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勤拂拭,何处惹尘埃要优于时时勤拂拭

闪客网

时时勤拂拭,何处惹尘埃要优于时时勤拂拭?

这两句话可以看作是对同一份“试卷”各自所作的答案,前者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答案,而后者是其师兄神秀大师的答案,出题人呢?则是五祖弘忍大师。所以我们有必要先来看下试卷的题目是什么: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时时勤拂拭,何处惹尘埃要优于时时勤拂拭

这是弘忍大师所出的题目,由题中可见,弘忍大师要弟子们答的就是人人本有的那个“般若自性”到底是什么,事实上惠能和神秀两个人倒确实都答出来了,而且神秀作的偈语也非常好,他是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来阐明: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师父不是问每个人的般若自性是什么吗?那不管我们的身还是心都是本来清明的,特别是心,就像是一座无染无垢的明镜之台一样,它本自清净,但作为我们人来讲,还会时常不自主地于其上丢弃各种尘埃(即人的各类烦恼杂念),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自然是要时常记得将其上的尘埃全都扫除掉,这样自然可常见本来面目。

答得非常好啊!譬喻也很形象。但是有一个问题,这个答案,它还在“着相”当中!

再反观惠能的答卷,高下便立判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惠能大师的答案可谓深得《金刚经》精髓之要,《金刚经》最后也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总之就是一个字,“破”!将一切相一路破去!直达不执一切相。

因心无有一切相可执,又哪里来的妄想和烦恼呢?就像是那菩提树和明镜台一样,既本就无此二物(佛家认为万物皆是四大假合而成),又哪里会染得上尘埃呢?又何需人时时勤勤地去将其拂拭呢?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读音?

读音是:shi shi qin fu shi wu shi re chen ai

你怎么理解呢?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怎么理解呢?

时时勤拂拭是什么意思?

它的意思是:要经常擦拭它,不要让它沾上尘埃。这句诗出自唐代高僧神秀所作的诗偈《无相偈》。

《无相偈》是唐代高僧神秀所作的诗偈。原偈共四句二十字。前两句以菩提树与明镜台比喻身心之本性明净纯洁;后两句表示要时时注意修身的功夫,摒除各种尘俗贪欲杂念,使心性永远保持洁亮光明。

此偈形象生动,富含哲理。

勿使染尘埃是什么意思?

“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意思是:要经常擦拭它,不要让它沾上尘埃。“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出自唐代高僧神秀所作的诗偈《无相偈》。原文:《无相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释义:弟子就如同是菩提树,(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觉悟)弟子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捻花微笑,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扩展资料:“身是菩提树”即《菩提偈》是六祖惠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是从神秀和惠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的。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说了弟子就如同是菩提树,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而慧能说菩提是个觉道,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着。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着,怎么还要有个台呢?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什么也没有。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尘看净”,称之为“渐修派”。而惠能的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也即主观唯心主义对客观唯心主义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被称为“顿悟派”。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无相偈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8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