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典籍,道德经类型是什么书?
道德经》属于哲学类书籍。《道德经》从“道”的角度站在哲学的高度揭示了世界万物的产生,这个思想和伏羲氏阴阳八卦揭示世界万物产生不谋而合。
现在手串界几乎都被佛珠垄断?
专属于道教的“文玩”物件有很多,大多源自法器、法具、什物的范畴,需要特定的制作工艺和手法才能成型。
今天,喜欢挖掘新奇、刺激、好玩的神秘传统文化的大愚和大家聊一下专属于道家的“文玩”。
手串题主所说的念珠手串,几乎被佛珠所垄断了,可能是题主所看到文玩产品,大都是在念珠上刻录了佛家经文、咒语,但据我所知,市场上还是有刻录道家法咒的念珠的,比如,有的手串念珠上刻有“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的九字真言,就属于道家的文玩,还有玉石葫芦之类的,当然了,这类的文玩产品只能算是最普通的,淘宝一搜一大堆,而我下面要说的是专属于道家的特别“文玩”。
专属于道家的特别“文玩”物件,大多都源于法器、法具,所以,严格来说,大都需要特定的制作工艺和手法才能成型。
玉葫芦1、章函:指用来存放章表的匣子,也称为“木函”。成书于南宋时期的《灵宝玉鉴》中称,木函是“用柏木或梓[zǐ]木,长一尺二寸,阔四寸,润年加一寸,用法师中指中节为度,不可用胶,函下开函”。
明代《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对木函的制作方式,进行了更详细的描述:“章函用柏木或梓木为之,长一尺二寸,润月加一寸,阔二寸四分。不得用胶漆,只以木丁亚缝为之,如木匣样。木性一直顺上,不得倒使。合成,用香水浇过,恐匠者手足不净。上不写某宫曹及法位名。临时,止以青线三度缠之,其十字结处及两头,并用黄纸用印贴封之。”
根据上述典籍的描述,章函只能用柏木和梓木制作,长度和宽度都有明确的标准,还不能用胶水沾缝以及上漆,木片的纹路还得由上往下走,不能倒着来,做成成品后,上面要用香水淋过,这个香水可不是现在人工合成的化学品,而是由天然花瓣所制作出来的香水,最后用清线绕三圈,再封印。
可见,传统道家章函的制作是非常严谨的,如果能找到一个这样的物件,马上就“盘它”!
2、笏[hù]:又称为“简”、“朝板”、“手板”。这个物品,应该在很多古装剧中常常会见到,就是古代用来书写记事的竹片,大臣们上朝的时候用手拿着,叫“笏”,是“使勿遗忘”的意思,秦汉时期一直道唐朝时规定,官绅阶层和六品以下官员的朝板是用竹制的,所以,也称为“简”。
南北朝《洞真太上太霄琅书》中称:“笏者何也,忽也,勿也。轩辕之世,以竹为之,长二尺四寸,广三寸,厚三分,饬以象骨,加以鱼须,持之於手,插笔於头,君上有命,恐勿有忘,是以书之,使勿漏失,遵奉施行,记之简牍,毕则拭之,有事如先。”
木笏北朝后,道教就有了执笏朝拜的礼节,古代道士行礼时,手持《三皇内文》一轴,执笏行礼,但凡诵经礼忏,朝拜仙真的时候,都要执笏当心。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中称:“凡道士、女冠,欲参经法,皆预备法衣。既告斋传法位讫,即须冠带法服,执简称名位,拜其本师,朝谒太上。”
而到了现代,道教科仪中,依然执笏朝圣的礼节。
“笏”最常见的是木笏、竹笏,也有用玉石做或者象牙做得笏,称为“玉版”。
明代的玉版3、令牌:又称为“雷令”或“五雷牌”。可以用金属或者木制成,造型为长方形,上面雕刻有文字和符箓图案,在道士行仪作法的时候,以令牌召役雷部神将的法器。
根据明代《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中记载,令牌是“取雷击枣木制成,长五寸五分,阔二寸四分,后五分。先择吉日,依式造之,四侧周围刊二十八宿名,以锦囊盛之。”
雷令可见,令牌一般都是用枣木或者其他硬木雕刻而成,在宋代后,雷法盛行,就以雷击枣木作为上佳的制作材料,而且,雷令有一定固定的式样,需要选择一个吉日制造,在令牌的四周,需刻下二十八星宿之名,才算制作成功。
而且,雷令和雷法相辅相成,只有修持雷法,雷令才能有效用,不然只能当作普通的木制文玩物件。
侧面刻二十八宿名4、如意:道教的一种法器根据明代朱权所写的《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介绍,如意是“黄帝所制,战蚩尤之兵器也。后世改为骨朵,天真执之,以辟众魔。”
金明七真《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中介绍,如意“虽非天尊左右急须,亦道士、女冠供养切要,并随时造备,不得阙替。”
可见,如意是道教非常重要的一种法器,而后世道教所用的如意,长度不等,大多用玉雕琢而成,形状大多像灵芝状。
5、法印:是指在道教科仪文检和符书上,加盖刻有仙真名号或灵宝醮坛的各种印鉴。南宋金允中在《上清灵宝大法》中是这么说的:在上古之时,人鬼各安其所,阴阳不杂其伦,因此,道教唯有修真炼本而飞升,无需印篆。到了中古以后,正道日晦,邪伪交驰,上下返覆,因此仙真们想出了一个方法,以救其弊,表章以达其忱,付降印篆以为信志。
道教用印,重在以印检束心身,印心而非印木。
《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中称:“未悟之前,须假木印;既悟之后,惟在心印。故曰:天有印,则三光皎然。人有印,则神室清明。”
道家法印道教中,各个道派皆有自己法印,正一派多用天师印、阳平治都功印、雷纹印等;神霄、清微、净明等派也都有自己的法印,著为定式。
明代的《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卷二十五收有四十多种印篆,品目不同,用法各不相同,如道经师印、道君印、元始符命印、灵宝大法师印,等等。
好了,前面详细介绍了五种具有道教代表性的物件,当然了,可以用来作为“道教文玩”的物件还有很多,如:葫芦、香炉、法铃、木鱼、尘拂、钟鼎、镇钱……等等。
道家尘拂但必须要提醒的是,如果只是用来作平常盘玩的物件,那它只是一件没有任何作用的物件,就和在手串上刻上真言法咒一样,没有任何效果,它只是一个“文创产品”。但如果你是有道教的信仰,就要把道家法器、法具和文玩物件彻底分开,在道教的世界里,法器、法具是需要供奉的,而不是去盘玩、亵渎。声明:图片源自互联网。
明朝有哪些道家书籍?
道家名著有《道德经》、《道家易》、《太一生水》、《文子》、《庄子》、 《列子》、 《六韬》 、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物则有形图》、《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易传》等书。
然而道家典籍浩如烟海,除上述所列主要典籍外,还有众多经典著作,留有华夏文化热爱复兴者去翻看学习。
各《道家典籍注疏》是解释道家经典的权威教参。注,是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是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 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道家思想主要表现在这些注疏中。
玄录讲的什么?
玄录是古代道家典籍,是一部讲述玄学道理的书。它主要探讨了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以及人与自然、道德之间的关系。书中还涉及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思想,以及诸多道家神通修炼的法门。阅读玄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道家的思想体系,掌握一些修炼方法,并了解人与自然、道德之间的关系。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玄录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文化素养。当然,由于玄录的内容较为深奥,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哲学素养才能更好地理解。因此,在阅读之前,建议先打好文化基础,了解一些哲学知识,以便更好地领悟书中的道理。
抱朴子内外篇是讲什么的书?
晋代葛洪编著的一部道教典籍。内外篇共有8卷,内篇20篇论述神仙吐纳符篆勉治之术;外篇50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词旨辨博,饶有名理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