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门斩首,古代为什么总说推出午门斩首?
在我们现在看的各种古装电视剧、电影,还有小说里面,经常可以看到皇帝一声令下,宣布将大臣“推出午门斩首”这样的情节。但在真实的历史上,这种事情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
首先古代时候的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是专门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而且每每遇到帝国重大典礼和重要的节日是,都要在午门这里陈设体现帝王威严的仪仗。每年的腊月初一,帝国政府都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当国家遇到重大的战事,大军征战胜利凯旋归来是,也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
明代时期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刑法也是在午门进行。实际上,在明初时期的“廷杖”只是象征刑的责打而已,只是发展到后来,直接就把人给打死了,所以在民间就出现了“推出午门斩首”这样的传言。
对于“推出午门斩首”,所谓的专家们还有另一个解释,就是“将犯人押送经过午门押赴刑场”,这样的说法和解释也是错的。因为在明清两朝,都有明文规定的正式刑法“斩首市曹”,在当时都设置有专门的砍头刑场,分别是柴市和大家熟知的菜市口。而且在明清时期,犯人要先送到刑部或者大理寺等政府正式的司法机关牢房,经过正式的审判后,再从牢房押送到刑场处决,是不可能出现仅仅凭借皇帝一句话就被斩首的事情的。
推出午门斩首的真正解释?
所谓的“推出午门斩首”是评书小说的讹传。一般杀人的地方是在菜市场。
真是的午门并不是杀人的地方,而是国家要举行非常隆重仪式的时候,重要的演礼场所。
午时一刻午门啥意思?
午时是上午11点到下午1点,那么一刻是15分钟,午时一刻就是11:15分。???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午门的外形特点作用是什么?
午门位于京城南北的中轴线上,因正处于子午线上而得名。午门正中门楼采用重檐庑殿顶形式,是中国古建筑形制的最高等级。城墩中间辟有三个门洞,左右各有一掖门,俗称“三明五暗”。
故宫为外朝内廷格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外朝的核心,国家的重大庆典及重要政务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午门其实就是故宫的正门,也是四个门中建造的最壮观,面积最大的一个,而且午门正好建在中轴线上,紫禁城的中轴线那代表的可不是一般的意义,这也说明了午门的不一般。
那你知道为什么这个正门叫午门吗?为什么不是其他的名字,其实在古文中“午”就是“中”的意思,在方向上,午代表正南,所以午门同时也就是南大门的意思。既然午门有这么重要的意义,那皇帝怎么可能用这个地方杀人呢?
那午门到底有什么功能呢?首先作为正门当然是让人通过的,但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从这过。午门中间的门是御道,也就是表示那里是供皇帝通过的,那其他人能通过吗?在一些特殊的时期有两种人也可以从这通过,第一就是皇后,在帝后大婚之日,皇后可以从午门中间的门经过;还有就是科举的前三名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成绩之后,出宫时可以走一次。
但午门可不只是进出那么简单,它还是举行重要典礼的地方,还有就是在以前士兵打仗凯旋归来之时,皇帝会亲自在午门接受“献俘礼”。其次呢,它也是廷杖大臣的地方,但是只是廷杖并不是砍头哦。
据记载:明代午门前是皇帝“延杖”朝臣之地。每年正月十五日,午门悬灯结彩,皇帝赐宴百官,并亲临观灯,与文武大臣一起赋诗,称为灯车。清代,午门是皇帝每年冬至颁发翌年历书之地:战争胜利在这里举行“班师”、“献俘”仪式。从午门到端门两则的庑房原有朝房。东庑房设有吏、户、礼等公署;西庑房设有兵、刑、工等公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