654)二月二十日一度决定把镇守广 东的两位汉族藩王之一靖南王耿继茂移镇广西,让他不仅统率原部兵马还兼管原定南王麾下的军队。 在刚刚到了康熙年间的时候,八旗兵已经不行了。于是,在平定三藩的时候,清朝皇帝只好开始重用绿营兵。但是,凡事都是相对而言,等到了晚清王朝,毋庸置疑,这些八旗兵如果要和他们刚入关时的老祖宗的战斗力相比,肯定是有距离;当然,即使和太平军比也确实是不行,几乎是屡战屡败,所以才又启用了湘军。然而,尽管如此,他们的战斗力其实同样不可小看,比如,依据乾隆皇帝的八世嫡孙、原辽宁省民族研究所所长金启孮先生在《金启孮谈北京的满族》一书可知,晚清的八旗军并未腐朽,当时,在全民族仍然保有相当旺盛的尚武精神。 那么,他们为什么在战场上表现不行呢?其实还是和数量有关系。本来,当时10万八旗兵就能打进山海关,无论其战斗力又多么强,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所以,等到了晚清王朝,在数量上,全国只有20万的八旗军,它怎么能打赢上百万的太平军?并且,这20万的八旗军还被朝廷予以切割并驻扎在了中国大江南北的各个区域。所以,后来,就给世人呈现出了一种晚清八旗军的战斗力已经严重退化的假象。 如果,我们综观晚清八旗军在各次战争中的表现,不难发现,这些八旗军从未有过我们电影、电视当中经常出现的那个镜头,即:“不战而溃、不战而降”的闹剧,甚至,他们在对外战场上时常表现出一种“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这句话语出恩格斯)的尚武精神。 比如,金启孮先生的外祖父,在八国联军进北京时,仅仅是一名荣禄手下的营官。但当日军从朝阳门攻入北京后,金启孮先生的“外祖父”、为了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出走争取更多的时间是身先士卒,结果,不幸被日军的枪弹所击中。但幸运的是,此时,因为他所骑的战马,突然仰起了自己的脖子来挡护住了他的身体,所以,金启孮先生的“外祖父”才没有受到致命的枪伤,但他的战马在死时,却也是弹痕累累,几乎被打成筛子了。 再如,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满族),在他出生的第二年,他的父亲就在和八国联军的战斗中,壮烈牺牲了。为此,多年后,老舍在《正红旗下》里就塑造了一个叫“福海二哥”的满人形象,显示的,就是一身的英雄气概。其实,不仅是在与八国联军的战斗中,按照茅海建先生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的记载,从鸦片战争开始,这些勇猛的八旗军在与英军的作战中阵亡了273名,并且,伴随着他们的战败,自杀的八旗官兵家属也多达有五十多人。 所以,晚清八旗军战斗力究竟如何呢?可以说,虽然战败了,但也的确不是孬种。

中国古代有哪些人称得上战神?

中国古代有6位将军在沙场一生未尝败绩,然而多数在官场被陷害。也许是功高盖主,也许是招小人记恨,但他们的丰功伟绩足以万事流传。

一生在沙场未尝败绩,中国古代正史记载,仅此6位。

吴起

吴起一生主导大小战役共76次,64胜12平,无一败绩。尉缭子有一句话: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吴起也。

吴起家境富裕,从小就好勇斗狠,十里八乡有名的刺头,但是和现在的小混混不同,就怕流氓有文化,吴起自幼就有远大的目标,不出相入将,誓不还家。早年师从曾子,非常受曾子赏识,但是,吴起的母丧不奔,惹怒了曾子,与其绝交。吴起一生决定了三个国家的兴衰,了却君王天下事,却未能给自己赢得生前身后名。

吴起在鲁国内初期也是怀才不遇,只能勉强混个一官半职。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齐国终于暴露野心,开始攻打鲁国,举国上下无一人敢领兵作战。吴起此时挺身而出,但却遭到朝野一片反对,只因吴起妻子为齐国人,无奈,吴起杀妻明志,提着妻子人头来见鲁王。

这也是他人生最大的一个污点,鲁国遂任命吴起为将军,带领几万人马抵御齐国进攻,吴起充分的发挥自己所学,偷袭,佯攻,一马当先大败齐军,使得鲁国免遭亡国之难。这时,礼仪之邦的缺点暴漏无遗,抓着吴起杀妻求将的事情没完没了的批斗,最终罢黜其兵权。

白起

众所周知,战国时期最惨烈的战争是秦、赵间的长平之战,这场大战赵军全军覆没,四十万降兵被秦军活埋,加上战死和被斩首的人,赵国军队大约损失了四十五万,基本失去了和秦国争霸天下的能力。而这场大战的指挥者及坑杀命令的直接下达者,便是战神白起。

四十五万忠烈惨死!要知道,那时赵国全国的总人口,也不过三百五十万左右,这样的死伤比例何其巨大!然而这四十五万白骨,在战神白起的杀人账本上,还只是一小部分。请看白起的杀人简历:

在伊阙斩首韩魏联军二十四万;在鄢城决水灌城淹死楚军数十万;在华阳斩首魏军十三万;在黄河淹死赵军二万;在陉城斩首韩军五万;在长平杀害赵军四十五万。以上还只是有史料可考的杀人数字,而据梁启超先生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战神白起所杀人数就占二分之一。

李牧

李牧在四大名将里的呼声很高,他爱兵爱民,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社稷,他是一个仁将又是一个好将军,在很多人的眼里,李牧比不上战神白起,不管谁的实力更胜一筹,李牧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他是为国家而战的大将。

李牧在后期的军事功绩是对付秦军。众所周知,秦国在商鞅之前已有崛起之势,经历了商鞅变法、秦昭王、秦惠文王的努力之后,秦国的国力更盛,而赵国本就在走向衰落,偏偏又遇上了不争气的君王。就在赵悼襄王这一年,发生了廉颇入魏的举动,由于赵王无故替换大将廉颇,导致廉颇一气之下转而投奔大梁,顶梁柱一走,军队的领导人就没有了着落,思来想去便想到了李牧,于是对付秦国的重任就落在了李牧身上。

李牧的二十万的边防军是赵国最后的防线,考虑到军事力量和国力的悬殊,李牧根本不能发挥他在战争中的天赋,只能被动防守,英雄无施展之处,实在可惜。

霍去病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十七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骠姚校尉,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歼2028人,俘获匈奴的相国和当户,并杀死匈奴单于的祖父和季父,勇冠全军,受封冠军侯。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汉武帝任命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浑邪王及部众4万人,全部占领河西走廊。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22岁)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

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

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病卒,年仅24岁(虚岁)。

韩信

韩信是我极为喜欢的一个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波澜起伏,称为传奇毫不为过。

曾落魄如乞丐,靠漂母施舍充饥,但数年之后却位极人臣;曾是个不知名的小军官,却一夜间被萧何举为大将;曾为刘邦出谋划策,规取天下,却没能保全自身;曾经统帅千军万马转战南北,却被妇人斩于菜刀之下。

韩信实在是个很奇怪的人,许多矛盾如水火的性格同时存在于他的身上。我上高中学的第一篇文章是《项羽本纪》,第二篇是《淮阴侯列传》,语文组的老大确实有两把刷子,这么多年我还没有忘记这两篇文章,太史公巨笔如椽,写出了壮丽的史诗,引人遐思。

多年后再读起这两篇文章还是感慨不已,项羽和韩信大约是刘邦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甚至比萧何和张良还要重要,项羽是他早年反秦的盟友,之后成了争天下时的仇雠, 而韩信是他打败项羽的左膀右臂,之后成了大汉帝国的不稳定因素,不得不借老婆之手除去。

韩信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自从他登上拜将坛的那一刻,楚汉相争的大幕便缓缓拉开。他通过详细的分析,说服刘邦与项羽撕破脸皮,还为刘邦部署了进军的方案,汉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平定三秦,攻取中原。

之后刘邦不小心玩脱了,在彭城高地被项羽用骑兵反杀,逃跑中狼狈至极,刘邦的性格也是纤毫毕露。“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求鲁元公主的心理阴影面积)。

韩信又及时出现,在荥阳击破楚军,维持了战线稳定,保全了汉军主力(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值得一提的是,此战中击败楚国骑兵,为刘邦挣回脸面的是韩信麾下的“郎中骑兵”,最后在乌江逼得项羽自刎的也是这支骑兵部队,他的遗体被五位汉军骑士夺得,这五人因此而封侯。

岳飞

岳飞的战绩,实际上最容易被质疑,质疑点如下:

1、现存《宋史·岳飞传》是依据岳飞的孙子岳珂所写的岳飞事迹编写。宋孝宗时代,主张北伐,为了号召民众,制造舆论,为主战的岳飞恢复名誉。岳珂将自己编写的书稿呈送,史官据此写入实录。这一点,历史有明确记载。反观高宗、孝宗时代,曾经耳闻目睹岳飞事迹的一些名家笔记中,对岳飞战功记载很少。甚至连朱仙镇大捷都被怀疑是虚构。

2、邻国《金史》对岳飞的战绩没有多少记载,且未见胜绩。可是,却明确记载了被韩世忠、吴阶击溃的事实。岳飞的多数战绩,击败的是伪齐刘豫的军队,并且宋军最终只是达到临近开封,并没有触及金军幽云重地。

3、岳飞的战报有不实之处。岳飞曾经上报,在广德地区四次击败金军。当时金军南下的目的是追击宋高宗,为何会在广德长期驻守呢?朋友还说——广德是全国有名的竹乡,莫非金军是属大熊猫的吗?岳飞的儿子岳云战绩不凡,可是岳飞一次也没有上报。由此可见,岳飞的战报真实性存疑。

4、岳飞军队没有有效的监军。翻查历史,多数时候岳家军中都无监军。唯一的一次记载,监军朱芾,是岳飞的亲信,可能两人穿一条裤子。

“刀墓手札”工作室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景泰蓝是什么?

在四月上旬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四款景泰蓝作品入选今年的官方用礼。这款古代帝王专享的奢侈品,代表着中国漂洋过海,在世界各地讲述着东方的故事。

明景泰 掐丝珐琅番莲纹盒

高6.3厘米,口径12.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然而,景泰蓝可不像瓷器那样“土生土长”。景泰蓝,原名又叫掐丝珐琅。这种工艺传自于西方,至今已有700余年。在明朝景泰年间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当时以富贵华丽的蓝色制品最为出色,因此得名“景泰蓝”。

景泰蓝本身,就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一段传奇故事。

一抹带着阿拉伯风味的蓝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

据传早在公元6世纪末,就有大食国商人(现代的阿拉伯人),通过那条由张骞探索出来的丝绸之路,陆陆续续把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区的珐琅器物或是技艺带到中土。

但更为可靠的说法是,成吉思汗在13世纪下半叶,率领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时,他们俘虏了一大批拥有高超技艺的手工艺匠人,其中便有当时懂得烧造“大食窑”器物的匠人以及他们所使用的珐琅釉料。

13世纪末期的蒙古诸国(汗国)

元朝是一个空前开放的国家,它不断向西扩大疆土。而在东边,碧波万顷的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阿拉伯的船队穿梭往来,连接起当时世界上最繁荣也是最先进的两个地区。

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描绘出元代繁华的对外贸易:“外国巨贾典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阿拉伯出发的商人,经波斯湾、印度,最终抵达广州。这些头发卷曲,眼神蔚蓝的波斯商人,他们带来了珠宝、香料、药草等众多番货,还有奢华无比的景泰蓝。

繁复的花饰和迷人的异域色调,也带来了人们对那个有着蓝色尖顶教堂,蔚蓝色大海的国度的想象。这个来自远方国度的器皿,也许曾一度让当时的人们陷入迷思。

那抹带着浓郁的阿拉伯风味的蓝,开始中华大地上的流转。

看更多美学知识和东方传统手艺,欢迎关注【东家·守艺人】。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3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