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 小说,水浒传金瓶梅就是一本抹黑武大郎和潘金莲的真实形象的小说?
潘金莲作为一个出身卑微的弱女子,命运对其极为不公正,她追求美好生活,没有可以被指责道理,是正能量。武大郎文不能识丁,武不能拉弓,他应该安于现状,不可有非份之想。然而作者安排送个漂亮老婆给他,他应该想到,无德无能而拥有宝物,是极其危险的。就像清朝,无德无能而地大物博,八国联军来抢夺,那是一定的事。一个国家如果不修德,不备战,只顾发展经济,被侵略同样也是一定的事。武大郎应该时刻准备着放手潘金莲去奔向更好的前途。
道理如此,为何这两本书的作者都在指责潘金莲呢?自程朱理学起,中国文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精英分子全体走向反动,为了所谓的守节,对抗皇权也就是对抗中国的大一统,无视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平民。他们嘴里喊着爱国,大多数却干着汉奸的勾当,嘴里喊着孝道,却无视自己母亲畸形的小脚。嘴里喊着仁义,却无情的加收佃户租子。他们宁愿把万贯家财送给满狗了,也不愿捐给崇祯皇帝去抗清,他们宁愿被李自成煮了,也不愿扛枪上战场。他们造成了汉人的两次被灭国。
这些人才是真正应该被指责和诅咒的人,而不是潘金莲。
小说金瓶梅里说的双陆是什么游戏?
丨· 何为“双陆”?
“双陆”即“双六”,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博戏”棋具,类似飞行棋。“双陆”是一款非常火爆的“才子型”游戏,备受文人雅士、风流子弟所喜爱。“双陆”在中国历史上曾风靡全国、久盛不衰。虽然“双陆”已失传,但在很多文学作品和历史典籍中,均有“双陆”的记载。七十年代初,辽宁省法库县叶茂台村7号辽墓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漆木双陆棋具,由棋盘、棋子、骰子及掷骰子的器具组成。现藏于辽宁博物馆。
图:法库县叶茂台村七号辽墓双陆棋具
该双陆棋具棋盘为长方形,长52.8厘米、宽25.4厘米,两长边分别雕有1个半月形窠,左右各有6个圆坑;棋子木质锥形,尖顶平底,中间束腰,高4.6厘米、底径2.5厘米,白、黑子各15枚;骰子2枚,骨质(象牙);掷骰子的器具为木胎黑漆盆,高10厘米、口径44.5厘米、底径34厘米。这与宋末元初陈元散在《事林广记》中所附的所记载的棋盘图形一模一样。
图:《事林广记》双陆棋盘图
丨· “双陆”怎么玩?
“双陆”的玩法大致为:固定棋子摆法,将己方所有棋子越过对方,再移离棋盘。棋子的移动以掷骰子的点数决定,游戏中可能被对方攻击或阻挡,率先把所有棋子移离棋盘的玩者获胜。游戏有很大的运气成分,但策略仍然十分重要。每次掷骰子,玩者都要从多种选择中选出最佳的走法。正因为玩“双陆”运气和策略一半一半,所以适合用于赌博。因为其用材考究,玩法优雅,而备受文人才子、风流雅士青睐。
丨· “双陆”的起源
关于“双陆”的起源,说法不一。北宋初年晏殊在《类要》中说:“双陆”起源于印度,三国初年传入中国。南宋洪遵在《谱双》序中说:“双陆”始于印度,盛行于隋、唐。也有人认为,“双陆”由“六博”(中国最古老的赌博游戏)演化而来。不管何种起源,“双陆”在中国历史上,的确曾是火得不要不要的赌博游戏。
图:唐代周防《内人双陆图》
丨· 火爆得一塌糊涂
“双陆”流行于曹魏,盛于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无论是皇宫贵族、文人墨士,还是平民百姓,不分男女老少,都喜欢玩“双陆”。武则天、唐明宗便是“双陆迷”;辽国兴宗皇帝耶律宗真与人“打双陆”,曾输掉好几座城池;诗人柳贯、曲家周德清、戏剧家关汉卿等,均有咏颂“双陆”的佳作传世。
图:明宣德 掐丝珐琅狮纹双陆棋盘
明代,“双陆”已成为时代潮流和时髦的标志,无论是闺阁千金,还是名姬冶妓,打得一手好“双陆”,便可吸粉无数。《金瓶梅》中多处写到“打双陆”:西门庆与应伯爵赏灯吃饭前“打双陆”、潘金莲与孟玉楼在李瓶儿屋中“打双陆”……书中但凡描写某人多才多艺,必定会说他“会打一手好双陆”。如:西门庆“双陆、象棋、抹牌、道字,无不通晓”;孟玉楼“针指女工,双陆棋子,不消说”。
丨· “双陆”失传
清初,“双陆”已呈衰势。在清初李渔《风筝误》等小说、剧本中尚有提及。但在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红楼梦》中,虽写了大量游戏,其80回“脂本”中却不见“双陆”踪影,可见此时“双陆”已彻底不再流行。有两种说法,一说清朝“双陆”赌博成风,乾隆下令封杀之;二说由于象棋的盛行,“双陆”不再时兴。总之,“双陆”这一在中国古代风行了1000多年的赌博游戏,最终失传。
图:辽宋契丹双陆棋
丨· 或许没有失传?
正因为火爆,所以在辽宋时期,“双陆”已有南北之分。南“双陆”流行于广东番禺一带,称“番禺双陆”;北“双陆”流行于辽金,分为“平双陆”、“三梁双陆”、“七梁双陆”、“打间双陆”、“回回双陆”等。今天港澳地区的“百家乐”可能就是“南双陆”延续演变来,当然,这仅仅只是推测。
「文/静水笑沧笙;图/来自网络,侵则删」
你知道小说金瓶梅的文学价值是什么吗?
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引领小黄文开端的小说《金瓶梅》,长久以来,被大大低估了。很多人只把它看做一本淫书,这种理解非常狭窄。色情只是外衣,金钱和欲望才是它最重要的主题。它真正写的:是欲望背后的人情世故、人性善恶、人伦关系。每个人 18 岁以后都该读一读《金瓶梅》,它是最好的关于“人该如何面对自己欲望”的教材。
用粗俗颠覆“价值”的虚伪,《金瓶梅》值得阅读的价值《金瓶梅》成书于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社会世情小说。《金瓶梅》的书名,取材于书中的三位女主角,“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表面上是写她们与西门庆之间的情感纠葛,实际上,是通过女主角们悲惨的命运,西门家族的兴盛和衰落,展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心险恶。
它借小说《水浒传》中描写西门庆与潘金莲的故事,把故事引申开来,写的完全是市井平民生活,详细刻画了官僚、恶霸、富商三位一体的封建恶势力代表西门庆由发迹到暴亡的罪恶生活历程,明写宋代,实为作者所处的明朝“当代史”,深刻揭露了明代后期黑暗腐朽的政治和社会现实。
翻开这部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书,你将读到明代的《清明上河图》。书中近700个人物,五湖四海、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有食物200多种,茶19种,饮茶的场面234次,酒24种,饮酒的场景247次,精妙细节让人拍案叫绝;举凡官场、商场、欢场,谄媚术、厚黑术、房中术,无所不包。由于它对明代生活描写的细致,这部书在今天还成为重要史料,被称为明代的百科全书。你将了解千百年未变的世道人心,了解真实的中国社会。
《金瓶梅》开启了古代世情小说的模式,以家族为中心,不仅写出了其中一个个人的荣枯,更写出了女性群像的命运。它没有着重渲染红颜祸国殃民,亦没有赞扬三从四德的伦理纲常,而是通过描写一个个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展现生活在深渊当中的女子的爱恨悲欢。
《金瓶梅》值得阅读价值所在的几个方面:
1.《金瓶梅》是认可度极高,且不可超越的文学巨著。即便没有完全通读过,你起码该了解它的精髓。
毛泽东 7 年间 5 次推荐《金瓶梅》,多次要求高干必读此书;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金瓶梅》为“世情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作者之于世情,盖诚极洞达,凡所形容,或条畅,或曲折,或刻露而尽相,或幽伏而含讥,或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变幻之情,随在显见,同时说部,无以上之。”冯唐说《金瓶梅》写尽市井人情,建议中小企业主管精读。
2.西门庆白手起家,成为山东首富。跟如今很像。当时的明朝是个人人皆商,全民以挣钱为首要目的的时代。西门庆很会赚钱,他倡导钱生钱,让钱流动起来,不能囤着。在当时,这个想法很超前。
西门庆说:只有多花钱才能多挣钱。作为一个十六世纪中国社会的商人,他有着现代的金钱观。
3.《金瓶梅》是一部“世情小说”。鲁迅点评《金瓶梅》:“作者之于世情,盖诚极洞达。同时说部,无以上之”。鲁迅的这段话是说,《金瓶梅》这个小说,作者对于世事人情,真是门儿清,别的书比不了。金钱和欲望是它最重要的主题。你会发现书中人的薄情、寡义、虚伪、功利性,在今天社会多有投影。面对膨胀的欲望,它也给出了明确的精神出路。
4.西门庆拥有 22 个女人,其中 12 个出身名门。
而西门庆和潘金莲,都是在欲望面前非常直白的人。他们最大的人格特点是:面对欲望,不虚伪,不伪装。
看作者笔下西门庆的男女关系、感情经历,了解明朝两性相处之道。
5. 16 世纪,西方文艺复兴,中国发生巨大思想转折,程朱理学被阳明心学取代。与此同时,《金瓶梅》诞生。
《金瓶梅》里的世相与当时的思想大转折相互印证,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欲望社会出现的必然性。所以有人说,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
《金瓶梅》的文学价值如何事实上,在共计100回,100多万字的作品中,其实《金瓶梅》中床底之事的篇幅非常小,色情文字仅有区区几千个字,大概百分之一都不到,应该是作者用来吸引阅读的手段,犹如今天的标题党、图片党、封面党。然而作者却没想到,这点投机取巧的小手段虽然让作品名满天下,但同时又让它长期被禁难以面世——真不知兰陵笑笑生该哭还是该笑!仅仅因为这几千字而否定了金瓶梅的文学价值,不能不说太冤枉。
1.将世俗生活、人性的诡谲写到淋漓尽致
《金瓶梅》全书色情描写共有105处。但是,这绝不是它的重点。作为极有可能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以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是贴着人、贴着人的生活在写,将世俗生活、人性的诡谲写到淋漓尽致。
《金瓶梅》,大概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作者已不可考,但书中署名作者为兰陵笑笑生,但笑笑生为何许人也,也无从所知。这本书书名三个字代表的书中的三个主角:金即潘金莲,瓶为李瓶儿,梅是庞春梅,三个人物名字中各取一字构成了本书的名字《金瓶梅》,这也是作者的独特用心。
《金瓶梅》一书的题材取自《水浒传》中关于武松斗杀西门庆的内容。西门庆是本书的一个重要人物,西门庆本是一个破落财主,以经营药铺为生,但由于此人善于巴结逢迎,敛得不少钱财。更是依靠武力,强取豪夺,无恶不作。同时西门庆还是一个荒淫好色之徒,霸占民女,谋杀姘妇的丈夫武大郎,坏事做尽,最终因为纵欲过度,牡丹花下死,在床上暴毙而亡。
正是通过对西门庆这一个恶霸、富商这一突破口,作者描述了官僚,恶霸,富商三位一体的罪恶生活的描述,对人物“丑态”刻画,深刻揭露了“丑态毕露”的成人世界。
《金瓶梅》堪称是中国第一部以口语化、俚俗化的文字来描绘普通人喜怒哀乐的长篇现实主义小说,具有开创性。
在它之前的中国传统文学作品,无论是官方所修二十四史,还是民间野史、笔记、戏曲等,基本上都是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主角的,语言载体也多半是书面文言或者半文半白,与普罗大众日常所用口语存在一定的隔阂。
大众百姓、日常生活、家长里短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是长期被忽视、不存在的;乃至有个说法:一部中国史,就是帝王将相史;民间到底是什么状态、过着怎样的生活,是空白缺失的。
《金瓶梅》犹如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添补了这个历史空白,开创了直接取材于现实日常生活进行创作的先例。
《金瓶梅》全文开篇即说:“话说宋徽宗皇帝政和年间”,看似写的是北宋的故事,而作者实则借古讽今,暗讽明代社会的黑暗和丑恶。
《金瓶梅》全书100回,涉及到200多个人物,而其中的潘金莲、西门庆、陈经济、吴月娘都是作者所刻画的最具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在书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方言、歇后语、谚语、词曲,读来生趣盎然,尽是世俗气息而又让人对世事炎凉、人情冷暖心生慨叹。书中谚语、方言运用的恰到好处,非常的精妙,不仅富含杂学知识,更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匠心,构思的巧妙。
2.被称为《红楼梦》之母
作为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一书,据学者说,作者就很大程度上受了《金瓶梅》的影响。因为红楼梦里总能看到金瓶梅的影子。不同的是,《金瓶梅》勾画的是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而《红楼梦》则描写了贵族家庭的日常。可以说,《金瓶梅》为现代人打开了一扇时空之门,去了解宋朝乃至明朝的百姓生活,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当代很多学者,包括研究《红楼梦》的红学家都给予《金瓶梅》很高的评价。当代红学研究家刘心武就直言《金瓶梅》应是每位文人一生必读之书,作为我们本土的一部文学经典,应该获得更多的尊重。言外之意,《金瓶梅》是一本文学价值被低估的书。
所以,流言蜚语中的《金瓶梅》,太多人的人并没有真正理解它的价值所在,世人只知其污,而不明其意。或许东吴弄珠客在《金瓶梅序》中的一句话最值得深省:“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这就是读《金瓶梅》,四种人有四种不同的感受,可见菩萨、君子、小人、禽兽四种人品。
3.《金瓶梅》在文字运用上是一流的
王国维极力推崇《金瓶梅》,轻视《三国演义》,他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衡量这两部书的。他认为《三国演义》在文字上不够“文学”,文字或许是衡量文章高低的一个最直接标准。从文字的角度讲,没有一部文学作品可及《金瓶梅》。《金瓶梅》人称“史迁之妙”,无论在笔法还是在文字上,都可以与司马迁相比,但就文字而言,人们会更喜欢《金瓶梅》。
《金瓶梅》的作者驾驭文字雄伟自信,具有惊人的魅力。中国书汗牛充栋,自古玩弄汉语言文字的高人多不胜数,佳篇辈出,从阅读经验你便会发现,无论汉代的班马还是唐宋八大家,皆不及。《金瓶梅》的文字达到了极至,或者极顶,其雄伟自信的气魄,便是最好的证实。
例如《金瓶梅》中写蔡京过生日、写西门庆加官生子,等等,文字功夫震撼人心。如此雄伟潇洒地驾驭文字,除《金瓶梅》作者外,很少有。有一个最好的参照:《水浒传》也是名著,被金圣叹列为六才子书。“水浒”故事早有流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集体创作,如果没有施耐庵的笔力,成不了名著。但通过比较,两书文字上的功夫,几乎有着霄壤之别。先有施耐庵笔下的武松打虎,后有《金瓶梅》作者笔下(词话本第一回)的武松打虎。本来,施耐庵笔下的武松打虎就够精彩的了,没想到《金瓶梅》作者笔下的武松打虎更精彩。两者一比较,前者简直就是被后者修改的“学生作文”,比如“说时迟,那时快”之类的文字,可以出现在施耐庵笔下,绝不会出现在《金瓶梅》作者笔下。两者一比较,施耐庵来本很精彩的文字,便显得拉杂蹩脚了,因为后者的文字太精彩了,让施耐庵的文字黯淡了。
现在,《金瓶梅》的价值已被广泛认可,无论《美国大百科全书》也好,前《苏联百科词典》也好,《法国大百科全书》也好,都说《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文学评论家们认为《金瓶梅》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历史学家们则认为《金瓶梅》是研究明代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
一点想法或感慨有些人担心读了《金瓶梅》会变得堕落、邪恶的人或许真的是多虑了。现实生活本身能给我们的教导,实在远比书本多太多了。过去那些有名的大奸大恶,哪一个不是读圣贤书出身的呢?因此,让人变坏的绝对不是像《金瓶梅》这么一本坚持真实、颠覆虚伪的书。就像蒋勋在《孤独六讲》里提到的:对人性的无知才是使人变坏的肇因,因为他不懂得悲悯。
阅读《金瓶梅》与其说让我们看到世间的丑恶,还不如说让我们明白了人在面对欲望时的贪婪与软弱。似乎唯有明白了这些--而不是更多的道德教训,我们才有可能稍稍远离对人性的无知,懂得一点点的悲悯。
至于期待《金瓶梅》提供特别感官刺激的读者,在这么一个声色犬马充斥的时代里,恐怕是要失望了。《金瓶梅》读到最后其实是个深沉的悲剧--作者显然不认同笔下这些人物的欲望追逐会是生命的终极出路。但在撕开了价值的假面具,又否定了世俗欲望之后,人将何去何从?《金瓶梅》显然是没有告诉我们答案。我们甚至可以说《金瓶梅》是一本愈读愈虚无、苍凉的一本书。但每每读着作者在冷静凝练的淡写白描中,透露出来对于贫穷、卑劣、贪婪、无知、受苦、找不到出路的人的悲怜与同情,总是让我为之屏气凝神。
那构成了我的阅读经验中很珍贵的时刻。我记得曾有一次读着《金瓶梅》的片段,脑海忽然闪过王国维的词句:“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才想着,就发现视线已经被自己的泪水模糊了。
在这里,所有人都在阴暗中寻求欢乐,在欢乐中走向死亡。这世界之所以值得留念,不是因为它有那些卑鄙、罪恶和不幸,而是在这种种之外,还有很多更美好的东西。因为生命有很多的阴暗,所以我们对美好更加珍惜。
水许传巜金瓶梅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哪两种类型?
水浒传是话本小说,金瓶梅是世情小说。
金瓶梅这本书到底是文学作品?
在我看来,《金瓶梅》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不仅在批判现实与人性方面,超过了四大名著,艺术性也不输于四大名著。
《金瓶梅》与《水浒传》犹如两个平行宇宙:在《水浒传》中,潘金莲与西门庆谋害武大郎后,被武松痛快淋漓地复仇杀死,而在《金瓶梅》中,走向偏移:武松误杀了别人,落入官府,西门庆、潘金莲、王婆均躲过了武松的复仇之刃!西门庆与潘金莲度过了幸福快活(没羞没臊)的生活六七年后,两个平行宇宙终于重合了,虽然也难免一些偏差:武松重返故乡,痛杀了潘金莲与王婆,而西门庆则因溺于声色之中而先于她俩病故了。
的确,说《金瓶梅》是一部色情小说的观点,很难反驳。
据说,有删节版的《金瓶梅》,我很好奇那会是怎样的,因为我觉得那是无法删节的。
《金瓶梅》的主题就是情色啊!或者说,它是通过情色的视角反映和批判社会、刻画人性,如果删掉,那等于抽去了基础。比方说,陆文夫有篇小说《美食家》,试想:如果把里面的美食内容删掉,还能成立吗?或者读来该是多么的味同嚼蜡!
而且,有些描写就是情节本身的推进,比如,西门庆之死。我们都知道,潘金莲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甚至可以说是作为凶手给了西门庆致命的一击。之前还有一层层的铺垫,比如说,与情人王六儿的最后一次共枕可以看做是开启了西门庆的死亡之门。在这些情节推进中,情色是主角,怎么删节。
与李渔的《肉蒲团》不同,《金瓶梅》不是简单的做善恶有报、因果轮回的说教,而是由情色入手,对社会的腐败、奢靡以及人性的善恶进行了不动声色而又极其深刻的批判与刻画,亦即,它并没有停留于情色,这是它的高超之处。
《金瓶梅》的文学艺术,最打动我的有两点:
一个是结构,即情节安排上极为缜密。恰如书名所示:由潘金莲的红杏出墙开始,到李瓶儿的令人唏嘘的命运,再到春梅一跃入龙门完成逆袭等等,中间间杂宋惠莲、王六儿等人具有反差意义的人物命运;男性人物,则从西门庆辐射到各类官场要员、寄生虫般依附存在的应伯爵等人,以及那些下人、小厮等等,均被极具艺术匠心地有序安排并层层刻画;
再一个是叙述语言。虽然几乎每一回也有几句古典小说惯有的说教式总结,但在我看来那更像是一本正经的调侃,或者更像是反讽。因为它的叙述语言总体而言是冷峻而节制的,有些像自然主义排除了主观感情的介入,只用文学形象说话。
比如,宋惠莲先得西门庆的宠爱再失宠丢了性命;王六儿以高超的情商和手段拢住西门庆,西门庆死后,她又比丈夫韩道国更加果断地席卷财物;应伯爵在西门庆生前依附着如鱼得水,死后转投另外高枝并立刻开始挖西门庆的所遗妇人,同样如鱼得水……都是不加褒贬,严格遵从人物的不同个性发展,叙述语言因冷峻、克制而愈显张力。
再次与四大名著比较:《红楼梦》展示的是上流社会的生活,《三国演义》讲的是历史人物,《水浒传》是草莽英雄,《西游记》则是神仙世界,没有一部是说普通人生活的。而《金瓶梅》恰可弥补,它讲的就是我们的市井生活!从这一点来说,加上它的高超艺术成就,《金瓶梅》就该加入四大名著,使之成为五大名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