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警戒2外挂,能不能在洲际导弹上涂战斗机的隐身涂层呢?
不能。洲际导弹没必要,也不能涂覆隐身涂层。
因为飞行器的隐身首先靠的是外形,隐身涂层只能做辅助作用。好比女人化妆技术再好,也改变不了脸的形状一样。如果外形不隐身,涂再多隐形涂料也没用。而且洲际导弹的重返大气层的速度将达到20马赫以上,而战斗机设计的极限速度一般不超过3马赫。洲际导弹的再入时尖端温度可达9000°C以上,不管什么隐形涂料都会烧毁。所以与其指望隐身涂料还不如使用隐身外形的弹头。
为了保证再入阶段20马赫以上速度下的减阻要求,洲际导弹的弹头整流罩通常是圆锥形
隐形设计外形要复杂的多
然而洲际导弹的中段飞行的最高点往往达到1200公里,达到这个高度时弹头是平飞的,雷达波相当于从侧面打到弹头上。此时即便弹头采用了正面隐身设计也没用,除非采取全向隐身设计。但是全向隐身的设计还有气动外形可言么。。。我是想不出这个外形得长啥样。
要让弹头做到全向隐身,估计得把弹头设计成B2的形状并且旋转90°才行。。
而且一般末端反导除了雷达制导以外,还有侧面开窗的红外探测头,比如萨德反导系统。洲际导弹这么高的温度在它面前根本无法遁形。
萨德系统的拦截弹。注意侧面开的那个蓝色的窗,就是导弹的红外探测头。
所以如与其让洲际导弹隐身,还不如能让弹头具备末端机动能力。美俄中的洲际导弹走的都是这条路子。要知道,再入速度20马赫以上的弹头,稍稍改变一下姿态,就足以让偏出拦截弹的拦截范围了。
白杨M和潘兴II弹道导弹。弹头部分都带有数个火箭发动机进行小动量空间变轨
火控雷达和相控阵雷达是什么意思?
我是雷达工程师,我来解释火控雷达和相控阵雷达!
火控雷达
目前很多武器已经不是由人来控制了,比如说已经不用人来控制武器的瞄准、跟踪和开火等等操作,而是用计算机来控制了,但是计算机是无法自己完成对目标的发现、跟踪和锁定的,这个时候就需要一种先进的辅助设备了,那就是雷达。
雷达的工作原理非常的简单,就和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蝙蝠一样,雷达发射电磁波,电磁波遇到了目标,就会发生反射,理论上只要和空气的介质不一样,都会发生反射,云层也会发生反射。
反射的信号会被雷达再次接收,这个时候返回的信号里面就有了目标的各种信息。简单的来解释下比如目标的距离,雷达波的速度就是光速,记录下发射信号的时间和接收到信号时间的时间差,乘以光速,得到的数据的一半就是雷达距离目标的距离,相信这个大家很容易理解。不过这个时候假设目标是不动的,因为就算目标再快,在光速面前根本就不算什么。
其它的信息比如目标的移动速度和方向等信息,也能通过其它计算方式或者理论来获取的。再举例说明一下目标的移动速度吧,还是和前面说的距离有关,雷达连续发射两次信号,取两次发射信号的间隔时间,然后在分别计算出两次接收到的目标的距离,再除以两次信号的间隔时间,就基本是目标的速度了。至于运动方向,使用的多普勒效应,这个也很简单,当目标远离雷达,返回的信号频率变小,当目标靠近雷达时候,返回的频率变大。
当然真正的雷达工作原理比这个复杂的多,算法也很复杂,但是基本原理是这样的。通过雷达,已经可以得到目标的运动速度、方向和距离等信息了,这个时候如果再把信息传输到武器的计算机内,计算机就可以根据雷达提供的信息对着目标开火了,而且因为雷达是不断的工作,信息也一直在更新,所以武器能够自动的跟踪目标射击,这个雷达就是火控雷达。
前面说的还是普通的火炮武器,比如军舰的近防炮,就非常需要火控雷达的支持,因为反舰导弹的速度极快,人是根本没有反应的时间,只能依靠计算机和火控雷达来完成射击。
同样很多导弹也是需要火控雷达的支持,因为一些导弹本身没有雷达的发射机,只有接收机,需要火控雷达不断的照射目标,获取目标的各种信息然后传输给导弹,所以导弹才能够跟踪目标,这样的制导方式也叫做半主动雷达制导。比如下面的动图就是半主动制导原理。
有半主动制导当然就有主动制导,具备这种制导方式的导弹本身安装了雷达发射机,相当于把火控雷达装在了弹头里面了,就是俗称的发射后不用管导弹。但是这种导弹在发射之前,还是需要其它火控雷达的辅助,毕竟它装备的雷达探测搜索能力有限,需要机载或者舰载火控雷达的辅助。
相控阵雷达相控阵雷达是一种新式的雷达,简单的说,就是不需要天线转动,依靠控制相位就可以实现雷达波束指向不同方向,当然这里大家不理解什么是相位是没有关系的,我下面做个简单的比喻给大家解释一下。
传统的雷达,就相当于一个非常大的探照灯,这个相信大家都是可以理解的,想要看哪里,就必须要照射到那个方向才行,而且只能照射一定的固定的方向。如果想要实现水平的360度覆盖,那就是需要不停的转动探照灯,这样的雷达探照角度有限,跟踪的目标也有限。
而相控阵雷达呢,就是等于很多个小探照灯组成在一起的一个阵列,就比如说排列成10X10,一共一百个小探照灯(小雷达),每个雷达独立的工作,能够独立进行发和收,这个时候,整个探照灯系统既可以同时照射同一个方向或者同一个目标,也可以通过转动小探照灯照射其它方向(实际雷达是不动的,这里比喻有些不恰当)。这样就可以实现整个大探照灯不动,也能照射其它方向。
也可以把这100个探照灯分成不动的小组,比如每组十个探照灯,这样就可以分成十个小组了,每组都可以照射不同的目标或者方向,这个时候就可以实现多个方向,多个目标的探测、跟踪和锁定了。
其实相控阵雷达,基本上就是上面的原理,只不过相控阵雷达的天线是不转动的,是通过控制模拟信号的相位,来实现雷达波束的不同发射方向和分组的等等操作。一般情况下,三面或者四面相控阵天线,就可以实现水平方向360度的覆盖和一定俯仰角度的覆盖,就比如我们熟知的舰载相控阵雷达天线,一般有四部相控阵雷达天线。
这里还说一下什么是有源相控阵和无源相控阵。其实上面介绍的,就是有源相控阵雷达,每个小雷达都有自己的发射和接收组件(T/R),每部小雷达就是可以独立工作,这样即使坏了一部分,整个相控阵还是可以正常工作,可靠性高,不过技术含量最大。
无源相控阵,整个雷达只有一个雷达的中央发射机和接收机,技术要求不高,但是一旦中央发射和接收系统坏了,这个雷达就不能工作了,可靠性不高。目前机载或者舰载的主流相控阵雷达,一般都是有源相控阵雷达。
目前很多相控阵雷达,也是具有火控雷达的作用,比如机载的相控阵雷达,就能为空空导弹提供火控服务。
以上就是所长个人的解释,或许解释的不那么专业和准确,您有更好的解释,欢迎评论。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关于雷达的知识,比如什么是合成孔径雷达、什么是交通测速雷达和什么是汽车防撞雷达等等雷达,欢迎关注所长。
李世民篡改了玄武门之变历史?
我们从一个小故事谈起。李世民曾经“无意”中溜达到直史官:《高祖实录》编撰得咋样了?朕要御览。史官们很为难:陛下,按法律规定皇帝是不能看本朝历史的。
李世民也不生气,转身就走,但三番五次地“关怀”史官们,搞得大伙儿如芒刺在背。于是架不住压力的史官们赶紧加班,将修改后的《实录》呈送给李世民。
李世民御览后指示:不要替朕隐晦嘛,要尊重历史,照直了写嘛!
于是善良的人们说:“多么伟大的皇帝。”我只能说善良有时候可以跟幼稚划等号:皇帝可以这么说,史官们可以这么做吗?太不懂事了吧?
这就是史官跟李世民之间的差距,他们的目的其实是一致的,都想竭力掩盖某些东西,可做法却不一样。史官简单粗暴,直接糊腻子;李世民真想抡他们两巴掌:蠢!大家都能看得见的东西能改吗?搞点有技术含量的东西嘛!
于是千年之后的我们,读到的是“技术含量极高”的历史,要想看清原貌其实永远不可能了。
玄武门之变就是如此,李世民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保留了历史的基本原貌,堵住了人们的嘴,又在一些隐秘的细节处下功夫,把非法的行为美化成了正义之举。
玄武门之变震惊全国,这种事不可能掩盖得住,既然如此何不大大方方地承认?但其中的细节有几个人能知道?比如说,这到底是一场“正当防卫”,还是“主动攻击”?
篡改点之一:把“主动攻击”篡改成“正当防卫”按照史书记载,事件的爆发点是李元吉率军出征前的一个阴谋。
武德九年,突厥入侵,李元吉奉命出征。借由这个机会,李建成和李元吉设下两个毒计:其一,将秦王府的核心将领尉迟恭、程知节、段志玄和秦琼等人征调随军,并由李元吉找借口杀掉;其二,在昆明池的饯行仪式上,直接刺杀李世民。
这个密谋被李世民安插在李建成身边的眼线得知,并迅速告知了李世民。当夜,秦王府灯火通明,李世民及其铁杆粉丝们争得面红耳赤。
李世民犹豫不决,他有一个幻想和一个底线。幻想就是父亲能念及自己的功劳,给他一个平安;底线就是他不能杀害自己的同胞兄弟。
但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态度鲜明:对我们来说,你败了我们就是死路一条,成功了我们就荣华富贵;对您来说,你以为还有退路?有我们在太子对你忌惮三分,没有我们你就是案板上的鱼肉!
因此,这是一场决战,对方已经发动攻击,你要么正当防卫,要么束手就擒。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被李建成逼到墙角,被部众推到前沿,他只能忍痛拔剑自卫。
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不认为是这样,相反它应该是李世民的主动攻击,而非“正当防卫”。
首先,两条计谋的真实性存疑。这两条计谋本来就是矛盾的,尉迟恭等人有李世民在是虎,李世民不在就是虫,既然已经杀掉了李世民,还有必要这么费劲巴拉,将他们调入军中除掉?树倒猢狲散了嘛。
再者,饯行会上就一定能刺杀得了李世民吗?李世民不来怎么办?刺杀变成相互火并怎么办?可操作性太差了。
那个眼线王晊也很可疑,身份不明,历史上只出现过一次,从此人间蒸发。其实这种凭空出现,又凭空消失的人在历史上很多,基本上就是个“空气人”,假的,完全是史官们为了把故事编圆,捏造出来的人物。
我个人认为,李世民就是挑了一个李建成毫不防备的时机。第二天就要大军出征,李建成怎会把心思放在李世民身上呢?
其次,不能兄弟相残,是李建成的原则。玄武门之变前,远没到兄弟间你死我活的程度,起码李建成不这么认为,也不会这么做。
其实李建成有很多机会可以除掉李世民,但他都阻止了,这表明,李建成其实有个底线:解除李世民的权力,绝不能伤害他的性命。
而且李建成也没必要这么做,因为在赛道上,李建成远远领先于李世民,起码李渊是站在李建成一边的,宰相班子里,裴寂、封德彝都力挺李建成,陈叔达和萧瑀相对中立。
因此,在大敌当前之际,李建成更不可能做出这种无事生非的事,这就是李世民乘人不备,发起的一场“主动攻击”。
篡改点之二:把“宫廷政变”篡改成“兄弟阋墙”这场事变大家都把目光盯在了李世民和李建成身上,认为这是兄弟之争,其实大家都中招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的目标有两个,除了李建成外,还有李渊,且李渊才是首要目标!
试想一下,假如李渊不在控制范围内,就算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又如何?他能保证李渊会让他当太子吗?要知道李渊有二十多个儿子呐!
办法只有一个,必须控制住李渊,逼他立刻交权,这才是玄武门之变的核心。
遗憾的是《高祖实录》失传了,我们看不到原始资料,因此留下一个谜团:李世民是如何控制李渊的?
按照史料记载,在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尉迟恭威风凛凛地出现在李渊身边,声称奉秦王之命来保护皇帝。李渊看着浑身是血,手执武器的尉迟恭,大惊失色地下旨:所有人放下武器,军队全都由秦王指挥。
这就很不合理了,李世民杀了李建成,李渊为何反而把军权交给李世民?一定是被尉迟恭逼的嘛。
问题又来了,尉迟恭又不是超人,他是如何躲过禁军,把刀架到李渊的脖子上的呢?史书没交代,我觉得只有一个可能,即李世民早就买通了部分禁军将领,这个人会是谁呢?
我猜应该是柴绍,李渊的女婿,李世民的姐夫。李渊登基后,任命柴绍为左翊卫大将军,负责宫城防卫,他与李世民私交甚密,李世民登基后,任命他为右卫大将军,依然将宫城防卫交给他。
假如柴绍不是李世民心腹,一定会被解除禁军首领的职务。当然,除了柴绍有没有别人参与呢?不清楚,但这个人肯定在玄武之变中扮演了一个角色:当睁眼瞎,悄然放尉迟恭控制了李渊。
当李世民掌握了军权后,玄武之变才算是真正胜利了。于是父子俩在武德殿相见,李世民抱着老爸痛哭,以示忏悔。李渊能说什么呢?军权丢了,他这个皇帝就是个傀儡了,那就跟着他一起表演,把父子之情演得更像一点呗。
篡改点之三:把“长期预谋”篡改成“仓促应对”玄武门之变前夜,秦王府19位核心人物齐聚,紧张地商量每一个细节,又连夜将几百名士兵调往玄武门潜伏。
你能想象一下什么场景,一定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那我就要问一句了:这么大动静李建成的人怎么毫无察觉?眼线呢?长安夜里是要宵禁的,夜晚值班巡逻的士兵怎么都瞎了?
我认为只有一种解释,那一晚的行动不会太大,因为行动的部署早就已经在落实中,那晚就是几个人串联确认一下行动方案而已。也就是说,这绝不是仓促应对的临机决断,而是长期预谋。
李世民的预谋说出来让人不寒而栗:
其一,招募死士史书中说,李建成招募了约3000死士,李世民只有二三百人。不管数字准确与否,但哥俩都私下招募了死士。
其二,收买要员前面我们讲过,李世民一定收买了禁军将领,除此而外,玄武门守将常何、宰相封德彝(双面间谍)、陕东道大行台温大雅等人,确认都被李世民收买了。李靖和李勣,疑似被收买。
其三,布局东都在这些被收买的要员中,有个人特别值得大家关注,他就是温大雅。
温大雅哥仨,在朝中的影响力都很大,其中温彦博后来还做了宰相。温大雅原为李渊的秘书,玄武门之变前,被调任陕东道大行台。
这其实是一个大阴谋!李世民跟李建成抗衡的基地就在洛阳,关东势力就是他的命根子,这是他平定王世充的成果。
李渊深知这一点,为了遏制李世民的势力,控制洛阳就成了关键。李世民“贴心”地送上枕头:愿意将洛阳兵权交归朝廷,提议让温大雅出任陕东道大行台。
李渊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心腹已经投靠了李世民,于是爽快地答应了。除了温大雅,李世民又密令张亮到洛阳,悄悄联络关东豪族。
李世民为何要做这些事呢?给玄武之变打补丁!万一事变不成功,他立刻会逃往洛阳,以此为基地跟老爸正式决裂!
以上事件说明,李世民为夺位作了长期的周密部署,绝不是一晚上临时决定的事。
篡改点之四:把“非法夺位”篡改成“正当即位”除了针对玄武门之变相关事宜的美化而外,李世民还全方位篡改历史,争取同情分,将自己的皇位合法性做全方位包装。
一、将“晋阳元谋”的首功归于自己名下这一点居然骗住了一帮跟着瞎起哄的“太宗迷”。如果你多读几遍原著,就不难发现这个骗局漏洞百出。
限于篇幅只简单说几点:李世民当时只有19岁,他有领导全局的能力和威望吗?李渊会被雕虫小技牵着鼻子走吗?你再仔细研究一下李渊在起兵前的秘密准备,那哪里是小年轻李世民能做得到的?作为陇右集团的核心人物,李渊的一呼百应,李世民能做到吗?
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作为最原始的史料,里面根本就没有多少李世民在晋阳起兵中的戏份。
有人说温大雅给李渊贴金。不错,肯定有给李渊贴金的成分,但他一定不会抹杀李世民的功劳,难道不是吗?
二、丑化李建成、李元吉,甚至李渊虽然史书一再丑化李建成、李元吉,但如果你通读所有的史料,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矛盾之处。这就是史书的妙处,它可以掩盖某些事,但总会在其它地方露出矛盾的地方。
李建成的才华、德行,甚至军事能力,在零碎的记录中散发着光芒。剥离掉空洞的道德批评,你就会发现,李建成绝对是个德才兼备的理想太子。
李渊恐怕是历史上存在度最低的开国皇帝,这其实跟李世民对父亲的刻意隐匿有关。连晋阳元谋之功都被李世民抢了,可以想象,这个李二有多不择手段。
三、借李渊之口,给自己无限贴金这种记载太多了,比如李渊数次答应立他为太子,甚至答应分陕而治,把大唐一分两半,哥俩一人一半。
这些记载无非是为了证明一点:你们看,哪里是我夺位,大唐就是我打下来,俺爹早就准备把皇位传给我,俺是理所当然的继承人嘛,是李建成抢了我的位置。
好了,不多说了,再说就有人向我扔砖头了。实话实说,我没有一点黑李世民的意思,相反我承认他是中国历史最伟大的皇帝之一,值得我们尊敬。
但李世民不完美,我们没必要造神,在篡改历史的问题上,他就是犯了大错!可是我本人对他这个行为表示理解,没办法,作为皇帝,如果他不能说明自己的皇位合法性,那可是要引发政治危机的啊!
我国进口4艘航母为何只改了一艘?
我是杂谈胡侃,不绕弯子,直接说答案。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国在购买瓦良格号之前,其实已经买过3艘航母了,我们之所以没把这3艘改造成具有战斗力的航母原因主要是当时中国航母改造技术基本属于空白,第一艘墨尔本号是给我们当教材,教我们航母结构入门,后面两艘前苏联的基辅号和明斯克号,只是空有航母头衔,实际上是算是重型巡洋舰,我们用来学布局,到了瓦良格号才是真正用来实践改造的航母平台。
10英镑买到的墨尔本号航母墨尔本号航母是英国尊严级航母,它下水的时候,正好赶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二战中,英国元气大伤,直接从曾经的霸主变成了小弟,曾经趾高气昂的日不落帝国此刻只能跟在美国屁股后头混吃混喝。造航母本身就是花费巨大,但养航母那更是一笔天文数字,英国人一看,现在国家经济也不好,如果再养着这只吞金兽,迟早要让大英帝国财库空虚,还不如找个机会卖了,还能捞点本钱回来,于是,英国人满世界的寻找买家,当然了,找遍世界,想买航母的他不想卖,他想卖的,人家买不起,跟在美国屁股背后的澳大利亚成了英国的人最终选项。
具体成交细节无法得知,估计英国也是对澳大利亚画了好大一个强国梦大饼。澳大利亚起先不吃这套,认为战争已经结束,不值得花大价钱来买这个看着威猛却难以找到用途的大家伙,但英国人做生意本来就有一套,这边来一句:亲,你不想在南半球称霸吗?你不想进入世界航母俱乐部吗?只要有了航母,以后世界上有什么利益可以瓜分的时候,你都可以插一脚。
英国人吹得天花乱坠,澳大利亚听得如痴如醉。但是一想到买航母要花老鼻子钱,就打了退堂鼓,英国人更鸡贼,大手一挥,兄弟,咱们给你来个零元购咋样?澳大利亚人心里打鼓了,要是你推广做活动,送点枪,零元购我倒还信,但眼前我们说的可是航母啊,这大家伙,光是卖废铁都能卖不少钱,英国人做生意果然老道,兄弟,航母可以送你(你象征性的付给我10英镑就行),但保养和维护必须得我来,我们就赚个辛苦钱。于是,澳大利亚被忽悠瘸了,成功将尊严级航母收入囊中,改名为墨尔本号。
感觉占便宜来的玩意就没有啥好的,果不其然,这墨尔本号自从服役的那一刻起就没安分过,几乎让澳大利亚把肠子都悔青了。在达到澳大利亚还不到一年半,就发生船货了,在阿莱德港口与蓝卡号战舰相撞了,估计当时蓝卡号上面的官兵,骂娘的心都有了,你一航母撞我一战舰,算什么好汉。幸好这次实在港口里面,油门基本没开,只是掉点漆的刮蹭。
锋利的驱逐舰手术刀刺激的事,有了头一回,就会有第二次,在1964年2月10日,墨尔本号直接像切豆腐一样把自己的护卫海者号驱逐舰从中间切开了。不过后来调查,是驱逐舰舰长失职,偏离航道,所以才直接让航母开膛破肚。但航母好歹是几万吨的大家伙,这一次给驱逐舰耍手术刀,自己只不过是舰首受伤,平衡仓漏点水,只花了四个月就修好了。
在1969年的美澳联合军演中,澳大利亚派出墨尔本号大方的向盟友展示了自己的硬功夫,把美国的伊文思号拦腰截断,当时美军这艘战舰就沉了半截。后来经过调查发现,这艘美舰上的指挥官居然在演习的时候睡觉,把驱逐舰直接丢给新手驾驶。又是驱逐舰主动驶入航母航道来找虐,墨尔本号也不客气,既来之,则安之,直接让伊文思号驱逐舰尝尝社会毒打的滋味。
反正航母就是头铁,这次也是轻伤,拉回悉尼港养伤,当然,脾气暴躁的航母怎么可能安安静静的治病呢,还没回港几天呢,差点又把一艘叫马鲁的船撞翻。在1970年又撞了一艘渡船,澳大利亚几乎都觉得这艘航母是撞船上瘾了。还没安静了几年呢,居然自残起来了,航母锅炉爆炸着火。中间还没安静2年呢,在悉尼港又撞了一艘日本货船。
总之这艘航母的前半生,暴躁无比,一言不合就撞船。每次都是自己轻伤。澳大利亚在这几乎零元购领回家的航母身上切切实实尝到了凭本事自扇耳光的快感。
一艘让澳大利亚灰头土脸的航母,终于在1982年被勒令退役。好歹咱它身上投过好多钱,如果只是拆了放着,那就真的亏大发了。于是在美英等国的监督下,把上面所有有技术含量的设备拆除只有,当废铁打包卖给中国一家拆船公司。
报废航母回收大户当时的中国在航母领域,几乎属于空白,墨尔本只剩一个空壳,上面的弹射器、雷达等高科技设备都被拆光,中国想要朝西方购买,基本不可能,对于这样一堆废铁,专家们只能在漫长的拆解过程中逆向绘制航母的内部结构图,在陆地上建造飞行甲板,模拟训练,就这样,伟大的中国专家用这艘废铁巨舰,为我国航母的早期研究积累无数重要资料。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十分困难,恰好基辅号也到了服役年限,就转手卖给中国,当时的基辅号还不算完全报废,稍微改造下还是有机会老骥伏枥的。但是老毛子的航母概念走歪了,就是一个加大的巡洋舰,在上面装一大堆导弹。上面能够起降的只有直升机,直升机嘛,作战半径也不会太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算中国改造了,这航母顶多就算个港口保卫者(几百公里的作战半径),作为航母,十分鸡肋。
中国专家在之前对墨尔本号航母的研究成果下,再来研究基辅号的设计理念,也就驾轻就熟了,但是俄罗斯与英国的航母设计理念截然不同,当时的基辅号还有一定的战斗力,我国又不舍得拆除,于是又在海外瞄准收购废旧航母的机会。
终于,1998年韩国一家名为大宇集团的公司经济恶化,向转手手里面的废旧航母来资金输血,我国中信集团果断出手,把明斯克号收入囊中。这艘航母算是标准的废铁了,中国工程师就没有手软,果断完全拆除,进一步了解苏联的航母设计理念。为后来我们的航母改造积累经验。之所以没有花重金改造,是因为这明克斯号也是加大版的巡洋舰,即便改造好,也跟基辅号一样,变成鸡肋的港口保卫者,对于当时经济困难的中国来说,得不偿失。
如果说前几艘是为了拆解练手积累经验的话,瓦良格号就是真刀真枪的改装基体了,瓦良格号属于第三代航母,比基辅号整整先进了一代,作为海军前瞻性的平台,必须要能搭载战斗机,彼时乌克兰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需要大把的钱,中国趁此时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让这艘还未完工、许多重要设备被拆除的现代航母来到中国,加上之前研究三艘航母积累的经验,我国的科研人员终于让瓦良格号在2012年9月25日正式加入人民海军,并更名为辽宁号。也是我国第一艘正式列装的航空母舰。成为每一位中华儿女的骄傲。
回首这些年我们所追求的航母之路,一路艰辛坎坷不计其数,但中国人是永远打不倒的,如今我们的国产航母已经下水执行任务,更多的航母正在建造当中,而此刻,人们似乎已经看到了中国航母载着大国梦驶向深蓝。
巡洋舰名字的由来果真因为其用于巡洋吗?
何为巡洋舰?根据wiki给出的定义
巡洋舰(英语:Cruiser)指在排水量、火力、装甲防护等方面仅次于战列舰的大型水面舰艇,拥有同时对付多个作战目标的能力,以及能胜任多种任务的多样性。历史上,巡洋舰由于吨位大、火力强、性能佳,一开始是指可以独立行动的战舰 ; 而与此相对的驱逐舰则需要其它船只(比如补给船只)的协助,才能执行任务。不过随着现今驱逐舰被大型化后的综合作战能力的提升,吨位其实超过早年的巡洋舰,所以这个区分已经不明显了,很多新式的大型军舰都不再冠以巡洋舰之名了。
现代被称为巡洋舰的排水量一般在8,000吨至30,000吨左右在二战时属于战舰的级别,火力仅次于主力旗舰 、战列舰。现今的巡洋舰都装备有先进的导弹系统、火炮、鱼雷等武器,能执行远海攻击行动。有些巡洋舰可携带反潜直升机、执行反潜及巡逻任务;动力装置多采用蒸汽轮机,少数采用核动力装置。随着驱逐舰的作战能力大幅提升,有些吨位接近轻巡洋舰,故也能执行巡洋舰的任务,现今只有美国及俄罗斯的巡洋舰仍在服役中。而韩国的世宗大王级驱逐舰及中国的055型驱逐舰和美国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其吨位、性能及作战能力亦属巡洋舰级别。另外,由于海军航空兵 亦能分担巡洋舰的工作,故大部分国家已无计划新建巡洋舰。
(1144型巡洋舰)
巡洋舰的发展巡洋舰这个词是在17世纪出现的。巡洋舰与其说作为舰只的分类,不如说是表明这种舰只的作用和任务。无论如何,这个词被用作形容小的、快速的、合适于这种角色的战舰。在十七世纪,舰队的主体则由战列舰组成,这些舰只比护卫舰大得多、昂贵得多,也慢得多,并不适合执行长距离的任务(例如美洲)。而且战列舰在战略上太过重要,执行持续巡逻任务显得过于冒险。巡洋舰一般逃避这样的战舰,也不参加这样的战舰之间的舰队海战。
荷兰海军在17世纪开始登录巡洋舰的数量和配置,英国海军以及晚些时候的法国和西班牙海军赶上这个潮流。为了保护国会中的商业利益,英国颁布巡洋舰和护航法——开始将海军的注意力放在用巡洋舰进行商业保护和搜捕,而不是建造更多恐怖和昂贵的战列舰。在18世纪中,巡防舰是一种卓越的巡洋舰种。巡防舰是一种既小、又快、长距离、轻武装(单层炮甲板)的战舰,主要用来侦查,运送信件,破坏敌方贸易线等等。另一种主要的的巡洋舰种是单桅纵帆船,不过其他各色各样的船只也被当作巡洋舰使用。(1891法国 Dupuy de Lôme号装甲巡洋舰)
在19世纪,各国海军开始使用蒸汽动力战舰,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时,开始出现实验性的蒸汽巡防舰和单桅纵帆船。在五十年代中期,英国和美国海军开始制造拥有很长的船体和重炮的蒸汽巡防舰,比如USS Merrimack和HMS Mersey。在1860年代,铁甲舰登上战争舞台。最早的铁甲舰也只有一个炮台,因为它们的装甲太重了,没法装其它的炮台。尽管它们是带有大炮的大船,而且也可以像战列舰一样作战,它们依然被当作巡洋舰使用。
法国人以1865年下水Belliqueuse号为起点,建造了许多较小型铁甲舰来执行远海巡洋任务。这些“车站铁甲舰”是装甲巡洋舰发展的开端——一种为了快速、独立、搜捕和巡逻的传统巡洋舰任务而生的铁甲舰。
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装甲巡洋舰是俄罗斯的General-Admiral号,在1874年完工。英国的HMS Shannon号在数年后服役。(USS芝加哥号防护巡洋舰剖面图)
长时期里巡洋舰弥补了非常轻型的船只如鱼雷艇与战列舰之间这个空档。巡洋舰足以抵挡小型船只的进攻,而且足以能够远离自己的基地航行。而战列舰虽然在作战时威力非常大,但它们太慢和需要太多的燃料(尤其是在使用蒸汽轮机后),使它们在远距离作战时非常依赖补给舰队。19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和20世纪初巡洋舰是一支舰队的远程威慑武器,而战列舰则待在基地附近。巡洋舰最主要的作用在于袭击敌人的商队。巡洋舰在设计的时候就非常注重速度:它们瘦长、流水线的船体尤其利于高速航行。为了减少流体漩涡,它们的船首和船尾均逐渐变细。
在1880年至1910年期间各国还建造了许多小得多的防护巡洋舰。由于它们的装甲很少,没有侧舷装甲,而是在甲板内设有弓型的水平装甲。
同时,巡洋舰也被编入主力舰队作为侦查和巡逻用途。
近代巡洋舰的发展(WW1和WW2)随着战列舰的不断增大,巡洋舰的排水量也不断增大。风帆被蒸汽机代替后出现了装甲巡洋舰,实际上它们是比较小的、快速的战列舰。19世纪末战舰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数年后下水的巡洋舰就已经超过了此前的战列舰。美国的白色舰队在下水几年后就已经过时了。在这段时间里一支舰队往往包括很老的舰只,也有很新的舰只,而新舰往往比老舰大得多。(大白舰队 白色舰队)
从这个时候开始人们开始区分轻巡洋舰和重巡洋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不同的军备限制条约中对这两个概念均有定义。轻巡洋舰的主炮口径为6.1英寸(155毫米)以下,重巡洋舰的主炮口径则在此以上(8英寸,即203毫米最为常见)。在华盛顿海军条约中规定8英寸为重巡洋舰的炮径上限。只有五艘巡洋舰的主炮口径在此之上:三艘德国德国级装甲舰和美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两艘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实际上,这五艘军舰就性质来说都不完全是巡洋舰,而只是因为各种原因被称为巡洋舰。(伍斯特级轻型巡洋舰 伍斯特号 主炮口径152MM)(得梅因级重型巡洋舰 得梅因号 主炮口径203MM)(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 关岛号 主炮口径305MM)
英国皇家海军尤其重视巡洋舰。原因在于英国有大量殖民地,需要保持大量的巡洋舰以保持殖民地的安全。这些巡洋舰可以侦查敌情,保护战列舰舰队开赴远处,亦可以群攻敌人的大型军舰。比如在1941年5月,诺福克号重巡洋舰和萨福克号重巡洋舰尾随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直到英国战列舰和航空母舰到达并最终击沉俾斯麦号。而在1939年12月的拉普拉塔河口海战中,英国的埃克塞特号重巡洋舰和两艘轻巡洋舰得以分散德国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号袖珍战列舰的优势火力。虽然英舰受创,但是德舰不敢恋战,最后决定逃往港口。
(诺福克号重型巡洋舰)
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航空兵与雷达的出现大大地改变了海战的性质。即使最快的巡洋舰也比不上飞机快,而飞机的作战范围不断扩大,雷达的搜索能力让舰队监控的死角减少。这使得单艘船只或者小部队独立作战的机会减小。20世纪后期只有非常大规模的舰队一起作战,这样的舰队可以抵挡几乎所有空袭。这使得大多数军舰设计注重单一任务,尤其是反潜和反空船只。大多数舰队中的多功能大船消失了。美国海军、俄罗斯海军和秘鲁海军是目前少数拥有巡洋舰的海军。(秘鲁海军Almirante Grau号巡洋舰)
二次大战后,德国、日本与意大利三个战败国被禁止生产具有侵略性的巡洋舰,而此一禁令则持续至今。然而西欧与南欧国家在二战以后,航空母舰的璀璨光环使得巡洋舰的身影逐渐消失。
1982年发生了英国与阿根廷间的福克兰战争,阿军从美国购入的于二战时期制造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遭到英军潜艇发射的鱼雷击沉。(原美国海军布鲁克林级轻型巡洋舰 凤凰城号 售予阿根廷海军之后与1928年英阿战争期间被击沉)
苏联海军将重型巡洋舰当作它们的作战舰队的基础。战后苏联建立了一支拥有大炮的舰队,之后取代它们的则是装备大量导弹的大型巡洋舰,体现了苏联人对重型机械的狂热。而因为其装载大量的导弹,及新创的饱和攻击思想,对海军战术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最新的四艘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是在1980和90年代建造的。由于其排水量太大(24,300吨),也有人将其称为战列巡洋舰。而因为经费紧张,现在除最新的彼得大帝号外其它三艘的维护状态目前均较差。除了基洛夫级以外,俄军的光荣级巡洋舰配备了十六枚SS-N-12巡航导弹。(乌沙科夫海军上将”号(“基洛夫”号)核动力巡洋舰)
二战后美国海军的核心是航空母舰。美国曾于越战时期生产了试验性质的核动力巡洋舰,在波斯湾战争后全部退役。1980年代建造的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本来设计为驱逐舰,它们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极强大的反空力量。出于公共关系的考虑这些船被误名为巡洋舰,目的在于强调神盾系统的作战能力,而从性质上它们仍然是驱逐舰。不过从1981年提康德罗加号巡洋舰下水后这个级别的船只获得了一系列改善,使得它们的反潜和对地面攻击的力量(使用巡航导弹)大大加强。与它们的苏联对手一样,这些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也可以作为整个作战群的中心。(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 11号舰、夏普伦湖号(USS Lake Champlain, CG-57),2003年时摄于南加州外海)
一些分类辅助巡洋舰
另一种称为“巡洋舰”的船只是辅助巡洋舰,实际上它们是战争爆发后快速装配了小炮的商船。这些船被用来为其它商船提供保护,但由于它们航速慢、火力弱、装甲弱,因此它们实际上几乎无用。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均使用装配了巡洋舰火炮的小商船来袭击盟军商船,这些船一般伪装成中立甚至盟军的商船,取得了一些战果。一些大的远洋轮也被这样改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和德国曾使用这样的船只来袭击敌方,这些船的优点在于它们的高速(30节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和日本再次使用这样的船只。在一战和二战的初期英国也曾使用这样的船只来保护商船队,以弥补驱逐舰的不足。
防护巡洋舰
轻巡洋舰前身,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几乎被轻巡洋舰取代。
装甲巡洋舰
近代巡洋舰的前身,提升了装甲防护。
轻巡洋舰
一般指在排水量、装甲和火力方面强于驱逐舰但弱于重巡洋舰的舰只。(亚特兰大级轻型巡洋舰 防空巡洋舰 亚特兰大号)
重巡洋舰
一般指在火力和装甲方面强于轻巡洋舰但仅次于战舰的舰只。根据《华盛顿海军条约》,巡洋舰的主炮口径超过8英寸(20.3厘米)的就会定为重巡洋舰。(巴尔的摩级重型巡洋舰 波士顿号)
战斗巡洋舰
军舰设计的一个标准是,自己的装甲应该可以抵挡自己发射的炮弹。比如说,一艘战列舰发射的是16英寸炮弹,则装甲亦要抵挡16英寸的炮火。这样的设计保证了火力和防护力的均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曾经有过一种破坏这样的均衡的设计:无敌级战斗巡洋舰。其目的在于设计一种速度与防护相当于巡洋舰,但是在火力上与战列舰一样的舰只,这些舰只的作用在于追击敌人的巡洋舰。
一般战列巡洋舰的大小和火力与战列舰相当,但只有巡洋舰级的装甲,省下来的承载能量被投资到更强大的引擎中。造就了一种拥有高战术机动性的船只:比任何巡洋舰的武力均强,而比更大的船则快。在图纸上,战列巡洋舰的设计应当说是比较成功的。比如在1914年的福克兰群岛海战中,但是在舰队作战时针对敌人的战列舰时它们非常脆弱。在1916年的日德兰海战中英国的战列巡洋舰在德国重火力下爆炸。战后英国海军将许多战列巡洋舰拆毁了,剩下的在其允许状态下装甲被加固。不过拆毁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了重型军舰的数量和排水限制。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舰队追击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过程中也显示出战列巡洋舰的装甲脆弱的弱点。英国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在火力上与俾斯麦号一样强大,但是在装甲上却弱得多。在丹麦海峡海战中,一发炮弹在击穿胡德号的装甲后落入弹药库,导致弹药库发生爆炸,船体断裂为两半沉没。1419名水手中只有三人幸存。1943年的北角海战中,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的蒸汽管道被约克公爵号战列舰的炮弹命中,航速锐减,而它的火力防护均不及约克公爵号,最终只得被英国舰队摧毁。(胡德号战列巡洋舰 战斗巡洋舰 于丹麦海峡海战被俾斯麦号战列舰击沉)大型巡洋舰
罕见的类别,拥有比重巡洋舰更强的火力和装甲,但不及于战舰,另外也拥有比标准的战斗舰更快的速度。其设计目标是猎杀其它重巡洋舰和袖珍战列舰。由于大型巡洋舰与战斗舰的界线已有所模糊,加上又存在具两者部分性质的战斗巡洋舰,故该类别常难以辨认,不少接近的舰种都被归类于战斗巡洋舰,因此此类别仅为政府官方认定而存在。仅有美国建造过一级大型巡洋舰。(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 阿拉斯加号)
航空巡洋舰
安装飞行甲板或水上飞机弹射器的巡洋舰。此词为航母代字“CV”的由来——人类首次从军舰上起降的记录即是从一艘巡洋舰上起飞并降落在另一艘巡洋舰上,而C=Cruiser、V=Voler(法语,= fly)正是“航空巡洋舰”的字面意思。(最上号航空巡洋舰 注意尾部炮塔全部改为弹射器 1944年改装)
导弹巡洋舰
在驱逐舰取代巡洋舰前的过渡舰种,其主要火力改以反舰导弹取代主炮,并强化防空与反潜能力的现代化巡洋舰。现役的导弹巡洋舰就只有美国的提康德罗加级、俄罗斯的光荣级及基洛夫级。不过,中国的055型虽然定义为“驱逐舰”,但美国和北约却将它定义为“巡洋舰”。
转发点赞人人有责本人专业解答战舰世界相关问答(有时候还写一点GalGame相关文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烦请点个赞,或者转发最好是能关注一下啦
如果您觉得写的有什么问题,还请评论区提出来,但是不接受喷子哦。
欢迎大家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您有其他的看法,也可以写出来。
本萌已经转西瓜直播啦,有兴趣的同学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直播可以再头条以及西瓜视频上观看
例行一图结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