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琏,为何被乾隆厌弃

闪客网

永琏,为何被乾隆厌弃?

乾隆的皇长子永璜运气不好,在人生关键节点上,没有去揣摩乾隆的心理,被乾隆厌弃,最终郁郁寡欢而病故。

“爱和亲人计较”在“康雍乾”三代君王中是有传统的。

翻开清朝的起居录、奏批等史料,你会发现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清朝的皇帝的生活气息更重,权谋的影子实际上根本不如电视剧里面的重。康雍乾三朝的皇帝都会为亲情、孝道跟兄弟、儿女们斤斤计较;为是非对错跟大臣们辩驳。

永琏,为何被乾隆厌弃

康熙自己很孝顺,他的一大半时间似乎都是陪在孝庄的身边伺候孝庄,到了孝庄晚年,康熙更是为了伺候生病的孝庄,连着几十天和衣而睡。所以当时自己到了晚年,最见不得的就是儿孙不孝顺、兄弟不和睦。批人的由头通常也是因为谁生病了,阿哥没去看;谁病故了,谁没有悲痛之状。

在这一点上雍正会便显得更加激烈一点。比如胤祉在夺嫡一直到雍正继位,应该说还是谨小慎微,安全过关的。但是老十三胤祥病故的时候,就因为面无悲痛之色,结果被雍正一顿批,结果连爵位都丢了。

所以到了乾隆13年(1748年)的时候,乾隆自己的一生挚爱孝贤纯皇后(富察皇后)驾崩。这不只是死了一个皇后的事情,这简直就是乾隆朝,乃至整个清朝悲剧的开端。因为这一年乾隆性情大变,变得比晚年的康熙和雍正,更斤斤计较,心胸更为狭隘。

也是整个乾隆朝“由宽变严”的开端,但是乾隆的这个“严”不是对吏治的严格,而是“唯我独尊”的专制严格。一切只要不符合他心意的,后果都非常严重。

皇长子永璜在无意间迎来了人生逆转的机遇,却未能敏感察觉。

皇长子永璜虽然是侍妾所生,但是由于他是长子,乾隆也曾非常恩宠永璜,所以孝贤纯皇后死的时候,便是由永璜以大阿哥身份迎丧的。

原因很简单,孝贤纯皇后所生的嫡子永琏和永琮都死在了孝贤纯皇后之前。

乾隆的嫡长子永琏的名字就是雍正当年御赐的,乾隆一即位就立即秘密将其立为的太子。乾隆3年,9岁的永琏病故,乾隆帝极为伤感,赠谥号“端慧皇太子”,可见感情之深。

永琏死后,乾隆一直未秘密立储。一直到乾隆11年,孝贤纯皇后又为乾隆生了皇七子永琮,乾隆再起立储之意。然而乾隆12年,永琮出痘死了,这对于乾隆简直又是一个重击。

而到了乾隆13年,连孝贤纯皇后也死去了。乾隆彻底崩溃了。而此前的乾隆未受过重大挫折,却在乾隆12年和13年之间,突然遭受如此大的挫折,性情大变是可以理解的。

而此刻,20岁的皇长子永璜和14岁的永璋在执祭的时候,乾隆认为他们表现得不够伤感,因而斥责二人不合体统,也不懂礼节,实际上就暗示二人被取消立储资格。

真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这事情永璜很冤,但却无处申诉。

对于乾隆这辈儿开始,皇室子弟们其实都已经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基本上都没有经历过任何挫折,一路顺风顺水而来。

由于秘密立储制度,大臣们已经不再围绕皇子单独下注了。而且对于乾隆这样一个“立嫡狂”,也没人过于青睐庶出的永璜。所以永璜虽然已经20岁,但他只不过是个孩子,作为皇长子,他身边并没有聚集一帮谋士为其出谋划策。

永璜的表现,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的表现。既非亲生母亲死了,自然不可能呼天抢地,抱头痛哭。但是乾隆却不这么认为,我都这么痛苦,你怎么能不痛苦呢?你有没有点良心啊?

但问题还不完全在于此,还在于这事怕引申。

乾隆的嫡妻死了,乾隆又是一个标榜学自己皇爷爷康熙的人,所以必然尊重儒家宗法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现在无嫡只能立长,那立长还能是谁嘛?只能是永璜了。所以乾隆一引申,原来永璜是开心在这里,所以悲伤不起来。历史是惊人相似的,胤禔的事情过去还没多少年呢。

历史并没有讲永璜对储位有多大的兴趣,但是心理包袱一旦背上,后果就严重了。

然而由于没有和乾隆感同身受,永璜却无辜吃瓜落,还被怀疑。最终郁郁寡欢,不久便生了病,一年多以后,于乾隆15年3月病逝。

但当永璜真的死去了,乾隆帝还是感到了后悔,不管怎么说,毕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啊。可是就算是后悔也已经晚了。

于是乾隆追封皇长子永璜为亲王,封号定,谥号安。其亲王爵由其长子绵德承袭,后来绵德因为过错被降爵后,定亲王爵由次子绵恩承袭。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还珠格格中的永琪在历史上是怎样的存在?

20多年前一部热播的电视剧《还珠格格》成为很多80后和90后的青春回忆,剧中的男主角五阿哥永琪文武双全,还深受父亲乾隆喜爱,吸引了很多观众的喜爱,看完这部剧之后很多人都在纳闷,既然乾隆这么喜爱永琪,为什么最后皇位却传给了嘉庆呢?

其实真实历史上的永琪也和电视剧中的形象差不多,文武双全,深受乾隆喜爱,历史上的乾隆确实曾经很想把他确立为皇位继承人,下面就详细说一说乾隆为何最终没有把皇位传给永琪。

永琪是乾隆第五子,历史上的他并没有娶了小燕子,他是早在16岁时就由乾隆亲自给他赐婚,让他娶了雍正朝大学士鄂尔泰的孙女为嫡福晋。

永琪的生母是乾隆的愉妃珂里叶特氏,愉妃家族出身地位并不高,她早年在乾隆还是宝亲王时就成为了他的侍妾,乾隆对她也一直是不温不热,不过就是这么一个在乾隆后宫中不起眼的妃子,她所生的儿子却成为了乾隆诸子中才能最卓越,最受乾隆喜爱的儿子。

乾隆一生共有十七个儿子,别看乾隆儿子挺多,但这其中夭折早逝的孩子还有不少,其他长大成人的孩子也大多属于中庸之才,乾隆诸子中只有五阿哥永琪、六阿哥永瑢、十一阿哥永瑆和十五阿哥颙琰也就是嘉庆四人比较有才能,而这四人之中又以永琪才能最为卓越。

永琪自幼就是天资聪慧,作为皇子他接受到了当时全国最高级的教育,因此永琪最后成长为文武双全的皇子。

永琪在语言方面就极具天赋,他除了汉语之外,还精通满语、藏语、蒙古语等语言,语言天赋只是其一,在文化方面永琪更是全能,永琪不仅精通书画,还更精通天文地理和历法算术。

永琪的书画造诣也非常高,乾隆第十一子永瑆就是清朝著名的书法家,永瑆的书法造诣就非常高,与刘墉、铁保、翁方纲并称为乾隆时期书法四大家。而永琪的书法造诣与其弟永瑆齐名,可见其书法造诣之高。

除了书法造诣极高之外,永琪还在历法算术方面颇有成就,永琪在天文历算方面成就更高,他的算法极为精密,永琪后来将其毕生所精通的天文历算编著成《蕉桐賸稿》一书流传于世,他的天文历算技艺也传给了他的儿子绵亿,后来他的孙子奕绘也得到了其真传,成为清代著名的天文历算大师。

永琪不止在文化方面有如此成就,他在武功骑射方面也毫不逊色。永琪虽然在文化方面成就颇高,但他却不是文质彬彬的文弱书生,他的武技骑射也是乾隆诸子中技艺最高的一位。

永琪善于摔跤,他在年少时与善扑营的布库侍卫对战,可以说永琪的摔跤技艺远在这些善于摔跤的布库侍卫之上,当然,这其中也包括这些布库侍卫碍于他的皇子身份而有放水成分。

如果说在摔跤上不能证明永琪的武力,那在骑射上就足以证明了。永琪跟随乾隆去热河围猎,永琪所打猎物都比乾隆还要多,而且在《清高宗实录》中曾记载过乾隆兴起与二儿子永琪比较骑射的技艺,乾隆却是技不如人输给了儿子永琪。

所以如果说在摔跤方面那些布库侍卫碍于永琪皇子身份放水,那在骑射方面与其父乾隆对决,乾隆不可能对儿子放水,永琪的骑射技艺则在乾隆之上,而乾隆的骑射技艺则史料方面记载颇多,乾隆在11岁起就跟随他爷爷康熙参加围猎,他的骑射技艺是得到过骑射方面高手康熙的称赞,因此永琪的骑射技艺也是非常高超。

永琪可以说是在文武方面都很全能,而且他的文武能力也都是乾隆诸子中之最。因此乾隆在第三次秘密立储的时候曾经考虑册立永琪为皇位继承人,看看乾隆诸子中让他最满意优秀的另外三个儿子分别是永瑢、永瑆和嘉庆,就知道为什么乾隆曾经一度想考虑册立永琪为皇位继承人了。

永瑢擅长诗词、书法和绘画,永瑢不仅著有诗集,现今故宫中还保存有永瑢的画作和书法作品,不过在语言方面和武功方面永瑢就比永琪差多了,永瑢是典型的文人气质。而且永瑢在17岁的时候就被乾隆过继给自己的二十一叔慎郡王胤禧为孙子了,这也意味着他失去了皇位继承权。

永瑆曾经一度对嘉庆的皇位造成很大威胁,在乾隆中后期就属永瑆和嘉庆最为受乾隆喜爱,因此在秘密立储的情况下,当时众朝臣都猜测乾隆皇位继承人选大概就是在永瑆和嘉庆二人之中产生。

不过永瑆也是专攻文学,而且他身体十分文弱,骑术不行不说,连弓都拉不开,最关键的是他身上儒家文人的酸腐之气很重,这些让乾隆对他十分不满意,因此在乾隆心目中永瑆不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

再说说最后成为乾隆继承人的嘉庆,其实嘉庆就好比一个弱化版的永琪,嘉庆的能力比较中庸,他在文才武功方面都颇有能力,但又都不及永琪的精,整体来说就是嘉庆优点在于勤奋,而永琪则是天资过人外加勤奋。

所以把永琪和这三人一对比就能看出来他为什么会成为曾经乾隆心目中最理想的皇位继承人了吧,其实除了能力之外,永琪更让乾隆欣喜满意的还在于他的至诚至孝之心。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乾隆在圆明园九州清晏殿居住,突然九州清晏殿失火,当时与乾隆一同在九州清晏殿的人还有他的五弟和亲王弘昼,火灾突起后,弘昼根本都没管乾隆,第一时间自己就跑了出去,跑的比乾隆还快。

当时居住在离九州清晏殿最近的是乾隆最为宠爱的幼弟果亲王弘曕,而弘曕居然是在火灾被扑灭后,与乾隆的其他皇子溜溜达达,嬉笑而来。

乾隆对两位弟弟弘昼和弘曕可谓不薄,乾隆继位后就把老爹雍正曾经的雍亲王府中所有财宝全部赐给了弘昼,还让弘昼参与军国大事,而且弘昼为人荒唐,经常干出一些出格的事,都能被乾隆所包容。

对于幼弟弘曕乾隆更是宠爱不已,弘曕比乾隆小了20多岁,两人名为兄弟,实际上都算是两辈人了,乾隆一直拿弘曕当儿子一般疼爱,在他幼年之时就让他过继给十七叔果亲王胤礼为子嗣,承袭了胤礼果亲王爵位,得到了胤礼丰厚的家产,而弘曕长大后骄纵狂妄,经常收受地方官贿赂,还插手官员任免调整事情,乾隆都没有过分追究他的罪行。

可以说乾隆就是一个“扶弟魔”,弘昼和弘曕这两个弟弟都被乾隆所宠爱惯了,但当乾隆遇到危险时,两人的表现却让乾隆十分寒心,一个弃自己于不顾,另一个则根本没把自己安危放在心上,离自己最近却最后一个到场,这让乾隆对两个弟弟很伤心,而与弘昼和弘曕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永琪。

永琪当时居住场所距离九州清晏殿最远,但永琪却是第一个到达现场的皇子,当时火势已起乾隆还没有出来,永琪得知父亲乾隆还没有出来时急得不行,于是他不顾他人劝阻直接冲进殿中亲自背负乾隆逃了出来。

永琪这一行为让乾隆十分感动,乾隆认为永琪是至纯至孝之人,再加上永琪才能卓越,所以这次失火事件之后,乾隆就已经决定想立永琪为皇位继承人了。

要知道在此前乾隆曾经两次秘密立储,此前两次秘密立储乾隆都是册立的孝纯贤皇后富察氏所生的两位嫡子即皇次子永琏和皇七子永琮。乾隆第一次秘密立储是在继位之时秘密册立了富察皇后所生的皇次子永琏为储君,后来永琏夭折,不过之后富察皇后又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生下了皇七子永琮,这一年乾隆又将其秘密立为皇储,但很不幸永琮也夭折了,此后乾隆一直没有在秘密立储。

乾隆心中一直有立嫡子的情怀,但很可惜天不遂人愿,他的两个嫡子先后夭折,因此乾隆只能在其余诸子中考虑继承人选,而既有才能又非常至诚至孝的永琪成为了乾隆首要考虑人选。

后来乾隆更多的让永琪参与政治之中,大有培养其接班之意,但不过很可惜的是永琪很快就生病了,而且是非常厉害的病。

乾隆三十年(1765年)年底,永琪患上了附骨疽的病,乾隆为了让永琪的病能快点好起来,宽解他的心怀,特意册封其为荣亲王。永琪也是乾隆诸子中第一位在世时被封为亲王爵位的皇子,乾隆诸子中最后只有四人获封亲王,除了永琪之外,就是永瑢的质亲王、永瑆的成亲王还有嘉庆当皇子时期的嘉亲王,其他皇子的亲王爵位要么是死后追封,要么就是嘉庆亲政后所册封,由此可见永琪有多受乾隆重视和喜爱。

乾隆册封永琪荣亲王爵位其实是颇具内涵的,荣亲王爵位在清朝不是随便册封的,因为这个爵位意味着与太子之位挂钩。

顺治时期他非常宠爱董鄂妃,因此董鄂妃生下第四子很得顺治喜爱,顺治曾经想将其立为太子,但很可惜皇四子出生不久就夭折了。

孩子夭折后,顺治就想追封他为皇太子,但遭到了母亲孝庄太后反对,孝庄太后十分不喜顺治专宠董鄂妃,因此更不能让顺治追封一个妃子生的儿子为太子,顺治迫于孝庄太后的压力,只得改追封这个夭折的孩子为荣亲王。

所以自此之后清朝荣亲王爵位就意味着获得了皇帝的认可,是与太子之位相关联的,也因此清朝自永琪之后没有人再受封荣亲王爵位。这时乾隆册封永琪为荣亲王,朝臣们也都心中明了,永琪如果这回病好了,十有八九就是皇位继承人了。

附骨疽病类似于现代骨结核病,病症主要在大腿外侧生疮烂洞,发病时如锥刺筋骨,不过这个病在古代其实也不算绝症,是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治愈的。

但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年初永琪最终却因此病而死,年仅25岁。这让乾隆十分震怒和悲伤,据传是当时的太医不敢过分给永琪开药调理,药量不猛,抑制不住病情,最终导致永琪死于这个病上,而给永琪看病的两名太医张如璠和宋国瑞也被乾隆问罪抄家流放。

不过这么一位优秀的皇位继承人却再也回不来了,乾隆为此十分悲伤难过,因此乾隆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第三次秘密立储时选择了永琪的弱化版嘉庆做皇位继承人,这也是他的无奈之选,理想的皇位继承人英年早逝,乾隆只得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嘉庆。

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使者马嘎尔尼访华并祝贺乾隆八十大寿时,乾隆在接待马嘎尔尼时当着已经被他秘密立为太子的嘉庆面说:其时朕视皇五子于诸子中更觉贵重,且汉文、满语、蒙古语、马步、骑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娴习,颇属意于彼,而示明言,及复因病旋逝。

后来乾隆痛失爱子,他还为此写了很多首诗来怀念最优秀的好儿子永琪。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乾隆在诸子中最为喜爱和器重的是永琪,也是曾经一度想把他立为皇位继承人,不过就可惜永琪没有遗传到老妈愉妃活了79岁和老爹乾隆活了89岁的长寿基因,他的英年早逝也让乾隆失去了理想的皇位继承人选。

甚至可以假设永琪如果不死的话,那估计皇位也就轮不到嘉庆手中了,所以这么就可以看出永琪在历史上有多么让乾隆喜爱了。

写在最后

就因为永琪命不太好,没遗传到父母的长寿基因,结果英年早逝了,所以即便乾隆非常喜爱永琪,那他最后也没当上皇帝,谁让他死得太早了呢。

不过看到这里也不用惋惜,其实以乾隆当时人的思想来看,不管是换谁当皇帝在那个古代与近代交替的时代都未必能带领清朝与世界接轨,连乾隆自己本人在内都不具备革新意识和胆略,所以永琪即便当了皇帝,没准也就和嘉庆一样最终被后人归为平庸的皇帝甚至还不如嘉庆。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实录》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嘉庆的母妃统领后宫十多年?

嘉庆的母亲就是孝仪纯皇后,也就是魏佳氏,令妃。魏佳氏的父亲是魏清泰,开始的时候她被封为魏贵人,后升为令嫔,之后又晋升为令妃、令贵妃、皇贵妃。

后来魏佳氏在乾隆四十年的时候,那时她四十九岁,皇贵妃去世,她去世后谥号为令懿皇贵妃。直到乾隆六十年的时候,魏佳氏之子永琰正式被乾隆宣示为太子。同时追封魏佳氏为孝仪皇后。

魏佳氏不仅美丽,而且心地善良,甚得乾隆皇帝宠爱,本来魏佳氏被封为皇贵妃时,乾隆皇帝的原配嫡皇后富察皇后已经去世,富察皇后生前也深受乾隆的恩宠和礼遇。

富察皇后去世后,乾隆又立了那拉氏为皇后,但是后来那拉皇后因为断发之事,虽然没有被明废,却实际犹如被废,此时魏佳氏虽然没有被立为皇后,但她从此却以皇贵妃的身份统领六宫之事,也就是代行皇后之责,之后魏佳氏统领后宫长达十年之久。

乾隆四十年魏佳氏皇贵妃去世,乾隆六十年,魏佳氏已经去世了二十年了,乾隆公开宣示永琰为太子,同时追封令懿皇贵妃为孝仪皇后。(魏佳氏虽然是被追封的皇后,但也是皇后了,所以魏佳氏也成了清朝历史上一个有汉人血统的皇后。)

那嘉庆皇帝的母亲魏家氏以皇贵妃之尊统领后宫达十年之久,为何没有被直接被封为皇后呢?

因为在魏佳氏入去世之前,她的儿子永琰就已经被乾隆秘密的准备立为太子作为未来的继承人。清朝的规制通常情况下太子之位不到最后不公开宣示(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胤礽)。

当时魏佳氏不仅深受乾隆皇帝的宠爱,而且其子永琰也受到乾隆的器重,被秘密选立的太子,如果乾隆皇帝在魏佳氏生前就封她为皇后,那意思就是说要公开永琰的继承人的身份。

而魏佳氏却有汉人血统,她的身世出身不高,在清朝不管是在魏佳氏之前,还是在魏佳氏之后,是没有汉人出身的皇后的。

如果在魏佳氏生前立为皇后,那魏佳氏就会遭到群臣和太后的反对,那时因为群臣和太后反对魏佳氏,就会牵连到永琰,故而也会反对魏佳氏之子永琰被立为太子之事。

故而乾隆在魏佳氏去世后,在正式宣示永琰为太子的同时,追封魏佳氏为皇后,这也是乾隆皇帝最好的做法。

后来乾隆禅位于永琰,他自己做了太上皇,永琰就是嘉庆皇帝。所以嘉庆皇帝的母亲魏佳氏以皇贵妃之尊统领后宫长达十年之久,却没有生前被封为皇后。

清廷立皇储的名单为何放到正大光明匾后边?

说句实在话,清代所谓的“秘密立储制”,终清一代,也只是盛名之下,难副其实,并没什么作用。

我们首先从开“秘密立储制度”先河的雍正皇帝说起,但众所周知,雍正之后乾隆继位,那是属于秃子头上有苍蝇——明摆着,毫无秘密可言,秘不秘密立储有啥区别?

到了乾隆皇帝,对于自己老爹留下的“秘密立储制度”直接萧规曹随,但不得不说乾隆皇帝也是“太能活”了,可谓是“年年君不变,岁岁储不同”,自己中意的儿子死了一个又一个,原本藏在正大光明匾后的盒子也一次又一次被拿下来,里面的圣旨内容换了一次又一次,反过来乾隆这个“老家伙”倒是越活越精神,最后还是乾隆自己当了六十年皇帝,为了应承自己继位之初立下的誓言,搞了个内禅,自己当上了太上皇,而且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掌握实权的太上皇,既然新皇帝上台了,老皇帝还在,那也就没有所谓的立储一说。

到了嘉庆,秘密立储制度直接将自己的弊端被暴露无遗,因为嘉庆皇帝于承德暴崩,大臣们根本无法在他的身边找到传位诏书,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正大光明匾后面更是空空如也,到底是嘉庆皇帝根本就没有放过立储的圣旨,还是已经被人拿走了,我们不得而知,总之,这波操作下来,朝野上下全体抓瞎。

不过,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时的继任者旻宁(即后来的道光皇帝)没有掉链子,加上嘉庆的皇后也没出什么幺蛾子,最终将自己的儿子给强推上位了,这事也就平稳地过去了。可是后来又说找到了嘉庆皇帝给道光的传位诏书,至于到底是原件还是替补的,谁说的清呢!还是嘉庆朝没有像康熙朝那样出个九子夺嫡,不然这一出不炸锅就有鬼了。

到了道光皇帝这里,啥也不用说了自己生前就把奕訢、奕詝这哥俩给安排的明明白白的了,最后谁继位到了道光晚年,压根就不是什么秘密了,大家都心知肚明。咸丰就不用说了,就一个儿子,他不继位谁继位?

至于同治、光绪两朝,他们连个儿子都没有,立个屁的储。总之,一次之后再也没有从正大光明匾后取下小锦盒的桥段。

我想说的是,要想建立起自己的政治权威,并非一朝一夕能成之事,就算你真的在正大光明匾后写上人名,而这个人刚好没有什么根基的人物,就算他真的坐到了皇帝的宝座上去,你觉得他可能不翻车么?

不过,从客观出发,雍正创立的“秘密立储制度”是君权专制达到巅峰的一种表现。储位定于君,群臣无置喙。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雍正此举的确躲开了朝臣的掣肘,对于继任之君全由皇帝决断,但谁又能保自己的选择一定不会错?要是后世之君也都这么做,保不齐不会出一个“眼瞎”的!

但是,“秘密立储制度”没能经过足够的历史考验,我们也很难衡量其得失,毕竟再怎么说也只是“口头”说,实践才是检验的唯一标准,可惜,它没得实践。话说回来,其实这一切的怪不得雍正,毕竟他经历了“九龙夺嫡,这才催生了这一制度。

也就是说,雍正建立“秘密立储制度”的意义并不在于“真立储”,而是在于对皇太子及东宫扈从体系的彻底废黜。此举一举消除了皇太子及其官署、党羽对皇权的潜在威胁与牵制。这是皇权在击败叛乱、藩镇、亲贵诸王之后的一大跃进,至此皇权得到了空前的集中。

从另一方面来说,现任帝王有在生前确认继承人的义务。因为立储这不仅仅只是皇帝的家务事,而是一件国家大事,更是国家长盛不衰的基本保障。因为这不仅涉及到潜在继承人之间的角逐,还涉及到朝臣的态度,乃至于后后妃家族间的平衡等等。

历史上并不乏因拖延选定继承人的皇帝,而他们最终都毫无例外受到了来着朝堂或者后宫的压力,明代的万历皇帝便是典型的代表。

当然,就算了你选定了继承人,并不是说事情就这么结束了。因为皇帝再选定继承人之后,接下来便需要给东宫配备师保、扈从,甚至护卫等等,这已经涉及到军政了,这对皇帝而言是非常敏感的。而历朝历代中并不乏一些“别有用心”的太子爷,利用这些政治军事力量向自己的老爹发起挑战,谋求提前继承皇位的例子数不胜数。

而随着雍正皇帝建立了秘密建储制,这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是皇储的最终决定权,完全收归皇帝,直接将其他政治势力试图参与进皇权争夺的可能性完全杜绝。不仅是朝堂之上众大臣丧失了建言推举的可能,甚至内廷之中各后妃的家族也无从参与,一举杜绝了他们斗争的可能,因为除了皇帝本人,从根本上,谁也无法左右皇帝的选择。

其次是秘密建储制从根本上直接将原属于东宫的政治及军事扈从连根拔除,杜绝了可能在皇帝生前,出现以东宫为核心的第二权力中心的可能性,加强了皇权的集中。

当然,令雍正没想到的是,这个所谓的秘密建储制度,传至后世却不具备本身所要求的“秘密性“,失去了本该有的核心。事实上,秘密建储制在大多数时候,都只是有名无实罢了。毕竟自雍正之后的皇位继承人,要么已经非常明显,如乾隆、嘉庆、道光,大家都心知肚明,哪来的“秘密”可言,要么就是根本没有执行,如同治、光绪、宣统,执行个锤子?

当然,秘密建储制的精髓不在于是否真正秘密建储了,而在于皇权的集中!

清高宗皇后?

富察氏,满洲镶黄旗,其父为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的第一任皇后。

清高宗纳喇皇后乌拉纳喇氏(1718-1766年),佐领那尔布之女。初为高宗藩邸侧福晋。乾隆二年(1737年)封为娴妃。十年(1745年)晋为娴贵妃。孝贤纯皇后病逝第二年(乾隆十四年),晋为皇贵妃,掌六宫事。十五年(1750年)八月,立为皇后。生皇十二子永璂、皇五女及皇十三子永璟。三十年(1765年)正月,随高宗南巡。至杭州,因不从上旨,又自行剪发违背满族习俗,激怒高宗,被遣送回京。次年,忧忿而死。高宗命丧仪降用皇贵妃等级,从此不立皇后。葬于裕妃园寝(清东陵)。直至仁宗顒琰亲政,改从后礼下葬。 降皇后葬礼,在清代仅此一例。

清高宗孝仪纯皇后魏佳氏(1727-1775年),内管领清泰之女。乾隆十年(1745年)入宫,为贵人。十一月,册封为令嫔。十四年(1749年)晋为令妃。生皇七女、皇十四子永璐及皇九女。二十四年(1759年)又晋为令贵妃。二十五年(1760年)十月,生皇十五子顒琰(即仁宗),又生皇十六子,夭折。三十年(1765年)晋为令皇贵妃。次年,生皇十七子永璘。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9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