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yboys,如何理解和处理愤怒的情绪?
开车突然被人插了队;在网上评论了个热帖就莫名其妙人怼了;和男朋友逛街,男朋友不自觉看了旁边的一个美女一眼……生活中总是有着大大小小的事令你生气。
生气是我们对一个真实的或者想象出来的威胁或冒犯产生的情绪反应。生气的程度也有划分,轻微的可以叫做烦躁,极度的则称为暴怒。
我们似乎无法简单就判断生气是一个不好的情绪,因为生气能让人觉得自己强有力,让人有勇气去争取自己觉得是对的东西。比如美国的黑奴运动、同性恋示威或者在网络上集体声讨一些看起来不公平的事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愤怒的情绪下为自己的信仰发声的例子。此外,在竞技场上,愤怒情绪还可以让一个人表现得更好,比如说拳击。
但是另一个角度来说,愤怒情绪也很容易被滥用。愤怒在人群中具有高度的传染性,而受到情绪感染的人常常会在被情感冲昏头脑的情况下,去支持一些错误的事情。如西方国家很常见的恐怖分子袭击,很多时候就是有一些年轻人被不完全的信息激发起愤怒情绪从而作出报复性的毁灭行为。又比如当代很常见的网络暴力,键盘侠们会在对事实并不了解而被愤怒情绪又被点燃的情况下,隐藏在群体之下用刻薄的言语攻击无辜的人或事。总的来看,愤怒的人会倾向于先行动再思考,所以常常会因为缺乏思考而做出一些冲动的傻事。
较为常知的是,愤怒的情绪会影响到人们的心血管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但其实愤怒同样也会影响到大脑额叶和大脑颞叶的活动。科学家们做过一个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参与测试的男性,研究人员激发起了他们的愤怒情绪。通过监测,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愤怒的男性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他们的睾丸酮分泌也相应增加,同时他们体内的可的松减少,心理状态也变得较先前来得消极。在生气的状况下,他们的大脑呈现出了非常“矛盾”的状态。
具体来说,我们的大脑额叶功能有着两个模型:其中一个模型被称作情绪效价模型,情绪效价模型值的是人们大脑左侧额叶与积极情绪的有关体验,右侧的额叶涉及到的则是消极的情绪体验;另外一个模型叫做动机导向模型,这个模型,说的则是大脑左侧额叶涉及到想要接近的体验。相对的右侧则涉及到的是退缩的体验。举例子,当人们在感受着积极情绪,如:愉快轻松时,人们就自然会想要亲近某样东西;而在人们体验到消极情绪,如:伤心难过、害怕恐慌时,人们自然而然也会回避。正所谓“趋利避害”。
然而愤怒是一种相当特别的情绪,这就是前文所说的矛盾。当人们愤怒时,人们一方面会确确实实体验到消极的感觉,但与此同时人们就会想要去接近这个令自己愤怒的刺激。就像在现实生活中,某个人招惹了你,令你特别的生气,你也许会忍想要抓住他揍他一顿。
那么愤怒状态下,我们的大脑究竟发生了什么呢?研究人员发现,在一个人感到相当愤怒时,他的大脑左半球就会得到激活。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在感到愤怒时会想要去接近那些让他愤怒的目标的原因了。此刻的接近实际上就是在,为我们消灭那些让我们感到愤怒的东西。
生气的坏处1. 生气会增加交通事故发生率
一个对12000人的调查发现:在开车的时候,即使只是比较轻微的敌对行为(比如说咒骂、大声嚷嚷或者做粗鲁的手势)都会增加人们撞车的可能性。
2. 生气增加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发病率
生气不同的的程度分为轻微的烦躁和极度的暴怒。生气是人们在面对一个真实的或是想象出来的冒犯、挑衅、威胁行为所产生的相应情绪反应。
这是因为愤怒的情绪会影响到大脑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交感神经系统,进而引发新陈代谢和血液动力学的巨大变化,最终引起人们在血管和心脏节律方面的问题。处于愤怒状态下的人们还会容易进入不健康的生活模式,作出有害健康的行为,比如说:抽烟、喝酒,吃高热量的食物,摄入过多的咖啡因等等。无论是压抑或者是宣泄那种对待愤怒的措施,都于人们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发病率增加有关系。
3. 生气和二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
生气和二型糖尿病的发病也有关系,这来自于两个机制。一是,生气和不良生活习惯有关,而不良的生活习惯容易导致一个人得糖尿病;二是,生气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一系列的炎性反应。在 2006 年一个对 1 万多人的跟踪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最容易发脾气的人比起最不容易发脾气的人得糖尿病的概率高出了 34%。
生气的好处1. 生气可以促进我们帮助他人
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同情心会驱使我们去安慰、鼓励或是帮助那些伤心或者五表现出无助的人。这是因为当人们在感到不公时,会激发人们的愤怒,即“义愤填膺”。不过科学家发现:愤怒的情绪,实际也可以起到帮助他人的效果。在一个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应共情而感到愤怒的人同样也会更愿意的投身到社区活动中,因为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给他人或环境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另外,这部人自然也会更少的歧视和差别对待他人
2. 生气可以增加人们的创造力。
在一个社会心理学领域做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生气中的人可能会有更多的创造力,尽管这个意外的创造力收获不会持续的很久。另外,生气带来的伤害会远远超过创造力带来的益处。愤怒的情绪会使的思维方式的非结构化。
那么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参与者在生气的状况下能提出了更多的原创性想法并能一次来解决更多的问题呢?原因有两个。首先,在生气的过程中能量得到了激发,而这种能量可以调动人们的信息创造性来解决更多的问题;其次,生气中的人会有着平时更加灵活的思维模式,此刻人们的想法会更加的分散,使得人们更容易地从各种各样的信息中发现相关性。因为,生气中的人很难系统地看待问题,当要作出判断时,他们会依赖更勿宽泛的整体线索,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来考虑问题。
生气所意外带来的创造力在当面对质,讨价还价和协商谈判的环境中表现格外突出。
3. 愤怒影响谈判结果
愤怒这个情绪在谈判中鲜为人知的作用。
在西方文化里,谈判中表现出愤怒能令对方了解到你的底线,因此对方能自愿做出更多让步;但在亚洲的文化背景里,在谈判中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可能直接导致谈判的破灭。巨大的差异似乎说明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界定什么时候可以表现出自己的愤怒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西方的科学家做过许多的关于谈判的研究,这些研究证明了:在谈判中表现出愤怒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但科学家也发现,这个策略在亚洲的文化背景下似乎不起作用甚至还会发生反效果。
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在一个跨文化研究中发现:生气对谈判产生的作用因文化环境差异而有着巨大的差别。在实验中来自西方和亚洲文化背景的学生都需要与电脑就一部手机来讨价还价,最后人和机器之间必须协商出一个成交价。所有参加这个实验的学生都以为他们是在和另一位参与者在讨价还价,真实情况他们是不知道的。电脑对部分学生会表现出自己很生气;对另一部分学生则会表现出没有任何的情绪。
实验结果是,来自欧美文化的学生在电脑表现出很生气时普遍做出了更大的让步;而来自亚洲的学生则在他们感觉得到对方的愤怒时作出作出更小的让步。
在随后的实验中,所有的学生都被提起告知:在本次谈判中生气是可以的。所以在这次实验中,亚洲的学生在面对电脑表现出来的愤怒时,不同之前也做出了更大的让步;而当所有的学生在都被告知在本次谈判中是不可以生气时,来自西方文化背景的学生也相应做出了更少的让步。
一个真实的例子是,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于日本领导人进行的一次会谈中表现出了愤怒,克林顿的攻击性情绪很快就惹火了日本人。可想而之,这次谈判的结果十分难堪。
在一个人们普遍认为不应表现出愤怒情绪的谈判场上,只有有一方表现出了愤怒,那么另一方则会因冒犯感而不会作出让步,甚至还会提出终止合作来警告有挑衅行为的一方。
易生气人群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考斯特谢曼教授在做过广泛的研究调查后发现,拥有以下特质的人会更容易生气。
年纪轻的人比起年纪大的人更容易生气。因为年轻人在时间经济上有着更大的压力,在工作场合中也更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
有小孩子的人通常更容易愤怒和表现出与愤怒有关的行为,例如大声说话。就这点看,女生要比男生相对表现得更明显。
因时间短缺而受到的压力是激发人们愤怒的最大因素。在时间很紧迫时,人们通常会感到十分的烦躁,而烦躁就是低配版的愤怒。
在经济方面有着更多束缚的人,通常感受到的愤怒情绪也会更多,而这一点在女性和年轻人中就更为明显了。
通常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感受到的愤怒会比较少,这是因为当这群人感到愤怒时,他们会更多地去寻求积极的解决问题方式。
参考文献:
[1] Christine M. Wickens, Robert E. Mann, Anca R. Ialomiteanu, Gina Stoduto. Do driver anger and aggression contribute to the odds of a crash? A population-level analysi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 Traffic Psychology and Behaviour, 2016; DOI: 10.1016/j.trf.2016.03.003
[2] Michael Potegal et al.,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Anger. 2010
[3] Neus Herrero, Marien Gadea, Gabriel Rodríguez-Alarcón, Raúl Espert, Alicia Salvador. What happens when we get angry? Hormonal, cardiovascular and asymmetrical brain responses. Hormones and Behavior, 2010; 57 (3): 276 DOI: 10.1016/j.yhbeh.2009.12.008
[4] D. Geddes, L. T. Stickney. The trouble with sanctions: Organizational responses to deviant anger displays at work. Human Relations, 2010; 64 (2): 201 DOI: 10.1177/0018726710375482
[5] Lerner, J. S., & Keltner, D. (2001). Fear, anger, and risk.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1, 146–159.
[6] U. S.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2013). Uniform crime reports. Washington, DC: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7] Leith, K. P., & Baumeister, R. F. (1996). Why do bad moods increase self-defeating behavior? Emotion, risk tasking, and self-regul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1, 1250–1267.
[8] Ellis, A. (1977). How to live with—and without—anger. New York: Reader’s Digest Press.
[9] Izard, C. E (1990). The substrates and functions of emotion feelings: William James and current emotion theor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6, 626–635.
[10] Tomkins, S. S. (1962). Affect, imagery, consciousness: Vol. 1. The positive affects. New York: Springer.
[11] Miller, T. Q., Smith, T. W., Turner, C. W., Guijarro, M. L., & Hallet, A. J. (1996).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research on hostility and physical healt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9, 322–348.
[12] Geen, R. G., & Quanty, M. B. (1977). The catharsis of aggression: An evaluation of a hypothesis.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10, pp. 1–37).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3] Bushman, B. J., Baumeister, R. F., & Stack, A. D. (1999). Catharsis, aggression, and persuasive influence: Self-fulfilling or self-defeating prophec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6, 367–376.
[14] Bushman, B. J. (2002). Does venting anger feed or extinguish the flame? Catharsis, rumination, distraction, anger, and aggressive respond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8, 724–731.
[15] Memedovic, S., Grisham, J. R., Denson, T. F., Moulds, M. L. (2010). The effects of trait reappraisal and suppression on anger and blood pressure in response to provoc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4, 540–543
[16] Bushman, B. J., Bonacci, A. M., Pedersen, W. C., Vasquez, E. A., & Miller, N. (2005). Chewing on it can chew you up: Effects of rumination on triggered displaced agg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8(6), 969-983.
[17] Mischkowski, D., Kross, E., & Bushman, B. J. (2012).Flies on the wall are less aggressive: Self-distanced reflection reduces angry feelings, aggressive thoughts, and aggressive behavior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8(5), 1187-1191.
[18] Baron, R. A. (1976). The reduction of human aggression: A field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incompatible reac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6, 260–274.
[19] DiGiuseppe, R. (1995). Developing the therapeutic alliance with angry clients. In H. Kassinove (Ed.), Anger disorders: Defini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Washington, DC: Taylor and Francis.
[20] ML Staicucorresponding and M Cuţov, Anger and health risk behaviors. J Med Life. 2010 Nov 15; 3(4): 372–375.
[21] Larkin KT, Zayfert C. Anger expression and essential hypertension, Behavioral response to confrontation .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2004;56:113–118.
[22] Anderson CA, Bushman BJ. Effects of violent video games on aggressive behavior, aggressive cognition, aggressive affect, physiological arousal, and prosocial behavior: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Psychol Sci. 2001 Sep;12(5):353-9.
[23] Bushman BJ . Moderating role of trait aggressiveness in the effects of violent media on aggression. J Pers Soc Psychol. 1995 Nov;69(5):950-60.
[24] Konijn, Elly A.; Bijvank, Marije Nije; Bushman, Brad J. I Wish I Were a Warrior: The Role of Wishful Identification in the Effects of Violent Video Games on Aggression in Adolescent Boy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v43 n4 p1038-1044 Jul 2007
[25] Functional Identi cation of an Aggression Locus in the Mouse Hypothalamus. Dayu Lin, Maureen P. Boyle, Piotr Dollar, Hyosang Lee, E. S. Lein, Pietro Perona and David J. Anderson in Nature, Vol. 470, pages 221–226; February 10, 2011.
bl是什么取向?
1、BL就是boyslove的简写,就是男同性恋的意思。但大部分网上出现的“bl”范围比这个解释小。
2、大部分网上同人女聊的BL是美男美男爱(美男很重要)而且一般是小说啦,动漫里的,现实中的同我们一般不叫bl,更倾向于叫gay。BL即"Boys'Love"的缩写(是和制英语),用以代指男性间的恋爱,为创作的一种类型,指由爱好此事物之作者创作给爱好此事物之读者看的"虚构幻想的男同性
BLGL是什么意思?
BL是Boys'; Love的缩写,翻译成中文是男孩间的爱(代指男性间的恋爱,但又并不完全等同于男同性恋),也称为蔷薇、耽美、少年爱。在日本漫画界中,有专门的BL漫画派。
gl全称girls'; love,专指女性之间的同性恋情,常出现在文学作品,动漫作品,漫画作品等。
有哪些不得不看的爆笑喜剧电影?
说起喜剧电影,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周星驰式的无厘头搞笑,还是黑色幽默式的喜剧片。喜剧作为深受观众喜爱的一种电影类型,有的喜剧电影能够为我们带来很多欢乐,有些喜剧电影通过荒诞夸张的元素让我们笑过之后又忍不住陷入沉思。今天,我们为大家盘点了10部爆笑的喜剧电影!
1、《小鬼当家》
豆瓣评分:8.1
《小鬼当家》系列算是比较经典的,聪明机智的金发小男孩,十足的小机灵鬼儿。
电影讲述了圣诞节来临之际,全家计划外出度假,而8岁的小凯文却意外被遗忘在了家里。与此同时,两个刚出狱的窃贼将目光瞄向了凯文家。于是小机灵鬼儿凯文凭借自己的智慧设计各种机关,开始和两个毛贼斗智斗勇。
2、《帕丁顿熊2》
豆瓣评分:8.1
帕丁顿熊1和2都是非常不错的英伦喜剧片,憨态可掬的帕丁顿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欢乐,从口碑上来看,第二部比第一部评分更高。
帕丁顿熊憨态可掬,圆溜溜的大眼睛咕噜咕噜,懵懂可爱,即便有一些调皮,仍然令人发自心底的喜爱。影片没有什么烧脑的剧情,也没有太多教化的意义。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帕丁顿熊用它的可爱以及善良融入新的生活,也不断感化周围的人们。最可爱的帕丁顿熊,令人狂笑不止也令人热泪盈眶。
3、《三傻大闹宝莱坞》
豆瓣评分:9.2
这是一部被名字耽误的好电影,近年来,印度输出了不少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佳作。《三傻大闹宝莱坞》就是其中的代表。它让我们看到了,印度电影不光是突如其来的歌舞,他们也在深刻的探讨社会问题,正如这部片子中展现的印度的应试教育。相比于同样聚焦教育问题的《银河补习班》,这部电影实在是好太多!话不多说,记住All is well!
4、《疯狂动物城》
豆瓣评分:9.2
电影《疯狂动物城》当年获奖无数,一举揽获了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和第74届金球奖最佳动画长片。这并不是为小朋友制作的热闹喜剧,而是老少皆宜。不仅拥有众多趣味笑料,影片还拥有丰富的内核。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令人捧腹的趣味性,深刻隽永的寓意,绝对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喜剧电影!
5、《女间碟》
豆瓣评分:7.5
影片由梅丽莎·麦卡西搭档杰森·斯坦森主演,电影主要讲述了梅丽莎饰演的中情局后勤人员苏姗为找出失踪搭档、拯救世界,甘愿当卧底混进危险的军火商集团,试图调查事情的真相,从而发生了一系列惊险刺激又笑点十足的故事。
梅丽莎饰演的女主角和传统特工片中女性形象完全不同,胖胖的体形,幽默的言辞,天生自带喜感。加上她的智慧与身手,着实令人惊艳。如果你想观看一部笑点密集,剧情紧凑的电影,这部电影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6、《你丫闭嘴!》
豆瓣评分:8.1
热拉尔·德帕迪约搭档让·雷诺,钢蛋一个是大话痨,无时无刻都喜欢和别人聊天,卢比则沉默寡言。两人截然不同的人在狱中成为室友,一个一直叽叽喳喳不停歇,另一个始终保持沉默,脑子里却在策划越狱。
尽管卢比的越狱计划天衣无缝,却不想被钢蛋死死的黏住,可也正由于钢蛋的帮忙,两人在混乱中逃了出去。在逃亡的途中,冲突不断,笑料迭出。两个活宝组成一部幽默轻松的电影。
7、《真爱至上》
豆瓣评分:8.5
电影《真爱至上》一定是最适合圣诞节的电影了!影片是由10个爱情故事构成的喜剧杂烩,所有的故事都洋溢着温情和幸福,亲情、爱情、友情贯穿其中,夹杂着感动!在这部影片中,爱无处不在,衷心希望我们的生活也像电影中一样,真爱至上!
8、《王牌贱谍:格林斯比》
豆瓣评分:7.3
温馨提示,这部影片没有什么下限,各种污污的段子和情节说来就来!
影片讲述了马克·斯特朗饰演的MI6秘密特工为了完成一项任务,不得不与萨莎·拜伦·科恩饰演的足球流氓哥哥携手。当蠢贱无双的哥哥遇到精英特工弟弟,活活将一次箭在弦上的隐秘行动,搅和成一场鸡飞狗跳的绝命逃亡,一个王牌大贱谍如何拯救世界的搞笑故事就此展开。
9、《两杆大烟枪》
豆瓣评分:9.1
盖·里奇导演的大作,经典的黑色幽默电影。影片讲述了艾德和朋友参加黑社会赌局却欠下巨款,筹划打劫一群毒贩,毒贩恰在同一天对毒品供应商实施了抢劫,意外频发,最后演变成完全不可预计的闹剧。影片中各种笑料百出的情节中,也展现了小人物的辛酸和无奈。
10、《驴得水》
豆瓣评分:8.3
电影《驴得水》堪称是当年的票房黑马了,小成本实现逆袭。影片讲述了一群“品行不端”却怀揣教育梦想的大学教师,从大城市来到偏远乡村开办了一所小学校。学校待遇惨淡、生活艰苦,但老师们都自得其乐,每天嘻嘻哈哈打成一片。
然而教育部特派员要来突击检查的消息打破了安宁,因为学校有一位“驴得水老师”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就在所有人都担心丑事即将败露的时候,一个神奇天才的出现拯救了大家,然而谁能料到真正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喜剧作为深受大众喜爱的一种电影类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同时,也有一些别样的喜剧电影,还潜藏着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现状的的讽刺。尽管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如我们心中所想,但我们还是期盼,在生活中能够多一些喜剧,多一些欢乐和惊喜。
BL是什么意思?
BL(Boys’ Love)
起源于有“美少年崇拜情结”的日本,日本战国文化对于“武士道”忠诚衍生,武士道中有一条提及“武士之于武士的爱要唯一,一个武士有权利以背叛者的鲜血洗净崇高的武士爱所受到的玷污。”大概意思就是,男人要对男人专一,背叛男人的下场是要付出生命,因为男人之间的爱是赌上武士的尊严的高尚爱。
“男色,男风”都是指那一时期对于美貌的少年的偏好。“高岭之花”正是对于既是剑道高手又是美少年的武士的专称。后来,文学创作上一种抽象且理想化的恋爱模式在社会诞生,即“耽美”(日文意思就是‘完美,唯美’),BL就是耽美在80年代后期引入的潮流词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同性恋”,BL多是实际并不存在,多数只存在于人们的臆想中的概念。专指“美少年之间的恋爱”,必须达到符合美型的美满的两重标准。BL流传入中国,首先是在台湾,香港地区。台湾人首先把BL这个词套用成中文与其缩写相同的词语“玻璃”,但是,失去BL本来的意味,单纯的指同性之间的爱与性行为(同GAY的含义范围)。后来,中国地区“玻璃”就是专指同性恋的意思。``
也有不良之意!
“BL(boys’ love),这里就不能翻译为男孩的爱,而要翻译成哥哥弟弟之间的爱了。一般是指男孩和男孩之间或是男人和男孩之间的恋情,比较注重感情描写、重点在LOVE和情节发展、心理人物性格的刻画上。一般比较纯情,多为幸福,温警的作品,H场面比较少…… 如今日本的漫画界有专门的B L漫画派。其主角一般是美形的男性,内容主要是男性与男性之间不涉及繁殖的恋爱感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