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得道多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释义: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扩展资料:
该句出自于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孟子反对什么战争?
并不能说孟子反对战争,孟子主张仁政,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举了穷兵黩武的例子来警醒君王,其实个人觉得孟子对战争的态度和国虽大,好战必亡这句话差不多,但是别忘了后面还一句,忘战必危,所以孟子主张仁政反对侵略反对不正义战争,并不应该是单纯反对战争
失道寡助这句话里的道到底怎么解释?
谢悟空邀请。这里的道,和“有道伐无道”的道,是一个意思,都是对君王而言的,也都有劝勉君王以“仁政”泽被天下之意。具体的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君王,万民之表率也,时时事事当以道义为先。逾矩之行,微小而不可为;民心所向,万难亦必为之。上合天道,心怀正义,下顺民心,非仁君而何?所为非仁政而何?
二,道者,路也,引申为方法。为君者以天心御己之所思所行,日三省之,朝乾夕惕,久之则近圣贤耳。彼所用之法,乃天道授之,圣人许之,万民景之,是为得道者。
多行不义,失道寡助;顺天应人,得道多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意思是坚持正义就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就必然会陷入孤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文讲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这篇文章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
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
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
第四段,作者用“故曰”二字,将上文提出的观点承接下来,展开论说。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