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成长计划李佑攻略,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到底荒唐成什么样

闪客网

皇后成长计划李佑攻略,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到底荒唐成什么样?

李承乾,这位被唐太宗李世民寄予厚望,本应"承继皇业,总领乾坤"的皇太子,最终在荒唐中,自我毁灭。

皇后成长计划李佑攻略,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到底荒唐成什么样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大唐秦王府传出喜讯,秦王妃长孙氏诞下一个皇子,随着婴儿哇哇坠地,秦王府上下,一片喜庆,就连唐高祖李渊,都喜上眉梢,这个婴儿,正是秦王李世民的嫡长子,唐高祖李渊的皇孙李承乾。

李承乾这个名字,是唐高祖李渊亲赐,李渊对这个孩子十分喜爱,就取“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为这个皇孙定名为李承乾。

可以说,李承乾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祖父是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父亲是战功赫赫的秦王李世民,而母亲的娘家,则是大唐的功勋世家长孙氏,而在父亲李世民政变成功后,更是被立为太子,这样的人生,何止是圆满?

但就是这样的一手好牌,却被李承乾生生地打个稀烂,通过不断作死,最终不仅太子之位被废除,还被贬为庶民,流放千里,最终死在异乡,就连死后的谥号,也比定为“愍”,此等结局,实在令人不胜唏嘘。

本是天之骄子,缘何结局凄惨?曾经的皇太子李承乾,究竟做了什么荒唐的事,才让父亲李世民对其如此的愤恨?且听我慢慢道来。

早期的李承乾,可以说是一个标标准准的储君模板。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尚在襁褓中的李承乾被封为恒山王,而在其日后的岁月中,李承乾就是那个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根据史料记载,李承乾在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与常人不同的聪明才智,并且不光脑子好,还长得好看,可谓是颜值又高智商又好,这样的孩子,换任何人都喜爱的不行,更别说李世民了,因此,在李世民初登大宝后不久,就册立李承乾为东宫太子。

“早闻睿哲,幼观《诗》《礼》”--《新唐书》中形容李承乾

李世民的宠爱,并非空穴来风,李承乾也确实具有这个资格,根据史料记载,李承乾在成为太子后,并没有因为地位的提高而眼高于顶,甚至比之前,还要更为谦卑和好学,曾经的帝师李钢,因为脚疾只能乘着轿子进宫,而身为太子的李承乾,不仅亲自将老师引到殿内,还恭恭敬敬的对其行礼。

对于这样的孩子,李世民自然是爱护有加,为了锻炼李承乾的能力,在贞观四年,李世民还下诏,要求只要不是军国大事,可以先呈报身处东宫的李承乾,由其“断决”,这中看似无关紧要的举动,已经说明李世民在有意识的磨练李承乾的政治能力。

“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李世民

公元631年,十二岁的李承乾突然生病,向来不信佛道的唐太宗,亲自请了道士秦英来为儿子祈福,并在李承乾病愈后,修建多处寺庙,大赦狱中犯人,这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李承乾。

贞观九年,唐高祖李渊驾崩,按照礼制,李世民需要为高祖守孝,此时的李承乾已经十七岁,李世民就将朝廷政务交由他进行决断,李承乾也展现出了“颇识大体”的一面,将朝廷政务处理的井井有条,这就让李世民对他更加的满意和信任。

在整个贞观初期,李世民和李承乾,可以说是“父慈子孝”,李承乾十分争气,李世民对他也颇为满意,哪怕是李世民在察觉出李承乾有一些不良习惯后,只是要求东宫的辅臣们多对李承乾进谏,整体上,李世民还是对李承乾十分的满意的。

但这一切,随着李承乾患上足疾之后,都变了味道,他犹如一个叛逆的孩子,逐渐的行为不端起来,沉迷于声色犬马、射箭打猎,为此,李世民“搜访贤德,以辅储宫”,仍然寄希望于李承乾身上,但可惜的是,李承乾却未曾明白父亲的一片苦心,在干下了一件又一件荒唐事后,最终走向毁灭。

扮演被突厥人打死的唐朝皇帝

如果说声色犬马、射箭打猎只是小意思的话,那么扮演突厥人,大玩角色游戏,并且还梦想去投奔突厥人,这就有些犯忌讳了。

在某一段时间里,李承乾十分迷恋突厥人的风俗习惯,不仅深入研究,还开始学着说突厥语,穿突厥衣服,模仿突厥人的生活习惯。

不仅如此,他还招募了一批长相酷似突厥人的侍从,把这些人头发梳成小辫,穿上羊皮衣服,在东宫的草地上架上帐篷,自己和这些人住进去,每日里杀羊烤肉,活脱脱的一副突厥人形象。

如果单单是这样,还没什么,但是李承乾聚德不过瘾,就做起了一个极为脑残的游戏。

他扮演一个战死的可汗,让侍从们骑马在自己周围转圈号丧,并按照突厥风俗,要求侍从们割脸,一次表示对去世的可汗沉痛哀悼之情。

玩的尽兴后,李承乾还说,有朝一日,他若是登基,定要去金城(今甘肃兰州)狩猎,去那里当一个正宗的突厥人,并要投靠突厥将领阿史那思摩。

要知道,大唐和突厥,那可是世仇,当年突厥人让李世民吃了大亏,突厥的颉利可汗在李世民刚登基时,举兵入侵,一直打到了长安城下,逼的唐太宗不得不签订了耻辱的渭水之盟,日后只要提到突厥,李世民就恨牙根儿痒,而李承乾可是正牌的大唐储君,却扮演突厥人,并要当一个突厥人,这样的话由他口中说出来,着实的不像话,堂堂大唐储君,怎么能委身于一个突厥将领呢?

刺杀大臣,谋害亲弟

扮演突厥人这件事被几个辅政大臣知晓后,开始苦口婆心的对李承乾劝谏,结果李承乾不但不听,还派出杀手想将几个大臣一杀了之,虽然最终没能成功,但也让李承乾与东宫的辅政大臣彻底决裂。

公元642年(贞观十六年)二月,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这是一部囊括了各州各县的沿革、地望、地名、山川、城池、古迹、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的百科丛书,该书的完稿,让李世民极为高兴。

为此,李世民对三儿子李泰大加赏赐,不仅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按理说,李泰修成此书,对他奖赏也无可厚非,但偏偏李承乾却眼红了。

为何眼红?主要是因为赏赐给李泰的数量之多,超过了太子的规格,李承乾为此就十分不平,尤其是在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撺掇下,李承乾就认为父亲李世民有将他替换掉的可能。

其实这还真是冤枉李世民了,在意识到赏赐规制超限后,李世民很快就采取了补救措施,下诏取消了太子出用库物的限制,并且李泰还因此上疏推辞。

但李承乾却不这样认为,一门心思的断定父亲和三弟有别的目的,因此,为了消除他所认为的那个隐患,李承乾就动起了将弟弟李泰谋杀的心思。

当然,这个计划并没有成功,并且还被李世民得知,狠狠的训斥了李承乾一顿,李承乾也因此安分了一段时间。

这样一个动不动就想将所有不合他意的人统统杀掉的太子,如何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帝王?

意图谋反

即便是李承乾胡闹成这样,唐太宗李世民依然没有对其放弃希望,没有想更换太子的想法和行动,还把魏征派给李承乾,担任太子太师,意图通过魏征的引导,让李承乾好好做一个合格的储君。

直到李承乾按奈不住,准备图谋造反。

造反的起因,还是因为魏王李泰,由于李泰的积极表现,使李世民对其增加了不少好感,包括对他的俄超规格赏赐,以及让他出任雍州牧,还有特准李泰在魏王府中开设文学馆。

当年李世民还是秦王时,就曾担任过雍州牧,并在秦王府开设文学馆,广纳英才,而如今的李泰走的路线,与当年李世民如出一辙。

虽然李世民并没有明确表达出要废立太子,但一些政治敏感的大臣们,就开始逐渐的向李泰靠拢,并因此形成了一个小集团。

随着李泰的声势越发旺盛,李承乾就感到十足的危机,但他还没有什么动作时,李世民派魏征担任李承乾的太子太师。

之所以安排魏征,是因为魏征此人十分正直,不属于任何一个派系,李世民此举,也是想向天下证明,自己并无废立太子之意,以安众心,同时也侧面的向李承乾表示,自己并没有放弃他,只要他痛改前非,仍然是他的好儿子,帝国的好储君。

但就在这个敏感的时候,李承乾的东宫爆发出一个丑闻

这个丑闻的主角,是一个十岁左右,叫做“称心”的乐童,称心这个名字,还是李承乾起的,意思就是乐童让称心如意,而根据史料记载,这个乐童“美姿容,善歌舞”,李承乾对其宠爱的无以复加,一同吃一同睡,一同做喜欢的事。

男宠这个事情,在中国古代并不稀奇,历朝历代均有这种事情发生,但这件事阿混在李承乾身上,就足以把他害死。

要知道,此时魏王李泰正虎视眈眈的盯着李承乾犯错,因为只要他一让位,李泰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太子,而在这种敏感时期,如此丑闻,就成为了李泰一党的最有力武器。

很快,这件事被捅到李世民那里,李世民大怒,将称心处死,并把李承乾打了个狗血淋头,如果李承乾就此打住,可能也没什么事,问题是,他接下来的操作,完全是破罐子破摔。

回去之后,李承乾在宫中为称心建了一个灵堂,竖了一个雕像,朝夕焚香祭拜,还暗中追赠称心官爵,为其竖立墓碑。

不仅如此,李承乾认为称心之所以会死,完全是李泰指使人告得密,因此就对李泰恨到极点,暗中组织了一百多人,准备再次刺杀李泰。

与此同时,李承乾为壮大声势,还将侯君集、汉王李元昌以及多名大臣拉下水,准备密谋起事!

但这场看似声势浩大的谋反,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胎死腹中,齐王李佑的一个部下告发太子党的政变阴谋,李承乾等人被接连下狱。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李世民召集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对太子谋反一案进行会审,最终李世民颁下诏书,将李承乾太子之位废黜,贬为庶民,流放黔州。

两年后,也就是贞观十九年,李承乾在郁郁寡欢中,死在了这个边瘴之地。

小结:

自幼就根红苗正的李承乾,真的可谓是天之骄子,但也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其养成了恣意妄为的秉性,以至于在后期逐渐的堕落,不听劝谏,不干正事,使李承乾逐渐丧失了李世民对他的信任,继而造成魏王李泰的逐渐势大,但李承乾不仅不痛改前非,反而干出了刺杀李泰,以及密谋造反的荒唐事,最终落了个事情败露,自己被废黜,流落异乡的结局,他的一生,是荒唐的一生,完全是自己毁了自己。

古人的名字里为什么要带一个看似不吉利的病字?

汉武大帝时代的大将军“霍去病”,我们大家都很熟悉,据说他在幼儿时“病魔缠身”,父母亲就为他取了这个名字“去病”,即去除、丢掉病魔。

大宋时代的“将军词(诗)人——辛弃疾”,他的“弃疾”和“去病”有“意曲同工”之美好。成为千古绝唱,千古流传,得到人们的喜爱!!!

一、题赠霍去病:

去掉烦脑,

解除病痛。

二、题赠辛弃疾:

弃旧换新,

革疾扬善。

——秦兴撰联

秦兴于二0二二年四月十三(农历三月十三)5:28

皇后成长计划19李佑攻略?

声望>600,魅力>800,交际>800,叛逆>200,自信>800,智力>600,魔性>300,气质>700,亲和>800,道德>500,礼仪>600,谈吐>600,舞蹈>500,武术>800,李佑>15(碰到四次即可)

①父亲名字要:春哥(加自信成100)

②生肖选:龙;星宿选:井(生日当然随你咯!)

③进入游戏后为了快捷游戏速度可以调成超级速度

④进入游戏后可以先把道具里面的道具加点属性先

⑥生日礼物买不买都行(反正是用女儿的钱--!)

⑦去大明宫有时会碰到四四,玩家要学会变通

⑧每个月要严厉说教(要注意这条,千万不要忘记)

张居正有官印吗?

张居正作为明神宗初期的最重要执政大臣,身兼(加)多种官职,肯定是有官印的。张居正在担任内阁首辅后,至少掌管和拥有2枚官印和1枚御赐印,均为银印。

一、印章的起源和演变《说文解字》:印,执政所持信也。《广韵》:符,印也。印,信也,亦因也,封物相因付。《增韵》:刻文合信也。

印,又称印信或印章。古代,帝后印章统称玺印或宝玺,官署、官员印章统称官印。现代,一般统称公章。印是“执政所持信也”,从一开始到很长的时期主要是官印,后来才发展出了私印和文印。

作为一种执政或者征信的凭证,印章的起源很早,古代各大文明不约而同都各自发展出不同形制、风格的印章。据考证,距今7000多年前,在古代巴比伦地区,就出现了押捺式印章。此外,还有圆柱式滚筒印章等。下图为西亚地区出土的滚筒印章及刻印出的图案。

中国印章源于何时,众说不一,但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广泛使用。《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就有“鲁襄公还及方城,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的记载。由此可知,中国印章至少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印信制度见于文献记载,最早是《周礼》。《周礼·地官·掌节》:“掌守邦节而辨其用,以辅王命。”东汉郑玄在为《周礼》做注的时候解释说“玺节者,今之印章也”。

据考证,先秦时期的印章大都随身佩戴,用来表明身份、职位,是权力的象征。最典型的,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苏秦佩六国相印。

秦代之后,“玉玺”成为皇家印章的专用名称,各级官印既不敢称“玺”,一般也不敢用玉制,一直延续至清代。秦代玺印以“传国玉玺”最著名,历代传承有序,至后唐末帝李从珂之后,传国玉玺失踪,成为史上一大未解之谜。

汉代玺印有明确的制度规定。汉印种类繁多,除了帝、后玺印外,还有诸侯王、列侯、朝官及其属官之印,郡县等各级行政机构官印,另外还有赏赐给各少数民族政权、各藩属国的印信。根据级别不同,名称有“印”“章”之别,材料有金、银、铜之别,纽有橐驼纽、龟纽、蛇纽之别。

隋唐时期,由于纸张普遍使用,简牍、封泥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官印的作用、形制、纽式、尺寸、印文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隋代开始,官印不再镌刻官员的官职名,而是改镌官署名,官署印代替了职官印,官员上任不再颁授官印随身携带,前后任官员使用同一方官署印,在交接职务的同时交接官印。

唐代帝王所用印章除了称“玺”外,还增加了“宝”的称谓。

之后的宋、元、明、清各代,官印及其印信制度基本相应承袭,又有所变化、增益。

二、明代百官印

明代宝玺和官印是指明朝时使用的官方印玺,其印式属隋唐阳文大印系统。主要包括皇室宝玺印(皇帝宝玺、皇后册宝及皇妃以下册印和皇太子册宝、皇太子妃册宝及亲王以下册宝册印)和将军印、百官印等,还有关防、条记等官方印信。对此,《明史·舆服志》《明史·职官志》及《大明会典》《明会要》等均有介绍。这里重点介绍明代百官印。

明朝建国之后,就建立了严格的印信制度。

洪武初,礼部设铸印局。凡诸司印信,该局专管铸造。如有刓削,则换给之。凡在外文移到京,悉送该局,辨其真伪。(王圻《通考》。)——清·龙文彬 《明会要》卷二十四 舆服国初设铸印局,专管铸造内外诸司印信。 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开设各处衙门、合用印信、札付铸印局官依式铸造给降。其有改铸销毁等项、悉领之。——明·李东阳等纂《大明会典》

明代对百官印的质地、尺寸、文字样式均有明确、详细的规定。除极少数特例外,明代百官印为直纽、方形、九叠篆,材质以银为贵,以铜为主。《明史·舆服志》对百官印信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洪武初,铸印局铸中外诸司印信。正一品,银印,三台,方三寸四分,厚一寸。六部、都察院并在外各都司,俱正二品,银印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其馀正二品、从二品官,银印二台,方三寸一分,厚七分。惟衍圣公以正二品,三台银印,则景泰三年赐也。顺天、应天二府俱正三品,银印,方二寸九分,厚六分五厘。其馀正三品、从三品官,俱铜印,方二寸七分,厚六分。惟太仆、光禄寺并在外盐运司,俱从三品,铜印,方减一分,厚减五厘。正四品、从四品,俱铜印,方二寸五分,厚五分。正五品、从五品,俱铜印,方二寸四分,厚四分五厘。惟在外各州从五品,铜印,方减一分,厚减五厘。正六品、从六品,俱铜印,方二寸二分,厚三分五厘。正七品、从七品,铜印,方二寸一分,厚三分。正从八品,俱铜印,方二寸,厚二分五厘。正从九品,俱铜印,方一寸九分,厚二分二厘。未入流者,铜条记,阔一寸三分,长二寸五分,厚二分一厘。以上俱直纽,九叠篆文。初,杂职亦方印,至洪武十三年始改条记。

百官印信中因某些官署或者官职特殊,存在极少数的特例。

1. 两京所在地的顺天府、应天府,虽为三品衙门,但因管辖京都重地而用银印,以示贵重。

2. 文渊阁印。文渊阁始建于明代。文渊阁的功用早期主要在于藏书、编书,后来还是阁臣入直办事之所,并随着明代政治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事实上的秘阁禁地。明朝内阁制度有一个从建立到完善逐步演化的过程。内阁主要充当皇帝的顾问、助手、秘书,属于咨议、协调部门和处理奏章、起草诏书的办事机构,拥有“票拟权”。朝中重臣进殿阁大学士,代表着入阁、“参预机务”,是进入权力核心的标志。但是,殿阁大学士品秩仅为五品,如用铜印无法显其地位,为此特别规定“文渊阁印”用银印,而尺寸却又小于常制,五品官印应为“方二寸四分,厚四分五厘”而其“方一寸七分,厚六分”,边长略小而厚度加大,且用玉筋篆文。“文渊阁印”最早为宣宗所赐,万历中被盗又给予补铸。这是一个颇费苦心的设计。这印章的特殊性如同殿阁大学士权力的特殊性,正是明代政治制度特殊性的体现和反映。

内阁大学士位不过五品,而所用文渊阁印,仅一寸七分,略似御史巡方印,乃亦用银,视一二品,其重可知,且玉筋篆文,与主上御宝相埒,宜其权超百辟也。……文渊阁印自今上丙戌失后,再铸则阁权渐削,陵夷以至今日。——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明朝内阁并不是一个正式官署,文渊阁印也不是官署之印,不能在衙门间行文运用,只能在大学士们封进题奏等章疏时用之。

文渊阁印章玉箸篆,凡封进诏草题奏揭帖用之,不得下诸司,即下诸司以翰林院印行,诸司行内阁亦止称翰林院。——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二十三

3.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是正七品,属于官职小而责任重大的官员,故朝廷对其特别重视。《明史·舆服志》记载:

初,太祖重御史之职,分河南等十三道,每道铸二印,文曰“绳愆纠缪”,守院御史掌其一,其一藏内府,有事则受以出,复命则纳之。洪武二十三年,都御史袁泰言各道印篆相类,乃命改制某道监察御史,其奉差者,则曰“巡按某处监察御史”。铜印,直纽,有眼,方一寸五分,厚三分,八叠篆文。

百官印除文渊阁印外,皆用九迭篆文,只有监察御史印用八迭篆文。按照清代姚晏《再续三十五举》中的说法,“八叠明监察御史用之,取唐台仪八印义”。另外,为了监察御史巡按各处携带安全方便,其印直纽上有穿眼,且尺寸比一般正七品官印小。

三、张居正在担任内阁首辅后,至少掌管和拥有2枚官印和1枚御赐印,均为银印

回到问题的本身,张居正有官印吗?有多少枚官印?是什么样官印?

这需要从张居正所担任的职务说起。

张居正在担任内阁首辅后,《明神宗实录》中是这样介绍他的:内阁首辅或者首辅、元辅,少师(太傅、太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因功还有左柱国的文勋。

1. 本职:吏部尚书(正二品)

吏部,是古代主管官员的官署,历朝历代都是极为重要的部门。

在朱元璋废除丞相后,吏部尚书几乎成为明朝文官所能担任的最高正式官职。《明史·职官志》记载:

按吏部尚书,表率百僚,进退庶官,铨衡重地,其礼数殊异,无与并者。(吏部)尚书,掌天下官吏选授、封勋、考课之政令,以甄别人才,赞天子治。盖古冢宰之职,视五部为特重。

这一枚史部官印肯定是有的。

2. 内阁:内阁首辅、中极殿大学士(正五品)

明朝内阁制度虽然十分完善,内阁逐步发展成为明朝的权力核心之一,但内阁并不是一个正式官署,殿阁大学士品秩仅为五品。

明朝殿阁大学士,是指朱元璋废除丞相后设置的辅政官员。明朝大学士的名称前要改加殿(四殿)、阁(两阁)衔,完整数目为六人。从高到低依次为:中极殿大学士(原为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原为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隆庆六年(1572)六月,万历皇帝登基后不久,张居正以内阁次辅接替高拱为内阁首辅,由建极殿大学士晋为中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正式官职,往往是指内阁大学士中位列第一的辅臣。因此,内阁首辅印是没有的。但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肯定是掌管前述“文渊阁印”这一枚特殊官印的。

3. 三公三孤:从少师(从一品)到太傅、太师(正一品)

明朝沿用了历代的三公三孤职务。三公是太师、太傅、太保三职的合称,正一品。三孤,是少师、少傅、少保三职的合称,从一品。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公三孤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据《明实录》记载,隆庆六年正月,张居正加少师兼太子太师;万历九年十二月,给大学士张居正太傅诰命;万历十年六月,叙辽左大捷功进元辅居正太师。

《明史·职官志》记载:

自此以后,公、孤但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而文臣无生加三公者,惟赠乃得之。嘉靖二年加杨廷和太傅,辞不受。其后文臣得加三公惟张居正,万历九年加太傅,十年加太师。

4. 东宫辅臣:太子太师(从一品)

明朝还有太子三师、太子三少的东宫辅臣。太子三师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职的合称,从一品。太子三少,是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三职的合称,正二品。最初负责以道德辅导皇太子,且谨身护翼,为东宫辅臣,后为虚衔。

《明史·职官志》记载:

由是东宫师傅止为兼官、加官及赠官。惟永乐间,成祖幸北京,以姚广孝专为太子少师,留辅太子。自是以后,终明世皆为虚衔,于太子辅导之职无与也。

5. 文勋:左柱国(正一品)

《明史·职官志》记载:

凡文勋十。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正二品,正治上卿。从二品,正治卿。正三品,资治尹。从三品,资治少尹。正四品,赞治尹。从四品,赞治少尹。正五品,修正庶尹。从五品,协正庶尹。自五品以上,历再考,乃授勋。

张居正先是于隆庆六年八月加左柱国,后于万历四年十月,九年考绩,因勋德茂著,特进左柱国。

如果没有职官印,张居正获得的加官、赠官、虚衔和文勋,如少师、太傅、太师、太子太师和左柱国等,是不会有官印的。中极殿大学士有没有相应官印不详,但根据内阁的职责,是可以使用翰林院铜印的。内阁与翰林院在职责和官员上,有许多共通和交叉之处。

此外,张居正还有不少临时的、专项的兼职,即充任官,比如总裁官、讲官等。这些应该是没有官印的。

当然,上述官印是随职务而掌管,如果官员离职、升迁或者死亡,该等官印是需要移交的。但是,张居正还拥有一枚御赐印,而御赐印如果没有被皇帝收回或者褫夺,应该是能够成为官员收藏品的。不幸的是,张居正死后被万历皇帝抄家了。

关于这一枚御赐印——“帝赍忠良”,不少史料都有记载。

神宗赐张居正印,曰“帝赍忠良”。——清·龙文彬《明会要》卷二十四

为什么有这一枚御赐印呢?主要是因为,张居正夺情事件发生后,皇帝需要以强硬的态度甚至殊荣支持张居正。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卷九中,对夺情一事前后皇帝、皇太后给予张居正的特别礼遇进行了完整归纳总结。

即就夺情一事而言,其始闻丧也,上遣司礼李佑慰问于邸第,两宫圣母则遣太监张仲举等赐赙,近侍孙良、尚铭、刘彦保、李忠等赐酒馔;其子代归治丧,则司礼魏朝偕入楚营赐域;其身给假归葬,上遣司礼张宏郊饯,司礼王臻赍帝赍忠良银记赐之,圣母则太监李用赐路费牌子,李旺赐八宝充赏人之用;其还朝也,上遣司礼何进迎劳郊外;其太夫人就养也,则上所先遣魏朝伴之入京,上又命司礼李佑郊迎,圣母则遣谨柯、陈相,赐衣饰珍异,又命太监李琦等郊迎之;至其除服即吉,上使司礼张宏引见于慈圣、仁圣两宫,旋使宏侍赐宴;其满十二年也,又遣司礼张诚赍敕褒谕;至其殁也,又遣司礼陈政护丧归。

还有一个实际需要的考虑,张居正请假回家安葬父亲,处于离职状态,无法带走正式官署的官印,于是万历皇帝特别赐“帝赍忠良”银记一颗,以用于实封奏事。对此,万历皇帝的手谕中说明了这一点:

朕大礼甫成,倚毗先生方切,岂可一日相离?但先生情词迫切,不得已,准暂给假襄事,以尽先生孝情。长途保重,到家少要过恸,以朕为念,方是大孝。五月中旬,就要先生同母到京,万勿迟延,致朕悬望。又先生此行,虽非久别,然国事尚宜留心。今赐先生“帝赍忠良”银记一颗,若闻朝政有阙,可即实封奏闻。——《万历起居注》,万历六年三月十日。张居正《谢赐敕谕并银记疏》。

顺带说一个世宗赐印的事。世宗赐杨一清(“耆德忠正”和“绳愆纠违”)、张孚敬(“忠良贞一”)、桂萼(“忠诚静慎”)、李时(“忠敏安慎”)、方献夫(“忠诚直谅”)、费宏(“旧辅元臣”)、夏言曰(“学博才优”)、顾时(“经帏首选”)、翟銮(“清谨学士”)等重臣印,就是没有对长期重用的奸相严嵩赐印,以聪明才智和帝王心术著称的世宗,颇有一种心知肚明的恶趣味在其中。

总之,张居正肯定是有官印的,且至少掌管和拥有2枚官印和1枚御赐印。张居正的官印全部是银印,绝不可能是玉印、金印。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官署印都是从前任那里接过来的。

电视剧里哪个人物你以为他是王者?

《连城诀》是金庸先生一部很特别的武侠小说,在里面可以看到些许《基督山伯爵》的影子,不过展现的现实要远为真实黑暗。

这部小说篇幅不长,故事也不算复杂,比起那些经常翻拍的射雕、倚天来,知名度的确不高。甚至不少人都不知道它是金庸先生的作品。在为数的电视作品中,我觉得吴樾演绎的版本最为贴合。

吴樾是武打演员出身,别看今天经常演绎一些阴柔的配角,当年吴樾的形象还是十分朴实的,一看就是老实人,跟书中狄云的形象很贴合。这部剧有两个人物很有意思,一个是言达平,一个是花铁干,他们一出场都以为是王者,但实际上言达平只能算青铜,花铁干好点,不过也就白银水平。

先说言达平,在狄云跟着师父戚长发给万震山祝寿的时候,言达平假扮乞丐,出现在寿宴上。

看到这乞丐打扮的言达平,不禁就会联想到《射雕英雄传》里的洪七公和《白眉大侠》里的老叫花,那可都是厉害至极的人物。总之武侠剧中平白特写的乞丐都容易给人世外高人的感觉。

不过乞丐不一定就都厉害,还要继续看,在寿宴上,有人跑来闹事弄脏了戚长发衣服,狄云这憨小子非要人家赔,于是两人打起来。狄云显然打不过对方,这时候言达平暗中帮助了狄云一下,狄云侥幸获胜。

后来万震山弟子们由于嫉妒狄云有个漂亮师妹,双方发生矛盾,狄云被围殴,搞了个鼻青脸肿。正当狄云憋屈万分的时候又遇到了言达平,这时候言达平假意让狄云给自己捶背,还一个劲嫌弃狄云力气小,嘲笑他难怪被人打。

狄云为人耿直,不服气跟他辩论说对方以多欺少,不然自己不会输。这时候言达平说他可以让狄云以少胜多,只要愿意跟他学习。狄云求之不得,学了一晚上,效果不错。

后来狄云凭借跟言达平学习的一点剑法果然大展神威,胜过了万震山几个徒弟。想想看言达平一个晚上教导就这么有成效,他自己岂不是绝世高手。

但后来才发现,原来言达平只是狄云二师伯,他教狄云武功也不是真心为了狄云好,只不过一来想知道师弟戚长发武功情况,二来是想借狄云之手激化戚长发、万震山矛盾。言达平本身武功不高,他们师兄弟三人武功差不多,在江湖上属于二流水平,根本不厉害。

说完了言达平,在这部电视剧里还有一些高手出场很拉风,实际上水平一般,那就是落花流水四位大侠。名字就很奇葩,一般来都会说被谁打了个落花流水,四人起这个名字看来是不想好了。当然了,四人里面最突出就是六小龄童老师扮演的花铁干了。

落花流水四人分别是陆天抒、花铁干、刘乘风、水岱,并称南四奇,与北四怪号称武林中最负盛名的高手,出场的即时感跟射雕五绝差不多。实事求是的讲,四人的武功也的确是江湖一流,起码比言达平他们强多了,单人实力跟血刀老祖不相上下。

不过四人估计平日里养尊处优惯了,又是四人在一起,江湖上没有对手,所以他们的实战能力大打折扣。他们四人对阵血刀老祖,血刀老祖出身西域,非常适应大雪山的环境,结果四人在雪山里面被血刀老祖团灭,仅剩一个一个花铁干。花铁干本来武功不弱于血刀老祖,但是在打斗过程重误杀了自己兄弟刘乘风,心性大乱,所以最后明明血刀老祖已经力气耗尽,花铁干却吓得不敢动手,竟然对血刀老祖跪地求饶,自己反而被制住。

然后花铁干就开启了不要脸的模式,他年纪一大把,又成名几十年,为了活命开始拼命巴结奉承两人。为了讨好狄云,他甚至提议让自己的兄弟侄女水笙去跟狄云还好,借此可以保全性命。

本来花铁干是江湖上人人敬仰的大侠士,可终究还是一个普通人,他同样怕死,同样苟且偷生。在性命面前,什么尊严,什么荣耀他都可以通通放弃。后来血刀老祖死了,知道他丑态的就只剩下狄云跟水笙,出去以后大家肯定更倾向相信成名已久的花铁干了。被困雪山的那些日子,他对狄云是极尽巴结,后来功力恢复就开始作威作福,甚至为了果腹,不惜吃掉死去的兄弟的肉。果然出去以后,花铁干开始诬陷狄云、水笙,堪称人不要脸则天下无敌。

言达平出场的时候凭借常见的高人形象乞丐装迷惑大家,让人误以为是隐世高手。而花铁干呢,则是徒有其表,空有其名,尽管花铁干的武功可以算是一流,但是心志人品方面却是下下乘,不要说跟他的名声不匹配,就是一般的江湖人士都要比他强。

《连城诀》里好人实在太少,像血刀老祖那样纯粹的坏人反而还有几分可爱。像言达平那样同门相残的薄情之人,花铁干那样道貌岸然的卑鄙小人基本就是《连城诀》世界里的常态。如果单单看他们出场时候的表现,谁又能想到他们后面人品是如此不堪,本事是如此不济呢。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