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师富士山,12月去成都?
你好,成都是慢生活的城市,真的适合生活,有好吃的,好玩的。你选在在12月份去,真的很合适,因为是淡季,酒店住宿便宜啊,有可能400元就能住上4星级以上的酒店。我去过三次四川,可以分享一下我的真实行程(图片来自真实所拍)。我超级推荐瓦屋山,人生真的值得去一次,跟我去日本的富士山是一个感觉,去过瓦屋山,就相当于去过富士山了。
但你得考虑是否有足够的时间?
① 1-2天推荐行程1:成都市区(武侯祠、杜甫草堂、大熊猫栖息地、宽窄巷子等)
② 3-4天推荐行程2:九寨—黄龙
③ 5-6天推荐行程3:柳江古镇—雅女湖—瓦屋山(最推荐)
因为四川的景区实在太多了,时间充足可以玩的很好啊。也可以行程1+行程2/行程3啊。
行程1:武侯祠—杜甫草堂—宽窄巷子
个人建议这三个必须去。
① 宽窄巷子:好吃好玩,就和北京的南锣鼓巷或者后海一样。就是一条街道,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
② 杜甫草堂:杜甫草堂是唐代诗人杜甫成都故宅旧址,咱们语文课本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即居草堂之作。
③ 武侯祠:武侯祠是全国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纪念地和惟一的君臣合祀庙宇,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
行程2:九寨—黄龙
九寨:九寨目前只开通了三条旅游路线,呈Y型。在这里可以看见蓝天、白云、雪山、森林、湖泊组合成的自然风光;有翠海、飞瀑、彩林、雪峰和迷人的藏族风情。
黄龙: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顶部的五彩池,那时候感觉真的很漂亮!
个人建议:
① 去九寨黄龙还是报团好一点。原因:九寨景区住宿昂贵;九寨离黄龙景区较远,交通不便,必须有车的情况下才能到达;吃饭昂贵。
② 必须买披肩。原因:披肩可以保暖,因为景区温度不一样;照相的时候有披肩比较好看,上相。
③ 可以尝试藏餐。原因:了解藏族文化,吃到藏族美食,并且价格便宜。
④ 不建议买藏红花等藏药,疗效一般,价格昂贵。
⑤ 多带点保暖的衣服,因为宾馆和景点温差大,注意保暖。
行程3:柳江古镇—雅女湖—瓦屋山(最推荐)
瓦屋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最高海拔2830米,山顶是一片面积达11平方公里的空中平台,是世界第二大、亚洲最大的“桌山”。瓦屋山与峨眉山并称“蜀中二绝”,曾有作者叹道:“巴蜀风光,峨眉十之三,瓦屋得六七”。
雅女湖:瓦屋山山低下就是雅女湖,可以环湖骑行,也有好多民居,传统艺术村落。
① DAI1:开车从成都至洪雅县,在洪雅县城住下,可以吃当地的美食。
② DAI2:开车从洪雅县至瓦屋山,途径柳江古镇。可以去古镇转一转。晚上可以住在瓦屋山居,5星级酒店,才500元左右,包含早餐,早餐非常丰富(见图片),地理位置非常好,就在瓦屋山下,从酒店可以看到瓦屋山全景哦。
③ DAI3:登瓦屋山,瓦屋山是上山困难,下山容易哦。必须中午12点左右以前登顶哦,这样才是晴天,过了12点以后,因为瓦屋山顶就起雾了。上山3-4个小时,下山1-2个小时。
④ DAI4:环游骑行雅女湖,观看民居,当地传统村落。
⑤ DAI5:从雅女湖返回成都。
日本有哪些有趣的文化?
日本是与中国一依带水的国家。
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历史,孕育出多种日本文化,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富士山,寿司、歌舞伎文化~等。
1.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1。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1600年发展为成熟的一个剧种,演员只有男性。近400年来与能乐、狂言一起保留至今。
2.日本樱花文化的起源。樱花文化起源于中国自喜马拉雅山脉,通过人工栽培之后广为流传,在秦朝时期的宫庭院,后来的唐代自家庭院有栽培,所以日本从古时期就把樱花看作春天的化身,樱花的古代日本人认为开放是否顺利,意味着一年的风调雨顺,樱花的品种有多种,唯有粉色樱花开放绚丽多彩的是人们的最爱。
3.日本的富士山的文化。富士山在日本国内为高峰的独立山峰。日本的特点以富士山为日本观光之一景点,富士山的美给人的𢸍憾是富士山的美,在阳光的照耀中,显现富士山的贵族气势,绿色的山脉并有积雪在阳光的照耀中变成红色的神圣美景,彰显"赤富士″非常罕见的自然现象,富士的白色雪帽越来越小,露出红褐色的地面,加之阳光照耀看起来赤红耀眼。
4.日本的寿司文化的起源。早在1800多年前(即后汉年代),寿司已 在中国流传,至公元700年寿司开始传入日 本。当时是经商的商旅,用醋腌制饭团不会坏,再用 海产或肉类,挤成小块,作为沿途的食粮。大约在西元三世纪由中国沿海地方传至日本,原先只是以盐腌制的咸鱼,后来改为以米饭腌鱼,制成后将鱼与米饭一起食用,这即是现今寿司料理的前身。后 来广泛地流传日本。当时的配料更用上各种刺 身,并名为“江户散酯”亦称“握酯”,即是现今 最受欢迎的寿司。日本古代时候的寿司,是用盐和米腌制的咸鱼,后经演变形成如今的寿司。食材:米饭,醋,海鲜,寿司醋,芥末,酱油,寿司海苔,肉松。寿司”其实就是咸鱼的意思,在日本古代写作“鮨”(すし),而“鮨”正是指咸鱼,“寿司”(すし)也同样是“鮨”字在日语里的读音。
5.日本的和服文化。日本的和服来自于中国唐代,经过后现代日本的改良,已具有日本特色,也是日本向世界夸耀的文化资产之一,和服基本上是唐代时期的服装发展至延续,和唐代穿法基本一致,更体现出了现代日本风格,在日本看到穿和服的基本上误认为穿越到唐代而己,其和服孕育出日本风格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和服印制高雅美观图案,都是来自日本人的崇尚自然和自然美景的眷恋。
6.日本清酒文化。日本清酒,是借鉴中国的酿造法而发展起来的日本国酒。 日本人常说,清酒是神的恩赐。是米、水、酵母不含防腐剂的酒,千百年来,清酒是日本人最常喝的饮料。大型的宴会上、结婚典礼中、酒吧间或寻常百姓的餐桌上都有清酒。根据日本法律规定,特级与一级的清酒必须送交政府有关部门鉴定通过,方可列入等级。由于日本酒税很高,特级的酒税是二级的4倍,有的酒商常以二级产品销售,所以受到内行饮家的欢迎。日本清酒虽然有中国黄酒的酿造法,但是不同于中国的黄酒。清酒色泽呈淡黄色或无色,清亮透明,芳香宜人,口味纯正,绵柔爽口,其酸、甜、苦、涩、辣诸味谐调,酒精含量在15%以上,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是营养丰富的饮料酒。
7.日本的俳句诗。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组成;以三句十七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制。俳句是中国古代汉诗的绝句这种诗歌形式经过日本化发展而来。同时在日本以每日小诗的形式发展。俳句是日本民族传统文学的一种形式,是世界上最短的诗。
荒木田守武
疑是落花返枝头,
一看原来是蝴蝶。
荒木田守武(1473—1549),连歌作者,俳人。天文九年(1540)完成《俳谐之连歌独吟千句》(又称《守武千句》),把俳谐从连歌中分离出来,制定俳谐格式,发句由五七五共三句十七音组成,句中须含季语。
扩展资料:连歌是源于十五世纪日本的一种诗歌,来源于中国汉诗的绝句,是由多个作家一起共同创作出来的诗。它的第一句为五、七、五句式的十七音,称为发句,胁句为七、七句式的十四间,第3、第4句以后为前两种句式轮流反复,最后一句以七、七句式结束,称为结句。
8.日本武士精神。对君主的一个卖命不怕死的精神,与中国儒家思想背道而驰,甚至可以说对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日本武士道的残酷不人道,反观其日本武士的另一面的真实。
日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有哪些?
日本的法定节日:在法定的国民节日里,学校、机关、企业都放假。 元旦:1月1日。按照日本的风俗,除夕前要大扫除,并在门口挂草绳,插上桔子(称“注连绳”),门前摆松、竹、梅(称“门松”,现已改用画片代替),取意吉利。除夕晚上全家团聚吃过年面,半夜听“除夕钟声”守岁。元旦早上吃年糕汤(称“杂煮”)。 成人节:每年1月第2个星期一。日本的成人节源于古代的成人仪礼,而日本古代的成人仪礼是受中国“冠礼”的影响。所谓“冠礼”,指男子成年时举行的一种加冠的礼仪。从加冠这天起,冠者便被社会承认为已经成年。日本仿我国旧礼制,始行加冠制度在天武天皇十一年(公元683年)。按中国古代阴阳学说,冠日多选甲子、丙寅吉日,特别以正月为大吉。1948年,日本政府根据民俗规定满20岁的人要过“成人式”,目的是要让青年意识到自己已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凡年满20岁的男女青年在成人节这天要身穿传统服装参加官方或民间团体为他们举办的成人仪式,内容包括年轻人宣誓、长者的祝贺和参拜神社以及参加各种传统的文娱活动等。 日本逾四成“新成人”对未来持悲观态度 建国纪念日:2月11日。据日本神话,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统一日本,建立日本国。“建国纪念日”的前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的“纪元节”(empire day)。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二战期间,当时的执政者为了在人民中间培植崇拜天皇的军国主义思想,将这一天作为纪念日本天皇祖先“建立”日本的功绩的纪念日。1948年在制定国民节日法时,否定了这个节日。1952年修改节日法时,又把2月11日更名为“建国纪念日”。从那时起,日本社会上就存在着赞成和反对两种不同的观点。 春分: 日历上的秋分日,按日历每年前后有所不同。歌颂自然,爱护生物。 宪法纪念日:5月3日。1947年5月3日,日本废除了明治宪法,实施新宪法。 男孩节(端午节):5月5日。在这一天,有儿子的家庭门前均悬挂着祝男孩子健康成长的“鲤鱼旗”。日本以阳历5月5日作为端午节。端午节与男孩节同日,所以这天家家户户门上还摆菖蒲叶,屋内挂钟馗驱鬼图,吃去邪的糕团(称“柏饼”)或粽子。“菖蒲”和“尚武”谐音,“鲤鱼旗”表示鲤鱼跳龙门。鲤鱼旗是用布或绸做成的空心鲤鱼,分为黑、红和青蓝三种颜色,黑代表父亲、红代表母亲、青蓝代表男孩,青蓝旗的个数代表男孩人数。日本人认为鲤鱼是力量和勇气的象征,表达了父母期望子孙成为勇敢坚强的武士的愿望。根据“尊重儿童的人格,谋求儿童的幸福,同时感谢母亲”的原则,规定这一天为全国公休日。 海之日:7月20日。制定于1941年,从1996年起成为国民纪念日。日本四面环海,为了感谢得自海洋的恩典,并祈祷能成为国运昌隆的海洋国家而制订。 敬老节:9月15日。日本人到42岁时才可以称“寿”做生日,通常被称为“初老”。到60岁时称为“还历”。77岁时为“喜寿”,88岁时为“米寿”,99岁为“白寿”,即百字少一,活到百岁就是“百寿”了。每年9月15日,日本各地都要开展敬老活动,为老人体检、整理修缮房屋、敬赠纪念品、组织慰问等。老人则根据自己的爱好,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日本厚生省在这一天还要发布“长寿者名单”,登载在各地报纸上,只有百岁以上高龄者才能入闱。 秋分:日历上的秋分日,按日历每年前后有所不同,是天皇秋季祭祖的日子。 体育节:10月第2个星期一。纪念1964年第十八届奥运会在日本东京开幕。 文化节:11月3日。1945年以前,这一天作为明治天皇的生日举行庆贺活动。战后,它的主题被定为“爱自由,爱平等,促进文化发展”,在这天,对文化事业有卓越贡献者被授予“文化勋章”。 勤劳感谢节:11月23日。提倡勤劳,庆贺生产发展,国民之间相互感谢。 天皇诞生日:12月23日。明仁天皇于1933年12月23日出生。
对虾是什么虾?
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亦称“中国对虾”、“明虾”、“东方对虾”、“对虾”。软甲纲,对虾科。
体形较大,体长达13~24cm。甲壳薄,光滑透明,雌体青蓝色,雄体呈综黄色。额角平直,齿式为7~9/3~5
。额角侧脊不超过头胸甲中部。头胸甲无额胃脊和肝脊。第一触角上鞭约等于头胸甲长的4/3。第三步足伸不到第二触角鳞片的末端。雄性第三颚足指节与掌节约等长。常栖于浅海海底。喜食底栖小型甲壳类、双壳类软体动物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也摄食海藻。
中国沿海均产,主要分布在黄海、渤海及朝鲜半岛西部沿海。经济价值高,是中国沿海的主要养殖虾类。
清朝人的辫子有多脏?
大家都听过古代人经常提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样一句话,毕竟对于中国古代来说,人们认为自己身体上的所有部位甚至头发都是父母给予我们的,如果不好好爱护它们的话那就是对父母的大不敬,所以古代人都是相当看重自己的头发和身体的。相比起现在人经常理发,古代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动自己的头发,当时的社会情况就是如此,所有人都是这么做的。而古代也同样有一个刑罚叫做“髡刑”,这种刑罚就是剪掉人的头发。我们认为这种刑法根本没什么震慑性,但是古代人如果被这么处罚的话,基本就“社死”了。
而到了清军入关的时候开始,古代中国人所一直遵循的这样一点却受到非常重大的挑战。清军认为汉族人留的这样一个发型不合理,为了推行自己的“新朝雅政”,他们强迫汉族人全部把额前的头发剃掉,并且留着长长的辫子,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不满。
清军剃头汉人毕竟遵循了几千年的祖制,外族人过来让我们把头发全剃掉,这谁能接受呢?再加上前期清军的发型还是“金钱鼠尾”,实在是丑的看不下去,推行“新朝雅政”的阻力肯定是相当巨大的。清军为了证明自己的绝对地位,干脆就推行了非常强势的政策,那就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如果不把头发剃了就会被杀,人们也只能被迫留了“金钱鼠尾”。
“金钱鼠尾”是满清前期所规定的合格发型,想要留这样一种发型的话,人们必须把除了头颅后面一小块地方的头发全部剃掉,然后再把这一小块头发编在一起,发辫还必须能够穿过铜钱中间的方孔,这才能够算得上是合格。人们在留完了这样一个发型以后,基本上就是一个大光头后面顶着一个像鼠尾巴一样的细辫子,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这种发型不仅仅非常难看,同时还绝对违背了汉人的祖制,所以有很大一部分人宁可被清军所杀,也拒绝留这样一种发型。后来随着清朝的统治逐渐稳固,外加上清朝有几位帝王也积极推行汉化策略,外加上人们普遍抗议,所以后来的人们也就可以更大面积的留头发了,到了晚清时期,人们能够留的发型也就基本跟现在影视剧上看的一样了,只是剃光前额的头发。
清朝的“脏辫”如果从现实的角度上来看的话,清朝前中期的“金钱鼠尾”其实还是相当好打理的。毕竟一个人的头上就只有这么一条细细的发辫,好拆解也容易清洗,丑是丑了点,但是也相当干净。而清朝前中期的时候,几任帝王都还是相当勤勉的,同时那个时候也没有西方人的侵略,百姓总体生活在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之下,也有那个功夫去打理自己的发型。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头上能够头发的面积变得越来越大,这也就导致了人们的辫子变得越来越粗。辫子变粗了可能会比以前的金钱鼠尾稍微好看那么一点点,但是这也就导致了头发打理变得更加困难。这么浓密的头发和厚重的发辫,清洗一次也是相当麻烦的。根据以前的记载,哪怕是王公贵族洗头也才一个月一次,这还得有人伺候着才行。
至于普通的平民老百姓,他们大概一年才会洗一次头发,而这一次洗头还是因为要干干净净过年。曾经清朝之前中国人们也一直留着长发,但是毕竟没有扎辫子,头发就是处于一种散开的状态,就像现在的女性发型一样,不过平常是扎起来的,头发放下来后好洗也好清理。清朝的这种发辫平常编织在一起,很容易积灰和脏东西。
普通的平民老百姓们一年才洗一次头,而他们平常还要经常干一些重体力活,出汗和灰尘都相当的严重。曾经有一位英国女性来到清朝参观访问,当他偶然间看到了清朝老百姓的发辫以后,她首先就觉得非常的肮脏油腻。而在她离这个清朝老百姓几米远以外的时候,她就已经闻到了发辫上非常难闻的味道,甚至差一点吐了出来。
到底有多脏虽然说扎辫子确实难以打理,但是这些清朝老百姓们顶着这一头脏辫子,难道他们自己不觉得难受吗?为什么会脏成这个样子呢?想要了解这样一个问题的话,首先我们还是得换位思考一下。辫子确实相当难以编织和打理,偶尔来这么一次还行,如果天天都得编织打理的话,那实在是太费劲了,人们还得忙着奔波生活,哪有功夫天天弄这些?
同时清朝的这种发辫因为留在人们的后脑勺,人们自己不论是通过镜子还是什么都难以看到自己的发辫状况,一般也就只能让别人帮忙来打理一下了。对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人们来说,让父母帮忙整理也还行。对于结婚的人们来说,让自己的妻子帮自己打理一下也没问题。假如是那些光棍和流浪汉的话,他们让谁去帮自己打理发型呢?
所有人都觉得打理头发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所有人也都懒得这么做,所以大家也都将这样一件事情当成是习以为常了。毕竟所有人都顶着一头脏辫子,谁都别笑话谁,所以大家也就不在乎了。至于沐浴这样一件事情,对普通人来说就更难以做到了。夏天还凑合,冬天就更难洗澡,热水和大水桶都得备好,同时还容易生病感冒。
结语王公贵族们虽然有沐浴的这样一种条件,但是他们也不会天天这么做,半个月来这么一次沐浴也已经算得上是相当讲究的了。但是他们总体来看还是非常富裕,所以也会常备一些芳香油脂,经常涂抹在头发上,不仅仅护发,同时味道还能更好闻一些。
后来到了辛亥革命这件事情发生后,人们都开始选择剃了自己的辫子,从这开始清朝的这种造型也就逐渐退下了历史舞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