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朝,礼记王制原文五十杖于家及译文?
选自《礼记》
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
解释:古代用“杖家、杖乡、杖围、杖朝”指人五十、六十、七十、八九十岁过八十的老人,上朝见天子的时候也可以拄着拐杖了。 这是周礼,以老为尊。拄拐杖是老者/尊者的表示。 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 年过五十可以在家拄拐杖,六十可以在乡拄拐杖,七十可以在国中柱拐杖,八十老人可以在朝上拄拐杖。年过九十,如果天子有时想问,天子要上门访问,还要带上珍味。
男人八十岁的尊称?
称呼八十岁为“耋年”
耋,老也。“耋年”是指老人八十岁。在一首贺老教授八十寿辰的诗中有“授术传经心不倦,耋年壮志战犹酣”的句子。“耋年”就是指代80岁。耄耋之年是指老人八九十岁。
杖朝、杖朝之年是对满八十岁老人的称呼,来源于《礼记》,其中有“八十杖于朝”的说法,意思是:男子到了八十岁,就可以拄着拐杖来到朝堂之上。
七十岁叫古稀六十八岁叫什么?
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
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42岁称什么年?
42岁是不惑之年或强壮之年的称呼。四十岁称为不惑之年,出自《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四十岁是指: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意思是: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出自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成语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定语,形容人到四十岁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不惑之年。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雅称。出自先秦·孔子《论语·为政》的“四十而不惑。为不惑之年。
四十岁称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是汉语成语,拼音是bù uòz īnián,意思是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 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出自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年龄别称四十岁、六十、七十之年是什么
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男二十岁,弱冠;女二十岁,桃李;女二十四岁,花信;男三十岁,而立;男四十岁,不惑;五十岁,天命;六十岁,花甲;七十岁,古稀;八十岁,杖朝之年;九十岁,鲐背之年;百岁,期颐。
三十岁是而立之年,那么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等是什么年?
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50岁又称杖家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60岁又称杖乡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 (70岁又称杖国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耄耋之年。
岁:而立。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40岁:不惑。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40岁的雅称是什么
1、岁的雅称是“不惑之年”。读音:bù uò z ī nián 意思:四十岁的代称。出处: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四十岁称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是汉语成语,拼音是bù uòz īnián,意思是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 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出自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年龄八十称什么?
年龄八十称杖朝之年。
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3岁称孩提;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15岁称舞勺之年,15~20岁称舞象之年,20岁称弱冠年;女孩:7岁称髫年,12岁称金叉之年,13岁豆蔻年华,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华之年,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 ;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杖家之年,60岁称花甲之年/杖乡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杖国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80~90岁称耄耋之年,100岁称期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