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1献帝,三国志10和11

闪客网

三国志11献帝,三国志10和11?

三国志系列在中国有很高的人气,其中的9、10和11更是其中的经典之作,在中国拥有很多的粉丝。三国志10和三国志11相比,似乎更多的人倾向于三11。不知为何,三国志11到现在都有很多铁杆粉丝,这和11当初在日本的遭遇完全不同。接下来,我会客观的分别从多个角度分析两者的优劣。(我现在已经不玩三国志了,不过两个游戏都接触过,且感触很多)

首先从内核看,三国志10是RPG,三国志11则是传统的回合制君主扮演类的。两种类型都有优点和不足,但是回合制已经被玩烂了,而RPG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所以,从类型上看,我支持310.

三国志11献帝,三国志10和11

这是点开后的菜单页面,三10PK版的菜单比上图更多。与310相比,311的界面更简洁大方,而且对应菜单还有三D效果的小人,再加上云雾缭绕的山头,明显比310的档次要高,所以,这个我选择311。

这是选择势力的图片,可以看出,三11的地图并没有310的好看,而且城市的位置也让人摸不清头脑,310完胜。

进入以后再看,310的地图更加舒服,再看311右下角的小地图,显然310的更好,最主要的是,310的地图全,还有台湾!

上边分别是两者的大地图。310的大地图并不太大,所以显得格外局促,城池之间距离太小,但山川地理却样样不少,而且还有州的划分。311的水墨画风,以及颜色塑造,都给我们展现了美轮美奂的中华风光。二者各有千秋,非要取一的话,自然是311要好。

311就那么一张图,而310的图就很多了。每个城都有城市图,而且城内各个设施也有插图。最重要的是,一些历史事件是有三D动画的,这个是311难以企及的。

这是两者的舌战和单挑画面。310的单挑比较简单,舌战比较复杂,我到现在还是很懵逼。311的单挑和舌战变数很大,尤其是舌战,可能在对手奄奄一息时,对面忽然发疯,各种暴揍我,直接把我打嗝屁的情况也有,那简直就是噩梦啊。311的单挑可以车轮战,这个可以说是单挑的巅峰之作了。虽然有时候很不爽:对面突然跑我前边,我知道他要放暗箭了,却无法让我的人不追他,只能眼睁睁看着被对面的射伤。综合的话,311的单挑最好,舌战离我心中的还差很远。

310还有战役的图片,和311在大地图上作战相比,我更喜欢310的。同样是走格子,310有攻城战,有巷战,玩法很多。不过我没玩出国野战,不知道310有野战的图么?311是另一个极端,主要是野战。攻城战跟玩一样,一个冲车,一个井阑,有时候一个火神就打下一座城,你在侮辱古人的智商吗?很遗憾的是,310的战斗很丰富,我玩的是很懵逼,你接管我,我接管你,到底有什么用?310还有大战役的图,这也是311无法抗衡的。记得玩官渡之战时,我选曹操,根本不知道怎么安排,然后就被暴打了。310功能多不假,可是我不会玩啊!

最后说内政。个人认为39和310的内政最好。谁见过搞内政就是盖房子的?你家的大臣才去盖房子呢。就是312的内政也比311的好,至少设施在城内,人才的价值不是盖房子,而是放在合适的房子里,这就有点古代官职的意思了,谁适合干什么就去担任什么官职,只是光荣还没有意识到。当然,311要造设施才可以打造器械是很棒的,用武器来区别士兵,有一定的可取之处。还有评定、技巧、研究、赐婚、结拜,311的游戏性还是很棒的。不过310的内政是真的舒服。君主定期要开会,平时也可以。会上可以给手下安排事宜,手下也可以提议,这才有中国古代的样子嘛。最喜欢玩曹操,上来安排完事情,就可以去天下走访人才。等转了一圈回来后,发现城中人才济济,都在找事做,还有人在酒馆磨合感情,这才是和谐社会嘛。

我玩311,总是坚持不下去,特别头疼,不光是战斗太费劲,内政受行动力影响,进展太慢。玩310,开始是抱着统一天下去的,玩着玩着就成了随便逛,随便玩,反而没了目标。反正光荣的三国志系列也就那样了,虽然有很多亮点,但是不足也很多。比如超级恶心人的男女老少齐上阵。你家老婆才去搞内政打仗呢,卞氏、司马朗都带兵去打仗了,你以为我大中华没男人了吗?还有官职系统,我国古代的官僚体系,就是皇帝和皇后一块去盖房子打仗吗?说多了都是气啊。总之,310和311都是不错的策略游戏,不能太较真。

开国皇帝的号是怎么起的?

皇帝的称号分为三种,庙号、谥号以及年号。庙号和谥号一般一个皇帝只有一个,而年号,一个皇帝却有很多。

庙号,一般有太祖、太宗、高宗、中宗、仁宗等。比如现在比较热的《清平乐》里,宋仁宗就是赵祯的庙号。

谥号,一般有高帝、文帝、武帝、宣帝、炀帝等。比如说我们非常熟悉的汉武帝的谥号就是孝武皇帝,他的庙号则是汉世宗。

至于年号,每朝每代每个皇帝,年号基本都没什么相似之处。基本上就是根据爱好来取,明清时期皇帝都只有一到两个年号,比如说康熙、乾隆这就是年号。此前年号更迭频繁,唐高宗李治当了34年皇帝,却有14个年号之多。

搞清楚这一点,我们就能够研究一下,历朝历代,开国皇帝的庙号、谥号和年号到底是怎么确定的了。

开国之君的庙号,一般是太祖、高祖居多。

所谓庙号,顾名思义,就是在庙里面的称呼。皇帝去世以后,一般都会被供奉在家庙当中受到子孙后代的祭祀。到了几代以后,由于人员过多,原来的庙就要被毁掉,集中到太庙一起祭祀。

而且隋朝以前,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的。比如说汉文帝、汉武帝都有庙号,可是夹在中间的汉景帝就是没有庙号,那个时候的人不太喜欢自欺欺人。

汉朝的开国之君是刘邦,他的庙号就是汉太祖,《史记》中对此有误,记载成了汉高祖这是不对的,刘邦的庙号就是太祖。

此后庙号为太祖的开国之君还有很多,有些是子孙追封的,比如说曹操没有称帝,被曹丕追封为魏太祖。司马昭没有称帝,被司马炎追封为晋太祖。

还有一部分开国之君的庙号是高祖,比较著名的就是唐高祖李渊。虽然李渊存在感比较低,但是这个庙号大家还是非常熟悉的。

除了李渊以外,大一统王朝中,还有一位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他的庙号也是高祖,被称之为隋高祖,不过这个庙号比较生僻,我们一般叫他的谥号隋文帝。

除了李渊、杨坚以外,基本上大一统王朝的开国之君中,没有庙号为高祖的皇帝了。那些割据政权中用高祖作为庙号的开国之君倒是不少,比如说后赵高祖石勒、前秦高祖苻健、北魏高祖元宏等等。

开国之君的谥号,一般是高皇帝、武帝、文帝居多。

隋朝以前,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所以隋朝以前的皇帝,我们都会称呼他们的谥号。而隋朝以后,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所以庙号就取代了谥号,成为了大家嘴上常常提起的皇帝称号。

最初谥号分为美谥和平谥,对天子是没有恶谥这一说的,毕竟谁也不想自己的祖先得到恶谥,就算这个人做天子再失败也不行。

即使改朝换代,给前朝亡国之君的谥号,也不会是恶谥,因为哪个朝代都有亡国之君,谁也不想自己的子孙后代包括自己有几率得一个恶谥。但是周厉王暴政以后,谥号就分为了上谥、平谥和下谥,下谥就时贬义了。

开国之君的谥号,一般都是高皇帝,比如说刘邦的谥号就是汉高帝,所以我们要么称呼刘邦为汉太祖,这是庙号,要么称呼他为汉高帝,这是谥号。

除此之外,谥号高皇帝的还有魏太祖高皇帝曹操,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齐太祖高皇帝萧道成等等。

开国之君还有文帝、武帝作为谥号的,一般是因为前人开创了基业,自己坐享其成,创立了帝国。比如说魏文帝曹丕,他是真正的开国之君,但是他老爸曹操开创了基业。晋武帝司马炎,他也是开国之君,但是他爷爷和父亲开创了基业。

开国之君的年号,没什么太多的讲究。

庙号和谥号,开国之君还是有迹可循的。可是年号这玩意儿,就是用来记录时间的,完全凭皇帝的兴趣来决定,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讲究。

不过被追封的皇帝,那是没有年号的。年号是当下活着的皇帝才会用,而庙号和谥号,都是给死掉的皇帝用的。开国之君的年号,一般都跟开始有点关系。

很可惜的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活着的时候是没有年号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是汉武帝刘彻。建元是他的年号,也是第一个年号,一共使用了6年。此后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第一个年号是建武,用了整整32年,在当时没几年换一个年号的时代,建武用的时间是非常长的了。魏文帝曹丕的第一个年号是黄初,汉昭烈帝刘备的第一个年号是章武,吴大帝孙权的第一个年号是黄武。西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一个年号是泰始,东晋元帝司马睿的第一个年号是建武,显然司马睿希望自己能跟汉光武帝一样,恢复祖宗基业,可惜实力不允许啊。隋文帝杨坚的第一个年号是开皇,唐高祖李渊的第一个年号是武德,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表示自己和开国有关系,所以沿用了这个年号长达9年之久。

由此可见,年号这玩意儿,其实就是一个吉祥话,表示万象更新的意思。毕竟写日记也好,记史书也罢,天天都要用到,总不能找一个糟心的词汇作为年号吧?

总结:明清皇帝谥号最长,年号不改。

我们读历史会发现,明朝和清朝有点特别,称呼他们的皇帝,既不用庙号也不用谥号,一般都是用年号,这就比较有意思了。

其实因为他们一辈子就用一个年号,而且就俩字,非常好记。比如说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是崇祯,我们都会叫他崇祯皇帝。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都是年号。

那么为什么不叫谥号呢?因为他们的谥号实在是太长了,恨不得把所有好词儿都加进去。比如说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的谥号是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而清朝乾隆皇帝的谥号是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你要是史官,你每天愿意写这么长的开头吗?

徐州出了几个皇帝?

徐州共出了11位开国皇帝,如刘邦、刘秀、刘备、曹丕、刘裕、萧衍、萧道成、朱全中、李升、朱元璋、洪秀全。若连同他们的继位子孙也计算在内,则有汉代24帝、南朝8帝,加上南唐3主,共有35个帝王是徐州人。

徐州,简称徐,古称“彭城”,江苏省地级市,地处江苏省西北部、华北平原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北倚微山湖,西连萧县,东临连云港,南接宿迁,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线在徐州交汇,素有“五省通衢”之称。

徐州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有超过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被称为“帝王之乡”,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因其拥有大量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被称作“东方雅典”。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县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是太平天国以驱逐侵略者恢复祖国的名义发动太平天国复国运动的领袖,原名火秀,族名仁坤,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人,是汉族客家人。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生于广东花县福源水村,后来移居到官禄布村。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对清王朝乃至整个近代历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徐州到底出过几位皇帝?

徐州一带,出过三个开国皇帝,除西汉刘邦外,还有南朝刘裕和南唐李昪,若连同他们的继位子孙也计算在内,则有汉代24帝、南朝8帝,加上南唐3主,共有35个帝王是徐州人,堪称帝王之乡。这里有他们的根,至于他们的归宿,从现考古发掘看,徐州的主要为汉代诸候王墓。西汉一朝自楚元王刘交起,这里共有十二代楚王,他们死后都葬在徐州周围的群山之中,形成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汉墓群.

徐州被誉为“帝王将相之乡”、“人文荟萃之地”,在数千年的风云沧桑中,涌现出了众多颇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他们大多为徐州籍,如刘邦、刘秀、刘备、曹丕、刘裕、萧衍、萧道成、朱全中、李升、朱元璋、洪秀全11位开国皇帝;刘向、刘义庆、李可染等名垂文坛的墨客。也有为客籍的,如项羽、苏轼、白居易,或立业,或建功,或为文,或曾生长于徐州,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成为徐州厚重的文化积淀的一个部分

历史上有哪些临死之前也要皮一下的人?

所谓乱世出英雄,各方势力混战的南北朝曾出现过一员猛将,狂妄不羁爱自由,从来不按照常理出牌,死之前说了一句话把对方给逗乐了,他叫做高敖曹。

高敖曹从小不爱读书,只爱打架

高昂,字敖曹,501年出生在河北景县,他家族在当地还算有名,因此高敖曹从小生活还算不错,家中四个兄弟都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起来。

为了培养孩子们高尚的情操,父母给孩子们找了不少的读书先生教课,可高敖曹从小就不爱看书,一读书就犯困,爱到第三页必定睡着,来教他的老师基本上都挠头,没有一个有办法管教。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敖曹父亲对他也就放任自流了。

高敖曹有句口头禅“男儿当横行天下,自取富贵,谁能端坐读书当一个老博士”。

不爱读书不要紧,高敖曹爱运动,豪爽洒脱、臂力过人,狐朋狗友不少,平时没事儿就舞枪弄棒,后来选中了自己的武器:一把长槊。

高敖曹的哥哥高乾也同样喜欢打架,带着弟弟四处抢劫,将抢来的钱财用来笼络剑客,慢慢形成了一股不容小视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受罪的反而是他们的父亲高翼,官府抓不到人,但逃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他们就去抓高翼,高翼数次被抓入牢房,出来后总会感慨一番“我这几个儿啊,今后不是害苦这个家,就是干一番事业光宗耀祖”。

不过,高翼心中还是有深深的担忧,自己的孩子们都去干大事儿了,谁还管他啊,高翼和家里人说“我这四个儿子都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主儿,我死以后也不知道有没有儿子能给我添添土”。这话儿真让高翼说着了,等到高翼死后,高敖曹还真来到了他的坟前,不忘安慰他的在天之灵“生前就怕死后没人给您添土,现在你知道我的本事了吧”,言语中充满了骄傲。

高敖曹喜欢打油诗,性格豪迈

别看高敖曹五大三粗,在古代文化的熏陶下,他也写写诗,但他写的诗纯是打油诗,比如他写的《征行诗》:垄种千口牛,泉连百壶酒。朝朝围山猎,夜夜迎新妇。

这首诗可以看出高敖曹豪迈的性格,后来该诗被各路绿林好汉当成了座右铭,而高敖曹写的此类诗还不在少数,比如:

冢子地握槊,星宿天围棋。开坛瓮张口,卷席床剥皮;相送重相送,相送至桥头。培堆两眼泪,难按满胸愁;桃生毛弹子,瓠长棒槌儿。墙欹壁亚肚,河冻水生皮。

528年,27岁的高敖曹跟着哥哥高乾一同起义,参加了葛荣的起义军,当时高乾和孝庄帝元子攸认识,打了没多久又接受了诏安,成为了皇家部队。

不过对于起义又投降的队伍,除非有很强硬的背景后台,不然一般命运都不怎么好,孝庄帝虽然想要保护高乾兄弟,但他的重要大臣尔朱荣却不愿意看到叛军得宠,于是想尽办法排挤这两兄弟,很快将两人打入大牢,就连孝庄帝都没有办法。

530年,孝庄帝在权力争夺中好不容易设计杀掉了尔朱荣,这时高敖曹终于重见天日,被放了出来。孝庄帝对两兄弟很信任,让两人回故乡招兵买马壮大声势为自己效力,临行前,高乾和高敖曹鼻涕一把泪一把,对孝庄帝发誓会誓死效忠。

可两人没走多久,尔朱氏家族的大军就到了,直接攻破了洛阳,杀死了孝庄帝。高敖曹只能在信都(今河北邢台)起兵造反。当时,殷州刺史尔朱羽生派出5000兵马偷袭信都,因为来得太突然,高敖曹听到敌军来袭,立刻披甲上阵,带着十几名骑兵就出城厮杀了,高敖曹手中的长槊虎虎生风,勇猛无比,不一会就把对方杀得没了脾气,随着城内援军的赶到,尔朱羽生大败而归,由此一战,高敖曹获得“在世项羽”称号。

高敖曹一战成名,被另一位大佬高欢看中,他想把这员虎将拉到自己阵营,于是频频对其邀请。

一开始,高敖曹根本瞧不上高欢,但高敖曹大哥高乾却动了心,主动加入了对方,高敖曹知道后送给了哥哥一套女人衣服,由此羞辱哥哥没有骨气(高欢有一项特殊的癖好)。

高欢一看高敖曹不动心,只能另想它策,他找来了一本家谱,声称自己家和高敖曹的家族都是渤海高氏一门,按照辈分高敖曹是高欢的“三叔”,高欢让自己的儿子高澄去找高敖曹,一进门就跪倒在地,大喊着“三爷爷、三爷爷”,把高敖曹叫的喜不自禁。

在糖衣炮弹的裹挟下,高敖曹还是上了高欢的贼船。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狂妄的性格害了高敖曹

此时,尔朱氏开始征讨天下,打到了高欢的家门口,当时尔朱氏有20万大军,而高欢只有区区三万人马,这一仗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但因为高敖曹三千士兵的加入,竟然产生了神奇的逆转。

开战前,高欢看着高敖曹的三千人马,觉得有点少,主动向高敖曹支援“三叔啊,你带的这些都是汉兵,需不需要我分给你一部分鲜卑勇士,以防万一?”

高敖曹横眉冷对:“怎么?是看不上我的人吗?我告诉你,我这些人战斗力可强了,一点不比你的人差,咱们走着瞧”。

高欢看到高敖曹信心十足,也就没再说什么。

战斗打响,高欢部下立马败下阵来,眼看就要全军覆灭,高敖曹一马当先杀入阵中,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直奔对方主将尔朱兆而去,尔朱兆一看架势不对,撒腿就跑,士兵们看着主帅都跑了,也不围攻了,纷纷撤退,就这样高敖曹勇冠三军,救下了高欢。

536年,高欢兵强马壮,开始分三路征讨宇文泰,高敖曹带了一路人马,其他两路被对方先后击退,而高敖曹则高歌猛进,克武关,攻上洛,所向披靡。高敖曹有多猛?身上中了三箭都没有退缩,继续带兵前进,后来高欢都看不下去了,送去信说“窦泰已经死了,军心不振,你赶紧回来吧。要是大军回不来,你就自己一个人逃回来行了。”

高敖曹根本没有丢下部队,后来带着队伍边打边退,平安回城。

高欢重视鲜卑部队,而高敖曹喜欢用汉人,有一次,黄河水泛滥,死了很多人,御史刘贵说“汉人不要紧,随便死没事”,这话让高敖曹听到了,拔出刀就要砍他,把刘贵吓得跑回军营,高敖曹便命人敲鼓,集合军队,准备攻打刘贵营寨,后经侯景、万俟洛的劝解才作罢。

538年,宇文泰亲帅大军在河桥与高欢东魏大军决战,东魏先锋侯景打不过就跑,被高敖曹看到,他骂了一句“怂包”,随后就冲了上去,但对方人马实在是太多了,高敖曹的部队被全歼了,只有高敖曹跑了出来,来到了河阳城下,河阳城的守将平时与高敖曹有过节,此时不给他开门,眼看着对方人马追来了,自己赶紧藏到了护城河下。

谁知这时城上的守军竟然给敌方指路,说他就藏在桥下。

此时的高敖曹知道自己必死无疑,走了出来,对着追兵说道“来吧,我送你一个开国公的爵位”,追兵被逗乐了,不过他们也没有放过高敖曹,上前砍下了他的头。当高欢知道高敖曹死了,他将守城将领高永乐处罚二百军棍,又追封高敖曹为太师、大司马、太尉、录尚书事、冀州刺史,谥曰忠武。

这位征战一生的勇将,死时的发言也很搞笑,与他写的打油诗一脉相承。

结语:

高敖曹就是死前也要皮一下的典型代表,他从来不知天高地厚,总是身先士卒,仗着自己艺高人大胆,打过无数的胜仗,只是没有想到最后竟然因为小人当道,自己被不知名的小兵杀死,死的时候才38岁,着实有些可惜。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