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机器1视频攻略,为什么吴起在魏国时?
这是一场关于“进化”的游戏。
前389年,阴晋,吴起率5万魏武卒大败50万秦军。魏武卒之威,令天下震动。
仅仅8年后,吴起率楚军大破魏军,煌煌大魏险些被劈成两半。
吴起是怎么做到的呢?
谁能找到新的建军方法,谁就能称霸春秋末年,天下开始了大变革的时代。
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大批自耕农出现。
与之相对应的,西周时期“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的兵役制度逐渐瓦解,诸侯们的征兵范围大幅提高。各大国可征集、调用的兵力大幅增加,常备军的规模急剧膨胀。
可是,军队的素质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严重下滑。
当年,诸侯们的军事训练,采取的是“蒐狝”制度,即通过田猎的方式来进行军事训练。
这种半娱乐半正式的训练方法,显然不适合以自耕农为主的战国军队。
谁能率先找到合适的军队组织方法、军事训练方法,谁就能崛起!
最先进化的,是受旧“军礼”束缚较少的吴国、越国。
在孙武、伍子胥、范蠡等人的指导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都以专业化训练的方式来选练强军。
因此,偏处于南方不发达地区的吴越,在春秋后期嚣张一时,相继成为天下霸主。
进化的脚步,开始了。
吴起练兵:引领潮流的魏武卒让这场进化更进一步的人,是吴起。
吴起在魏国,率先提出了系统的、专业化的选拔、训练方法。
与此前各诸侯宽泛的“选拔精锐”不同,有法家功底的吴起,将选拔、训练方法制度化下来。
选拔上,非常明确地规定了标准:能披着三重重甲和铁盔,开十二石弩。能背着五十支弩矢,拿着近战武器,携带三天军粮,半天跑完一百里。
待遇上,也作了明确规定:一旦通过选拔,得以入选,家里立刻得到良田美宅,全家致富!
训练方法上,“以一教十”、“以十教百”,军队编制、训练,都有极为专业、明确的规定。
当时,像秦国这样的诸侯,仍然在采用春秋时期近似“半娱乐性质”的编制、训练方法。
因此,魏武卒与对手之间,是专业化部队与业余部队之间的较量,两者完全不在一个时代!
由此,魏武卒的素质,冠绝天下!
不过,魏武卒仍有局限性。
吴起,只是河西太守。
他练魏武卒,只是在河西一地进行的。
作为一个“试点”,当时的魏武卒无论规模、选材面、资源,均略显不足。
吴起变法:强军3.0版在魏国受到排挤,吴起到楚国后,开始施展其全面的军事、政治才能,将改革推进到了3.0版。
吴起变法的全面内容,一言难尽,但是,从其中几项政策,可以看出:吴起对楚军的改造,比在魏时更为彻底、全面。
1、举国为后盾。
吴起在楚,组建了一支“选练之士”。
与魏武卒只依靠河西不同,这支“选练之士”是从全体楚军中选拔的。
同时,这支楚军的财政来源,是通过削减封地收入,充实国库后成立的专项“基金”。
可以说,吴起当初创建魏武卒,只算是一个“试点”,尚未推广到全国。从此开始,强军改革,得到举国之力为后盾!
2、凶残的整合。
吴起在魏国时,参与了李悝变法。
比之李悝的变法,吴起的变法非常“凶残”。
打击旧领主,加强中央集权。没收他们的私兵、削减其封地、收入,甚至把旧贵族迁徙到偏远地区。
没有功劳的贵族不得世袭,官位不得世袭,这也意味着:底层人士,通过战功,可以实现阶层逆袭!
整肃官场风气,削减大臣俸禄、特权,以严刑峻法来整肃吏制。
吴起极端、激进的变法方式,使楚已经接近后来的秦,成为一台战争机器!
当然,在旧贵族强大的楚国推行如此激烈的措施,也注定了吴起最后的命运···
一将之能当然,短短几年,楚军要在战斗力上碾压对手,也是不可能的。
将略,仍然是胜负关键。
吴起对魏作战,史料信息不详,但透过零散的信息,仍然能看出吴起惊人的将略。
1、围魏救赵。
此战的起因,是魏赵开战,赵求援。
楚军先在州西击败了魏军,又穿越梁门,抵达林中,切断了魏都安邑与河内郡之间的联系。
攻赵魏军后援缺乏,士气顿挫,被赵军大败!丢失了黄城。
可以说,吴起用兵之精准,比后来孙膑的“围魏救赵”,有过之而无不及。
2、威慑:间接路线!
吴起在抵达林中后,饮马黄河,并没有立刻大举进攻。
这是史诗级的威慑战略!
驻于林中,几乎可以将魏切为两半,为魏所不能忍受。
同时,从林中出发,无论是进攻魏都安邑,还是攻略魏后来的都城大梁,都极为便利。
可以说,吴起的方略,使魏十分难受。
要打吧,兵力不能呼应,林中易守难攻,很难取胜。
不打吧,这么耗下去魏国有分裂之险!
其实,并没有证据表明吴起击败的魏军是他当年自己操练的魏武卒。但从吴起攻到的位置,以及魏武卒后来对秦、齐作战的表现看:魏武卒正在“过气”。
如果不是楚悼王去世,吴起被迫回国,这一仗,吴起可以狠狠地敲一笔,甚至一举奠定霸业!
当初,吴起离开魏国前,对着黄河哭泣:王不用我,这片土地必然被秦人夺去!
胜负兴衰,有时,真的只决于一人而已!
魏武卒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曾站在变革大潮的浪尖,以专业军队欺负不专业的军队,自然威震天下。
吴起到楚国后,将军事改革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举国体制的强军政策,显示出惊人的生命力,也成为后来列国军事变革的主要方向。
而吴起本人,更是胜负天平中,最重要的一各砝码!
决定诸侯兴衰的因素非常多。不过:吴起、孙膑、商鞅大才的去就正是国运的风向标。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游戏史上有哪些眼看他起高楼?
不请自来。
我今天想分享的是《盟军敢死队》系列。
很多老玩家应该都会知道,这游戏当年也是风靡各大网吧的存在。这游戏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角色,贝雷帽、小偷、狙击手、间谍、工兵......操作着这些特种兵,玩弄敌人于股掌之间,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幕幕谍战剧的产生。
而这个系列的顶峰是《盟军敢死队3》
画面的进一步升级,关卡难度的加强,对每个人物的历史背景进一步完善,让这个游戏显得更加的有血有肉。同时,因为难度加大,也使得很多新手在入坑时觉得无从下手,即使通过了好几次训练关,不看攻略也很容易被卡住。
《盟军敢死队》的成功,也引来了国内厂商的效仿,于是,《1937特种兵》就出现了。
把纳粹变成了日本人,把盟军士兵变成了游击队员,便让国内玩家奉为经典游戏之一,足可见《盟军敢死队》系列的成功。
然而,这个系列作死的第四部,在瞬间让这座高楼塌陷了。
从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好好的策略游戏变成了第一人称射击游戏。一时间玩家群体难以接受,差评蜂拥而至。尽管开发商Pyro Studio从来没官方承认这款名为《盟军敢死队:打击力量》的游戏是该系列的第四部,但是玩家们似乎并不愿意听这个解释。最终,因为官方随意占用IP的行为,使得这个经典系列从此销声匿迹。
能力不高,水平有限,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还请记得给我点赞哦!
历史上的经济大萧条有多可怕?
在人类历史上曾不止一次发生过经济危机。按说人们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经历一次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应当早已习惯,然而发生在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却被人们冠以“大萧条”这一特定称谓。由此可见这场危机破坏力之大、波及范围之广。这场危机让全世界明白了在和平的状态下也可以迎来一场社会浩劫:几年之内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产值下降了44%,失业率在30~50%的高位徘徊,损失了超过2500亿美元。要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不过1700亿美元。
这场经济危机发源于1929年美国纽约华尔街爆发的股灾,然而事实上这场灾难的种子早已埋下。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经济欣欣向荣:工作机会多且待遇优厚,除了本薪外又有休假。人人都在享受经济发达带来的繁荣,同时中产阶级也开始买得起私家车,可以自由驾车旅行,而不必再受制于火车了。经济的发展使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开始流行。天性乐观的美国人开始如流水一般花钱:买车、买房、度假。沉浸在幸福之中的美国人相信20世纪的美国将会“永久繁荣”。
与此同时史上最大的“庞氏骗局”也在佛罗里达州慢慢蔓延。在此之前佛罗里达州的房价几乎是全美最低的,然而渐渐有人开始传言:几年前投入800美元就能在几年后赚15万美元。人们纷纷在暴利的诱惑下投入地产行业。经过一轮疯狂炒作之后连银行也纷纷开始投资地产行业。当时佛罗里达州第二大城市迈阿密只有75000人口,然而这其中从事房地产业的就高达25000人。当时喊得最响亮的口号就是“今天不买房,明天就买不到了!”这样的炒作导致佛罗里达州棕榈岛的地价在三年内直接翻了5倍。
1926年9月18日一场台风卷走了迈阿密数千栋房子。这场灾难之后的迈阿密出现了1.5万难民,也就是说这个城市被摧毁了。这对房地产业来说是一个很充分的利空——佛罗里达房地产骤然跌价。1928年迈阿密银行的日结算资金量仅为1.4万美元,而这个数字在1925年曾以百万为单位。到了1929年房地产供需已严重失衡——价格达到人们难以企及的顶峰之后泡沫就再也支撑不住了,一时间无数的银行家、企业家由巨富变成了乞丐。佛罗里达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为一场经济危机埋下了最初的伏笔。
房价高涨的那段时间内美国的股市也呈现疯涨状态:从1927年初到1927年底整个美国股市里只有两支股票保持平稳,其他的所有股票都一直在疯涨。在当时的美国股市里人们甚至不需要挑选股票,因为哪怕闭着眼睛买都能赚钱,只不过是赚得多和赚得少的区别而已。1928年3月美国最大的几家投机公司联合起来大笔买进通用汽车公司和美国无线电公司的股票更加坚定了股市的信心:当时美国社会80%的投资资金都流进了股市。股票在美国人心中成为了如银行存款一样稳定的投资渠道。
没人意识到股票实际上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即使股价再高,可如果没有买主,那么早晚会有崩溃的一天。任何资产的价值都不可能无限上升下去。这意味着当资产价格停留在高水平时最终的资产持有者将无法获得收益。任何资产的价值都不可能始终背离其本身的价值:一时的炒作会令其价值在短时间内呈几何级数膨胀,但在经历一定时间的演变后最终其价值将回归平稳状态,然而这并不是说那些炒房炒股的人最终的结果会是不赚不赔。
如果我们设身处地想象是我们自己在炒股、炒房,那么我们很有可能并不是在股市、房市的低点买入的股票和房子。然而资产最终回归的价值却是向低点趋近的,这意味着我们手里的资产最后所值的钱相比我们当初的买入价缩水了,而缩水的这部分价值就成为实打实的损失。当这样的损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时就会造成国家整体经济的动荡。1929年华尔街股灾发生前就有经理专家曾提出这样的警告:“当一个社会中连擦鞋匠都在投资股票时这个股市就离崩溃不远了”。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诞生了洗衣机、浴缸、咖啡机、收音机、烘干机等一系列发明。一系列发明的诞生和国家经济的欣欣向荣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购买私家车、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投资炒房。美国人贷款消费、超前消费的生活模式就是在这时逐渐养成的:贷款逐渐成为了当时整个美国社会消费的主流趋势。由于美国人的收入被大量用来还贷款了,所以美国人的消费能力开始逐渐下降。大萧条爆发的原因之一就是美国人的消费能力增长已跟不上生产力的增长了。
1929年6月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耶鲁大学等几所知名大学联合发表了一篇后来变得臭名昭著的声明:“数百万投资者的评价对纽约证券交易所这个令人赞叹的市场产生了作用。他们的一致判断说明当前的股价并没被高估。股价将达到并维持在一个永久高位”。8月经纪人贷款已达到170亿美元,然而华尔街似乎仍没看到尽头。没尽头的是风险:正因为风险是未知的,所以才是最可怕的。
1929年9月3日道琼斯工业指数达到了386点的历史最高值,比1921年最低点的整整六倍还多。然而9月4日这一数据却跌到了376点,到了9月5日又进一步跌到369点。股票市场有涨有跌本是正常现象,所以人们在一开始只以为是正常的市场波动,没人意识到这其实是断崖式暴跌的征兆。大多数人仍选择继续持有手中的股票以等待市场好转,然而到了1929年10月份以后美国联邦工业指数、钢铁指数开始全线下滑。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迎来了有史以来最惨淡的“黑色星期四”。
这一天创出了1290万股天量交易的记录:从上午11点后纽约证券市场就出现了恐慌性的抛盘,以致于行情跌到连计价器都跟不上速度。短短半天之内道琼斯指数狂跌了33点。当天晚上整个国家一夜无眠,因为无数家庭多年来的积蓄在顷刻间化为乌有。第二天美国开始了全国性的挤兑:人们纷纷来到银行门口兑换现金。另一方面股市则继续一泻千里、抛售成风。一时间全国上下有五千多家银行在挤兑狂潮冲击下被迫倒闭,而这些银行的倒闭又进而导致了更多的企业破产。
1929年10月29日华尔街的股价指数已从最高点的386点跌至298点(跌幅达22%)。当天收市时纽约股市创造了1641万股的天量历史纪录。光是打印当天交易记录的纸带就长达2.4万公里(你没看错2.4后面确实有个万字,单位也不是米而是公里),直到闭市后4个小时才把这些交易记录打完。这一天后来就被人们形容为“纽约交易所112年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然而这一天其实仅仅只是一个开端,因为旷日持久的经济危机已愈演愈烈:1929-1933年美国累计破产工业企业14万家、银行1万家。
在此期间处于完全失业状态的美国人高达1300万,即使还在工作的人中很多也只是临时性的兼职。美国人大多都没存款,需要靠贷款维持生计,所以每个月发了工资之后几乎第一件事就是还贷款。在2006年~2009年的次贷危机和如今的新冠疫情中很多人失业,这样一来也就是失去了偿还贷款的能力,而生活自然也就陷于困顿之中。事实上这样的现象也曾发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期间。一些原来生活还算过得去的中产阶级人士几乎是在一夜间变得一无所有。
当时的《纽约时报》曾这样形容道:午夜敲开你家门向你讨要三明治的可怜人可能是报纸的专栏记者,也有可能是几个月前慷慨给你批下贷款的银行经理。从事银行证券等金融工作的人本来是被人羡慕的白领阶层,然而他们却是在这场经济危机中受到巨大冲击的一个群体。这一时期很多昔日的白领为了维持面子仍每天穿得衣冠楚楚去“上班”,可实际上他们不过是去挨家挨户推销一些小商品,甚至有些人直接走过几个街区把衣服一脱就化身乞丐沿街乞讨了。
连昔日相对风光的白领阶层尚且如此,那么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穷人就更艰难了。那时美国的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很多家庭已无法维持全家人的一日三餐。这一时期很多家庭开始轮班吃饭:家里一半人一三五吃饭,一般人二四六吃饭,只有周日才能全家一起吃一点东西。美国人餐桌上的肉类越来越少,与此同时汤类和面食越来越多。后来一家肉厂把猪肩肉加上淀粉做成了午餐肉。这种用淀粉合成的肉比真正的肉卖得便宜,所以成为了那个年代风靡全美的食物。
其实能吃得起这种肉的家庭已算是当时生活水平相对不错的家庭了。那时很多人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成了问题。一些在大萧条期间破产的人选择用跳楼等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大萧条期间美国的宾馆服务员们甚至会问客人这样一个问题:“您是需要一个房间睡觉呢?还是需要一个房间自杀?”大萧条期间光是芝加哥一个城市就拖欠教师工资高达2000万美元。1930年到1931年间纽约的出租车司机平均日收入从7美元跌到了2-3美元。1932年纽约的纽约由30多万儿童因贫困而失学。
在依然还能上学的儿童中有20%左右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美国的学校和我国不同:美国的学校大多是由私人创立、自负盈亏。1933年全美共有1500所高等院校永久破产或临时关门。1931年夏末的一天犹他州盐湖城的银行都已没钱了,城里的金库和保险柜也都空了。当地人因为现金匮乏不得不用工作来交换生活必需品:理发师通过为人提供理发服务换取洋葱和土豆。后来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从最初的换取食物逐渐扩展到其他物品。
填饱肚子成为了这一时期人们最基本的诉求。当时担任美国总统的胡佛认为政府不应当干预市场运作,所以他拒绝对在经济危机中陷入困境的底层民众伸出援手。在1933年罗斯福上台实行新政之前美国基本不存在政府举办的社会救济,不过当时有些餐馆会把顾客没吃完的剩饭剩菜捐赠给穷人。即使这样也无法满足人们果腹的需求,于是一些人开始主动在垃圾箱中翻找可以吃的东西。1932年一位调查芝加哥贫民窟生活的人描绘了这样一幕:一辆卡车卸下垃圾后大约35个男女老幼蜂拥而上冲向垃圾堆。
有的人用棍子扒垃圾堆,有的人则直接用手挖,甚至有人为争抢这些被丢弃的垃圾而大打出手。大萧条期间美国政府曾反复保证不会让任何人饿死,然而在1933年的纽约州至少有29人被明确登记是饿死的,而在全国各地的报告中出现了110个这样的死亡案例。这还仅仅只是被明确登记为直接死于饥饿的人,而间接死于由饥饿诱发的疾病、意外的人则根本无法统计。从1928年到1932年费城的公共卫生机构诊断的营养不良病例增长了60%。这一时期美国儿童中患坏血病等病症的病例明显增长。
可想而知那些生计无着的底层民众会对什么也没做的胡佛政府有多失望。当时就连曾在一战中为美国打过仗流过血的退伍老兵们的退休金待遇也得不到保证。1932年退伍老兵们为争取自己的权益发动了一次游行示威。胡佛政府动用军队驱散了抗议的老兵们。在这一过程中甚至酿成了流血事件。当胡佛派出军队镇压老兵们的抗议示威活动时还不是总统的罗斯福却让自己的妻子出面慰问这些老兵。民众们在见识到胡佛和罗斯福的举动之后很自然就把自己手中的选票投给了罗斯福。
罗斯福所在的民主党在1932年的大选中一举拿下了宾夕法尼亚以南和以西的各州。罗斯福上台后一改之前共和党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罗斯福出台了一系列干预经济、挽救危机的措施:整顿金融、以工代赈,还对失业者、老年人、病人和无依无靠者提供社会保险形式的救助......罗斯福通过这一系列新政举措使美国经济得以逐渐走出阴影,然而大萧条带来的诸多后遗症依然还是客观存在的。直到美国参加二战后随着生产力的释放才使美国经济得以彻底走出大萧条的阴影。
大萧条尽管发源于美国华尔街的股灾,然而很快就波及到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从1929年到1933年英国破产的工商企业达32000多户、失业人数接近300万。大萧条开始后的一年内英国的国际贸易从700亿美元下降到了550亿美元,到了1933年英国的国际贸易总额只剩下240亿美元左右了。1931年英国的远洋航运收入约为1.05亿英镑,然而仅仅一年后就少了2500万英镑。大萧条期间英国的钢铁生产下降了46%、生铁产量下降了52.9%、船舶制造业的生产下降了91%......
在1931年以前英镑和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美元一样是直接与黄金挂钩的。那时国际金融界形成了分别由美、英、法三国主导的美元集团、英镑集团、黄金集团三足鼎立的格局。1931年9月21日英国不得不在黄金储备枯竭这一现实背景下宣布停止实施金本位法规中的相关规定。从此英格兰银行不再按固定价格出售黄金,同时还规定严禁向外出口黄金。英镑从此成为浮动货币:它的价值从此由市场决定,而不再是固定于黄金价值之上的不变值。
当1929年美、英两国陷入经济萧条之中时法国的财政预算基本平衡,与此同时法兰西银行的黄金储备也颇为雄厚。1928年法郎的大幅贬值使法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大增强。1929年、1930年法国绝大多数经济部门持续发展:煤、铁、铝的产量都创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最高纪录。1929年5月法国政府的财政收入约为290亿法郎,到了1930年5月已增加到550亿法郎。这一切使法国当局自信满满地以为法国不会像美、英等国一样陷入经济萧条状态。
直到1930年11月法国乌斯特里克银行宣告破产揭开了法国经济危机的序幕:接下来大批银行与企业纷纷破产倒闭,一时间生产下降、物价暴涨、失业人数激增、资本输出锐减、对外贸易萎缩......1931年法国的经济危机已波及到整个工业部门,从而导致法国工业倒退回了1911年的水平。危机也沉重打击了长期处于慢性危机中的法国农业:农产品大量过剩导致价格暴跌。法国经济上的危机导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普遍下降,进而引发了民众对政府不信任的政治危机:这一时期法国内阁因此频繁更迭。
法国经济危机相比美、英两国在时间上要晚两年爆发,然而法国经济危机的影响丝毫不亚于美、英两国,而且法国的经济危机比美、英两国延续得更久:1933年后美、英两国逐渐从危机状态中走出,然而法国直到1935年后仍深陷危机状态无法自拔。相比之下德国在这场经济危机中所受到的冲击比美、英、法等国更大:德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背负了高达1320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不含利息),而且战后德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更方面均受到凡尔赛体系的制约。
1922年德国政府多次请求延期支付赔款。法国方面不仅对此予以拒绝,更联合比利时出兵占领了鲁尔区。德国魏玛政府号召鲁尔居民以“消极抵抗”的方式抵制法国的占领政策:当时魏玛政府动用了价值5000万美元的黄金储备用于支援鲁尔区的停工斗争,然而这也使德国经济遭受重创。马克的价值开始以一日千里的速度下滑,到了1923年4月以后政府基本放弃了对马克进行干预的任何想法。当时德国300多家造纸厂和20多家印刷厂每天24小时不停为国家银行提供所需的钞票。
通胀最严重的时候早上的面包钱到了晚上连面包渣也买不起了。到了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从美国纽约股市迅速向全球蔓延。德国在这一过程中成为了损失最严重的国家:德国本来就需要支付高额的战争赔款,从1922年的鲁尔危机事件后德国就出现了严重的通胀,到1929年德国还没得及从本国的通胀中缓过劲来就又遇上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因此就形成了一种雪上加霜的局面。这给一些对现状不满的野心家提供了绝好的上位机会。
1923年阿道夫·希特勒发动了一场未遂的啤酒馆政变。那时他在人们眼中只不过是一个昙花一现的激进政客。出狱后的希特勒利用德国民众对生活现状的不满、对凡尔赛体系的厌恶大肆鼓吹。当时德国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对内摆脱经济危机、改善生活状况;对外解除凡尔赛体系的束缚,从而提升德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希特勒在宣传鼓动时就有针对性地向德国民众许诺:“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都有牛奶和面包”。可想而知这样的宣传口号在当时对人们会有何等的吸引力。
1928年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在选举中有只有2.6%的支持率,然而到了1930年9月纳粹党以18.3%的支持率成为议会第二大党,1932年7月斩获37.2%选票和230个席位的纳粹党成为了议会第一大党。这一年希特勒成为了德国总理,一年后兴登堡总统的去世使希特勒成为了德国至高无上的元首。希特勒上台后积极宣扬法西斯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反共产主义、反资本主义、反犹主义。希特勒所推动的一系列扩军备战的举动使德国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
日本是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在通过明治维新转型成为列强之一的过程中保留了相当一部分封建残余制度。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也许有人会说欧洲的英、法等国与日本的体量大小差不多,然而当时的英、法有广阔的殖民地市场可以利用。相比之下日本的殖民地则屈指可数,所以当时日本经济的发展一直受到资源匮乏、国内市场有限、封建残余束缚等因素的影响。二战前日本的工业水平同欧美国家比起来属于二流,因此被欧美列强讥讽为“贫穷帝国主义”。
早在1929年国际性的经济危机爆发前日本国内经济就已不断爆发危机:1918年日本爆发了全国性的抢米风潮。1920年东京、大阪等地的股市发生暴跌。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使本就不景气的日本经济更是雪上加霜。整个20世纪20年代日本经济实际上就处于一种慢性萧条的状态。当1929年源于美国华尔街的经济危机波及到日本后当局开始试图通过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转嫁本国的危机。其实日本历史上素来有通过对外侵略转嫁内部危机的传统。
1855年的日本自己还在异国黑船的威胁下战战兢兢,然而就在这时日本已开始表露出对邻国的野心。这一年被誉为日本明治维新前三杰之一的吉田松阴在其所著的《幽囚录》中写道:“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这段文字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对亚洲邻国的侵略来弥补因西方列强入侵而损失的利益。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日本再次想到了用对外侵略转嫁内部危机的办法。
1931年9月18日晚10点左右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河本末守中尉指挥数名部下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炸毁。事后日本关东军造谣称此事系中国军队所为,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随即以此为由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起进攻。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揭开了日本帝国主义长达十四年的侵华战争的历史序幕。1936年的二二六兵变发生后以军部为首的法西斯实力在日本日益发展壮大。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就这样在日本的侵略扩张政策下逐渐形成。
中途岛如果联合舰队全部冲向中途岛?
小挖客说:还是会输的,因为美国并不是靠侥幸取胜的,美军一直就以日本航母为最重要的目标。而且美国自己也分兵了。如果日本美国都不分兵,日本只会死得更惨。
首先,无可比拟的情报优势这一点电影里表现得不错,但还可以更清楚一点:美国不光知道日本的进攻地点,还知道大致的部署方案,还知道两鹤会缺席,战场对美国是单向透明的,因此作战方案完全是为日本当时的方案量身定制的。如果日本不分兵,方案肯定还可以调整。
其次,即使不分兵,日本空中力量增强得很有限即使不分兵,山本的本队只有1艘8000吨的“凤翔”小航母;细萱的北方攻略部队“隼鹰”勉强跟主力航母载机数差不多,但航速只有25节,会拖累整个舰队速度;“龙骧”号也不大,24架飞机。不分兵能增加的空中力量很有限,素质、协同作战也没法和主力机动部队的主力相比。而中途岛之战,是全靠飞机打赢的,双方的水面部队并没有交手。如果两鹤有一鹤能参战,可能都比合兵强。合兵会多出一大堆没啥大用的战列舰!
还有,即使不分兵现有的计划还是不行分兵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错误其实是让南云这条“猎狗同时追两只兔子”,既要攻击中途岛,又要对付不知道在哪里的美国航母。这是一系列错误的根源!日本只有不分兵还让战列舰、巡洋舰部队去攻击中途岛,让所有的航空力量全力搜索和防备美国航母,还有一丝希望。但是,威克岛的阴影还在,没有航母的水面力量攻击这么个弹丸之地,被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飞机修理得损失惨重!所以仅让水面舰队去炮击中途岛,没有人敢冒这个险。
另外,美军也分兵了当天上午到10点钟,美国空中力量一波一波涌向日本舰队。如果假设日本不分兵,也应该假设美国不分兵,美国飞机不是一波一波地上,而是有几波一起攻击,即使整个联合舰队全呆在一起也扛不住。仅中途岛就出动了1波SBD加SBZU俯冲轰炸机、1波TBF鱼雷机、1波B-26轰炸机、1波PBY水上飞机带鱼雷、1波B-17重型轰炸机。航母上3波鱼雷机也是分散进攻的、30多架“无畏”跑错了地方没有参与进攻、护航的大部分战斗机都没有加入战斗……
题主可以想一想,如果这些力量稍微组织的好一点,日本就是多了几艘二线小航母又能怎么样?本队的“大和”“长门”“扶桑”们,是不是也只能送经验?
美军飞行员坚定地以日本航母为目标这是非常可贵的。南云舰队里也有“金刚”级这样的主力战列舰,还有“利根”级重巡洋舰,可所有的美军飞行员都没有管这样,死死盯着航母,宁可穿过密集的防空火网也要攻击航母,损失飞机也在所不惜,如下图。而且美军还常常把小舰认成大舰,但这样也不影响他们坚定地以航母为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标,非常了不起!反观日本偷袭珍珠港,炸沉炸瘫了几艘20年代以前建造的老式战列舰就高兴得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了!
最后结论即使整个日本联合舰队合兵一处,只要还是那个狂妄的心态,仍然是输多赢少。
夜世界奥仔小屋有什么用?
夜世界奥仔小屋是一款以"黑暗女神"为主题的手机游戏,用于娱乐休闲。玩家通过探索和收集各种稀有鱼类,来增强自己的实力,提升游戏体验。除此之外,夜世界奥仔小屋还具有以下几个用途:
1. 放松心情:夜世界奥仔小屋具有优美的画面和轻松的游戏流程,可以帮助玩家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减轻疲劳。
2. 增加社交圈:夜世界奥仔小屋可以通过添加好友、加入社群等互动模式来扩大社交圈,增加新朋友。在游戏中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使玩家更加有成就感。
3. 培养个人兴趣:夜世界奥仔小屋基于钓鱼主题,玩家可以通过游戏了解更多关于钓鱼的知识,从而激发对钓鱼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内容延伸:夜世界奥仔小屋也可以作为一种消费。游戏通常需要账户充值才能购买游戏内道具或者增加游戏时间,从而增加游戏乐趣。有些玩家甚至会投入大量的钱来完成游戏中所有的收集任务,获得更多成就感。因此,夜世界奥仔小屋在某些角度来说,也具有一定的商业化价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