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西游翰墨之道,汉字到底是谁创造的?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但现代学者认为,形成系统的文字,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那他应该是汉字的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
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
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的文字研究工作者,王教授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
希望能梳理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形成、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多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
而且大多数符号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很是遗憾。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
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
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应是经过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就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
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
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很稀少。
就目前所知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
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之上。
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
1,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2,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3,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4,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
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特征。
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点。
汉字是中华文明绝对不可缺少的一大部分,它不但承载了我国几千年的历史,而且也是从古到今,人们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
由汉字衍生出来的书法艺术,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研究汉字的起源问题,在国内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先秦传说造字者为仓颉,《旬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
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
史学家徐旭认为,文字的出现,应与仓颉有关。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
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
他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世纪,据此推测,四、五千年前,我国的文字就比较成熟了。
到了现代,有人在承认仓颉的同时,又扩大了造字者的队伍。
比如鲁迅先生,他认为“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鲁迅.门外文谈》。
也就是说,汉字当然不可能是由仓颉一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许许多多像仓颉这样的人,慢慢丰富起来的。
仓颉只不过在这些人当中比较重要,起的作用比较大而已。
窃以为应该和值得深入探讨的,不是到底是不是由仓颉造的汉字,而是造字这件事儿本身的意义。
毕竟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走进了由文字记载的时代,是历史长河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汉字之美,在其形神兼备,有风骨入精髓。
作为一名中国人,深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而感到骄傲😋
稀里糊涂买了一个字帖临摹?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不由让我想起了金庸先生笔下的段誉,生性不爱武功的他,稀里糊涂学会了“凌波微步”,又稀里糊涂学会了“六脉神剑”,终于成为了超一流高手。
按此逻辑,我得恭喜你,你有成为超一流书法家的潜质。哈哈,开个玩笑。
不过话说回来,学任何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你是如何机缘巧合,既然喜欢上了书法,就不妨沿着这个路往前走。
就你目前的情况,我有如下建议:
一、学一点书法史和书法美学。学任何东西,理论的学习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
很多人学书法,经常是拿起字帖直接开练,这样做往往走不远。尤其是如果书法审美观不对,一开始就走错方向,以后想改就很麻烦。
二、选准碑帖。学习书法的正途是临习古代经典碑帖,这些碑帖已经经过了千百年实践的检验。
切不可临习现代人书写的字帖,这些字帖加入了书写人自己的理解,与其这样,不如直接向经典学习。
三、学习方法要正确。有些人拿到一本碑帖,喜欢从第一个字开始,一直临到最后一个,这种方法效率较低,练后面往往忘前面。
正确做法是按结构和偏旁将字分类,一类类地练习,这样容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待单字过关后再通临,把握其整体气息。
四、多做集字训练。集字就是将字帖中的一些字组合成一些词来创作,这既可认为是一种由临到创的训练,也可认为是一种游戏,它可以调节枯燥的临摹练习。
集字是提高创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小学校本书法教材取什么名字好?
小学校本书法教材可以取名为《妙笔生花》、《字如其人》、《笔墨飘香》、《翰墨流韵》等。其中,《妙笔生花》表达了书法的艺术感,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书法的美妙;《字如其人》则强调了书法对于人文修养的培养,让孩子们能够学会书法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人性;《笔墨飘香》则是代表了书法的气息与气质,让孩子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书法的魅力;《翰墨流韵》则是强调了书法与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联系,让孩子们能够在学习书法的同时体会到它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织与融合。综上所述,小学校本书法教材取名需考虑到它所蕴含的艺术感、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
书法培训开业对联?
真正的书法培训,传承国粹
开业之时,锦绣书香飘四海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筆墨悠悠,品格显扬
翰墨飞扬,艺术传世
灵根修炼,智慧精进
汲取古人智慧之泉,独创书法艺术之道
学府再起,文化之刃威震乾坤
浪漫神韵,满纸飘香
提笔书画,皆有道可循
文人雅士,翰墨风流天下间
经典之笔,流传百世
筆下生花,韵律动人
遵循传统,开拓现代
凌云壮志,书道狂杰
深入功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探索书法永恒之美,砥砺书写精神革新
名家精品,任您品鉴
书飞墨溅,气势磅礴
以书为匠,焕发灵感之光
端庄大气,意境深远
柳暗花明,前途无量
草木逐风,战绩骄人
读墨经卷,悟出生活之道
开创书法新纪元,融合古今文化精髓
妙笔生花,点染时光
书写人生,书法开启新篇章
所向披靡,人生事业必定辉煌
永远保持初心,秉持传统书法之道
探索无尽的书法之美,开启梦想的翅膀
尊崇传统,创领未来
开创书法艺术的崭新境界
心手相应,书香满园
创新之路,点亮前行之路
笔赋春秋,韵动世纪
艺术的海洋,书法的殿堂
以书法技艺,铸造民族艺术之光
卓越之路,书法成就梦中飞翔
独一无二,传世经典之作
挥洒自如,真正书法精湛之人
全新视角,颠覆传统
风华绝代,笔墨纵横
朴素美感,品味生活之美
深读古人经典,写出新时代的辉煌
经典书法,传承国粹
用墨写生,表达心声
提笔天下,领略书法魅力
登峰造极,尽显世人的匠心之作
出神入化,书法艺术之境界
纸上鸿鹄,展现真我风采
唤起湖心云影,凝聚江南风物
以书法为魂,凝结人生之美
汲取古人智慧之泉,传承书法之精髓
得书法者得天下,教书法者兴家立业
书法开启艺术之路,展示个性之美
林散之的楷书水平如何?
林散之的楷书水平如何?林散之的楷书早先继承晋唐书风,往后融入魏碑风格,在其年龄达到甲子之时基本定型,风格趋向平稳恬淡。谈起林散之的楷书我们可以从其不同年龄段的作品来观之,亦可从小楷与大楷的角度来观之。
一、从小楷的作品看其不同年龄段的书法风格1、《翁森诗四时读书乐》
林散之的楷书作品存世并不多,这是他在24岁时所书写的小楷作品,作品所书可以用精致二字可以表达,这是其临习晋唐小楷后的成果展现。
2、《暮登鸡鸣寺诗》
这是林散之在61岁所书写的小楷作品,在晋唐小楷的基础上深得魏碑泽溉后的新风貌。
3、《爱庐诗》
这是林散之66岁所创作的小楷作品,此时,林散之的书法风格已经基本定型,整幅作品风格更为宽松自如。
4、《暑居》
这是林散之在76岁所书,如果之前的小楷作品还可以从晋唐、魏碑等看出其书风的出处,此时,其书法已经趋向与平稳恬淡的个人独特书风。
二、从大楷的作品看其不同年龄段的书法风格1、《四友斋论书》条幅
这是林散之55岁所书的大楷作品,可以算是林散之大楷的代表作。此幅作品书法风格秀劲妍丽,是林散之在学习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赵孟頫等诸大家后的综合体现。
点画刚挺利索,钩、点等点画稍带有行书笔意,显得十分流畅。充分体现了孙过庭《书谱》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的特点。
2、《毛主席词卜算子咏梅》
这幅书法是林散之68岁所书的大楷作品。在风格上进一步加强了笔意和点画间的轻重节奏,使其更沉厚、灵动多变。形成自己特有的楷书面貌。
3、《写给小娟》
这是林散之84岁时给重孙女小娟所书的大楷作品,作品中掺入隶意,点画横平竖直,风格醇厚淳朴,随意宽博,极具天真童趣。体现林散之晚年书风的恬淡之气。
我是书法有云,一个书法爱好者,从事书法软、硬笔基础教学,偶尔有点疯,喜欢,就关注我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