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5威力加强版下载,三国志14威力加强版十大神将

闪客网

三国志5威力加强版下载,三国志14威力加强版十大神将?

TOP 5 关羽 85.0

第5名是威震华夏的关羽,无论是在历史还是演义中,关羽的实力都是非常强大的,统率有水淹七军的辉煌,武力有速斩颜良的霸气,智力政治有夜读春秋的典故,魅力方面更是被奉为武圣,可以说综合实力极强,在三国志14中他还有唯一的神将,可以使自己和周围部队的攻防提高,肯定会大有作为。

三国志5威力加强版下载,三国志14威力加强版十大神将

TOP 4 陆逊 87.8

三国中有三大战役,分别是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和夷陵之战,这三场大战的获胜方统帅都是成功上榜,陆逊作为东吴中期的顶梁柱,在东吴最需要他的时候站了出来,击败了来势汹汹气势正盛的刘备军,也彻底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形势,另外他在政治上也有出色的发挥,全能人才非他莫属。

TOP 3 司马懿 88.0

司马懿在三国志14这个版本中统帅是第一名,甚至比曹操都高,说实话是有点让人想不到的,不过他的综合实力确实是可圈可点,带兵打仗这些自不用多说,在机谋和政治方面,三国中也很少有人能超过他,毕竟是为后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追封为皇帝也是理所当然的。

TOP 2 周瑜 88.8

周瑜在三国演义中被黑得很惨,但在游戏中感觉也是慢慢崛起了,综合实力一向都比较高,这个版本的人物头像更是帅气无比,怪不得有:“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的诗句啊,魅力方面没得说,他在三国志14中的金色特技还是火神,自己和担任太守时免疫火伤害,火技必成功。

TOP 1 曹操 90.2

榜首的话没有太大的悬念,还是在很多版本中都是第一的曹操,虽然他没有任何一项数据是第一,但综合实力却是最高的,特技也非常imba,奸雄可以使3格内我军全能力+10%,在他的带领下,二流变一流,一流变超级,打胜仗也会容易很多。

三国志5如何降低对方城市的民忠?

三国志五是一款很经典的老游戏,造谣不行的原因一个是计谋将智力低了,再一个就是对方声望高了,你的声望如果高于对方很多,那造谣就很方便了,比如董卓,声望为0就算民忠为100都没用,如果对方是个仁君比如刘备,那就不好造谣了,三国五里还有很多好玩的东西,慢慢去发掘吧

三国志9威力加强版五大神将?

在三国志九威力加强版里的五大神将排第一的是吕布,吕布具有顶尖的突击能力和非射能力,尤其是突击的杀伤力极大,再加上他天下第一的单挑能力,排第一,实至名归。

第二是马超,马超的骑兵突击能力是第1位的,就像他那几个兄弟,一个突击可以杀2万人。

排名第三的是张辽。张辽的指挥能力和武力都很强,配上李典乐进是非常厉害的。

排名第四的是关羽,关羽是顶级的步兵战将,他与张飞联手的步兵伤害力最大。

排名第五的是黄忠。连弩的技能最强,不愧为神射手。配上严颜和张任,一次连弩也能杀1万多人。

三国志11为何被一些玩家称为神作?

三国志11在《三国志》玩家眼中,普遍是一款神作。截止到现在,即便是14已经出来了,而且普遍评价不错,但是依然很难撼动11在玩家心中的地位。

但其实,san11刚出来的时候,几乎是一款扑街的作品。为了赶时间,很多内容都非常的粗制滥造,比如最为人诟病的电脑AI,简直就是哈子。除了利用一些手段来增加电脑AI的经济,限制玩家的经济以及伤害之外,其实真正对抗性,几乎没有。

而且,san11也是历代《三国志》中,销量最差的一代。这甚至都让暗耻有些怀疑人生,考虑是不是要放弃《三国志》系列的研发了。

但,这也根本瑕不掩瑜。

下面,咱们就来聊聊为啥san11被称为“神作”。

一、人物个性化

这一点在san11中,是一项创举。

比如san9,在我看来也是一款非常优秀的作品。但是,最大的缺点,就是人物完全没有个性。比如,我就曾经用五虎将全部练成了弓骑兵的“飞射”战法。诸如此类,只要你愿意,甚至可以给吕布学会“治疗”。人物的不同之处,只有名字和属性罢了。

而san11,不仅仅是给大多数人物都配备了特技,而且给一些知名度非常高人气非常高的人物,还几乎是量身定做了特技。

比如吕布的“飞将”、诸葛亮的“神算”、曹操的“虚实”、周瑜的“火神”等等,一下子把人物的特点给表现了出来。

大家玩《三国志》,不仅仅追求的是策略游戏烧脑的对抗性,更多的还是指挥手下一群名臣猛将的那种掌控感。

不仅如此,在“单挑”、“舌战”、包括战法暴击的时候,都能显示出与众不同之处。比如单挑时,吕布的方天画戟,从视觉上就感觉打人会很疼。这一点,在我看来就非常关键。

这就让我想起来当年玩《三国群英传3》的时候,那些打起来身上披着披风的人物,明显就更受到我的青睐。就好像san11也一样,没有暴击图的颜良文丑,我就很不待见用他们。

二、游戏的可玩性

首先是人物拥有了各种各样的特技之后,就让游戏的自由度大了很多。

就比如上面聊到的san9,最后往往都是几队“飞射”弓骑兵平推。虽然san11也存在这种问题,后期往往几队骑兵就可以平推,但是这更多的是因为游戏本身设计的缺陷。不信你玩玩《血色衣冠》,你试试一群骑兵能平推不?

各种不同的特技,就有了无数种搭配。原版整整100个特技,你就看着搭配吧,光实用的组合就不下几十种。

就好像有非常非常多的人会发《三国》的武评,来评价三国人物的武力值的高低。但是却几乎没人去对《隋唐》进行武评,因为这“四绝四猛十三杰”,都给你写得明明白白了。

有了讨论的空间,才有不同的意见,才有人气。

其次就是采用了“战棋”这一模式来进行对战,也是别出心裁。虽然早期的几代也都可以认为是战棋,但是他们的攻防仅仅局限在一个固定的城池之中,很难体现出来几方混战的场景。

但是san11各个势力却是在大地图中进行战斗,给你来个假道灭虢也不是不行。

而且这种游戏模式,也让玩家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比如引兵流,人为的驱虎吞狼等等,都是很常用的手段了。

而且人物还有不错的成长性,又有了养成类游戏的特点。

可以说,san11很完美的融合了很多种类型游戏的特点,可玩性极强。

三、游戏的视觉效果

san11这款游戏,游戏还没来说,即便是拿到现在来说,依然不能算粗制滥造。

以绿色为主基调的泼墨山水画风格,看起来就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沉重感。再加上四季的变化,都可谓是用心至极。

还有三国志系列首次才有了3D模式,视野的旋转和镜头的远近拉伸,都非常的人性化。

再加上各种精美的人物头像和立绘,包括壮年和老年的区别,无一不是经典。甚至被众多乱七八糟的游戏或者其他什么人盗用。

四、开坑时间长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就是你玩的第一款游戏,你总是会认为是最经典的。

很多人觉得san3好玩,那基本上就是他是在3代入坑的。而我是在san4入坑的,我就会觉得4无比经典。而让我去玩san3,就会觉得根本玩不下去。甚至现在偶尔也会拿出来玩一玩,尤其是其中的“埋伏”计谋,恐怕是历代中独有的,非常爽。

而三国志历代中,发布时间间距最长的,就是11代和12代。

并不是因为11代足够经典,让12代的研发有个压力。恰恰相反,反而是因为11代的扑街,让暗耻对《三国志》系列产生了怀疑。结果,两代之间,间距了整整6年。

这也给san11赢得了更多的“初哥”。初恋总是美好的,玩游戏也是,更何况san11本身又是一款非常nice的游戏呢?

再加上,san12再次扑街,而且是口碑的扑街。大家等待了6年,就等来个这个玩意?反正我是刚出的时候玩过一阵子,后面就再也没玩过了。

灭国只需一战,是最大的败笔。

即时战略的模式有些意思,但是也仅仅是有些意思,根本没有真正即时战略游戏的对抗性。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两者一对比,高下立现。又为san11赢得了一波口碑。

五、各种大神的再创作

暗耻在制作了 PK 版之后,san11也被他们始乱终弃了,毕竟在日本扑街了。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在盗版横行的中国国内,却大火了。

国内民间大神们却层出不穷,早期的Van大神、PKME的作者Arvin_S大神,再到现在独领风骚的sire的作者RK大神以及其他一众MOD作者大神,都为san11这款游戏做出了无私的奉献。不仅十数年如一日的攻关各种游戏内置难题,最重要的是,所有的资源还都是开源的,不会收取任何的费用。

也就是说,他们这群大神,纯粹就是为了热爱,免费折腾了十几年。

有了他们的付出,才有了如今各种精品MOD的出现,比如《血色衣冠》、《逐鹿天地》、《华夏风云》、《真英雄》等等。使得san11这款游戏,在原作的基础上,更加的精彩和合理,也使得它的生命力更加的顽强。

在这里,我仅代表我自己,再次向大神们致敬。

然后顺便也鄙视一下那些为了票票,连脸都不要了的二道贩子。

结语

大概就是这样吧。

这游戏,我觉得我能玩到死。

我是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感谢您的支持。

古代什么级别的武官称的上是将军?

古代武官体系是比较复杂的,但将军这一称呼并不复杂,因为它并非是严格的职位划分,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尊称。就好比现在我们去某机关办事儿,如果不清楚某个领导的职位,称呼“某主任”绝对不会错。如果非要严格定义“将军”的概念,一般可以认为是高级军事将领的统称,但不同朝代都有不同表现,或是高级武官、或是军政要职、或是爵号。

按照《墨子·非攻中》“昔者晋有六将军”的记载,六将军“即六卿为军将者也”,也就是春秋时期的军将通称为将军。而春秋的战争都是贵族之间的“火拼”,所以能成为军中将领的也都是贵族阶层,这就注定了“将军”的尊称内涵。

这里体现最明显的就是项羽,这个很看重贵族身份的西楚霸王。在鸿门宴上,刘邦投其所好的解释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以王公贵族和士卿的阶层差距来博得项羽的宽恕,这里也体现了将军的尊称之意。

除了尊称,其实在战国时期也出现了实实在在的将军官名,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记载的四方将军(前后左右),但这只是将“上卿统兵”具体化,可以理解成给带兵将领的一个名分。真正创立将军官职的是秦汉时期,是有具体任职的,比如西汉的前将军官职,赵信、李广、韩增、萧望之、何武都曾受任过。

秦汉时期的将军称呼

说到汉代武官官职,很多人并不陌生,一部《三国演义》让诸多将军家喻户晓,汉末乱局的始作俑者被广泛认为是大将军何进,这个大将军其实就是汉代最高军事职位,但不常设,只有战争需要时才设置。如果不设大将军,那么就是三公之一的“太尉”(东汉时常称大司马)视为最高军事长官。如若设置了大将军一职,太尉一般就给与朝堂元老加做虚衔,二者都是月俸三百五十斛。

在此之下分别是骠骑将军(某些时期性质等同于大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方将军,这些将军是正经八百的将军称号。当然,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在西汉前期属于因人设岗(卫青、霍去病),当时是最高军事统帅的象征,并不能视为太尉之下。

这些将军封号有可能空置,有可能也是虚衔,统兵与否还要看实际任职。比如曹操表刘备为左将军,实际也没有给他军队,但这个虚衔带来的实际意义并不是将军尊称那么肤浅。这个封号代表着刘备可以开府,从而招揽幕僚、请命将军府属官、募集规定数量的兵员。

将军府的重要属官主要有军师、长史(首席文官)、司马(首席武官)、从事中郎(参谋)、参军(参谋)、主簿(秘书)、各曹掾属(各部门主管,如粮食、军备等)。

按照汉初的规格,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位次上卿,只有这些将军具备开府的资格。将军级别理论上可统属五部,每部校尉一人(与将军府军师,军师祭酒,长史,司马等级别相当),军司马一人(分部二把手),军假司马一人(军司马副手,可设可不设)。比如三国时代的乐进,史载“遣还本郡募兵,得千余人,还为军假司马、陷陈都尉。”

说到乐进,就以曹魏军队编制为例讲讲,曹操在《步战令》中规定每部校尉统兵800,这个只是下限,战争时期能募集更多的兵员也不会打乱整编,所以校尉统兵基本上在800-1200左右,相当于今天的团长。

三国里经常见到“部曲”这个名词,这就是校尉统部,部下设曲的意思,曲是部的下属编制单位。曲设军候一人,相当于营长;曲的下属单位是屯,有屯长一人,相当于连长;屯下是队,有队率一人,相当于排长;队下是什伍,有什长、伍长,相当于班长、组长。

特殊职位

除了上述常规配置外,还有些特殊部队编制,比如汉武帝时期于京畿郊区扩编的北军,下属八部,由八校尉统领,即著名的北军八校尉:中垒,虎贲,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胡骑(不常置)。此八校尉规格要比普通校尉高,相当于太守级别,放在今天可以等同于首都卫戍部队的旅长。

到东汉时期北军整编成五校尉,一直沿用至两晋。而在汉末更为出名的是西园八校尉,即上军校尉蹇硕、中军校尉袁绍、下军校尉鲍鸿、典军校尉曹操、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琼,蹇硕负责统一指挥。与北军不同,西园八校尉都是一种“兼职”状态,为首的蹇硕乃是小黄门(宦官之首),袁绍乃是虎贲中郎将,鲍鸿还是北军的屯骑校尉。

在两汉时期,校尉级别几乎没有被称为将军的,而且区分明显,比如《三国志》记载衣带诏时提到过“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校尉就是校尉,将军就是将军,即便是特殊身份的北军八校尉之一也只能称校尉。

再看另一些特殊职位,例如别部司马,这个就是一个军或部没有统领时,它的临时指挥官就叫别部司马,级别根据军队规模可大可小,小规模等同于普通校尉,大规模则会加授杂号将军。这种部队的性质有点类似特种兵、独立团,尤其是战争时期以精锐临时组建比较常见,所以名将常常都有别部司马的经历,如关羽、曹仁、孙坚等。

别部司马看似级别不低,但也不能称将军,例如孙坚,他是讨伐黄巾时募集了千人规模的军队才被表请为别部司马。张温代理车骑将军时开府讨逆,这才正式将孙坚招募为属官参军,然后累积军功被拜乌程候。此时即使要对其尊称,也是称其侯爵,侯爵才是他的最高荣誉。孙坚真正能被称呼将军的是袁术为其表请的破虏将军、兼豫州刺史,孙破虏的称号就是这么来的。

其实在汉朝官职中,若要表达尊敬,并非只有将军称呼,比如军师将军和军师祭酒,前者无非就是加个将军称号,连杂号将军都算不上。而《汉书》中注解“礼,饮酒必祭,示有先也,故称祭酒,尊之也。”祭酒就是首席幕僚的意思,也是表达尊敬之意,与之相仿的军师中郎将亦是如此。

由于汉末各割据势力并不能达到某种官阶高度,所以诸侯为了笼络下属,招揽幕僚,只能因人设岗,在诸多官职后边加上尊敬或重视的后缀,军师中郎将就是刘备首创,于赤壁之战后授予诸葛亮的“杂号将军”,因为此时刘备最高身份也只是左将军,他能请表的也只是左将军府军师一职,后缀中郎将无非就是表达尊崇。

汉代武官确实是以中郎将为分水岭,至少升迁顺序大致是由军司马、军假司马、都尉升至校尉;校尉要么干一辈子,要么升迁中郎将;中郎将以虎贲、羽林为首,仅次于将军称号,但由于起源于皇帝近卫军,所以尊称将军无可厚非。

一般来说能做到虎贲、羽林,这就离拜将出征不远了,因为这是一个将军成长的台阶,也是最容易得到出征机会的职位,一旦出征,则会拜杂号将军,根据出征目的拜为四镇、四平、四安将军(平乱基本拜讨虏)。不过也有人认为中郎将要尊于杂号将军,因为杂号多是虚衔,中郎将则有实际兵权。跨过中郎将和杂号将军之后就是正经八百的将军称号,即前文说的那些。

汉代还有些高级武官,虽然没有将军之称,但级别也绝对称得上是将军行列,比如卫尉,属于九卿之一,掌管皇宫各门守卫,官位高于各路中郎将,与四方将军地位不相上下。再比如执金吾,地位与卫尉也差不多,这种一般会加将军称号,但若未加,同僚也可以将军称呼。比如李广担任过未央卫尉,《汉书》记载:“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另外到了汉末三国时代,各势力根据汉代官制进行调整,创立或修改了一些武官,如曹魏的五支精锐中央军:武卫(虎豹骑),中垒,中坚,骁骑,游击,都由一名将军统领。以虎豹骑为例,曹纯统领时,还未有武卫设置,所以曹纯只担任过虎豹骑督,这个官职也就是校尉级别,称不上将军。

但在武卫设立后,曹魏先设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时期改为武卫将军,名将许褚就分别任过这两个职位,这便不是杂号将军,而是名分很重的将军。其余四个同理,如中垒将军司马炎;中坚将军张辽、曹真;骁骑将军曹仁、曹彰;游击将军夏侯兰、乐进、陈泰。另外曹魏中军统帅设置中领军、中护军,这两个职位都是心腹才能担任,前者夏侯渊长期居之,后者曹真、曹休都担任过。

总体上,汉代的将军称号不是很随意,除了正牌将军封号,一般是实职武官中郎将以上可称将军,特殊职位,尤其是禁军高级将领也可以将军尊称。到了三国时期,因人设岗造就了一批将军称号,还有私募军队的头领也常被手下称呼将军,这也要看募集所得的军队规模。

隋唐以后的将军称呼

由于三国乱世因人设岗带来的影响,将军“门槛”在两晋开始逐渐降低,但规律还是一样的,分为虚衔、实权、尊称三个方向。到了隋唐时期勋官制度产生以后,以上三个方向就被统一规定于一个界限,能不能称将军看看级别就知道了。

勋官制度曾在《木兰辞》里有所体现,即“策勋十二转”,按照勋官制度的规则,花木兰是被晋封上柱国了。以从五品骑都尉往上,称呼将军几乎都是合理的。后来朝代基本上也都是按照从五品作为一个分水岭,在其之上都能称将军,所以“勋”可以视为今天的军衔。

比如宋朝,骑都尉作为从五品勋,在从五品级别的武职官和散官都视为将军。如职官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武散官游骑将军、游击将军。即使是官制改革,也不与勋制冲突。如宋徽宗时期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十一阶为亲卫大夫,这对应的也还是从五品勋爵,所以抗金名将岳飞真正意义上能被称为将军的,是他从武功大夫提拔至亲卫大夫。

明朝也可按照上述规律辨别,但清朝将十二转勋官制度废除后,就不能以此区分清朝的将军了。清朝将将军作为爵号纳入宗爵体系,实际上的军事将领除了特别任命外也都去除将军名称。而且清朝军队体系有八旗和绿营之分,八旗驻守各地的设有将军,绿营只有提督;满人授将军称呼,汉人没有(年羹尧这样的比较特殊)。所以清朝是不能尊称某高级武官为将军的,除非他真有将军授予,否则还是职称后缀大人较为妥善。

综上,古代将军称呼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汉代作为封建官制的奠基者,在称呼上比较严格。但随着勋官制度的诞生,武官晋升的途径更加清晰明了,为了营造军人杀敌立功的气氛,从朝堂到军营都逐渐放宽将军称呼的界定,再结合职官名称、勋爵名称,大致就产生了从五品的将军分水岭。当然,如果按照今天的军衔来定义,少将以上才称呼将军的话,那么分水岭估计就只能是从三品往上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