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骑士征服战争,召唤华夏群雄征服万界的小说?
《召唤之华夏群雄战异界》小说简介:地球毁灭后,在盖亚和阿赖耶的干涉下,命运选择了宅男姬无忧成为唯一的真实存在,带着命运系统穿越异界。在命运系统的帮助下,姬无忧召唤华夏群雄征服多元宇宙并让地球重现的故事。
黎民和百姓意思一样吗?
“黎民”和“百姓”意思一样吗?
黎民百姓是个成语,指普通老百姓,原本“黎民”和“百姓”是两个不同的阶层,后来随着“百姓”(多指贵族阶级)地位的降低,“黎民”和“百姓”就统一称谓,共同指称普通老百姓。
为什么我们自称炎黄子孙而不是黄炎子孙?
谢谢邀请
🍀🌸《炎王·黄帝归纳华夏民族始祖》🌸🍀
[华君文]
华夏先祖历史上发生过震撼权力霸主两大部落的大冲突。炎帝和黄帝这两个部落在阪泉,今河北(怀来一带)大战了一场,结果,炎帝被打败,归属了黄帝部落。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慢慢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代之后被称为汉人,唐代之后又被称是唐人。然而,为之后的炎黄子孙的繁衍奠定了民族发展基础。
炎黄子孙,也就是黄炎子孙,黄帝子孙,也就是华夏民族的中华儿女。
始祖,炎帝,黄帝最终融合成伟大华夏民族发展的庞大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拥有文化,技术的始祖。传奇的臣子们,后代创造上古许多重要的发明。在历史发展的文明中,到了夏商周帝王,也被认为是黄帝嫡系子孙,连后世的帝王也声称它们都是黄帝后裔。天下子民几乎都把自己归纳于远祖追溯到炎帝,黄帝和他们臣子。从而也接受了华夏诸多少数民族。都共同多少存在着华夏始祖黄帝臣子的一代相脉的种族遗传关系和祖德教育关系。
中华民族是伟大民族,是聪明勤劳勇敢民族,在中华上下5000年文化文明发展基础上,一代接一代继承始祖祖德教育历史发展文明和《道教》文明,为之后的华夏中华民族的近代化,现代化发展做出了许多伟大不朽贡献。
谢谢
今日头条一一华君文,作。
我国历史上十二个主要朝代的国号是怎么来的?
国号,国家的名号称号。在我国古代,国号这一代表国家政治文化的符号,可谓之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今政权,大到大一统王朝,小到偏安一隅,甚至占山为王者,一旦建立政权,首先就是定立代表己方政权的国号。历史来源
《史记》有云: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伴随着我国古代先民步入国家组织形式的逐渐形成,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推选制度,开始转为世袭家天下,由此开始形成“一君一家一国”的概念,而代表君主或者首领家族的称号,则开始意味着,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朝代、一个政权的代表符号,成为了一国之称号。
十二个主要朝代的国号渊源题主的十二个主要朝代,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可以大概按照历史时期分为夏、商、周、秦、两汉、两晋、隋、唐、两宋、元、明、清十二个朝代。
这十二个王朝,除了夏、商、周这些比较久远的朝代,外加有争议的两宋,其他都被可以被称为大一统时期的朝代。其实,像两汉之间王莽的“新”和武则天的“周”,也曾经作为中央统一王朝存在过,但是两者由于建立时间比较短暂,影响力不大,因此也被忽略。
在夏之前,还有一种说法是上古时期也还存在着帝尧的“陶唐”,还有帝舜的“虞”,这就不赘述了。
上古之“夏”的渊源夏,立国约472年,传16主。中国最早的一个朝代,其国号来源,有着多个解释。主要有:
1、治水“皇天所赐”,《国语》当中,关于夏朝奠基人禹,也就是启的父亲,说是禹治水有功,于是:
“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
大概可以这样理解,当时禹这一支家族,因为有功劳,被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封赏,在当时就号称“有夏”,启建立政权之后,自然以家族的称号为国号。
2、“中国人说”,《说文》里说:
“夏,中国之人也;从文,从页,从臼,臼两手,文两足也。”
夷狄进入中国,叫中国人为夏人。这个说法,似乎就牵强附会了。
3、“夏像蝉说”,这一说其实主要是关于夏人的图腾,“夏”字最初的写法,就有点像蝉或者某种爬虫,是当时夏人的图腾。
其他还有诸如“夏水说”、“夏像舞容说”、“夏后说”等。
总而言之,当时的夏人,夏的国号,很可能主要是以“封号”、“图腾”、“家族号”来作为命名,不过因为历史久远,几种学说自然也存在争论。
“殷商”纠葛不清商,立国约629年,传30主。
成汤灭夏之后,建立了商王朝。不过,商王朝的国号,在各种文献中,时而称为“商”,时而称为“殷”,往往是纠葛不清。
1、图腾说:
按照《诗》中对于商人渊源的记载说: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在《史记》中也说商人的祖先,是上古三皇五帝当中的帝喾妃子简狄,在野外洗澡时候吞了一颗“玄鸟”蛋,最后怀孕生出商人的祖先殷契。
其实,正也正是说明,商人的“商”,其实主要来源于图腾信仰。成汤灭夏之后,成为统治族群的商人,自然将自己族人的图腾作为了天下之国号。
2、地名说:
当然,关于商的起源,还有“地名”学说,说是当时商人的祖先殷契,也就是母亲吞了鸟蛋而生的那位商人始祖,被封到了商地,因而为号。
关于殷这一国号,按照历史上主要的说法,就是商朝建国后历经很多次迁都,其中到第19代王盘庚迁到殷地的时候,改国号商为殷,殷也成为了商之代称。不过,历代古籍中有记载,对于盘庚迁到殷之前,商人其实也已经被称为殷人。
3、宋帝避名讳说:
又有一说为是为了宋朝皇帝为了避开赵匡胤、赵光义两位皇帝的父亲赵弘殷之名讳,所以将历史中的殷人被改为商人,殷朝也被人为的改为了商朝,当然这一说多有争论。
总体来说,商和夏一样,商人的国号出于“图腾”的说法,也是比较多人认可的。
土地之“周”周,周武王姬发伐纣灭商之后开始建立周朝,分为东、西二周两个时期。
西周传12主,立国时间有4个说法,分别是257年、约400年、386年和352年。东周传25主,立国515年。
关于周国号的说法,有好几种说法,我们主要说下比较信服和主流的两种说法。
1、族源说:
周字,在金文当中其实是作“田”字,周字的本义,有在田野种禾的意思,这和周人作为农耕民族的情况很符合。
周人的祖先历史悠久,他们的始祖按照《史记》记载: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这就和商人祖先“玄鸟”而生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带着母系氏族社会的影子。“弃”之所以被称为后稷,按照字面意思,当时“后”是有王的意思,连起来的解释就是“稷的王”。
这是因为周人认为他们的祖先“弃”,是最早开始种“稷”这种农作物的人。所谓“稷”,是盛产于西北的一种农作物,如果去了皮,就成为小米了。当时主要的的粮食作物是“黍”和“稷”,周人祖先“弃”,是种植“稷”的专家,足以说明周人其实是典型的农耕民族,和当时农业社会的发展形成有着密切关系。
所以周人的族名,很可能和他们祖先从事的职业有着莫大的关系,因而形成了“周”的族名。也许按照当时年代,他们被称为“田野种稷的人”。和夏、商一样,最后他们推翻前任统治者后,族名自然还成为王朝的国名了。
2、地名说:
周人族群传到首领古公亶父的时候,迁徙到了“周原”这一地方,并且开始用“周”作为他们这个族群的称号,按照《史记》记载:
因太王(亶父)所居周原,因号曰周。
但是,这一说法其实有点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样,比较难考证,而且也一直存在争议。因为,很可能一种情况就是,周人迁徙到了新的地方之后,他们居住的地方就被称为周原。
所以,周国的国名来源,其实和始祖后稷从事农业的族源有着比较大的关系。
牧马之“秦”秦,最初为周的诸侯国,从秦仲开始,传到子婴,立国600余年,传35主。
其中,从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开始,到公元前206年子婴降刘邦为止,建立大一统王朝的时间为16年,传3主。
秦国国名,主要是来自于被周王封爵在秦邑,而以为国号,根据《史记》:
(周)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伯翳,是秦人传说中的祖先,当时上古时期,是为帝舜从事畜牧事业的管理。因为秦人善于养马,所以秦人成为了周王的附庸,专门为周王养马。
周孝王时候,秦人首领非子被赐姓“嬴”,周宣王时候,秦人首领庄公为周王大破西戎,被封为“西垂大夫”。到周平王的时候,秦人首领襄公护送周王有功,于是被封为诸侯,并且正式受封得到了岐西之地,开始形成奴隶制国家。
另外,其实“秦”字,从禾部首,在过去的甲骨文和金文当中,“秦”字其实和一种喂食动物的草谷植物相通。这也侧面说明,善于养马的秦人祖先,用草谷植物喂马,这种职业性质,和“田野种稷”的周人来源一样,“牧马之秦”也成为了国号。
“天汉美地”成就影响两千多年的“汉”文化汉朝,分为两个时期,其中西汉传11帝,历231年;东汉传13帝,历196年。
汉朝的国名,其实来源于项羽对天下诸侯的分封。
当时天下群雄灭秦之后,作为霸主的项羽,将群雄分封为18个王,其中最早进入关中的刘邦,项羽违反承诺,使得刘邦不但没有得到“关中王”的封爵,还被打发到了偏僻艰险的巴、蜀和汉中为汉王,都于汉水北侧的汉中郡治南郑城。
刘邦自然是气得要死,明明自己功劳很大,而且还先进入关中,结果该死的项羽违背诺言,居然把他刘邦封到这样的偏僻之地。不过,好在刘邦听取了手下谋士萧何的劝谏,这才忍气吞声,接受汉王封爵,隐忍养志,蓄势待发。
根据《史记》记载:
(萧何劝谏刘邦说)“天汉,美名也。”
“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名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
从此,刘邦的势力于是以“汉”为号,和项羽展开了对天下的争夺,灭楚之后更是以“汉”为号,建立大一统的汉王朝。
而“汉”朝的影响深远,更是奠定了汉民族的民族文化。
司马之“晋”晋,分为西、东两晋。司马炎代魏建晋之后,很快又灭了东吴,终于成为统一天下的王朝。
西晋立国52年,传4帝。东晋立国104年,传11帝。
“晋”国号的来源,其实就是曹魏对司马家封爵。因为司马家的籍贯是在温县,温县东周时期又是属于晋国之地,所以才以“晋”为号。
《资治通鉴》:宣王懿(司马懿),得魏政,传景王师(司马师),至文王昭(司马昭),始封晋公,以温县本晋地,故以为国号。
不过,其实有意思的是,当初东周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而到了魏晋时期,却是以晋代魏,这其中似乎也有一种“复归一统”之谶。
由随入“隋”隋朝,立国38年,传3帝。
隋朝的国号,也是来源于封爵。隋文帝杨坚的老爸杨忠,是西魏的十二大将军之一,北周的柱国大将军,妥妥的关陇集团贵族,因为曾经治理经营汉沔地区有功,以其中的随州的随为号,被北周封爵为”随国公“。
杨坚成为了北周事实上的主宰之后,准备建立自己王朝,但是觉得“随”字很奇怪,总有一种“走掉”的感觉,深以为恶,于是改“随”为“隋”,建立的新王朝于是以“隋”为国号。
天下大“唐”唐朝,立国289年,传20帝。
唐朝的国号,和隋朝一样,也是源自于封爵。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时期的八柱国之一,北周立国之后被追封唐国公。李渊的父亲李昞,也是隋朝的柱国大将军,袭爵唐国公。到了李渊的时候,承袭唐国公爵,直到隋末大乱建立政权,也是以“唐”为国号。
李虎之前是被封爵为陇西郡公,后被追封唐国公,这其实也和李家的郡望和家世居住地区域有关。
天水一朝大“宋”国宋朝,分为北、南两宋。其中,北宋立国168年,传9帝。南宋立国153年,传9帝。
宋朝的国号,其中来源于北宋建立者宋太祖赵匡胤所领的节度使名号。赵匡胤的节度使号是归德军节度使,而归德军治所就是宋州(今河南商丘),所以就以“宋”为国号。
可是按照前朝旧制,如果以封爵为号的话,因为赵匡胤父亲赵弘殷被后周皇帝封爵为天水县开国男,所以宋朝也有一个别称就叫“天水朝”。
关于宋朝国号,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巧合。
赵匡胤的龙兴之地宋州,州治所在商丘,过去就是周灭商朝后,由商人后裔建立的封国“宋国”所在地。前文说了,商朝的别称又叫“殷”,而赵匡胤的父亲叫赵弘殷,也带了个“殷”字。商人远祖曾在商丘祭祀大火,宋从“火德”,靖康之乱后,赵构逃到北宋的南京宋州,建立的年号就是“建炎”。
二元帝国的大哉乾“元”元朝,从元世祖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开始算起,直到元顺帝北遁,立国98年,传11帝。
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其实是一个制度和文化上的二元帝国。汉地之外采用蒙古制度,汉人则用汉制,制度上又相互杂糅,而且蒙古人作为首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汉化不深,统治者事实上仍然是以草原思维统治整个帝国。
过去由成吉思汗建立起来的蒙古帝国,因为内部的分裂,逐渐形成了四大汗国,而且走向了各自独立发展的历程。
名义上,元朝的皇帝是蒙古帝国的共主,可实际上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却并不是蒙古帝国了。
而且,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坚守蒙古草原习俗,其汉化不深。元朝蒙古人统治集团内部,仍然是以“大蒙古国”或者“大朝”作为自己的传统国号,直到忽必烈要彻底征服了汉地,因此才开始建立汉国号“元”朝。
而元朝的国号“元”,则是根据《易经》,以乾卦“大哉乾元”的“元”为国号,《易经》里说:
乾,元亨利贞。······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元亨利贞”引喻为四德或四季,而“元”,为“元亨利贞”四德之首,元也是大的意思,正也正符合了汉人的文化和蒙古人的实际,成为了一个绝好的国号。
“明王出世”的“光明世界”明朝,立国277年,传16帝。
明朝的国号“明”,其实和元朝末年的白莲教有关。
当时,白莲教在元朝大规模发展,”弥勒净土“思想进入白莲教后,面对蒙古统治者压迫,面对乱世,反抗者们流传”弥陀出世“和”弥勒下生“的思想。
反元势力的领袖韩山童和刘福通,秘密组织反元起义,并且依托白莲教提出口号:
天下乱,弥勒佛下生,明王出。
所谓明王,就是带人向往光明世界的“弥勒”托生之主,韩山童以明王自称,韩山童死后儿子韩林儿称为小明王。并且,天下反元势力,大多以小明王为首,后来崛起的朱元璋,就是其中一支。
朱元璋灭元之后,以明为国号,也意寓着天下进入了光明世界。
最后一个少数民族统一封建王朝,弃金为“清”清朝,从努尔哈赤建立政权算起,到溥仪退位,立国296年,传12帝。
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其国号是“金”,这也是延续了女真人之前的国号传统。
到了清太宗皇太极的时候,后金政权迅速崛起,并且开始和原来的旧主明朝分庭抗礼,并且开始有了一统天下的野心。
此时汉人其实对“金”是完全无好感的,作为女真人后裔的满洲人,要是打着“金”的旗号南下中原,必定招来汉人的强烈反击,想想金人干下的“靖康“之耻辱,汉人是无法接受的。
于是,皇太极改国号“金”为“清”,反正对于满洲人来说,两者音差不多,使用之后更是好处多多。
最重要的是,按照当时的国运五行之说,明朝从火德,清朝的“清”带水,配水德,以水灭火,正好可以克明朝。
综述王朝的国号,其渊源出处,其实主要还是归纳于几点,一是族源,二是地名,三是爵位,四是宗教、郡望等传统,五是五行之说,凡此种种,不再赘述。
有什么好玩的战棋游戏?
战棋游戏是我这个70后手残大叔的最爱。
记得95年的时候,大叔的家不远处开了一家网吧。说是网吧其实名不副实,根本就没法上网,只是几台可以玩单机游戏的电脑而已。
游戏也不多只有十几个,但说出来都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比如《命令与征服》一代,当时我们都管它叫沙丘3,《仙剑奇侠传》一代,《轩辕剑2》,《三国志4》,《笑傲江湖》,《文明1》等等。
这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不是那些国外的大作,反倒是《笑傲江湖》这款如今在网上都找不到的武侠游戏,其类型应当为动作RPG,我当初看到莫大先生在过场动画中出场时完全被震撼到了。
费彬在那里口胡了半天“莫大先生,贵派刘正风勾结魔教妖人,你说该如何处置?”莫大先生装逼的回了句“该杀”,紧接着使出那逼格奇高的“百变千幻衡山云雾十三式”唰唰唰的就把费彬干掉了,拉着二胡扬长而去,酷炫到没朋友。
看别人玩了这游戏之后,我第一时间把《笑傲江湖》的小说借来完整看了一遍。
电脑上还安装了几个台湾天堂鸟出品的奇怪的游戏,什么麻雀馆之类的,一堆像素堆成的马赛克小姐姐,几声原始声卡合成的呻吟,让青春期的我看得兽血沸腾,咳咳。玩游戏的老司机居然还敢把声音开大,一脸淡然,脸皮极厚,我自愧不如。
而大叔我第一次拿零花钱坐在机器前开始玩游戏,鬼使神差的对着屏幕打出了fd2的命令(当时的windows95刚出,很多游戏还不支持,所以网吧的机子都还是dos系统)。
这就是我这辈子玩的第一个PC战棋游戏,《炎龙骑士团2》。
这游戏即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也是一款制作精良,画面优美,要素丰富的大作。推荐各位下个安卓上的dos模拟器,自行在手机体验一下。
可以说战棋游戏的一切吸引人的要素都能在这款游戏中体会到,升级,凹点,装备,转职,隐藏职业,隐藏宝物,隐藏商店,隐藏关卡等等应有尽有。
而在当时并不能上网查攻略的情况下,这游戏的难度是相当高的,可想而知我当年玩得多么抓狂。一直到去年我开始怀旧重玩时,网上查攻略才知道前两关就可以拼命磨几个主角等级,后面都是砍瓜切菜。
前两关还好说,每回合存一次档慢慢也就磨过去了。从第三关开始为了救下那个NPC铁诺,我整整一个下午就耗在这一关了。好在当时凭着游戏的精美画面,我吸引了不少人围观,也有两个网吧顾客开始尝试这款游戏,几个人群策群力出主意终于是过了关。
我那时已经上了高二,学业开始紧张起来,我又是住校生,每周只有一天休息时间可以去网吧玩玩游戏。为了进度不被其他的顾客覆盖掉,我还不得不买了一张软盘用来存储。
好处就是经过我在网吧的安利,有几个常客开始玩这款游戏并很快成了老司机。每周末去玩的时候都能得到指点,少走了不少弯路。最神奇的是某个老司机居然找到渠道买到了一本台湾出的攻略书,要知道那时候大陆对台湾的封锁还是比较严重的。
没有刻意去练级的话,游戏越玩到后面越艰难。好在我的几个主角升级够快,那时也不知道佩戴特殊道具能转职特殊职业,几个主角都转成了大众职业,靠着几个高等级主角带着一群歪瓜裂枣的队友,陆陆续续玩了半年左右,终于打通了27关看到了结局画面。正当我激动不已时,旁观的一位说了一句话把我打懵了。
“咦你怎么没打出隐藏关就结束了?”
我那个悲愤啊,半年辛苦居然只打出了bad ending。这时前几关的进度已经被覆盖了,要想打出隐藏关得从头开始,要不是网吧老板拦着,我差点把键盘给砸了。
那时面临高二期末考试和高中会考的我,无奈只有放弃了重玩的冲动。一直到2017年我才有闲暇在手机上看到了真结局,弥补了当年的遗憾。
另一个大叔玩得久的战棋游戏是当时超级任天堂主机上的第四次超级机器人大战,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有空我会继续写出来的。
想看到更多的经典老游戏介绍?请关注70后老玩家,乐于与你分享当年的趣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