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逐鹿中原传奇,元末明初军队里就已经普遍使用火器作为武器?
这个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清朝末期,清军的火器很普及,几乎没有几个人会用弓箭了。
清朝后期战争中总是吃亏恰恰是因为对火器的过度依赖。清军褪化最严重的根本不是火器,而是弓马骑射的肉搏战能力。
很多人认为清朝不重视火器的发展,手持刀枪剑戟,骑马射箭去对抗西洋人的火器,一败涂地,导致战败。
甚至还有人认为清朝是害怕火器技术发展使满人的骑射优势受到威胁,有意抑制火器的发展,使中国的火器技术逐步落后于西方,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这是以讹传讹的说法。当然,也可能是受影视作品的影响。
但这确实不是事实。
现在就是这种风气,如果不从各方面贬低清朝,就肯定被骂为是满遗。哪怕是毫无根据的胡编乱造,也要政治上保持正确,显得自己很大汉族主义。
这种盲目的狂妄自大倒是很符合晚清精神的。
实际上,清朝对火器是相当痴迷的。弓马骑射,刀剑肉搏才是满族人荒废最快的项目。
清军在鸦片战争时期是世界上火器作战思想最严重的国家,几乎丧失了肉搏战能力,打仗全靠火器对射。
如果鸦片战争时,清军是以刀马骑射为主,英国人早就完蛋了。
早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代,后金就对火器发展使用有着令人吃惊的浓厚兴趣,远远超过了明朝。
那还是个肉搏时代,后金军的肉搏战能力几乎是天下无敌。但他们仍然疯狂地热爱火器。
明朝在正德年间就很了解了西洋火铳的厉害,但引进、仿制和使用火器的兴趣并不高,无论佛郎机还是红夷大炮,引进过程都很漫长。
万历35年,明朝有大臣提议引进红夷大炮,却遭到众多的反对,提议无果。后金大军大举入关劫掠,又在萨尔浒大战取胜,明朝仍不愿意购买红夷大炮。
天启三年,明朝才同意买红夷大炮。葡萄牙人把红夷大炮拉到北京演示,大明朝廷发生争议,“洋铳若能护国,吾辈成何”。红夷大炮被拉回广州,扔进库房里。
天启5年,关外战况危急,明朝才把红夷大炮送到了关外战场。在天启6年的宁远大战中发挥了大作用,从此明朝开始大量购买并仿制红夷大炮。
明军对火炮一直是不熟悉,掌握的兵将很少,发挥威力很有限。崇祯4年,明军中唯一一支接受过葡萄牙人训练,能比较正确使用红夷大炮的军队在孔有德的率领下发生了叛乱,跑到清军那边去了。
从1607年提出购买,1624年开始购买,1623年买到,1626年首次使用,整整20年的时间,明朝才接受了红夷大炮。
清军对火炮的反应比较快。天命5年,清军攻打沈阳时还没有火器,同年攻打辽阳时就使用了缴获的明军大炮。天命7年,清军开始自制火炮。
辽阳之战以后,明军就丧失了火炮的优势,明军能造的所有类型火器,清军就已经全部可以掌握和自制了。
天命11年,清军首次遭遇到明军红夷大炮的打击。
天聪元年,皇太极再打宁远,又被击败,明军的红夷大炮又发挥了巨大作用。
天聪4年,清朝从退潮的海滩上发现一门红夷大炮。皇太极大喜,张榜悬赏仿制。汉军旗王天相把以前用于制作小铜器的失蜡法转用于红衣大炮的制造,通过对火炮不同位置的退火处理,制出了第一门钢炮,性能十分优越,被命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
清军开始大量制造“天佑助威大将军”,当年就制作了40门“天佑助威大将军”,炮架高低角可调,转向方便,还配有瞄准装置。
皇太极设立重军,将擅长操炮的汉军士兵集中训练,编成了乌真超哈,形成了专业的炮兵部队。
当年8月,“天佑助威大将军”上了战场,一举夺取了有红夷大炮的明军驻守的大陵河。
清军对火器的掌握和改良神速,1630年意外获得1门红夷大炮,1631年生产出了改进型钢铸“天佑助威大将军”,1643年生产出了复合炮身的“神威大将军”。
清军入关后,拥有当时最强大的“神威大将军”炮,结合无敌的肉搏战能力,势不可挡。
顺治时期,剿李自成,灭南明,火炮技术继续发展,军中火炮装备数量有增无减。
康熙初期,天下太平,火炮制造速度放缓。三藩叛乱,战事又起,火炮生产数量再度大增。康熙平三藩,平噶尔丹,并西藏,并青海需要轻炮,而驱逐沙俄,灭郑氏则是需要重炮,因此,火炮的种类迅速增多。制出了“武成永固大将军”重炮,轻炮则五花八门,种类繁多。
康熙以后,战事渐少,重型炮的需求减少,轻炮的研发和生产兴盛起来。
康熙后期相对稳定,清军久无战事,训练荒废,贪图享乐,士兵不愿训练比较辛苦的弓马骑射,刀枪肉搏,都希望装备训练简单轻松的火铳,从这时起,火器的装备率越来越高,而弓马骑射则逐步荒废,过渡到了主要用火器作战时代,大量的鸟枪与轻炮取代了弓箭和长矛。
雍正时期,雍正皇帝看到当时的八旗军越来越火器化,但火器的性能却并未达到不需要肉搏战的地步,专门下旨指示八旗军“以满州夙重骑射,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有马上枪箭熟习者,勉以优等”,重新强调骑射作战的重要性。
但雍正皇帝的旨意并未得到遵守,除了驻京八旗与畿辅驻防八旗勉强保留了弓马骑射训练外,各地驻防八旗都成了鸟枪小炮队。
乾隆时期,不但八旗军,就是绿营军也开始全面火器化。
嘉庆时期,清军基本上丧失了肉搏战能力。
重炮也很少制造,需求又小,清军队就直接在澳门或广州购买西洋重炮。
清朝中后期重炮的制造逐渐停顿,而轻炮制造却发展迅猛。几百斤的神威将军炮,冲天炮,九节十成铜炮,铁心铜炮,得胜铜炮,发熕铁炮,子母炮,严威炮,奇炮,龙炮,行宫信炮,抬炮,回炮,迅武大神炮,宣武大神炮,绥武大神炮,耀武大神炮,成武大神炮,常胜威远炮,御制金龙炮,御制制胜将军铜炮,御制威远将军炮,浑铜炮,劈山炮......等等纷纷问世,还出现了后膛多管铳炮的设计。子母炮,奇炮均是后膛炮,这些轻型火炮携带运输都比较方便,训练轻松,受到八旗军与绿营军欢迎。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时,清军的火器装备率已经超过70%,几乎就没有多少冷兵器了,而且几乎没有部队进行过肉搏战训练,刀剑只能佩饰和装门面,作战基本全是靠铳炮。
那么,重炮的缺少是清军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吗?也不是。
当时,由于数代积累和外购,清军中千斤以上重炮的数量相当庞大。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军居然有5000多门火炮参战,而且相当多的火炮与英军相比,并不落后。
鸦片战争时,清军重炮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以前铸造的旧炮,包括早期制造的各种红衣大炮以及后来粗制滥造的泥模炮。
②外购的重炮,这些都是海岸炮台重炮,其中有些是巨炮。
③是仿制的夷炮,除了直接购买以外,清朝也进行了仿制。
④紧急研制生产出来的新火炮。
清军早期制作的“天佑助威大将军”,“神威大将军”“武成永固大将军”,在射程与精度方面与英军重炮几乎相当,制造工艺也并不落后,英军早期镗床加工出来的火炮对清军这些旧炮并没多大优势。
当时火炮的制作工艺,英军领先的只用了镗床加工内膛这一项,并且多用铜制炮,但当时机床与测量手段都还原始,并不能加工出标准化尺寸的火炮,所以也不可能有什么超级性能。
道光二十一年,裕谦奏:“英逆所恃惟船与炮……至于数千斤之大炮,夷船虽能任载,而只可施于深水外洋,不能施于近岸之内洋。盖内洋水浅,近岸又必有明沙暗礁为之拦护,若放此数千斤之大炮,船必倒退,一经搁浅,船底着实,立刻震裂。故在内洋施放,亦止一二千斤及数百斤之炮,不过口门窄而后身宽,多受火药,且施放灵熟,较官炮略远,亦止及数里之内,实无远及十余里之事。”
清朝建造虎门炮台,购买了200门重型夷炮用于部署炮台。
清朝在鸦片战争前后所购重型夷炮,最大射程在4里之内,有效射程2到3里,发射68磅炮弹的巨炮最大射程是7里左右,当时的西方火炮水平实际也不过如此。
那些所谓明朝时期仿冒的红夷大炮射程有10里则纯属胡吹乱扯。
1843年英参战军官宾汉出版的《英军在华作战记》中记载:“旧炮台上架着12门大炮,其中4门乃是两年以前从澳门当局买来的葡式的,可放68磅炮弹的黄铜炮。其余的是中国式的,其中有大量的金属成分,口径很大。”
“我们看到有10门游击炮队所用的大炮,这些都是安装在手推车上。这种炮车颇似花园里用的大推车,前面有贮藏炮弹的匣子,把手之间有一个抽屉,里面装着火药和铲火药的小铲子。我们除了看到各种口径的铁炮之外,还发现了一些全新的12磅弹铜炮,这些炮是按照放在旁边的嵌有王冠的G·R·1826型大炮仿造的,式样完全相同,惟一的区别就是中国字代替了王冠。”
开战后,清朝还研制成功了熟铁炮,是真正的锻造钢炮,“坚钢光滑无比……炮愈轻,工愈精,力愈大。铁经百炼,永无铸造之炸裂。施用灵活,尤胜巨炮之笨重。”
1841年,清朝又发明了铁模炮,而这一技术欧洲要30年以后才掌握,制作铁模炮的《铸炮铁模图说》,1842年被印发沿海各省参用。
“至去冬以来,浙江铸炮,益工益巧,光滑灵动,不下西洋。”
道光二十一年,江西巡抚钱宝琛奏:“奉两广总督饬令赶造土模三十具,现已遵式陆续先铸成三千斤铜炮二十尊,一体打磨光滑,造齐炮架。会同营员将炮运至空阔处所,于相距里许竖立两层皮靶,连日演试。每炮一位,用火药一百二十两加铅子一百八十两,响声俱属洪亮,其子透过皮靶仍行三里有余,堪以摧坚致远。”
僧格林沁奏:“赴海口炮台,演放炮位……当选得长两丈余废船一只呈验。奴才等随令于海河距炮台六七里外上流安放,装载柴草,当将炮座对准船只,逐加演试。其过火出炮均及灵捷,远可抵船,甚或过之。”
《海国图志》:“世俗传闻之说,谓大炮响若霹雳,声震三百里,弹子可击三四十里,一遭轰击,山崩地裂,屋宇被击,坍塌平地,此皆未经演试之谈。殊不知炮响大小一样,极大者声震五十里,大小炮皆发里许……所以夷人交锋,如在一里之内,不甚开炮。必在相距五六十丈及八十丈之内,彼始开炮,十可中七八也。若至一里之远,弹子多坠,无力难准,虽可加高相补,究是无力。”
“用炮远近疑释”条中又云:“向闻大炮击远二三十里,姑之不信,意者或有十里,其弹子弯者不计,直者想有六七里可用。”
《海国图志》:“凡中西大小炮位,自五百斤至五千斤止。每百斤用营制火药四两,而炮弹用薄棉先裹,外加红布包缝周密……如夷炮四千斤,乃四千磅,实重三千斤,用药七斤八两。中有身短而口大者,则加用十分子二亦无妨。惟演放时听声用药,临演之际,预用红布袋,每包二斤或三斤,可以写明,用时送入炮腹逐包椿实,用引门锥,用力插看,以实为度。”
《英军在华作战记》对虎门炮战中的朝廷军队火炮的描述:“我军发现这些炮台中的许多大炮都装有瞄准器,瞄准器是笔直的金属片,钻着三个孔眼,用以射不同的距离。炮口装药的填塞料也完全是模仿我们的而造的。”
《英军在华作战记》描述:“他们的铁链锁弹特别优良,乃是一个空球,切成两半,用药18寸的锁链盘在中空部分,使半球相连紧,因此当半球栓紧在一起,以便装进去时,就像一个炮弹一样。”
道光二十二年,靖逆将军弈山奏曰:“又将空心炮子,分作两半,炼成熟铁,中系铁链,约长尺许,用时将铁链收入空心,仍旧折合,无异寻常炮子。一经轰击出口,则两半飞舞,形如蝴蝶,击中夷船桅索,即行钩挂焚烧,名为蝴蝶炮子。”
“查夷人所用大炮子多用空心,亦有空心者,今仿照制。造,庶几模大质轻,可期攻坚致远。”
英军打败清军,实际上并非依赖先进火器,恰恰是靠原始的肉搏战。
当时的火器技术,根本无法阻止对方的肉搏冲击,火枪准头不好,发射速度不快,在敌人步兵冲到跟前时,实际上就打不死几个人。当时欧洲的军队无不苦练肉搏战,方阵步兵刺刀冲锋才是最终的决胜手段。
清军由于过份依赖火器,完全放弃了肉搏战,在嘉庆后期就根本就没进行过肉搏训练,清军的鸟枪上也并没有配备刺刀。
当高大强壮的英国士兵端着洋枪刺刀,列阵冲来,清军魂飞魄散,立即丢下大炮四散逃奔了。
发现清军这个弱点,英军就屡屡采取这种进攻方式。只要一发起白刃冲锋,清朝士兵就崩溃了。
英军攻下的一系列要塞炮台,实际上,基本都是靠白刃战夺取的,定海也是英军靠白刃突击拿下来的,英军只战死2人,伤27人。
英军所向披靡,截断了清朝的大运河航道,迫使清朝求和谈判。
清军完全放弃肉搏,过度依赖火器,并未增强朝廷军队的战斗力,在世界军队大规模使用后膛装填线膛连珠枪之前,清军的战斗力实际上是更差了。
在你人生中因为你的贪心?
因为贪心,后悔不已的事儿是:那年夏天的一个决定,伤了一个人的心,影响了她的前程。
我本是清静自由飞翔的鸟,却固执的闯入禁区,到头来落得遍体鳞伤。这一生一次就足以难忘。
走过半生,在物质上前程上我一直是随遇而安。没有什么大的追求。工作上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学习上喜欢的书,欣赏的电影也是都纳入了。但有一件事情我却一直是很后悔。
我大学毕业后在社会上工作了几年,才走上教师工作岗位。
但我的心还是难定下来,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爱做有挑战的工作。
外表虽然很认真工作,但内心始终受不了朝七晚五的追赶。也受不了体制里好多人坐井观天。世界那么大,总想去看看。(其实是自己太自大)
工作第一年单位就让我当了班主任。到暑期实习的时候学生要去海滨实习半年。
在我没来以前学校里暑期实习是有专门的老师带领的。我没注意到这个问题。
和自己班的学生一起在海边待上小半年,我们师生都欢呼跳跃。但我却忽略了一个问题:抢了专门的带实习的老师的工作。
那时候不懂人情世故,这种情况虽然是领导安排的虽然心里愿意至少也要推辞一下或者和那个老师解释一下。我却得意忘形的贪心于海边的诱惑。
实习结束后我和那个老师再碰面,她总是对我讪讪一笑。
几年以后我才知道因为那一次我的贪心,影响了那个老师当年的评先,评职称她因为少了这一次评先证书而落选。
虽然不是我直接造成的,但间接影响了那位老师。这是我一直很内疚的事情。
后来体制改革,我们分到了不同的学校再也没见面。但这件事情在我心里还是造成了很大的阴影。
如果曹操当年将权力归还给献帝?
曹操归政于汉献帝就能让天下一统?其实只能害了自己
汉末之所以能形成三国鼎立,除了这些英雄们的个人能力确实够强,但更重要的还是当时士族的态度。东汉后期,由于宦官与外戚的不断争权。导致朝政混乱,民不聊生,遂有黄巾四起,天下大乱。借着平定黄巾,各地都陷入了军阀自雄的局面。天下实际上处于一种四分五裂的状态,这时掌握着人才、兵马、钱粮的世家大族的态度就成为了未来天下走向的决定性力量。
但是很明显,对于未来,他们自己也产生了分歧:有的认为应该依靠强臣扫平天下,然后归政于汉天子,以保存汉家的延 续,这其中的代表是颍川荀氏;有的认为奸臣在内,名义上的天子已经被挟持而成为傀儡,只能仿光武先例再造大汉,这是当时坚持正统观念挽救汉朝天下之人的共同想法;还有的认为,两汉已经四百年,气数早该尽了,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了,这其中的代表是江东张氏。就是在这样不同的认知下,曹、刘、孙成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代表。结果鼎立了近百年,谁也拿谁没办法,失去耐心的士族最终决定自己玩。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三国分晋几百年后,又来了个三国归晋。
假如曹操在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后,及时的将权力归还当时的汉献帝是不是就能避免以后那长时间的战乱,使天下尽早归为一统,令汉朝再延续几百年?战歌认为不仅不能,就是曹操能否保住自己的家族也会是个大问题。
秦末陈胜的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彻底打碎了贵族世袭制的土壤。天命无常,唯有德者居之成为了新的共识。面对大乱的天子,心怀大志者绝对不在少数。找个祸乱汉室的靶子,然后打着匡扶汉室的大旗,借机收拢人心、发展自己实力成为当时很多人的共同选择。第一个靶子是黄巾、第二个靶子是董卓、担当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靶子的重任就落到了曹操头上。这个时候的曹操真可谓是进退两难、里外不是人。保持现状吧,你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在是该杀,我们要讨伐你,匡扶汉室;要退一步吧,天子英明奸臣失势,必须马上除掉以杜绝祸乱之源。其实要说曹操先是参与平定十常侍之乱、又帅军清剿黄巾、再又参与到诛除董卓的活动、后又在李傕郭汜乱起后救汉帝众臣于危难,这你怎么看都应当算是汉室的忠臣、依仗。但慢慢的就成了汉献帝眼中的权臣,天下人眼中的奸贼。
再说到曹操归政于汉献帝这个问题上。就假如曹操真的吧权力给了汉献帝,那还有两个问题我们不得不考虑:一是,一直跟着曹操征战四方的将领、谋士。一旦曹操失势或者被诛杀,他们该何去何从?天子、众臣会不会卸磨杀驴,剥夺他们的一切。就是不存在这个问题,镇守一方、手握重兵的将领们会不会因为少了制约,而相互混战让刚刚安定北方又大乱起来。这些情况都不存在,你就能保证曹操之后没有其它人有想法。那个满口为国除奸的董承,以及所有有实力之人,难道就不想体验体验挟天子以令诸侯?要是再上来的人没有曹操的能力,那北方只能更乱,天下只能更坏。
二是,那些已经割据一方成为独立王国主宰的实力派们,能因为曹操倒台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能自觉割舍一切,成为汉天子的州牧、刺史、郡守、县令?曹操在,他们就说汉贼不两立;董承在,他们就说外戚独大,奉天靖难;曹操、董承都不在,还能说天子昏弱,民不聊生,你要说他们的是歪理,他们还能回击‘曹操、董承相继乱政,而天子不能制,这样的天子还不昏弱?’;就是汉献帝英明神武,收回权力,想要平定四方,他们还有理由‘汉天子不顾国疲民困,穷兵黩武,如此失德,怎么能为天子?我们要为天下万民计,伐此暴君’。看,理由谁不会找,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曹操,而是人们对于权势的追求。
曹操千百年来脸谱化的人物形象,其一是由于某些人的嫉妒心理;其二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出于维护皇权的考虑。就当时的形势而言,如果没有曹操的维护你汉献帝能活多久?没有曹操对汉献帝的维护你刘皇叔的招牌又有几人能认?总得说来,没有曹操的天下只能更加的混乱。
朱元璋为何定都南京?
明朝以前,中国历代一统的帝国,都是毫不例外的定都北方关中。作为东南重镇的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扼南北要冲,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江南。南京历代是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钟阜龙盘,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
南京作为大明朝的京师,朱元璋顾虑甚多,因东晋,宋、齐、梁、陈、南唐各代割据一方的政权所在地,但是王朝都是短命的。这魔鬼般的咒语一直緾绕着朱元璋,众多不利的因素,让朱元璋定都南京有些举棋不定。
第一点,宿命论。有人说在南京建都短命。第二点,军事地理位置不利。在冷兵器时代,交通运输是战争的重要因素,因北元不灭,经常侵扰北方。那为什么最后朱元璋定都南京呢?
一、财政经济方面
宋元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史料记载:“天下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南京是当时江南各省经济的枢杻。也是全国经济的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为背景。成为大明朝的帝都,绝不会因物质经济而担忧。
大明朝刚刚建立,百废待兴,财力不足,如果放弃,迁都北方的关中之地。无疑需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对大明来说,是一项巨大的负担。
二、文化中心南移
宋元时期,中国的文化中心向南速移,元代的文化人,画家,艺术家,戏曲家等,大部份都出自南方。江南地区的文化氛围浓厚,人杰地灵。
三、感情因素
朱元璋起自于南方,从攻占集庆后,就考虑定都事宜。朱元璋为吴王时,南京就是他博弈天的大本营。而在南京内外陆续修建很多城池建筑。吴王宫已初成雏形。对一向节俭的朱元璋来说,真是舍不得的。
四、中坚反对
朱元璋身边的这些开国功臣,大多来自淮西,原本就是农民出身,在心理上来说,感觉南京已经是非常不错的地方,加上他们的年龄也大了,不愿再折腾,假若迁都北方,他们不一定能接受,因吃住都不习惯。在朝议迁都进,遭到了淮西集团势力的反对。
五、分封藩王镇守北方
分封朱氏子弟到北方,镇压各边境,抵制外敌出侵。北元在蓝玉率兵攻打下,北元的势力极的削弱。再加各藩王的镇守。边境的安定。
六、接班人朱标突然去世
在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的接班人朱标,在考察迁都之地西安以后,突然病逝。最后促使犹豫不决的朱元璋决定把都城放在南京。
《 祭 光 禄 寺 灶 神 文 》中 说 :“朕 经 营 天下 数 十年, 事 事 按 古 有 绪 。 惟 宫 城 前 仰 后 洼 , 形 势 不 称 。 本 欲 迁 都, 今 朕 年老 , 精 力 已倦 , 又 天 下 新 定 , 不 欲 劳 民 。 且 废 兴有 数 , 只 得 听 天 。 惟 愿 鉴 朕 此 心 , 福 其 子 孙 。”
总结:朱元璋定都南京没有错,考虑当时朝廷的经济,为了不增加百姓的负担。而加上朱元璋把子孙分封到各藩地,镇守边境,抵制外敌入侵。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尸骨未寒,他的儿子把的全盘计划打碎。也完成了他想迁都的事。
神话故事里上古十大正神都有谁?
上古十大正神,是现代人虚构出的组合概念,其中人物所处时代以及产生时代都各不相同,本质上是和十二祖巫一样东拼西凑而来的产物。其成就有开天辟地、创世造人、教化众生、播种万物等。
盘古
开天辟地之神
盘古是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人物,盘古神话流传时间下限至东汉时代,叙事见于《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述异记》等。盘古的化万物一说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人任昉所作的《述异记》,最早形象见于《广博物志》和《乩仙天地判说》为龙首蛇身、人面蛇身。
盘古是中国民间神话体系中最古老的神,它的产生很古老,长期流传在人们口头,直到三国时才由吴国文人徐整记录下来。
帝俊
天界第一代天帝
帝俊,上古传说中的天帝,其原型就是帝喾(kù),姬姓,名俊(一作夋),五帝之一。出生于高辛,黄帝的曾孙,中国上古时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15岁受封为辛侯,30岁受禅即位,号高辛氏。春秋战国后,被列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帝喾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被商族认为是其第一位先祖。
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有渊四方,四隅皆送,北属黑水,南属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舜之所浴也。
伏羲
中华文明初祖
伏羲(生卒年不详),风姓,燧人氏之子。《史记》中称伏牺,又写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又称青帝,是五天帝之一。传说其生于成纪,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晚期。
伏羲是古代传说里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女娲
造人补天之神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女神。又称娲皇,女阴娘娘,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后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神农
播种万物的太阳神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尚有争议,也有说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领尊号炎帝)。
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轩辕
中华第一共主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蚩尤
汉代兵主
蚩尤,上古时代九黎部落酋长。相传蚩尤面如牛首,背生双翅,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他有兄弟八十一人,都有铜头铁额,八条胳膊,九只脚趾,个个本领非凡。约在5000多年以前,蚩尤部落与炎黄部落发生了涿鹿之战,蚩尤战死,部分东夷族融入了炎黄部族,形成了华夏族,而部分没有融入炎黄集团的部落,就形成了苗族的最早主体。
上古时期,蚩尤带领九黎氏族部落在这一带兴农耕、冶铜铁、制五兵、创百艺、明天道、理教化,为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做出了杰出贡献,使阳谷成为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当时,蚩尤统率的九黎部落联盟,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是一个面对海河而生长起来的部落,是当时三大部落联盟中最强大的部落联盟,物质文明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借助当地的地理、气候、水源等优越条件,发明了谷物种植,已经开始由采集、渔牧、游牧向农业发展,这是历史和文明的一大进步,是对古代文明的一个重大贡献。而谷物种植就需要育苗、移苗、壮苗等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后来人们就用“苗”字来给蚩尤的子孙命名为“苗族”。与此同时,他们还能创制较精美的陶器,手工业也开始发展起来。这也是对中国文明的一个重大贡献。
东皇
汉代主神
东皇太一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人物,出自屈原《九歌》的之中。东皇太一是《九歌》中所描写的天神,是战国时期楚国人祭祀的最高神,主宰天空星辰。
天界第一代战神东皇太一
《汉书·郊祀志》云;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天文志》曰: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淮南子》曰:太微者,太一之庭。紫宫者,太一之居。说者曰:太一,天之尊神,曜魄宝也。《天文大象赋》注云:天皇大帝一星在紫微宫内,勾陈口中。其神曰曜魄宝,主御群灵,秉万机神图也。其星隐而不见。其占以见则为灾也。又曰:太一一星,次天一南,天帝之臣也。主使十六龙,知风雨、水旱、兵革、饥馑、疾疫。占不明反移为灾。
共工
水神
共工,又称共工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在中国先秦古书《列子·汤问》中记载,传说共工素来与颛顼不合,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愤怒地撞上不周山而告终。
《国语·鲁语上》载:“共工氏之伯九有。”“伯九有”也就是霸九州。实际上是说共工氏一度是九州的伯(霸)主,即中原部落联盟的一个首领。这反映了九个氏族住在九个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于首要地位。徐旭生说共工氏居住地在今河南省辉县。郭沫若说:共工氏长期活动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这个地方古代称为九州,可能来源于共工氏的九个氏。后来,这里往西的山区中还有九州之戎,大概是共工氏的余部延续下来的。
祝融
火神
祝融,古代传说中的火神。为夏官官名与大司马是同义词。祝融是楚国社会公认的楚国始祖,也是炎帝的火师。
祝融以火施化,号赤帝,后尊为火神、水火之神、南海神,古时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葬衡阳市南岳区祝融峰。祝融氏酋长燧人,在世界史上最早发明了钻木取火、最早创建了集市,祝融氏燧人为三皇之一,号为三皇中的西皇。祝融氏是西皇所在的氏族,祝融氏即西皇氏。祝融氏是一个古老的氏族,融是荧火虫,像星星一样闪光,在黑夜里明亮;祝是祭祀,祭火,祭光明,祭祀天帝。在《风俗通义》中,同伏羲和神农并称为“三皇”。
《晋书》有记载:“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这句话明确的告诉我们祝融是夏官的官名。除了《晋书》以外《左传》也有祝融是夏官官名的记载。《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里面提到的木正即春官,火正即夏官,金正即秋官,水正即冬官。所以《左传》所说的火正曰祝融,意思就是夏官的官名叫祝融。《史记.楚世家》说:重黎居火正就被命曰祝融,吴回复居火正就为祝融。楚国始祖祝融本名重黎,因为火官的身份而被帝喾命名为祝融。
以上十位历史人物,在其死后都被后世平民和学者,尊为上古的神祗,统称上古十大正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