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披甲人,在古代奴隶可以结婚吗?
奴隶可不可以结婚,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搞清楚什么是奴隶!
奴隶主要存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无论是在奴隶社会还是在封建社会,在奴隶主眼里奴隶根本就不是人,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奴隶的最初来源主要是战俘,两个部落之间发生战争,胜利一方战胜后会俘虏敌方的参战人员,最初由于生产力低下,本部落的人都不能吃饱肚子,所以把俘虏基本都是杀掉;后来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一些部落在俘虏敌对部落人员后会把他们关押起来,然后强制为自己劳动,这样逐渐形成奴隶制社会。
在封建社会多为犯罪的人,例如在电视剧《甑寰传》里面,甑寰父亲获罪后,皇帝最开始准备把甑家“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甑寰听后为何情绪十分激动,不顾即将临盆都要去替家人求情,后来改为“发配宁古塔,不必给披甲人为奴”;一旦“给披甲人为奴”,意味着甑家一下子由贵族变成了奴隶,人身没有任何保障,估计还没到宁古塔就死在途中了。
一旦成为奴隶意味着完全失去“人格”权益的。自由、结婚、工作不仅天生就与奴隶绝缘甚至连生命也在奴隶主的谈笑之间。奴隶要不就是拿起武器进行反抗,例如最著名的奴隶起义英雄斯巴达克斯;要不你就逆来顺受听从主人的安排,没日没夜的劳动直到死亡。
奴隶既然是奴隶主的私人财产,奴隶主都希望自己奴隶越多越好,这样自己的财富就越来越多;当一个奴隶到了结婚年龄,奴隶主会让男奴隶与女奴隶进行结合;这里大家不要想多了,奴隶与奴隶结合是不能离开奴隶主的家,生的孩子依然是奴隶,依然属于奴隶主的财产。
当然这中间也不乏极少数被奴隶主看中而实现人生逆袭的奴隶,例如伊尹本身就是个奴隶,被商汤看中,后来辅佐商汤灭夏成为商朝丞相;战国时候百里奚,被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回来辅佐秦穆公成就霸业。当然这些都只是凤毛麟角。
这几年大家穿越剧看多了,也可能是对现实中有些小不满,很多人都想穿越回古代或者民国时期;我可以肯定告诉大家,你穿越回去大概率就是当奴隶;就算回到封建社会里面所谓的盛世,当奴隶(奴婢)也极其悲惨;朱元璋死后一次性让自己的46位嫔妃全部殉葬,殉葬手段极其残忍。嫔妃尚且如此普通奴婢更不用说了。
在我国奴隶的彻底废除是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西藏进行土地改革后,西藏彻底废除了旧西藏的农奴制度。有一部电影叫《农奴》大家可以去看看,里面的参演农奴的演员就是当年旧西藏统治下真是的农奴,他们从出生到死都过得极其悲惨。
包括整天“人权之上”的美丽国,也是通过南北战争,最终在1861年从法律上废除奴隶制,到如今也才100多年。
所以我劝大家珍惜当下!
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
其实,宁古塔是一个城名,是一个清朝时期的关外流放罪犯场所。后设宁古塔将军,为吉林将军的前身。宁古塔属边远地区,旧时,这里环境恶劣,气候异常,寸草不生,五谷不长,很适合罪犯改造。既不是塔,而为何又称为“塔”呢?相传,清皇族的远祖兄弟6个,曾居住于此。满语谓为“宁古”,个为塔,古称“宁古塔”。把罪犯流放到宁古塔,有两层含义:一是惩恶与扬善,让犯了罪的人背井离乡受尽磨难,到关外去自首、自思、自悔,接受风沙洗涤;二是为清皇族的老家“增砖添瓦”。清朝时,全国偏远落后的地区有的是,可清王朝为什么不把罪犯流放到其他地方改造,而首选宁古塔呢?意图很明显,那就是宁古塔是满族的发源地,是清皇族的老家。罪犯来到这里不仅要开荒种地,修桥筑路,改变清皇族老家的面貌,而且还要忍饥挨饿,为当地官员、满人当牛做马,沦为家奴。而披甲人是满族军队的低级士兵,平时劳作,战时上阵,与就是给的意思,也就是说,把罪犯发配到宁古塔,给最低级的士兵做奴隶。
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
如果把宁古塔比作可怕的人间炼狱,那么,披甲人就是“炼狱”里的恶魔。
在清朝,如果有犯人被发落到宁古塔,虽说是流放能保住性命,但那个过程却让人生不如死。所以,很多犯人宁可被砍头,也不愿被“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那么,这“宁古塔”究竟是哪里?披甲人又是什么身份呢?宁古塔:极偏极寒极苦。宁古塔究竟有什么样的可怕传说?咱们也不能道听途说,先来看看那些去过宁古塔的古人们的切身体会。有说它可怕的。清朝方拱乾这样形容:“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有说它偏远的。王家祯在《研堂见闻杂录》称:“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还有说它极寒的。明朝文人吴兆骞当年因科考舞弊被流放在此,在他给母亲的书信中就说道:“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七八月份正是酷暑的季节,但宁古塔却被大雪封冻,当地的冬天就更不敢想象其寒冷了。宁古塔如此偏远又寒冷,它究竟位于什么地方呢?宁古塔历史悠久,它有新旧两座城。早期的宁古塔,位于如今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古城村,从1616年开始,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之后,这里便成为了军队的驻扎地。宁古塔也并非一座塔楼,之所以被称为“宁古塔”,是因为它的发音是由满语直译过来。数字六在满语中读做为宁古(ninggun),个为塔,所以宁古塔也就是“六个”的意思。奇怪的是,如此重要的边防重镇,为什么取名叫“六个”呢?其实,这个名字与努尔哈赤的祖上有关。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福满共生育了六个儿子,这六人长大后分家,就居住在宁古塔的旧址周围,故而这里就被称为“宁古塔”,也就是六个贝勒之意。清军入关后,宁古塔同样也是清朝的国防重镇,这里地处边疆,与当时的沙俄几乎是毗邻而居,因此,出于防范,清朝历代帝王均会在此派重兵把守。康熙十五年,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康熙皇帝下旨将宁古塔迁至乌拉(今吉林)城,原旧址的宁古塔机构,基本上也一并搬至新址。虽说搬了新地址,但老的宁古塔也并没有遗弃,康熙当时在旧址上安排副都统在此镇守,这样一来,就和宁古塔新址互为犄角,共同守卫边疆。当时的宁古塔风光无限,与当时的清廷首都盛京齐名。说起宁古塔,人们想到的是国防重镇,想到的是一抓一大把的山珍奇品。同时它还是东北各族向朝廷进贡礼品的转收点,每年都向朝廷提供八旗兵源和向戍边部队输送物资。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逐渐“失宠”,成为终结犯错官员和文人的归宿地,也成为了这个时代官员们的噩梦。有一句话叫做“流放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流放到这里的犯人,无异于死缓,终生都没有入关的机会。且不说能不能入关,能活着走到宁古塔就是万幸。据王家祯《研堂见闻杂记》中所记载:“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来的不多。”宁古塔地势偏远,千里迢迢的路途,还遍布荒山老林。不仅会出现饿死累死的情况,还有被狼虎猛兽袭击的高风险。这还不算最可怕的,最危险的还是泥淖和沼泽,它们有个专用的名字,叫作哈汤。哈汤最大的方圆几百里。流放的犯人要到宁古塔,必须经过哈汤。而且这里开垦不足,很多地方都是人一般高的荒草。一个不留神,脚底一滑,陷进了草地下的泥淖,就别想活命了。一个衣着轻便的普通人要想安全踏过都不容易,更何况是脚上还拴着沉重的脚铐铁链的犯人呢!古代没有高速公路,从京城到宁古塔,弯弯绕绕地加起来,有足足3000多公里路。饥渴疲惫不说,还得背着这些沉重的枷锁铁链,累了可不容他们随便休息,毕竟当差的还想早点完成使命离开这个“鬼地方”呢。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犯人可能还没到达宁古塔就已经半路上没命了。那些运气好的,即便走完三千里路,活着抵达了宁古塔,等待着他们的也是新的考验。接下来,他们要学会与披甲人“和谐共处”。披甲人:世代定居宁古塔的“守护者”。犯人到达宁古塔后,就要过着“与披甲人为奴”的日子。这披甲人,又是何方神圣呢?“披甲”一词在满语里是士兵的意思。而宁古塔的披甲人,则是当时驻守在东北边境的女真军队。他们的性格特点颇为统一,那就是凶残野性。在满清以前,披甲人是代表着地位不高的“奴隶军”,但在满清人眼里,“披甲人”则是高尚的。这是因为女真的人数实在是太少了。清朝奉行“八旗制度”,满清的纯种八旗,例如正黄旗人数都是不多的。在乾隆年间,八旗的人数才70万不到,而当时中国人口早就已经破亿了,以女真作为统治种族,可想而知披甲人的地位也是不低的。后来,随着清朝统治的逐渐稳定,为了充实边疆,清朝也会直接派在旗的军人过去,充当披甲人。也就是说,后来所指的披甲人,泛指那些帮助清王朝镇守边疆的人。在清朝,一旦成为披甲人,身份是很难更换,差不多一干就是一辈子,也正是因为如此,披甲人一般都是世代居住在边疆。边疆天寒地冻,生活条件艰苦,清朝为了稳定军心,就把一些犯人或其家属发配给世代定居在此的披甲人充做奴隶。毕竟,一辈子守在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换谁也难免心里不舒服。只不过,清朝仅仅是考虑到了如何安定军心,却丝毫没有考虑到,发配到这里的犯人会遭遇什么。在披甲人眼里,那些发配至此的犯人,都是他们的私人财产,生杀予夺,他们说了算,因此,他们从内心里就不把犯人当人看,对犯人们随意呵斥、辱骂殴打。那些男罪犯基本上都成了苦力,而女眷们则更惨,不仅要干苦累活,还成了披甲人的玩物。这就是为何很多官员提到“发配宁古塔”,会闻之色变的原因,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去了这里,那么自己和家人的命,根本就不受掌控了。与其受尽凌辱,倒不如来个痛快的。当然,万事都有其特殊性,宁古塔也有安居乐业的流犯。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做人嘛,最重要的还是乐观。
既然被命运安排到了宁古塔,与其挣扎痛苦自怨自艾,不如选择“既来之,则安之”。想想如何与披甲人搞好关系,免于责罚。要想赢得披甲人的尊重,基本上有两点:要么有文化,要么有手艺。世代定居在宁古塔里的满人非常尊敬文人,特别是当过官的文人。所以文人是最吃香的,其次是手艺人。文化人被当地人称作“哈番”。当地的商人也愿意邀请这些哈番帮自己经商,比如做掌柜的或账房。还有一些不愿意做掌柜的文人,便可以选择当老师。在当地做教师,收入也非常可观。清朝有这样的记载:“师终岁之获,多者二三十金,少者十数金而已,掌柜可得三四十金。”比如说明朝诗人吴兆骞,他满腹才华,来到宁古塔生活后,就被当地人请去当了教书先生,后来又被挖去官府当了幕僚,混得还不错。还有一些手艺人,他们会做手工和美食,在宁古塔也算过得有滋有味。曾经有个叫杨越的绍兴人,他十分擅长做特色美食,也是因为犯错被流放到宁古塔。流放期间,他支起摊子,摆卖起了绍兴小吃,什么臭豆腐、黄酒棒冰、萝卜丝饼等等,让当地人眼前一亮,生意好到爆棚。除了美食爱好者,还有一些工匠,打铁的,编竹的,在当地都十分受欢迎。毕竟,流放宁古塔的也不是一般人,这里面有很多是大官,有他的家属仆人,还有诗人志士。正是这些有文化有技艺的流人,他们在宁古塔学会了生存之道的同时,也促进了宁古塔的发展。宁古塔长久以来都是边陲之地,还属于半开化之地。当地人还保持着以渔猎为主的原始生活方式。在流民的文化传播下,当地人学会了种植稷、麦、粟、烟叶,采集人参和蜂蜜,农业耕作得到发展。如今的宁古塔早已学会了包罗万象,它再也不是当年那个让人闻风丧胆的人间炼狱。它承载了三百多年的历史,被流放在这里的人们目睹了世事沧桑。这个当年满族的发源地,浸透着一种无可比拟的沉重和已是一片历史的汪洋。它曾经是无数流人断魂的墓志和思归的梦乡,也是满族后人追忆的故乡。它听过流人的浅酌低唱和痛苦呻吟,也见证了长空飞雁和硕米肥鱼。如今我们提起它,再也不用胆战心惊了。它在历史的洗礼中变得温和,而那些停留在当年的恐惧的呼声,早已绝于人耳。流放宁古塔是否跟此人有关?
宁古塔将军其实就是东北三大将军之一吉林将军的前身。
宁古塔将军职务设立于康熙年间,这个职务在刚开始时辖制的范围非常广大,除了现如今的大部分吉林地区之外,其职权范围还包括了黑龙江地区的一部分以及现如今俄罗斯外兴安岭到鄂霍次克海附近的一大块范围。
他所统辖的那诺大范围,都可以被称之为宁古塔。
当然,宁古塔还有一个更为确切的范围,那就是曾经宁古塔地区的治所宁古塔城,在很多时候,人们说的宁古塔说的就是这个地方。
而这座城虽然现在已经消散在了历史之中,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这座城大概位于现如今的黑龙江海宁市附近。
第一任宁古塔将军而要了解第一任宁古塔将军,我们还得说到康熙时期的巴海。
巴海是清朝满洲镶蓝旗人,他的出身很不一般,父亲是清朝曾经的宁古塔地区首领沙尔虎达(相当于宁古塔将军、只是名称不同),他父亲的身份给他带来了很多的好处,他后来之所以能成为第一任宁古塔将军,跟他的父亲有着莫大的关系。
因为他父亲在宁古塔地区极有威望,所以在他父亲死后,顺治皇帝就让他世袭了他父亲的位置、成为了宁古塔地区的首领。
从那个时候起,其实他就已经拥有了宁古塔将军的职权,只不过由于当时他的职务还没改为宁古塔将军,因此他一直等到了康熙皇帝把他的职务改为宁古塔将军,才成为了第一任宁古塔将军。
清朝发配犯人到宁古塔的原因至于要说流放宁古塔的状况是否跟巴海有关,我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这二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宁古塔流放是清朝历史中除了死刑之外最严峻的一种惩罚,在相关人员犯下错误之后,如果皇帝不想夺取其性命、但又想让其承受足够的惩罚,那么皇帝就会把那些人发配到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
给披甲人为奴,其实才是清朝把犯人流放到宁古塔的重点。
而所谓披甲人就是投靠了清朝的明朝降兵降将,他们在投靠了清朝之后,分别被安排到了清朝的边疆各地、帮助清朝安稳起了边疆的局势。
因为古代的边疆荒无人烟、远不如内地繁华,所以为了安抚那些披甲人们的心理情绪,朝廷就特意把一些犯下大错的人给安排到边疆做起了这些披甲人的奴隶。
宁古塔作为有着不少披甲人驻扎的边疆重地,自然也被发配来了不少流放犯人。
宁古塔的可怕之处而对于那个时期的人们来说,宁古塔是所有被发配地区中最可怕的一个地方。
除了成为奴隶的屈辱之外,还有几个方面让人们对宁古塔保持着深沉的恐惧。
比如路途的遥远、气候的寒冷、野兽的纵横,都是人们恐惧宁古塔的原因。
大家可不要小看了路途、气候方面的问题,在那个没有现代交通工具、没有暖气的时代,人们想要前往极寒的宁古塔并在当地定居下来,其中所会遭遇到的痛苦我们很难以想象。
甄嬛的父亲甄远道为何被贬?
因为甄嬛父亲被张廷玉等重臣受鄂敏蒙蔽,弹劾甄嬛父亲有不臣之心,所以被流放。
在《甄嬛传》的第四十五集中,鄂敏继续在皇帝面前谗言、诋毁甄嬛父亲甄远道,张廷玉等重臣也受鄂敏蒙蔽,弹劾甄远道不臣之心,皇帝心生戒备,最终下旨将甄远道革职收监,其家眷圈禁府中,甄氏败落。甄嬛带孕求见皇帝,皇帝正在给纯元皇后写信,态度冷淡,坚决不肯原谅甄嬛的“大不敬”之罪,且表示已经决定将甄家流放宁古塔,只是不必给披甲人为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