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的性格特点,他笑的状态和性格特点有哪些?
她的笑是活泼,发自内心的。
林黛玉是一个体质娇弱且孤傲的人,此时的大笑算是她笑得最厉害的一次,但由于她的体质所以要扶着桌子。作者正是如此紧紧地扣住人物的阶级出身、社会地位、性格特征,才描绘出了这般合情合理、耐人寻味的“笑”的细节,使读者如闻其声。“林黛玉是理想、是诗,她本身便是情,是一切电脑没有,而人类所渴望所难以获得,所梦寐以求的情。她的钟情、嫉妒、多疑、纠缠、惧怕,她的病态,表现了许多弱者的内心,表现了许多强者深藏的、潜意识中的不愿人知的那一面内心。
鸳鸯和刘姥姥的人物分析?
刘姥姥:俗和不自尊
表现在:
1、打秋风,说难听点就是乞讨。
2、为了打秋风曲意奉承贾府,毫无自尊。
3、只看重钱而不懂得欣赏美和呵护美,一口一个“一两银子没了”、“不解渴”。
鸳鸯性格特点是世俗才华、善良本性、刘姥姥来荣府“打秋风”,她热情的赠礼令刘姥姥感激不已,铭记终生,鸳鸯为了使贾母等人开心,与王熙凤极尽捉弄刘姥姥。
鸳鸯是贾母最为倚重的人之一。作为贾母的贴身大丫鬟,鸳鸯对贾母各方面了如指掌,深受贾母器重。邢王二位夫人、尤氏、凤姐以及贾琏等,对她都非常尊重。一方面看在贾母的面子,另一方面要讨好贾母就离不开鸳鸯。
同时,鸳鸯作为下人,要维护好自己的地位,就需要讨好贾母,刷出存在感。这点上,她和王熙凤是一样的。所以,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摆宴大观园,鸳鸯和凤姐使出浑身解数拿刘姥姥开玩笑,以此来取悦众人,这个目的达到了。
王熙凤和刘姥姥的人物形象?
王熙凤----贾府的实际大管家。她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她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虽然贾瑞这种纨绔子弟死有余辜,但“毒设相思局”也可见其报复的残酷。
刘姥姥坦率纯真、智谋过人、知恩图报。她曾三进荣国府,带来欢声笑语无限。她善良正直,聪明能干,很重情义,而且有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在这个老太太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刘姥姥进大观园对刘姥姥的评价?
刘姥姥是位知足常乐、生性乐观的人。刘姥姥到荣国府之后,她好不吝啬的将自己作为笑料,以供贾府众人玩乐。刘姥姥逗乐大家,不仅是为了给贾府众人留有一个好印象。刘姥姥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她感念贾府上下对自己的恩情,为了让大家开怀一笑,刘姥姥甘之如饴地牺牲自己。从刘姥姥屡次逗乐贾母来看,刘姥姥是位生性乐观之人,虽然生活窘迫,但她依然对生活充满向往之情。刘姥姥的人物形象特点?
.刘姥姥形象
在书中,刘姥姥是作为一个喜剧性的“丑角”登场的,她家无余粮,单靠两亩薄田度日,为了操持家计,不得已拉着老脸来到大户门第,想和人家攀攀亲戚,希望能得到些资助,从这个角度看,刘姥姥确实饱经生活沧桑,续命艰难。
当然,刘姥姥身上还是有着过人之处,她能跨越阶级的鸿沟,讨得一众大人物们的欢心好感实属不易。
作为一个来自底层的人士,刘姥姥十分明白群众的心思,懂得察言观色,而且平时低眉顺眼,对谁都评功摆好,这样往往会给人留下好印象,尤其是对一些寄居异地的仆人来说,抬手难打笑脸人,本来平时经常受主人的窝囊气,感觉谁都看不起自己,现在来了一个比自己还不如的人,吹捧抬高,那肯定虚荣心爆棚,想要好好表现了。
书中记载刘姥姥初来乍到,想要请贾府的人烦劳通报,便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迎上去,称呼门房的人为“太爷”,希望帮忙办事。注意这一称呼可千万不得了,古代能称太爷的都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一般只有当官的才能获此称为殊荣。
刘姥姥看似“不懂事”,僭越乱说,给一个底下办事的小厮戴高帽子,其实并不是她一厢情愿,而是借此让对方好办事。要知道这种称呼也只是随机地叫唤,没有人会真的当回事儿,罗织告发。但由此却能见到对方是不是尊重自己,尽管只是一个简单的说法,可能判断对方的诚意到底足不足够,值不值得自己去结交。
刘姥姥对这些人的心理非常清楚,本身她就显得非常局促,知道自己是乡下来的,没见过世面,在这些仆人面前,完全不起眼。而自己也没有多少钱财,想要通过收买贿赂来摆平对方,对自己来说十分困难。于是她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出奇招致胜,一则示弱求可怜,一则奉承拿好处。
刘姥姥在贾府看门人面前穿戴寒酸,而且表现得恭恭敬敬,不管让谁看到,即便一开始会有厌恶嫌弃,想要保持距离,但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幅“惨状”会引发对方的同情。
结合接下来的表演,刘姥姥显得畏惧胆小,又让人不得已否认她的苦楚,不然不会这么害怕陌生人。但这一切都是开胃小菜,在博取了同情之后,刘姥姥舌灿莲花,吹捧他们,不管是在称谓上,还是在谈事上,点头哈腰,连夸带赞,那效果自不必言。
刘姥姥虽然是小地方来的人物,可还是很懂“礼数”的,再加上她那么辛苦,确实有难言之隐,那不管是谁都有想帮助她的冲动。
从刘姥姥和贾母门房交流这一段就能晓得,她深谙人情世故。其实说起来,这些仆人和刘姥姥处境也没有多大区别,其实都是社会底层,饱受欺凌,无非他们是“狗尿苔生到金銮殿上”,可以凭借主人的关系,仗势行事说话,因此让同一个战壕里的“阶级弟兄”也得忌惮三分。
刘姥姥对此当然心知肚明,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虽然他们在本质上是平等的,可眼下的确要识时务才行。
对于这些贾府的奴才,他们之所以借助主人的权势为非作歹,看起来趾高气扬,其实他们的处境也不好过。这些人就是贾府豢养的“鹰犬”,只是不小心被看中,才鸡犬升天,能够“翻身”。
他们因为起点太低,必须得好好表现,才能赢得主人的青睐,久而久之,就养成了骄横跋扈的习惯,对他人显得非常嗜血,其实这是他们求生存的法则,不得已而为之。此外,这些仆人虽然欺负外面的小老百姓,但在贾府里也属于最底层的人,他们平时也经常受到主人的压榨剥削,处境堪忧。因此长此以往,这些人心中也积累了不少怨恨不满,而他们压抑太久,必须发泄,否则容易精神崩溃。为了维护自己的饭辙,只能搞欺软怕硬这一套,获取精神安慰,这就是奴才相得真实心理。
刘姥姥没有当过奴才,但她非常明白穷人生活的艰难。而她此次来贾府“就食”,其实就是等于上门讨饭,要当奴才来过活,不然根本没有交换的资本。对于这样一个经历了人生起伏的老人来说,她有着深刻的自知之明,非常了解对方的想法。也许来贾府是被逼无奈,以前向其他人做过同样的事,但只有这棵大树才能解燃眉之急,毕竟人家一根毫毛也比穷人的腰都粗啊!
刘姥姥用她平生积累的“绝学”,找到了贾府,在顺利进门之后,又开始了更出色地“演出”。这些平时养尊处优的小姐少爷,对刘姥姥这样一个来自乡下的“亲戚”感觉十分新鲜,而随着接下来的相处,更加仿佛是如获至宝。
俗话说,万象回春。一个人能获得的美好体验多数是来自欢乐,而刘姥姥就如同天上掉下来的活宝,通过她的或粗鄙或机智的对答调侃,赢得贾府上下一片“掌声”,她们围绕刘姥姥,嬉笑怒骂,各种刁难,但总能让人家找到“破绽”,从而让这些锦衣玉食的富家儿女“大开眼界”。
刘姥姥等于在贾府表演一场现实的情景喜剧,赢得了众人的好感。事情到了这一步就好办多了,贾府不缺金银财宝,唯独缺少调味的乐趣,而刘姥姥的到来正好填补了这一空虚,那再开口求援便方便多了。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刘姥姥看似是厚着脸皮到贾府上要钱,不如说是凭自己本事来这里开拓“事业”。上层人有上层人的无聊,底层人有底层人的能耐,大家都是各取所需。其实刘姥姥不是白拿的东西,而贾府在此期间也收获了很多,并不白给,这一切都能可持续发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