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玛西亚之翼加点,头虱是怎么来的?
头虱曾经是许多小伙伴的童年阴影,记得小时候,我姐姐那一头乌黑浓密的长发简直成了虱子的天然温床,每次我妈帮她洗头,盆子里的水面上都会漂浮着一层。
为了防止我的头上爬上虱子,我妈总是把我的头发剪到贴着头皮,虽然这个发型不帅气,但是至少让我免于虱子的侵扰。
人头发上的虱子叫头虱,一旦头上出现头虱子,很快它们就会“泛滥成灾”,它们会吸食人血,让头皮痒痛难忍。小时候,家里有女孩的家长通常会买了一个“篦子”,这是一种与梳子非常相似的工具,不同的是它的齿间距非常的小。
用篦子经常的梳头,就能将大多数的头虱子给梳下来。除了用篦子梳头外,大人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捏头虱了,以前晚上没有什么娱乐项目,一般七八点钟就躺下了,这时我就能听到妈妈用指甲盖捏爆姐姐头上虱子的声音,这个声音还有一个神奇的功效-“助眠”。
虱子虽然广泛地存在于有毛的动物身上,但是头虱却是人类身上专属的动物,其他动物是没有头虱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头虱子又是怎么来的呢?它们如今为何很少在人头上发现了呢?带着这几个疑问,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头虱-人类的专属虱子是虱毛目下昆虫的统称,目前世界已知的虱子约有3000种,它们广泛地寄生于哺乳动物和鸟类身上。虽然虱子的种类很多,但是在人类身上常见的只有三种:人头虱、人体虱以及阴虱。
许多人认为阴虱只寄生在人私处的毛发上,其实阴虱的寄生很广泛,除了私处的毛发外,眉毛、胡须、腋毛、甚至是头发上都有可能被寄生,当然,大多数的阴虱还是偏安一隅的。
从基因上看,阴虱与人头虱和人体虱差异很大,所以阴虱单独在阴虱科下,而人头虱和人体虱都在虱科下,而且最关键的是人头虱和体虱是人体虱的两个亚种,也就是说在本质上,人头虱和人体虱是同一种动物,就像波斯豹和非洲豹一样(都是花豹的亚种)。
既然如此,我们就知道了“头虱是由体虱演化而来的”,但是,从体型上看, 体虱要远大于头虱,而且从习性上看,体虱主要寄生在人类衣物的纤维上,只有吸血时才会趴在人的体表上,而头虱则不同,它们一生都在我们的毛发上,平时抱着一根头发丝,吸血了就贴近头皮。
那么,是什么让同样在人体上的体虱演化出了两个从形态和习性上都迥异的亚种呢?
这就与人类毛发的进化有很大的关系了。虱子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上亿年的时间了,早在2019年12月,中美联合科考队在缅甸发现了一块特殊的琥珀化石,在琥珀中,包含了一种虱子和恐龙的羽毛。
从羽毛末端的切口看,符合虱子口器的形状,也就是说真羽毛是虱子将恐龙羽毛咬下来,然后形成的琥珀。
早在几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与现存的灵长类动物一样都是“毛人”,全身都覆盖着毛发,此时虽然人类祖先身上也有虱子,但只有阴虱和体虱的区别,而且那时候的体虱也像阴虱一样紧紧的抓在人身上的毛发上。
但是,随着人类的进化,人类身上大部分体毛开始逐渐的消失,体毛的消失以及人类多次的走出非洲去到欧亚大陆(离开热带),人类开始穿衣,此时一部分的体虱还是留在了人的驱赶和四肢上,并且将抓握的地方由毛发变成了衣服。
衣服纤维较粗,让体虱的两个适合抓握的前肢间距变宽,而且不需要再隐藏在毛发中,也让它们的体型越来越大,此时,人体虱亚种出现了。(下图为虱子抓握的工具)
当人类的毛发完全退化后,留在人头上的体虱开始无法与身体上的体虱发生基因交流,再加上生存环境的变化,二者产生了不同方向的基因突变。相比较体虱,为了更好地隐藏自己,那些体型更小的虱子被保留了下来,于是头虱形成了。
因此,头虱和体虱原本是一样的,但是随着人类毛发的退化,留在人躯干上的体虱和留在毛发上的体虱开始独立演化,所以才形成了大小不一、习性有差异的两个亚种。
不过,正是体虱两个亚种的分化解开了人类毛发退化时间之谜,通过分析头虱和体虱的基因,科学家们发现,人类毛发彻底退化的时间大约在距今17万年前。
原本“随头可见”的头虱为何很少了?如今,头虱依然会在小部分人的头上能看到,但是大多数人已经完全摆脱了头虱。尤其是在80年代以前,谁身上和头上没点虱子,好像反而有些不正常,而且在那个时候,虱子好像怎么除都除不掉。
这是因为那是,人人身上基本上都有虱子,即使你将自己身上的虱子完全地处理干净,一旦与有虱子的人发生接触,很快虱子就会让你见识到它们的繁殖能力。
虱子的寿命虽然只有30-40天,但是刚孵化出来的虱子仅需要15天左右就可以繁殖了,而且从繁殖开始,每天产下至少10枚卵,这使得一只虱子,很快就能创造一个“虱子大军”。
而且虱子可以在人的衣物中藏很长时间,即使洗衣服时,将成虫杀死,只要有卵在上面,始终会有卵能够孵化,所以,以前虱子是除之不尽的。
繁殖能力强、又顽固的头虱为何悄悄地消失了呢?
其实不仅仅是头虱,体虱和阴虱现在在人身上寄生的事情也越来越少了,这其实与三个方面的原因有关:
第一:个人卫生。以前的人劳动强度大,但是生活条件又很差,许多人一年可能就一两件衣服,一件衣服要穿很久,这给了体虱们足够的繁殖时间。头发也是如此,如今的人基本上一两天就洗一次头,而以前的人,尤其是留长发的女生,一个冬天也就过年能洗个头,这也给了头虱足够的繁殖时间。
因此,衣服换洗的频率以及洗头的频率低是以前人们深受虱子困扰的主要原因,而如今正好反了过来,于是,虱子就逐渐地消失了。
第二:洗护用品的更新。以前,人们洗头哪有什么洗发水,一般都是用碱或者是洗衣粉,用这两种东西洗头,显然是不能多加的,甚至不太敢往头皮里揉,所以这样洗头,总是有头虱能够抱着头发的根部幸存下来,而且最关键的是头虱的卵太小,太多,只要是留下几只,它们很快就能泛滥。
如今不同了,有各种香气扑鼻的洗发水,洗澡除了香皂还有沐浴露,这些都是可以在体表上揉搓的,但是这些洗护用品对于虱子这些昆虫来说是致命的。再加上,如今一个季节的换洗衣服都N多套,所以,虱子已经无处藏身了。
总结虱子从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在地球上了,它们遍布大部分的哺乳动物和鸟类身上,所以人类在演化之初就已经与虱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只不过,当时人类祖先与其他动物一样,还没有头虱。
但是,随着人类毛发的退化,体虱单独演化成了头虱,由于在所有的哺乳动物中,身体毛发退化,头部毛发保留只出现在了人类身上,所以头虱是人类独有的一种虱子。
自由之翼护肩怎么稳定触发30攻速?
关于这个问题,要稳定触发30攻速,你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 装备高攻速装备:穿上具有高攻速属性的装备,如戒指、项链、手套等,这样可以增加角色的攻速。
2. 使用技能增加攻速:有些角色拥有可以增加攻速的技能,使用这些技能可以提升角色的攻速属性。
3. 选择天赋加点:在游戏中,有些角色的天赋可以增加攻速属性,选择这些天赋可以有效提升角色的攻速。
4. 使用攻速符文:在游戏中,有些符文可以增加角色的攻速属性,使用这些符文可以帮助你达到30攻速。
综上所述,以上是一些稳定触发30攻速的方法,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角色和游戏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100级圣骑士技能加点?
DNF中圣骑士100级的加点推荐是:100级以后SP点也较多,可以将圣光十字和圣光沁盾的SP点分配到别的自己更喜欢的技能上,其余技能综合表现都不错,建议全部点上,这是一套比较通用的加点方案。
DNF男圣骑士介绍:
基础职业:圣职者
转职名称:圣骑士
第一次觉醒名称:天启者
第二次觉醒名称:神思者
职业定位:魔法固伤辅c
推荐武器:十字架
防具精通:板甲防具
职业优势:作为辅助,目前版本奶量是最大的职业。对于队友的增益幅度要远远高于任何角色。
职业劣势:辅助奶爸叠加BUFF较慢,回血量不足。该职业没有稳定控制。相对于奶妈一觉来说奶爸的一觉增益效果无法跟随队友过图。
这些中国直升机的各自作战用途是什么?
直8
相对于直-9/19的4吨级,直-10 的6吨级,就国内直升机来说,直-8的13吨级,算是一型较大的机型了,其原型机是90年代引进法国的SA321直升机。
由于直-8机体较大,且易操控、飞行性能好、有一定的功率储备,使用寿命长,使用维护方便,特别是应急时可在水面起降的特点,因此,昌河对于直-8的改进就没有停止过。
就直-8而言,与其说是华丽转身,倒不如说在没有更好机型,特别是在缺乏性能优异的航空发动机的背景下,只能以直-8为母版加以提升和改造,对军工来说可谓小步快跑,而非跳跃式发展。
因此,在摸透直-8性能的基础上,昌河引进了加拿大普惠公司最大功率接近2000马力的PT6B-67A发动机,赋予了直-8更大的输出功率,于是,就有了海军型的直-8A运输直升机。
直-8A,比原先纯海军用的直-8的使用范围更广泛了,主要运用陆军航空兵部队,让陆军插上了翅膀,提高了陆军的机动作战能力;但装备数量却有限,主要的原因是无法飞上青藏高原,只能在海拨3000米以下的机场起降。
直-18,又称“直-8大改”,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直-8的终极改进型,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和新工艺,主旋翼和尾桨改为复合材料,更换了新型大功率发动机,最大航程可达1000公里,具备强大的运输能力。
直-18A运输型,可搭载30多名全副武装的突击队员,在陆军试用验证时,飞出了9000米的新高度,成功飞越珠穆朗玛峰,现已装备第83集团军某空中突击旅(陆航旅)。
直-18F反潜型,由于体形是直-9的两倍,因此能携带搜索雷达、探测声呐、自导鱼雷、深水炸弹、声呐浮标及操作人员,提高了海军的搜攻潜能力,最大航程达到了惊人的1000公里,数倍于直-9C反潜直升机的航程。
但由于直-18拥有长达19米的旋翼,以及23米长的机身,不便在我海军驱逐舰特别是护卫舰上使用,只能在体形较大的航母上服役。
直-18J舰载预警机,取消了天线伺服运动系统,机载警戒雷达的电子扫描速度快,可在数秒钟内完成对多个目标的同时搜索、跟踪和识别;而且抗干扰能力强,具备电子战能力,能对来自海空的威胁及时报警,发出有效的目标告警信息。
具备对隐形目标、低空目标和小型目标的探测和识别能力,足以承担起对海空范围内目标的警戒探测和监视任务,引导防空导弹对来袭的空中目标实施有效拦截,引导反舰导弹对超视距目标进行毁灭性打击,从而有力的增强了我航母编队的作战能力。
目前,直-18J舰载预警直升机装备在我海军辽宁号和山东号航母上,作为我海军在固定翼空警-600预警机服役前,负责撑起航母作战群的空中保护伞,与我海军装备的预警指挥机和舰载综合探测系统形成合力,构筑起近中远程海空多维立体的预警体系。
此外,直-8的改型还有直8J舰载运输机、用于空军及海航、陆航的救护援助的直-8F、海军专用搜救型直-8S、空军搜救型直-8K、武警直-8WJS森林灭火型,但这型机型都是非主流型号,且建造数量也非常有限。
直9
说到中国海军直9直升机,当然要从引进SA365N“海豚”直升机说起,当然当年引进并不是为了发展舰载反潜直升机,而是为了获得现代化直升机技术,毕竟当年我们只是购买了14架SA321Ja“超黄蜂”直升机,并没有引进技术生产,后来的直8也仅仅是仿制,从仿制到完全国产化这期间经过了大约20年。根据与法方的协议,法方要向中国提供技术支持,协助哈飞组装生产50架SA365N直升机。组装工作从1980年开始,基本型生产了28架(称之为直9),而后开始生产换发型(称之为直9A),到1990年全部50架生产完毕。
80年代,海军开始同西方各国海军进行广泛交流,深入的交流与学习,使我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差距,尤其是舰载直升机反潜领域我们是一片空白。1986年,我国向法国DCN公司购买了三套“鱼叉”直升机着舰装置,用于改装105舰和544舰。在1987年购买了四架法国最新设计的AS565“黑豹”反潜直升机,该型是从SA365N2直升机改进而来,对于中国海军来说具有很好的后勤通用性。
中国海军“黑豹”反潜直升机,机号从9646到9676
我国购买的四架黑豹直升机幸运的在对华禁运前的89年初全部到货,而原本计划接着采购8~10架计划被迫中止。海军对于驱护舰舰载直升机的探索要比购买黑豹直升机计划提前。1988年初,海军在一架直9直升机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着舰改装,12月先后在105舰和544舰上完成起降试验。随后,海军又在几架直9A直升机上进行改装,不过并不具备反潜作战能力,只能进行一些搜救侦察等任务。
在后期改装中加装红外吊舱和探照大灯的直9A舰载直升机
直9C反潜直升机的研制起于1993年,虽然原型机两年后就已经首飞,不过由于海军对反潜效能要求的提升,直到2004年才完成设计定型,进入低速量产中。原海军直9系直升机是不隶属东海舰队,近年来部分直9转隶东海舰队,但机号并没有改变,从机身编号来判断,直9C生产了15架左右,而且初步可以分为两个批次。
早期批次
后期批次
08年,网络上出现一架机号是Z9D-001且挂有小型反舰导弹的直9C改进型直升机,后来被广泛称之为直9D型直升机
直9D直升机
对于直9D直升机的用途,大家普遍认为其主要任务是对敌小型舰艇进行攻击,引导舰载反舰导弹对敌大中型舰艇进行超视距攻击。然而其装备的KLC-3型雷达单从探测距离上来说并没有比直9C的KLC-1雷达有大幅度的提升,KLC-1 X波段搜索雷达对大型舰艇探测距离超过200km,对护卫舰探测距离超过140km,而KLC-3 对3000吨以上舰艇探测距离不小于180km,对1000吨以上舰艇不小于135km。同时由于我海军舰艇大部分都装备了366型超视距雷达,而且就目前来说反潜的压力要远胜于反舰,因此,我认为直9D并不是一种所谓的反舰直升机,而是一种具备反舰和反潜多用途直升机。
疑似加装反潜鱼雷的直9D改进型直升机
直9D型舰载直升机已经生产大约20架,目前无论是亚丁湾护航还是对外演习,包括此次阅兵,直9D都频频亮相。直9D型直升机所携带的小型反舰导弹并不是C701AR导弹,而是由洪都公司研制的鹰击9反舰导弹,最大射程为25km左右,适合打击各型导弹艇以及防空能力较弱的轻型护卫舰。
直9D型舰载直升机已经生产大约20架,目前无论是亚丁湾护航还是对外演习,包括此次阅兵,直9D都频频亮相。直9D型直升机所携带的小型反舰导弹并不是C701AR导弹,而是由洪都公司研制的鹰击9反舰导弹,最大射程为25km左右,适合打击各型导弹艇以及防空能力较弱的轻型护卫舰。
一架挂弹的直9D正降落在056轻型护卫舰上
在辽宁舰服役后,一种不同于海军以往直升机涂装的一款直9改进型出现了,该机采用了上蓝下白的隐身涂装,在垂尾前方和整个尾梁都涂装了橙色,突显该型直升机的搜救功能,这就是直9S搜救直升机。目前仅有两架370和371,其主要任务是救援失事的舰载机飞行员或其他成员,同时还能担负其他作战人员或伤病员转运、近距离警戒巡逻等其他任务,通用性非常好,在航母作战中一般先于舰载战斗机起飞。
准备起飞的直9S直升机
驱护舰所搭载的直9C和直D两型直升机,目前东海舰队拥有不到5架,北海舰队不超过15架,南海舰队15架左右。加上20架卡28和9架卡31,如果不看质量,单从数量上来说已经基本可以满足日常执勤训练需求,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东海的对面,有一个不仅仅拥有近100架先进反潜直升机同时还80架固定翼反潜巡逻机的自卫队,而我们的中型反潜直升机还在研制,固定翼反潜机才开始量产,所以说,任重而道远。
直10
通常来说,国内军迷对直-10武装直升机挂载能力的质疑主要来源于其至今尚没有一张满挂16枚AKD-10反坦克导弹的照片流出。这也难免让人怀疑:是不是直-10压根就挂不了16枚反坦克导弹。但仔细汇总直-10直升机的各种挂载方案,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担心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必要。
在直-10直升机服役早期曝光的图片中,两翼的外侧挂点各挂载一个4联复合挂架、内侧挂点各挂载一个7联装70毫米火箭发射巢的方案几乎是直-10武装直升机的“唯一指定”挂载方案。这种最为常见的挂载方案恐怕也是直-10“挂载能力不行”的直接证据。
但实际上早在2017年底网上传言“直-10换增推版涡轴-9”之前的2015年。央视就已经曝出了直-10挂载两个复合挂架与两个19联装70毫米火箭发射巢进行训练的视频。
由于我国70毫米空射火箭的重量尚无明确数据,这里我们以同口径的美军火蛇-70空射火箭的重量加以推测:火蛇70空射火箭家族射弹质量约12公斤上下。19枚火蛇-70的重量即约228公斤。相比之下,一枚AKD-10反坦克导弹的重量约为45公斤上下,连同复合挂架在内,4枚AKD-10的重量也不太可能超过200公斤。这意味着能挂上19联装70毫米火箭发射巢的直-10,就算想要挂16枚AKD-10也并没有什么障碍。
除了这种大型火箭发射巢外,另一种早在直-10服役后不久就曾经出现在直-10的机翼内侧挂点的装备是300升容量的副油箱(这种8导弹2油箱的挂载方式也出现在了73集团军陆航旅的这次训练中)。按照0.8千克/升的密度计算,每个副油箱光燃油就重达240公斤。这也证明了:在刚刚服役的时候,直-10武装直升机就已经有能力挂载16枚反坦克导弹了。
直15(不知道)欢迎相互交流
直19
武直-19(代号:WZ-19),是由中航工业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及[1]602直升机研究所开发、研制、制造的武装直升机兼侦察直升机,基于直9,H410A、H425以及H450民用直升机的军用衍生型,其命名为黑旋风(英文:Black Hurricane)名字取自《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黑旋风”李逵,象征这种武装直升机也如同梁山好汉一般本领非凡。
直-19E中文别名“鸢 ”,是取其“巡弋之鸟”之意,以“弋”昭示该型机的本质特征。英文全名为“Z-19E Yuan Dedicated Attack Helicopter”,其中,“Yuan”代表“Yours Useful Available Necessities”,意为“于您有用且可得之必需装备!”寓意直-19E将在军贸市场赢得良好口碑,[2]拥有广阔市场前景武直-19设计源自于直-9W,采用串列座舱布局、四叶复合材料旋翼、涵道尾桨、外置4个武器外挂点和后三点起落架等武装直升机的典型特色。
直-19E,是中国最新研制的4吨级串列窄机身专用武装直升机,能携带蓝箭-9空地导弹、天燕-90空对空导弹、57毫米航空火箭、12.7毫米机枪吊舱等武器,主要用于攻击敌方坦克、装甲车辆、坚固工事等地面目标,为地面部队提供直接火力支援,它还可用于攻击敌方直升机等低空飞行目标,参与夺取超低空制空权
在中国已经发展了武直-10武装直升机的情况下,武直-19的突然出现多少让人感到意外。而从技术和装备角度来讲,武直-19的出现却恰恰是最能平衡中国陆航装备需求与中国航空工业研发生产能力的方案。 众所周知,由于武直-10原计划采用的PT6C-76C发动机在由加拿大向中国出口时遭美国阻挠而作为代替的国产涡轴-9A发动机迟迟不能投产,导致武直-10暂时难以定型服役,无法满足陆航日益迫切的需要。因此,技术上完全源自直-9W而又具有比直-9W更高战斗力的武直-19自然成为中国陆航短期内代替武直-10作用武装直升机主力型号的最佳选择。
另一方面,在武直-10服役后,武直-19也可以作为与武直-10配合食用的侦察机型。这种配合方式日本陆上自卫队已有先例,就是OH-1和AH-64的搭配。另外,武直-19吨位较小,使用成本较低,也可作为武直-10的有效补充,形成高低搭配。
在通用直升机基础上研制专用武装直升机早有先例,当年美国的AH-1武装直升机也是从UH-1通用直升机大改来的,直-9改武直-19作为应急和补充机型是合理的思路。直-9改串列本来就不是太难的事,技术也很成熟,动力配套都不成问题。
武直-19在技术上与直-9一脉相承,因此不出意外会继承直-9便宜、皮实、耐用的优点。中国陆航已装备直-9多年,有丰富的使用、维护经验。装备武直-19有助于原装备直-9W的部队迅速提升战斗力,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利用直-9的维护设施,有效降低维护成本。
作为一款专用武装直升机,武直-19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达到AH-1W的武器挂载水准,即能同时挂8枚红箭-10反坦克导弹与两个火箭弹发射巢。如果不能达到这个水准,四枚反坦克导弹的挂载量也够用,毕竟中国陆军航空兵面临的反坦克压力不大,武装直升机主要执行支援装甲部队的任务。
对于中国陆军航空兵的武装直升机,火箭弹发射巢和机炮用处要其实比反坦克导弹更大。从这点考虑,武直-19比更大更重的武直-10更适合执行强度较低的任务。可以判定,武直-19的水平肯定超过AH-1W,但仍弱于AH-1Z。
直20
外界分析认为,相较于中国陆航中的直-9、直-18、米-17/171等型号的直升机,直-20更具备改装成为特战直升机的潜力。那么,直-20版特战直升机到底具有什么作战价值呢?
特种部队号称是最精干、最具战斗力的步兵作战单位,而且它通常只以小规模兵力进行部署。
在中近距离上,特种部队可以搭乘车辆来执行任务,但当要跨海或远距离执行任务时,他们通常搭乘快艇、潜艇、飞机和直升机。
其中,直升机具有机动灵活、可垂直起降、可空中悬停的特点,使其成为特种部队进行低空、超低空渗透的最佳投送平台。
美军特种部队编制内就装备了大量的特战支援飞机和直升机,MH-60G“铺路鹰”特战直升机就是一款常用的机型。
目前,中国军队并未装备像“铺路鹰”那样的专业特战直升机,但估计直-9、米-17/171可以临时客串其任务。
不过,有了直-20,陆航装备直-20版“铺路鹰”就变得非常重要,因为特战直升机的作战支援能力远强于通用直升机,比如:其在夜间的超低空飞行能力、作战半径和自卫火力。
直-20通用战术直升机外形比较类似中国进口的美制"黑鹰"直升机,但与黑鹰不同的是,直-20主旋翼采用五桨叶结构,具有更好的控制性和机动性;另外,直-20在机身和尾梁连接处,有较明显的过渡结构,猜测是对机舱的运输性能进行了优化。
在外部设备上,直-20应该加装更精密的地形跟踪雷达和光电观察仪器。
这是因为按照美国特种部队使用MH-60G“铺路鹰”和MH-53J“铺路微光”等特种作战直升机的经验,特战直升机的大多数任务时间应该在夜间,即利用夜间观察环境差的特点来隐蔽在低空、超低空飞行直升机的踪迹,从而大大提升直升机的战场生存力。
因此这类特战直升机本身必须具备很好的夜间飞行能力,说白了,就是要在超低空飞行时,能够更灵敏地规避起伏的地形和障碍物,如:山丘、楼房、电线杆等。
除了一些观测和飞控辅助设备,直-20应该还在机身两侧加装至少2对外挂架。1对挂架主要用于挂副油箱,另一对挂架主要用于挂空地导弹、火箭发射巢等近距离打击弹药。
当然,直-20也可以效仿美军那样,在两侧舱门处加装多管的7.62毫米或12.7毫米舱门机枪,这种武器虽然一般不用于攻击,但在遭到敌方兵力包围时可快速进行选择射击,多管机枪的火舌可以迅速压制非装甲车辆和有生力量,这就为直升机抓住这个空档实施撤离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首次从美国购买了24架“黑鹰”直升机,这批直升机让中国充分领略了美国航空技术的领先。
黑鹰”直升机在飞行性能、材料工艺以及可靠性方面,都大大超越当时中国本土水平,因此,黑鹰直升机成为解放军战斗序列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此外,黑鹰直升机也是中国唯一能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域使用的直升机,这一点,对于长期不通公路的西藏墨脱县,黑鹰直升机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空运作用。
对于中国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可大规模改装的直升机平台。伴随着中国直20的即将服役,中国10吨级通用直升机家族,将结束从国外购买的历。未来,直20不仅可以发展成国产版“铺路鹰”特战直升机,还可以发展成舰载反潜直升机、搜救直升机、预警直升机等多型号。
马耳他远征骑士加点?
俗称铁罐头,拥有骑兵中最高的防御三维,无论是踩阵还是冲阵都是一把好手,(踩人肉搏只输关宁,冲阵效果只输波兰翼,前年老二)如果同时想拥有不俗的肉搏能力以及不俗的冲阵能力的话,那么选他上场没错了,高肉度带来的是高容错,往往打完一个点还能剩下不少(关宁哭晕在角落)满级750+的三防再加上同铁浮屠的被动技能刚毅重甲,使得武将打他和挠痒痒一样,近战步兵的伤害砍在他的铁皮上只能擦出火星,唯一一个缺点,太笨重了,如果冲锋,需要比较长的跑马道(类似于重型飞机起飞需要长跑道一样)不然无法有效造成伤害,同时转身速率较慢,来回踩人需要一定操作
推荐加点:下线走满然后走上线,极大的加强自身肉度,还是那句话,兵种特性是什么,呢就增强他的特性,或者补足他的不足,走上线是拥有比较高的冲锋伤害,但是无法改变他笨重的弱点,所以我选择下线走满,加强防御,提高踩阵容错率以及冲锋后拉回来的几率推荐指数:5星,目前比较好用的骑兵之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