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戏之师,被称为中国百戏之师的是哪个剧种

闪客网

中国百戏之师,被称为中国百戏之师的是哪个剧种?

昆曲

昆曲融诗、乐、歌、舞、戏於一体,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对众多的戏曲品种都产生过重要直接的影响,因此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中国百戏之师,被称为中国百戏之师的是哪个剧种

为何金庸小说里的杨铁心还不如全真七子?

看小说不能这么看,那如果问赛仁贵郭盛在梁山也不算厉害,为什么他的后代郭靖武功几乎天下第一?又该怎么答?

实际上这些人物的背景设定与他们的武功关系不大,而与他们在书中的文学角色功能密切相关。以下详解。

《射雕英雄传》开篇两位侠士:郭啸天,杨铁心都是宋朝名将之后

《射雕英雄传》开篇出现了隐居在小村中的两位侠士:郭啸天和杨铁心。他们分别是梁山好汉赛仁贵郭盛的后代和岳飞大将杨再兴的后代,因为杨再兴是杨家将的后代,所以杨铁心也就是杨家将的后代。郭盛、杨再兴本是古代评话的虚构人物,而《射雕》同样是虚构,所以这么设定也无不妥。

如此设定与整部《射雕英雄传》人物设定有着密切关联,更与全书乃至“射雕三部曲”的主题息息相关。

《射雕英雄传》的时代背景设定在南宋末年,包括了蒙元灭金、灭宋等重大历史事件。虽说,从表面上看这是一部热闹的武侠小说,但其深层却展现了民族与国家存亡之际,各种人物的行动轨迹和心路历程。

郭啸天之子郭靖和杨铁心之子杨康是全书两大主角,两人可以说是一正一反,一忠一奸。而郭、杨两家的祖先则全都是为国捐躯的将领。

郭靖家的先人:郭盛

在宋朝,国家所遭受的最主要威胁均来自西北番邦(辽、金、蒙元),两宋所有著名爱国将领几乎都参与过与番邦异族的战争。通关整个北宋一朝,从开国皇帝赵匡胤到末代之君宋徽宗,一百六十多年几乎都在与西北的契丹(辽)纠缠不休。

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被招安后的第一场大战就是征讨辽国,郭盛自然也参与了这场保家卫国战争。

那么,水泊梁山一百单八人,金庸先生为什么偏偏选取郭盛作为郭家的祖先呢?——想来,这主要是因为郭盛的绰号“赛仁贵”别有深意。

赛仁贵,就是亚赛薛仁贵的意思。因为唐代的薛仁贵一身白袍善使方天画戟,而郭盛的形象依稀就像是薛仁贵,也是画戟白袍。

还需认识一下唐代的薛仁贵

史书记载,薛仁贵名礼,字仁贵,唐初名将,在贞观末年投军。他立下的卓越战功基本上都是在历次戍边战争之中,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大败契丹,战绩胜多负少。“薛仁贵勇冠三军,名可振敌。(《旧唐书》)”“仁贵每战必克,名震异域,是知名将立功绝域,为敌人所畏慑,即国家之轻重系焉。(《蠡勺编》)”

而在演义小说中,薛仁贵被进一步神话。有三箭定天山,大战盖苏文等传奇故事。

总之,无论是郭盛还是他绰号中的薛仁贵,都是征讨异域,建勋立业的爱国大将,而且还都打过契丹。

故此金老先生选择此人作为背景设定堪称选了个典型。

杨过家的先人:杨再兴

再来看杨家这边。熟悉《岳飞传》的人都知道,杨再兴是岳飞麾下的一员骁将,能征惯战,令金兵胆寒,只可惜后来误陷小商河,中箭而亡,为国尽忠。

杨再兴的祖先杨家将

在《岳飞传》里说,杨再兴的的先祖就是著名的杨家将。

杨家将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详,杨家是跟辽国契丹作战的民族英雄,从老令公杨业到杨门女将,可谓满门忠烈。

郭啸天之名可能取自岳飞《满江红》

其实不光是血脉传承,郭啸天和杨铁心的名字取的也是别有深意,一样离不开“爱国”。这一点,不得不佩服金庸创作用心细致入微。著名抗金名将岳飞的《满江红》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其中有一句“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窃以为,郭啸天之名,就是来自于此。

杨铁心之名可能取自北宋名臣杨邦乂事迹

而杨铁心之名,这里要借用一下其他学友的研究成果了。据考,杨铁心的名字来自著名抗金将臣杨邦乂。(见“蜀山笔侠”网文:《现在明白:杨康的父亲为什么被金庸先生取名为——杨铁心》)。

1129年金国大将完颜宗弼,也就是金兀术,率军大举进攻建康(南京),通判杨邦乂死守建康城。城破后他誓死不降,血书“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金兀术多次劝降不成,不由大怒,命人将他剖腹取心。至今还有“杨邦乂剖心处”和“铁心桥”等古迹,供后人凭吊。

有古人考证说,杨邦乂的一个儿子便是杨再兴,虽然此说不确,但被小说家借用过来则很正常。所以说,杨铁心之“铁心”,可谓是沿袭了杨邦乂忠于大宋的“铁石心肠”。

郭啸天之子郭靖,杨铁心之子杨康:取自“靖康之耻”。

这样,我们就完全明白了,郭啸天和杨铁心二人,无论是从祖先血脉还是名字上,无一不与爱国、抗击番邦有关。

二人“根红苗正”,是绝对的爱国侠士。在《射雕》中,他们的确如此。后来道长丘处机为让两人的儿子都不忘大宋国耻“靖康之变”,给一个取名“靖”(郭靖),另一个取名“康”(杨康)。此句也正应岳飞诗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然而,就是郭啸天、杨铁心这样两位赤胆忠心的爱国侠士,他们的后代却出现了他们始料未及的重大变故:郭靖流落到蒙元之地,与成吉思汗家族有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杨康更是成为金国六王爷完颜洪烈的养子,取名“完颜康”。而且,郭靖和杨康更是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一个一心保卫大宋,却常常面临两难抉择;一个则认贼作父,一心想做金国的太子。

真可谓是造化弄人,或者更准确点说,是作者的笔端弄人。

直到《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其名又有为杨康“悔过自新”之意,依然与宋朝遗民“国破山河在”的特殊背景和家国情怀有着无法割断的联系。

特别是郭靖作为三部曲首部分量最重的主角,还有一层含义,郭与国谐音,此人物之名即含有希望“国家绥靖”之意。

为什么有的中国人十分崇拜二郎神?

二郎神,又称二郎显圣真君、灌口二郎、二郎真君、灌口神、赤城王、昭惠显圣仁佑王、清源妙道真君等等,是民间信仰和道教的神祇人物。民间多认为他是一位与水利、农耕、防止水灾有关的神,甚至是水神,清以前曾被奉为戏神,还被奉为猎神、蹴鞠神、雷神、酒神等。二郎神居于四川都江堰市,都江堰有二王庙(古称二郎庙),所以有些说法里灌江口即都江堰。由于封神演义的影响,二郎神通常叫作杨戬,他力大无穷,变幻莫测,能有七十二变(八九玄功)。他的武器是三尖两刃枪,武功绝伦,座下有神兽哮天犬,额间有第三只神眼。

到底谁是二郎神的真身,或者换句话讲,由四川而蔓延及全国的民间二郎神信仰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历史上有种种异说,近现代的学人也有许多考证和推论。

《十国春秋》记,五代时,前蜀王衍“被金甲,冠珠帽,持弓矢而行。百姓望之,谓如灌口袄神”。唐末五代时灌口便有被甲持弓的神像,就是由这条史料获知的。《蜀梼杌》卷上有云:“(乾德)二年,八月,(王)衍北巡,以宰相王锴判六军诸卫事。旌旗戈甲,百里不绝。衍戎装,被金甲,珠帽、锦袖,执弓、挟矢。百姓望之,谓如‘灌口神’。”《十国春秋》中所载蜀王巡行象与《蜀梼杌》略同,而多一“祅”字,故”灌口神“疑为祆神。《说文新附》释“祆”,称:“祆,胡神也。从示,夭声。火千切。”有人考证此“袄神”即波斯的拜火教神祗,而西南一些少数民族确有火崇拜,故推测二郎神之原型应是隋唐时从西域传进中国的波斯神灵,其后才逐渐本土化。

黎国韬认为二郎神原型为祆教风神维施帕卡,元明清以来小说、戏曲中二郎神之形象:三眼,手持三尖两刃枪,牵一哮天犬,可以变化成三头六臂,此形象与祆教维施帕卡神(Veshparkar神)形象正相一致——维施帕卡为祆教大神已经姜伯勤先生考定,其象三头六臂,身披甲装,手执山型叉,臂上画有尖齿犬头。与文学描写中二郎神形象极为相似,这是祆神与灌口二郎神有关之一证。维施帕卡神尚有另一形态变化,见于和田出土之木板画中,学者亦比定为维施帕卡神。该神象身披甲装,冠帽骑马,执弓挟矢,与《蜀梼杌》中蜀王巡行之象极类似。二郎神与祆神有关还有另一证据:祠二郎之俗与祠祆神之俗也颇为相似。《独醒杂志》卷五云:“有方外士为言,蜀道永康军城外崇德庙乃祠李冰父子也。(中略)每岁用羊至四万余,凡买羊以祭,偶产羔者亦不敢留。永康籍羊税以充郡计。江乡人今亦祠之,号曰灌口二郎。每祭但烹一膻,不设他物,盖自是也。”祭必用羊,且用大量之羊,与祠祆神之用羊亦相近。

根据《祆教史》记载,祆教术语中有nirangi/nirang一词,意为“法术、作法、奇迹”,后来转义为在举行礼拜仪式时的用语,在敦煌的驱傩仪式中常见的“儿郎伟”可能即源于此,“二郎”的唐音亦颇近于nirang,而来源于祆教的“二郎神”又是以“乞灵者辄应”即相当灵验而闻名的,那么其因此获得汉化谐音的名称“二郎”未必不失为一种可能,加上这一称呼正与蜀中固有神灵灌口二郎的名称相谐音,故后世遂将其人、名、事皆混合为一体了。

国人崇拜多年的二郎神竟然来处外国,反映出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也反映出了老百姓朴素的爱憎观,谁为他们办事办好事他们就纪念谁。

二郎神信仰还会继续发扬下去,犹如滚滚长江东流水永不会竭。您如何看?

为什么说昆曲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

昆剧源起

最早的时候,昆曲还被叫做昆山腔。一般认为宋元时期中国戏曲史上最早成熟的戏剧形式"南戏"在温州生发,它在流传时与方言结合,逐渐形成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等不同声腔,戏文类似而唱法不同。

昆曲演员

昆山腔起源于昆山,确凿年代不可考。当时官方意识形态仍以流行于北方的北曲与使用北曲演唱的杂剧为雅正。到了明朝中期,寓居太仓的乐师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改革,"尽洗乖声,别开堂奥。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功深镕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这是昆曲改头换面,风行二百余年的肇始。魏良辅在后世也被尊为昆腔始祖,供奉在相当于苏州梨园行会的老郎庙里,与一介戏神并列,凡昆曲艺人无不膜拜。

纪念昆腔始祖的昆剧《曲圣魏良辅》

明朝时期风光无限的昆剧

现在一般以魏良辅改革为界,此前称为昆山腔,此后为昆腔、昆曲,昆曲的舞台表演形式为昆剧,亦可将昆曲作为清唱和演剧的统称。明朝万历年间,昆曲就已经风靡全国,不仅在江南地区,就是在宫廷里也与弋阳腔等南戏一起逐渐取代了原先北方杂剧的地位。

昆剧在明清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一直到清末,只有10%的男性和2%~5%的女性受过良好教育,熟识经典文学传统。"而对于大部分平民百姓而言,是戏曲形塑和表达了他们对于历史和文化的认知。"换句话说,昆剧《浣纱记》里讲述范蠡与西施,直接替代的是史书;而如《琵琶记》,以其宣扬的贤孝,不仅为帝王欣赏,也是宗族祭祀里的常演剧目,起到的是教化作用。这使得昆剧在明朝时期格外受到官方的青睐。

中华民族有哪些优秀文化?

道比理、法、方、药更重要!

四诊合参前,先参道。

中医有道,无需分派。

中医药理论核心的原创性重大突破----《自然药观》开创中医科学之路

《自然药观》一书发现了内病外邪的奥秘,也就是《黄帝内经》的核心:五运六气奥秘和规律,并详细地加以归纳总结,使之清晰直观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中医看病从此变得有理可依有据可查,依天道行医,而不再只是凭经验、感觉和验方在看病。

《自然药观》诠释了五运六气的“药道观”,以六十甲子为周期,全景详细地再现了“五运”中所蕴含的二十四种症状、相应治则及二十四类方药的选择,全景详细再现了“六气”中所蕴含的三十六种症状、相应治则及三十六类方药的选择,使后人能准确地做到因时制宜。

五运六气可通俗理解为内病外邪。五运对应内病,六气对应外邪。

当前,我们处在五运的四运(处暑后7日-立冬后4日),六气的四气(7月23-9月22日)。见p288页。

一、四运的新病和未病表现为大肠实和胆实,有阴(热)实和阳(寒)实之分,需要辩证。有人可能大肠、胆阳实,有人可能大肠、胆阳阴实,有人可能大肠、胆阴阳两实,身体较平衡的人,则症状不明显。

(一)大肠实(p93页):

大肠实,实有寒热、阴阳。

热实(阳实),则大喘、胸满甚至仰面而喘,眼睛昏黄,口干,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侧、食指,脉所过的部分发热和肿痛而不好施治。

寒实(阴实),则气虚发冷,战栗而不容易回暖。

(二)胆实(p92页):

胆实,实分寒热、阴阳。

热实(阳实),则发怒,头痛,惊悸不安,下额痛,外眼角痛,缺盆肿痛,腋下肿。

寒实(阴实),则导致骨病,自汗,发冷,胸、肋、胁、大腿、膝外侧直至胫骨、绝骨、外裸前以及诸关节都痛。

二、四气的外邪表现为:热在泉和湿在泉。P139页

热在泉症状:

腹中常鸣,逆气上冲胸腔,气喘不能久立,皮肤痛,眼模糊,齿痛,目下肿,恶寒发热,如疟疾状,下腹痛,腹胀。

湿在泉症状:

水饮积聚,心痛,耳聋,头目不清,咽喉肿胀,喉痹,下腹肿痛,小便不利,上冲头痛,眼如脱出,顶部似拨,腰像折断,大腿不能摆动,腰弯不变,小腿似开裂痛。

这些内病外邪的症状,是自然规律的表象,作为普通人也该了解和知晓,看医生时也能讲清楚自己的状况。当然,作为医生是必须要清楚的。

治则和用药举例详见《自然药观》。三、不真懂标病和本病,不能区分旧病、新病和未病,何以行医?

一炁三元,元炁,一焦得元精,二焦得元神,三焦得元气,四元之病是先天的本病,本为病之源。

物质有阴阳二相,有阴阳五运六气之虚相,有气血精气神(光热力)之实相。虚相和实相病是标病,标为病之变。

人以心为本,《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素问•人正神明论》:“气血者,人之神”。先天元炁所化的血气有四元之病,是元神的先天之病相。相对于先天而言,经天冲脉所化的血气病,是标病,但相对后天而言,冲脉所化的血气病,则是本病。阴阳五运六气之虚相病和血气的精气神(光热力)之实相病是后天的标病,后天的标病是识神后天之病相。

故血气病为本病,也称三焦病,寒热相移,气逆不顺,《内经》称为气厥。心为先天元神本病之所。

阴阳病为标病,肾为后天识神标病之所,标病由五运六气之虚相病和血气的精气神(光热力)之实相病构成。现代医学是建立在数理化学科上的实验科学,是物体实象科学,如视力变化、体温变化、血压变化、血尿成分、体液各种物质的浓度变化、骨髓变化、神经变化、呼吸气体变化等等,其本质都是光热力的变化。

从时间上分,病可分为旧病、新病和未病。五运的每一运约为73天零五刻,六气的每一气为60天,三焦的每一焦为90天。在这三个周期前,所产生的五运病、六气病、三焦病(本病)为旧病,也称已病或久病;在这三个周期内,已产生的五运病、六气病、三焦病(本病)为新病;在这三个周期内,将要发生的五运病、六气病、三焦病为未病。

从诊脉象看,脉来小弱而涩滞是虚,为旧病(久病);脉来浮滑而疾数是实,为新病。

旧病的五运六气病(阴阳标病)和三焦病(血气本病)按阴阳生克传导或遁化给新病的五运六气病(阴阳标病)和三焦病(血气本病),新病再传导或遁化给未病。旧病和新病的标本病变化传导关系复杂,当出现气逆、寒、热、泄泻、中满、大小便不利、旧病邪气有余及旧病正气不足时,可以区分先治或后治标病、本病,具体如下。

(1)先治本病情况:

(1) 先有旧病,而后出现气逆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病而后逆者,治其本”。

(2) 先有气逆旧病,而后出现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

(3) 先有寒旧病,而后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4) 先有旧病,而后生寒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

(5) 先有热旧病,而后有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6) 先有旧病,而后有泄泻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先病后泄者,治其本”。

(7) 先有泄泻旧病,而后有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以调泄泻,再治标病。即“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

(8) 先有胸腹满闷之中满症的旧病,而后发生烦心的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9) 旧病邪气有余,转为新病的本病,即先治气血本病,后治阴阳标病。即“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10)先有大小便不利的旧病,而后有新病的,先治气血本病,以利其大小便。即“先小大便不利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也”

(11)新病中既有阴阳标病,又有气血本病,如果发生大小便不利的,则先治其阴阳标病,如果有大小便利的,则先治其气血本病。即“有客气,有同气。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

(2)先治标病情况:

(1) 先有旧病,而后有胸腹满闷之中满症的新病,则先治阴阳标病;即“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

(2) 旧病的气血不足本病,转为新病的标病,则先治阴阳标病,而后治气血本病,即“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治病要“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病轻的,或已缓解的,可以标本同治;病急重的,则先考虑专一的治本或治标的方法。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9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