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学习观,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家?
安・谢·马卡连柯(1888-1939年)是苏联著名的人本主义教育家,教育实践活动家。他的代表作有《教育的诗篇》《塔上旗》《父母必读》等。
人本主义理论基本价值?
①强调人的内在价值和能力。
②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彼此负有责任。
③个人具有归属与被包容的权利。
④人们具有参与和被聆听的权利。
⑤人们具有自由表达的权利。
⑥群体成员之间是有差别的,每个人的差别都要得到尊重。
⑦人们具有质疑和挑战专业人员的权利。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什么时候传入我国?
改革开放后,我国引进西方的进步文化,也包括心理学三大流派,即人本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
以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流派理论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年代迅速发展。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别于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界的“第三种力量”,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标是要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全面描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主义将人类学习混同于一般动物学习,不能体现人类本身的特性,而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认知结构,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在他们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必须理解他所知觉的世界,即必须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人本主义者特别关注学习者的个人知觉、情感、信念和意图,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因此他们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在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学习。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至于应当如何学习则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意义,强调协作学习。
扩展资料
人本主义哲学:反对科学和理性,提倡非理性主义,批判科学技术,认为科学不能回答人的价值问题,主张哲学应抛弃外界的认识而回到人的存在的本身,注重对人的内心生活的非理性的发掘,重建“现代性”崩溃后人类的精神价值,强调人的存在本体论,具有强烈的非理性主义色彩。
人本主义哲学将人生的本质归结为非理性的生命意志和本能冲动等,认为把握世界和人生的本质本能借助于理性逻辑和科学,只能借助于非理性的生命直觉和神秘的内心体验。
包括: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伯格森的生命哲学,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主义和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人本主义课程论和存在主义课程论?
1人本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罗杰斯
人本主义课程又称为人性中心课程。要求将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主张课程要适合学习者的内部和外部的需要,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贯彻“适切性”原则,实质上倾向于学习者中心。因此,课程内容的组织应密切注意适合学生的生活、要求和兴趣。
在做题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遵循适切性原则,就选择罗杰斯的人本主义课程论。
2存在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奈勒
主要观点:在确定课程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承认学生本人为他(她)自己的存在负责。换言之,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所以,重视品德教育,注重学生的情感、责任和人生价值。认为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