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战神埋骨之地在哪,三国演义中关羽为什么失了荆州?
关羽失荆州,不是大意,也不是思虑不足。而是在现实约束下,一场无可挽回的悲剧。
按照惯例,先对事件做一个回顾: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入川,留下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守荆州。两年后,因战事吃紧,刘备召诸葛亮、张飞等入川,但依然把关羽留在荆州。
在此后的几年中,和东吴扯皮,就成了关羽的主要工作。荆州的归属,是历史一大悬案。根据现有史料记载,刘备跟孙权借的只有南郡一地;但孙权一方,却一口咬死,说借的是荆州。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刘备终于得到益州。孙权马上便来跟刘备讨要荆州。刘备答复孙权,说等我取了凉州,到时就归还。我们如今已经无法得知双方“借荆州”时的具体约定是怎样的,比如说所借何地、何时归还、附加条件,等等。但是你一看刘备的这副嘴脸,就知道这是一正宗老赖,根本就没打算过还人家。
孙权听完,当然心里冒火,我和你好言好语的说你不听,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咩!直接就令吕蒙带兵来取。
关羽根本没想到孙权会一言不合就踢桌子,应对预案明显不足,被吕蒙轻易义袭取了大片地方。双方顷刻间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历史上有名的“单刀会”,就发生于此时。
双方开战以后,前线的最高决策者——关羽和鲁肃,进行了一次充满硝烟味的会谈。
当然,关羽并不像戏曲和演义里描写的那么深入虎穴、大义凛然。根据吴国的史料记载,双方于边界相会,鲁肃责关羽以大义,关羽无言以对。
小弟受了欺负,大哥自然要来撑腰。双方开战后,刘备亲自带了五万士卒,从成都顺江而下,前来争夺荆州。但无奈时局变动,此时曹操正好收降了张鲁,有进军川中之意。形势比人强,刘备无法两面作战,只好在东线收缩阵地,和孙权媾和。
最后,孙刘双方协定:以湘水为界,以东属孙权,以西属刘备。
这次事件,对孙刘双方的伤害其实相当的大。从结果上看,自然是孙权占了便宜,夺了刘备在荆州的一半土地。但真正的问题其实在于,孙刘联盟之间摇摇欲坠的信任,就此完全坍塌,连最后的一块遮羞布也被撕掉了。
两年以后,鲁肃去世,东吴内部最大的联盟支持者不复存在。鹰派的吕蒙替换了鸽派的鲁肃,双方的关系更是每况愈下。能做到的,仅仅是维持表面上的和平。
面对东吴,关羽更加戒备,丝毫不敢掉以轻心。但同时,关羽也不是只盯着东吴。在防备着吕蒙的情况下,关羽也一直关注着北方的动静,而且私下里应该还有不少手段。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时候,机会终于来了。
这一年,刘备争夺汉中,曹操势力范围内的南阳等地发生叛乱,叛军积极联系关羽。借此机会,关羽挥师北上,直取襄阳。
关羽此行极为顺利。趁着汉水暴涨,关羽大败于禁所部,进而将曹仁围在了樊城。据史书记载,关羽此战,“威震华夏”。而曹仁,则随时都可能会人如其名,“不成功便成仁”。
这时候,曹操在哪里呢?
他在洛阳。但是,以当时的形势,他根本就无法去救曹仁。因为他还有比救曹仁更重要的问题得讨论:是否要迁都以躲避关羽的攻击。
当时的形势大致如图
战局到此,一切对关羽来说,都十分顺利。然而,就在成功唾手可得之际,东吴却于背后偷袭关羽。
事态从此急转直下。
孙刘双方自从闹僵以后,一直互相防备。关羽北上之时,专门抽出兵力屯于江陵一带,就是为了防备东吴。二爷这么做,可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事实上,吕蒙就是一直在打荆州的主意。
只不过,这一次,关羽真的着了吕蒙的道。这么多年来,吕蒙始终等不到的机会,随着关羽出征,竟意外的降临了。
关羽留兵于江陵,
防的是吕蒙的豪夺。
但偏偏,
吕蒙的定计却是巧取。
吕蒙写信给孙权,说自己要回建业养病。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说法。这封信,实际上是写给关羽看的。孙权在接到信后,同意了吕蒙的请求,将吕蒙接回建业,然后派陆逊代替吕蒙的职务。
陆逊是个什么人?
陆逊成名,还要等到几年以后的猇亭之战。此时的陆逊,还只是默默无名之辈,年近四十,却从来没有过在前线领兵的记录,
当时的江东一带,远不像如今这般繁华,还属于未开化之地。当地的原住民,很多甚至还没有脱离刀耕火种的阶段,被东吴集团称之为“山越”。
陆逊之前的主要工作,基本上就是剿灭山越。而且,功劳也不见得有多大。
当然,陆逊还有另一重身份,就是孙策的女婿。
这么一个没有前线工作经历,而且又和孙权沾着亲的人,被派到了荆州前线,你若是关羽,你会怎么考虑这个事?
关羽认为,应该是吕蒙病后,孙权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接手荆州防务重任,所以先派了个自家亲戚来过渡一下。至于为什么是自家亲戚,这个好理解,一定是因为荆州太过重要,所以孙权才会觉得,这种地方一定要是亲信中的亲信才能靠得住。否则,举城叛投是分分钟的事。
想到这里,关羽释然了。此时,陆逊又适时地又来了一封信,对关羽倍加恭维,关羽终于放了心。然后,关羽便抽走了驻扎在江陵一带防备东吴的军队——自然,是抽到襄阳前线去了。
虽然史料记载不详,但关羽的军力,应该不多,大概就在两三万人之间。如此前提下,再分兵把守江陵,前线的确有点捉襟见肘。
因此,在认为东吴暂时不会有太大的威胁以后,关羽把军力紧急抽调往前线,以期能攻克樊城,这种做法完全可以理解。
然而,吕蒙要的,就是关羽这么做。
吕蒙之所以计划巧取,就是因为他找到了关羽的破绽:兵少。
因此,他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方法,让关羽把紧张的兵力抽调到他更需要的地方去,以在荆州形成真空。
他真的找到了这个办法。而关羽,也确如他所料。
后面的故事,每个中国人就几乎都知道了:荆州空虚,东吴偷袭得手。关羽后方失火,无法在前线对曹操专心用兵。最后,败走麦城。
如果你只读过《三国演义》的话,那么会觉得关羽失荆州,是上了吕蒙的当,被吕蒙骗了,因此才导致失败。
诚然,关羽的确是上了吕蒙的当。但是,却又不仅仅是被吕蒙欺骗了那么简单。吕蒙的计谋自有高明之处,但关羽也有必然会被骗的缘由。
通过分析关羽失败的整个过程,你会发现,关羽自身的约束条件,是他上当受骗的必要条件:
如果关羽不是在襄阳用兵,而是与曹仁相安无事的话,那么,他断然不至于被吕蒙欺骗。
又或者,如果南阳叛乱不是事起突然,而是能给关羽一些时日准备。那么,关羽应该能征召到兵士进行两面防御。如此,也不会给吕蒙可乘之机。
但现实却没有这些可能。约束条件太多,且在短时间内猝然发生;关羽手里筹码又太少,没有办法从容应对,妥善解决,因此才让吕蒙偷袭成功。
任何人在决策时,都是面临约束条件的。决策过程,只不过是多种条件权衡取舍的结果。
吕蒙所做的,就是让关羽认为东吴的威胁暂时不存在了。然后,关羽基于此重新配置了兵力部署。
吕蒙不可能做到让关羽完全听自己的,也无需做到这一点。但他只要能做到了解关羽兵少的约束条件,然后进行示弱,让关羽误以为东吴的威胁不再存在,那么,关羽自然就会像吕蒙预想中的行事。按照经济学的说法,这就叫改变相对价格。
核心一共只有四个字:转移重点。
“骗术”的要义也就在于此:你能骗我,并不是因为我的智商不如你,而是我掉进了你设好的那个局。而设局的方法,就是改变约束条件,转移我所关注的重点,让我自己去选择你设定好的那条路。
当吕蒙抓住了关羽“兵少”这个无法解决的约束条件,那么关羽的失败,就只会是一场不可挽回的悲剧。
最后要做一个补充:关羽失败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自己的处事风格。
关羽对待平民出身的士卒很友好,但对士大夫却是臭脸一副。
关羽出征时,南郡太守是糜芳。此人能力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他的确是因为备受刘备信任才获任此职的。
糜芳与兄长糜竺,从徐州起便跟随刘备四处奔波,并且曾经拒绝过曹操的举荐。此外,糜芳与刘备还有姻亲关系,其妹妹(或者姐姐)嫁与刘备,即糜夫人。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在吕蒙兵临城下的时候,选择了投降。当时,糜芳在南郡如果有所抵抗,同时给身在前线的关羽及时报信,那么,关羽应该都不会败得如此之惨。
为什么会这样?
据史料记载,糜芳这样做,完全是因为关羽对他的态度。
糜芳一直觉得,关羽看不起他。后来关羽出征,糜芳负责调运粮草,又未能让关羽满意。关羽甚至放出狠话:回来再收拾你!
这话到底只是说说,还是会真的照做?我们不得而知。但关键在于,当事人糜芳觉得,关羽是当真的。因此,他顺势投降了东吴。
在东吴,糜芳的日子过得并不好,经常就被东吴旧臣当众数落。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此时就算是有再大的委屈,也只能忍着。
而糜芳的兄长糜竺,此时还在成都,且极受刘备尊崇,名分地位尚在诸葛亮之上。因为这个弟弟,糜竺羞愧万分,虽然刘备没有追究他,但一年以后,糜竺却因羞愧而死。
分析抓住了重点。换句话说,换成张飞,赵云,甚至是诸葛亮,也是同样的结局。
重点就是关羽兵太少了
朱祁镇为什么能活着离开瓦剌阵营?
朱祁镇绝对不算个好皇帝,但他确实是个充满人格魅力的好人。
明朝皇帝多奇葩,但像朱祁镇这般的倒着实少见,将御驾亲征当成儿戏一般,结果在土木堡之变后,不仅将明初三大营数十万精锐折损一尽,自己还被瓦剌所俘。
作为君王被俘,通常下场不会好,看看宋朝的徽钦二宗就知道,但明英宗是个另类,他在瓦剌不仅没有被怎么苛待,还结交了一大群知己好友。
朱祁镇最终能活着离开瓦剌,既是因为明朝的强势,也是因为朱祁镇自身失去了价值。
明英宗朱祁镇,明宣宗长子,也是宣宗膝下仅有的两个儿子之一,当年其生母孙氏就是凭他取代了胡皇后,成为了宣宗的继任中宫。
宣宗驾崩得早,朱祁镇八岁登基,大事都由其祖母张氏与前朝“三杨”等一众老臣操持着,少年时期的朱祁镇也算无忧无虑,可能也正因如此,养成了他的天真无知。
随着太皇太后崩逝,三杨等重臣或逝或退,逐渐长大的朱祁镇开始亲政。
少年天子初长成,总觉得太平日子没什么意思,更何况自己的父辈祖辈个顶个的有能耐,心里当然跃跃欲试,寻找着实现雄心壮志的机会。
后来的英宗胆大妄为不知轻重,多少也与他的成长经历还有环境有关。
很快,英宗期盼的机会出现了,因为那时愈发强大的瓦剌,对明朝虎视眈眈,而瓦剌也出了个不得了的人物,那就是太师也先,他一直想要成就一番大业。
也先想要攻打明朝,但没什么借口,因此处处挑衅,大规模增加使节团人数,以朝贡为名向明朝索取钱财。
中原王朝施行的是宗藩朝贡之制,中原为尊,藩属为臣,只要你来进贡,我就罩着你,还给你钱,经常都是藩国朝贡的不值钱的土特产,明朝给其数倍乃至十数倍的好处。
正因如此,古代很多小国很喜欢朝贡,三天两头地来,毕竟这羊毛薅得太容易,而这种赔本赚吆喝的传统在现实中,对于明朝的财力造成了很大的折损。
也先正式看准了这一点,所以故意派出了规模惊人的使节团,当成是挑衅的突破口。
按照也先的想法,这次规模的使节团,若明朝按照老规矩,那么瓦剌就能获得大量收益,如果明朝不给钱,那么瓦剌就有了出兵的借口,左右不吃亏。
果然,年轻气盛的朱祁镇盛怒难遏,大规模裁减赏赐,瓦剌借口出兵进攻,由此引战。
在王振的怂恿之下,朱祁镇御驾亲征,他既是气不过,同时也是想以此来证明自己,并非是温室里的花朵,他还是有能力的。
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把朱祁镇的脸抽得很响,由于战略上的失误与邪佞作梗,明朝大军兵败如山倒,土木堡之战,明军败得一塌糊涂难以翻身。
不仅仅是败了,而且作为皇上的朱祁镇,也直接被瓦剌人所俘,成了阶下囚。
此后,到了危急存亡之时的明朝奋起反抗,终于暂时击退了瓦剌,而瓦剌终究人少力弱,无法长时间损耗,但也先又不想轻易放弃。
于是,也先想到了用朱祁镇当做筹码来要挟明朝。
也先开出条件,要求明朝用巨额赎金来赎买明英宗,无奈之下,明朝拿了钱,可也先见计划得逞,继续狮子大开口,根本不放人,还要求更多。
这下明朝不干了,一来的确拿不出钱,之前连钱皇后的嫁妆都拿出来了,二来他们看清了瓦剌人的嘴脸,肉包子打狗毫无效果,必须及时止损。
为了保住社稷,断掉瓦剌人要挟明朝的借口,英宗之母孙太后联合一众臣子,将郕王朱祁钰扶上皇位,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身在漠北的朱祁镇,骤然成为了一颗棋子,他这个太上皇,已经毫无价值。
刚被瓦剌俘获的朱祁镇,因为仍旧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被瓦剌人给留了下来,瓦剌想用他从明朝捞取财富,甚至想用送其回朝的名义攻入大明。
此时的朱祁镇保全性命并不奇怪,因为那时的明朝虽然危险,但还没像当年被攻破汴梁的北宋那般,徽钦二宗可是彻底失去了利用的价值。
然而,朱祁镇被尊为太上皇以后,其实对瓦剌来说,已经是个冷菜了,连鸡肋都不算,因为留着朱祁镇,真的得不到任何的利益。
尤其是土木堡之变以后,瓦剌几次三番攻打明朝,都是接连折损,而明朝方面对瓦剌的态度也很强硬,瓦剌根本无法用朱祁镇再做借口。
朱祁钰登基后,明朝已经换了主人,不过朱祁镇这颗弃子,却反而安全了。
既然如此,瓦剌想想还是把朱祁镇给放回去比较好,打又打不赢,要钱又要不到,朱祁镇这个累赘若继续留在瓦剌出了什么事,反而给了明朝将来北伐的借口。
而就在也先想着怎么把朱祁镇送回去的时候,尴尬的事情出现了,也先倒是很乐意,倒是景泰帝朱祁钰很不高兴,他并不希望朱祁镇回来。
草原上的人性情豪爽,朱祁钰的态度,让瓦剌方面纷纷开始同情朱祁镇,而朱祁镇也是个能耐的人,他作为一个俘虏,却在瓦剌混得风生水起。
终究是曾经的天子,而且明朝也不那么好招惹,尽管是做了瓦剌的阶下囚,但瓦剌方面对朱祁镇还算是比较客气。
于瓦剌而言,朱祁镇既无价值,但他们也没有必须除掉朱祁镇的理由。
说起来也是比较雷人,朱祁镇的人际交往能力确实令人震惊,他在瓦剌,与诸多的瓦剌显贵都成为了朋友,甚至包括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
其实这很正常,朱祁镇作为皇帝,他很不合格,可以说就是个昏君,但从个人方面来说,他并非坏人,甚至是个充满人格魅力的好人。
他与发妻鹣鲽情深,钱皇后为他哭瞎了眼跪瘸了腿,他也对爱妻不离不弃,并废除人殉,对于身边的其他人,他都非常信任,几乎什么人都能成为他的朋友知己。
但可惜他是个皇帝,他所相信的人里邪佞与忠善同存,这就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后果。
在瓦剌,朱祁镇没了价值,这时与他相交的人,自然都不会带着任何利益谋求。
朱祁镇被俘了,但他在草原上活得好好的,他起初能活下来,是因为他还有价值,而后来能活下来,是因为他彻底失去了价值。
在各方的交涉之下,朱祁镇最终被尊奉回明朝,而在他离开的时候,又出现了惊人的场景。
诸多瓦剌贵族目送朱祁镇离开,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亲自护送朱祁镇,而两人分别时,都是依依不舍,感叹今日一别,不知何年才能再次相见。
更震惊的还在后头,朱祁镇夺门之变复位后,伯颜帖木儿已亡故,朱祁镇仍旧顾念,派遣使者带着大量财物送给伯颜帖木儿的妻儿家人,还建立“当街庙”感念也先放其归朝之义。
朱祁镇能活着回到明朝,既是因为明朝当时应对得宜,也与其自身有很大关系。
为什么项羽死也不过乌江?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项羽以破釜沉舟, 名义闻名天下,而刘邦以卑鄙的手段进入咸阳,自己当上了关中王,从此楚汉相争开始了 ,最终以项羽失败告终,很多人会想如果如果项羽过乌江会怎样?拥有这几个毛病永远也赢不了刘邦。
不杀刘邦
当初《鸿门宴》项羽明明可以杀掉刘邦,可是却因为心软放过了刘邦,通过这个我们可以得知项羽舍不得杀刘邦,就算项羽过乌江 再东山再起,在抓到刘邦也是会放过的,然后刘邦好死不如赖活着,刘邦就会继续扩展优势直到把项羽灭了。
地理条件不允许
这次大败使得项羽把家底都赔光了,过吴江能不能赢刘邦?就要想到江东是哪里, 江东就是在我国南部也就是三国时期吴国的一些地区,要知道自秦汉开始,南方就一直不受到发展,就算项羽过了乌江,也只是属于被动状态。
百姓希望和平
当初,8000江东子弟兵,就是为了百姓和平才起义,如今项羽已经惨败,早已经不是一个契约了,所以回到江东父老可能不相信项羽的能力,毕竟前期项羽可是碾压刘邦的。
骄傲自大,看不起身份地位的人
说起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听范增的话 所以才导致四面楚歌,还有就是不中用韩信,单单从破釜沉舟项羽也并非有勇无谋,只是骄傲自大,认为自己才是对的,
这其中就是因为韩信身份低所以才一直不被项羽重用,所以即便像已回到江东也只是螳臂挡车,根本不会统一天下。
为何还能把燕国打得无还手之力?
这个问题仅仅需要解释秦昭王为何不能速亡赵国的原因就够了,真正原因是“削枝固干”分裂了秦国的朝堂,也极大地削弱了秦国的力量,这就影响到了后续秦对赵的一系列战争。
长平之战,可以说是昭王独立执政以来,取得对外军事上的最后一次重大胜利。
但从此之后,昭王与范雎搭的这个班子,先惨败于邯郸战场,又丢失河东全境,再也无所寸进,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邯郸之战、三国联军破秦)
其实,历史对秦昭王的个人功绩过于夸大了。
事实上,在昭王时期,秦国取得了四大战役等等的辉煌胜利,还是来自于秦国朝堂上各个势力的团结一心。
以宣太后、相国魏冉、上将军白起为首的楚系外戚势力,以郿城“孟西白”、夏阳司马氏、频阳王氏为首的本土军功贵族,与昭王三方各自调合利益、一起发力,这才使得秦国在东方战场上攻城略地,打得赵、韩、魏、楚四国毫无还手之力。
直到关东土人范雎的到来,昭王听信了他的“削枝固干”之策,宣太后死,魏冉被逐,昭王大力打击楚系外戚势力,并且开始收权,从此秦国的朝堂就分裂成了三大派并且还互相倾轧 ——“楚系余党”白起、范雎为首的关东系、太尉司马梗为首的本土军功贵族。
(昭王与范雎搭班子)
司马梗为秦国前上将军司马错之子,军方背景也极为雄厚。公元前280年司马错年老归田,司马梗袭其爵,他也为秦国立下了赫赫功劳,后被封为“太尉”,掌国家军事行政权。
四十八年十月,秦复定上党郡。秦分军为二:王龁攻皮牢,拔之;司马梗定太原。——《白起王翦列传》长平之战后秦国又取得了一系列收尾性的胜利,白起在此之上提出了直接灭赵的建议。
个人认为白起的建议是对的,秦国虽然国力大损,但是赵国更惨,如果趁着赵国大败的时机攻入邯郸,那就有取胜的可能。
但是韩、赵两国这个时候也派了苏代入秦来游说范雎。
於是应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正月,皆罢兵。——《白起王翦列传》(将相失和)
“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由于用兵方略的原因,白起与范雎起了间隙。
或许是范雎和昭王可能有私心,他们是想牢牢把握灭赵的主动权,利用灭赵的功劳来为他们“集权”的目的,所以他们拒绝了白起的建议。
“其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九个月之后,昭王又开始攻打邯郸了。
本来就是在他国作战,现在又给了赵国九个月的准备时间,赵国守城,秦国作为攻城的一方就更加艰难了。
所以白起干脆拒绝了昭王的这一次征召,《史记》上给出的理由是“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
从历史上看,秦国的这一场战争确实是打败了,原因是赵国借着九个月的时间,迅速串联东方各国,这才有了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
有人认为如果白起能赶赴邯郸战场,秦国就不会败,但历史不会再重来一次。
昭王迟迟拿不下赵国,其内因还是因为范雎的“削枝”之策在作怪,范雎在秦国国力强大的基础之上,一面强调他的“远交近攻”之策,一面又用“削枝固干”在不断地削弱秦国的根基,他的这两个政策,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所以邯郸战场的失败就不足为奇了。
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白起王翦列传》(白起自杀)
等到昭王五十年,白起一死,秦人“怜之”,愤恨昭王,所以邯郸前线将士也变得士气低落,在赵魏楚三国联军的反击之下,打败仗了。
昭襄王出离的愤怒,认为老秦武人背叛了他,他罢免了国尉司马梗,杀死了为白起鸣冤的司马靳,将郿城“孟西白”和夏阳司马氏的本族子弟、亲信武将赶出了军队。
司马氏、白起有大功于秦,却落到如此的下场,这让老秦人愤怒了,昭王禁锢了白氏和司马氏,大秦本土军功贵族与昭王决裂。
后来,军方站出来撑场面的竟然是齐人蒙骜。
大多数人会认为权力来自于上,认为君王只要一旦坐上那个位置,就可以自动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但是,事实证明权力来自于下,当一个君王没有人再愿意与他合作的时候,也可以宣告他本人的权力重新归零了。
事实上,昭王离开了大部分人的合作与支持,其晚年也是一事无成,还好他有着五十六年王权的威望,使得秦国朝堂分裂而不崩溃。
范雎和关东士卿们也害怕了,昭王终于意识到自己犯下了大错。
(范雎被处死)
睡虎地出土之秦简记录:“五十二年,王稽,张禄(即范雎)死”,在这里准确地交代了范雎被处死的结果。
真是乱上加乱,魏冉、白起、司马氏、范雎这些人杰一一被除掉,“削枝固干”竟然搞成这样的结果。
我们应当怎么去看“削枝固干”之策呢?
假设一个场景,一个团队,大家要分一块饼,如何保证自己才能得到最大的分量呢?
可以看出,在宣太后主政的时代,大家合力把饼越做越大,所以各方势力都能团结在一起,都能分到越来越大的饼;到了昭王主政的时代就变了,昭王不再将饼做大,而是要砍掉别人的分量来分饼,可谓是一意孤行。
(多方合作大秦崛起)
所以一直到了赢异人上位为王,他还在为昭王犯下的错误梳理买单。
庄襄王元年,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於民。——《史记·秦本纪》“大赫罪人,修先王功臣”,就是赦免一些人所谓的罪责,肯定这些人的功绩,来向各方释放善意。
说明了到了庄襄王时代,秦国的朝堂仍然没有稳固下来,昭王发动的“政治风暴”的破坏性仍在延续,秦国根本无法调合整个国家的力量来一致对外、发动战争。
而赵国与秦国的差距也不仅仅是国力上的差距,而是整套国家制度的差距,并且到了秦始皇时代,这位千古一帝以纵横捭阖的手段开始整合秦国的全部力量之后,才开始征伐天下。
由此看出,昭王时代,秦国朝堂的分裂使得国家力量受到了极大的削弱,这就是赵国为何能坚持到40年之后才被秦国所灭亡的原因。
资料来自于《史记·秦本纪》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湘西赶尸是否真的存在?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有着无数神秘的传说。在这片广阔的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的形成与当地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秘密渐渐变得透明。
“湘西赶尸”是一种属于湘西苗族人的传统风俗,在文化上属于“巫文化”。在清朝时,关于“湘西赶尸”的传说就广为流传。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国就产生了“入土为安”的丧葬观念,时至今日,“土葬”依然是最为广泛的丧葬方式。“入土为安”并不只是单纯地将人埋葬在土地里,而是将人带回故乡的土地。这是因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生和死并不是相对的,它们是一个人所经历的不同时期,生只是短暂的,是有尽头的,而死才是永恒的,因此重回家乡,对于中国人来说无比重要。不过古代战乱频发,自然灾害时有发生,那些客死它乡的游子想要落叶归根,是很困难的,但是在湘西一带却有一种特殊的方法能够实现这一愿望,这就是传说中的“湘西赶尸”。这种历史传统与苗族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传说苗族的祖先是蚩尤,他是上古时期的战神,曾率领军队在黄河边与敌人作战,战争结束后牺牲了很多战士,蚩尤作为族长不忍心自己的百姓死在异地他乡,但是如果把这些尸首抬走的话,又过于费力。苦恼之下,他咨询了当时的随军军师,军师让蚩尤在前面手持符节引路,自己在后施法,神奇的是,这些明明已经战死的将士们竟然站了起来,还跟在蚩尤的后面,回到了家乡。这种说法在我们现在看来有些匪夷所思,但是在封建社会,缺乏科学的解释,很多人竞争的信以为然了。作为一个古老的风俗传说,“湘西赶尸”也是近些年来随着盗墓小说等文学作品的盛行才走入人们视野的。在一些影视作品的加工下,人们对于“湘西赶尸”的印象也大多一样,都是尸体排成一排,蹦跳着向前走路,赶尸人在一旁手摇铃铛,一路撒纸钱。在文学作品的丰富下,关于“湘西赶尸”也大致出了一些传说。第一种认为尸体其实是用符咒驱动的,他们认为这种法术属于“茅山术”的一种。在一些道家法书作品中,甚至列出了详细的施法教程,比如说要用一种沅陵出产的朱砂放在死者的脑门上、背心、心窝等七处地方震慑死者的魂魄,再用五色布条缠紧,通过施法念咒,这些尸体就会站起来,跟随法师回到家乡,更有甚者声称在解放前,辰州一带还有专门的店铺来卖这种符咒。另一种解释就比较科学了,这种解释说其实这一切都是人为的,并不存在什么怪力乱神之说,运送尸体的人把尸体绑在两根竹竿上,就像抬送货物一般,竹竿从尸体的腋下穿过,由于这些尸体往往穿着宽大的寿衣,所以从远处来看就像是伸直手前行的僵尸。至于上下蹦跳,则是因为竹子是充满韧性的,在承重时往往会上下晃动,所以看起来就像跳跃一般这种说法的可能性就比较高了。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这种说法也成为了大众认可的一种说法。不过在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电视节目中,有了新的说法,当时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政协委员伍先生声称,自己年轻的时候曾经见过真实的赶尸队伍,尸体并不是电视中演的那样,蹦跳前进,而是垂着手臂,像活人一般向前行走的,并且赶尸队伍也不像电视中演的那样有两个人,而是只有一个人。就这样人们对于这种奇怪风俗的兴趣又一次被激发了起来。孰是孰非,时至今日也没有准确的说法,随着科技的进步,火车、汽车、高铁等交通工具可以走遍大江南北。“湘西赶尸”这种古老的风俗也渐渐失去了自己的用武之地,相应地从事这种行业的赶尸人也渐渐消失了。不过人们对于这种风俗的好奇心,并没有因为这一行业的消失而消弥,很多事物都存在不为人知的方面,有些人出于这样或那样的目的将其神秘化,甚至是妖魔化,但是受过现代教育的我们应该知道,任何东西的存在都有科学依据,我们之所以会相信那些看似神秘的说法,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深入了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