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落龙床,是如何成为一代圣君的

闪客网

误落龙床,是如何成为一代圣君的?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是汉朝的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躬行节俭、励精图治,体察百姓疾苦,轻徭薄赋,开创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汉文帝是古代有名的仁德圣君,向来对汉朝皇帝评价不高司马迁,也非常肯定汉文帝,评价其为“汉兴,至孝文四十有馀载,德至盛也”。

误落龙床,是如何成为一代圣君的

宋代大臣邱濬认为:“三代以下,称帝王之贤者刘恒也。”

明代谢肇淛认为:“三代以下之主,汉文帝为最;光武、唐太宗次之;宋仁宗虽恭俭,而治乱相半,不足道也。”

刘恒虽然贤德,但是在刘邦的六个儿子中,存在感最弱的,可能就是他了,这其实是人们的刻板印象,除了刘盈、刘如意、刘肥、刘恒这四个儿子,能说出刘邦其他儿子的人都少,而且刘邦进行封王,也没有厚此薄彼,就是按照年龄大小来的,但是刘恒能成为一代圣君,跟老爹的关系其实不大,主要是因为他母亲薄姬。

刘邦的不重视,薄姬的不争宠,换得了母子二人的平安

在汉文帝刘恒的成长过程中,其母薄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薄姬是一个性格非常好的女人,有些人与之交往,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有好东西,总想与他分享,起不了争执之心,薄姬就是这样一个女人。

薄姬曾是魏王豹的姬妾,魏王豹败亡后,薄姬被刘邦纳入后宫,她入宫一年多,都没有得到刘邦的宠幸,但是她年少的玩伴管夫人、赵子儿,得到刘邦的宠幸后,在刘邦面前提到了薄姬,薄姬因此得到了刘邦的宠幸,就有了身孕,同年就生下了刘恒。

自从薄姬生下刘恒之后,就很少见到刘邦了,但是她也不争不抢,并不与别人争夺刘邦的宠爱,而是静下心来,悉心教导自己的儿子刘恒,养成了刘恒谨慎沉静的性格,为后来坐稳帝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邦死后,刘盈继位为汉惠帝,以皇太后身份的吕雉开始掌控朝廷内外的大权,刘邦生前宠爱的妃子,都受到了吕雉的记恨,一个个都被吕雉清算,最得宠的戚夫人甚至被做成了人彘。

而刘邦的儿子如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甚至是燕王刘建,都先后被吕雉直接或者间接杀死,唯有被吕雉养大的淮南王刘长没有被杀。

相比于刘邦其他姬妾和儿子的遭遇,多年蛰伏的薄姬母子就非常幸运了,身为代王的刘恒,躲过了吕雉的屠刀,而薄姬也同样获得吕雉的同情,准许其前往代国,与自己的儿子团聚。

这是因为薄姬这样的性格,培养了刘恒与人为善的性格,刘恒在历史上就是以仁善、德行著称,薄姬的教育对于刘恒的未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边地藩国的治理经验,使刘恒拥有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刘恒就藩的代国,绝不是一块风水宝地,可以说是一块烫手的山芋,在刘恒之前上一任代王,是他的二伯刘仲,但是因为韩王信的反叛,匈奴的入侵,刘仲无力抵抗,从代国逃到了洛阳,被刘邦革除了代王之位。

大汉历史上最大的耻辱“白登之围”,就发生在代国,与匈奴达成议和后,代国又发生了陈豨叛乱,代国可谓是一个多事之地,从刘恒就任代王前,代国就没有太平过,连年战乱。

刘恒就任代王,可谓是一个从战乱中,重新建设的过程,虽然史书并没有记载刘恒就任代王的十六年间,代国的治理结果,但是这十余年间,虽然汉匈议和了,但是匈奴也不是什么善茬,劫掠边境是家常便饭,刘恒就任后没有再出现匈奴大举入侵的情况,成绩还是不错的。

代国可以算是整个汉朝环境最复杂的藩国了,刘恒在代国十多年间,自然是没少与匈奴等各方势力打交道,这样也培养了他处理复杂多变的问题,如何安抚受难百姓,就行战后重建、休养生息等各方面的能力。

仁德与腹黑并存,成就了汉文帝的圣君之名

其实对汉文帝的评价,唐朝及以前,基本都是仁善、柔德为主,但是到了宋朝以后,基本上成为了“三代以下,第一贤君、圣君”了,这其实也是我国古代价值观的一个重大的转折。

隋唐及之前的时期,评价君主,既要看重个人的德行,也很注重在位时期的政绩和武功,但是到了宋朝以后,儒家公羊派的余荫彻底消散在了历史中,懦弱、保守的左丘明派成为了社会的主导,对皇帝的评价就抛开了武功,核心成为了仁善、宽厚了,听话、不折腾、不好战。

在这种价值体系下,三代以下的圣君典范,就成为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这三位,其实除了汉文帝在文治武功上,有所作为之外。

其他两位,在位期间国力衰退,政治保守,不论是锐意进取,还是破陈出新,改变国家困局的魄力和决心,都远比不上后来继位的宋神宗和明武宗。

汉朝发展到刘恒继位的时候,已经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太平光景,从汉高祖刘邦到惠帝刘盈、吕后执政时期,一直都采取的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的政策。

刘恒继位以后,只要不折腾,延续其父、其兄的政策,他肯定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其实在这一点上,刘恒已经站在了历史上大部分帝王的前面了。

汉文帝刘恒在位时期,虽然主张的是黄老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但是在儒家的包容上,也是非常高的,汉朝著名的大才子贾谊,年轻有为,见解独到,非常受到汉文帝的赏识。

但是因为贾谊的很多主张,不适合在他的时期实行,所以处于对贾谊的保护,汉文帝把他派往藩国,担任诸侯王的太傅,汉文帝这种包容、宽厚,能够接受不同思想的做法,为其在历史上加分不少。

同时汉文帝在对待穷苦百姓的政策上,是非常的仁善的,罢天下田租,让百姓可以解决温饱,改革刑法,废除肉刑、连坐法,释放更多的劳动力,弛山泽之禁,让勤劳的百姓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源,汉文帝是施政策略,基本上就是历代仁政的巅峰,这正是儒家所推崇的。

如果因为这些,就觉得汉文帝是政治小白,那就大错特错了,可能汉初的那些平定诸吕的功臣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们也为此付出了代价,汉文帝继位之后,迅速采取手段,拉拢掌握重权的功臣,巩固自己的皇位。

汉文帝通过手段掌握军队,巩固皇权之后,首先对拥立他的功臣们进行开刀了,采取的措施非常高明,我们现在叫“捧杀”,汉文帝先是越来越礼遇以周勃为首的功臣,然后招致群臣不满,大家都劝谏汉文帝,他就顺坡下驴,颁布列侯返回封国,节省百姓开支的诏令,把一众功臣赶出了长安。

接下来就是对日益骄纵的诸侯王进行打压,虽然汉文帝没有采取贾谊的《治安策》,但是贾谊的话汉文帝挺进心里了,一有机会就拆分诸侯,齐王刘则死后,文帝趁机将齐国一分为六。

他的七弟刘长不满刘恒继位,在淮南国准备叛乱,文帝用软刀子将其平定,削去王位,发配蜀地,刘长自杀后,再次将淮南国一分为三,经过汉文帝的一番操作,到其子汉景帝继位的时候,汉朝的诸侯国大部分都只有一郡之地,很难再跟朝廷抗衡了。

所以说,汉文帝能够被称为圣君,绝不是仅仅依靠宽厚仁德就能够做到的,他高超的政治手腕,是他能够稳定内部局势,使汉朝国力稳步提升的关键因素。

延禧攻略里面娴妃和尔晴谁更坏一些?

头号恶毒:尔晴

尔晴下场死在了富察皇后的灵堂里,但是尔晴的死却又一次的遭到了娴妃的算计和利用,成功的让魏璎珞和乾隆离心。尔晴因为嫉妒做尽坏事,她先是设计富察傅恒答应了皇帝的赐婚娶了自己,又假借乾隆醉酒谎称自己腹中子是龙嗣,在富察皇后失去孩子之后将这件事告诉皇后,让富察皇后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在富察傅恒战死沙场后,尔晴也感觉失去了一切。她的罪行即将败露,她跟魏璎珞,明玉,袁春望等人在富察皇后的灵堂中对质,最终尔晴说出实情。当初执掌六宫大权是晋升为皇后的娴妃,魏璎珞在没有经过她的同意就私自动用了毒药,将尔晴处死。但尔晴不肯就范,在她跟袁春望一起动手的时候,明玉亲手将毒药灌在了尔晴的嘴里,并让她下地狱忏悔。尔晴就这样死在了灵堂里,这也是她罪有应得。

二号恶毒:娴妃

剧中辉发乌拉那拉淑慎,出身高贵,可是不为乾隆喜爱。一开始有善良大度的皇后富察氏,和娇柔美貌的贵妃高氏,一直压在娴妃乌拉那拉氏的上头。而皇后和贵妃死后,令妃魏璎珞有后来居上,成为了乾隆最爱的女人。出身好,心底也善良,可是为什么娴妃就是不得宠呢?据了解,娴妃是在太后的支持下最后继任皇后的。可正因为娴妃的这种手段,让乾隆对她喜欢不起来,在册封娴妃的诏书中,乾隆明确表示,自己是因为太后的劝谏,才会册封娴妃乌拉那拉氏。富察皇后去世之后,魏璎珞遵从皇后的遗嘱,打算守护在乾隆的身边,就这样成为了娴妃的眼中钉、肉中刺。在后期和令妃魏璎珞争宠时,因为削发来威胁皇帝和太后,让皇帝更加恨透了娴妃,直接把她关进了冷宫。

三号恶毒:纯妃

剧中纯妃对傅恒有爱慕之心,甚至还暗恋多年。当年纯妃在进入宝亲王府之前,就已经对皇后的弟弟心生爱慕了,当时她还趁着傅恒不在,往他的兵书里夹了一个穗子。为了怕傅恒不知道,纯妃还拖自己的丫鬟(也就是如今身边的宫女玉壶)交给傅恒一封情书。中间发生了误会便让纯妃误以为傅恒对他也有好感,无奈因为她已经有了夫家,便暗自决定要去保护皇后,然而到后来纯妃得知这些年原来只是她一个人的自作多情,而傅恒是一句“男女有别,傅恒与您并无深交”让纯妃彻底黑化,纯妃看到自己多年的付出竟是这般不堪,决定要以另一种方式得到“回报”,之后她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对皇后下手。在最后魏璎珞为富察皇后报仇手刃纯妃,因为纯妃是害死皇后的凶手之一,所以魏璎珞为了给皇后报仇,除掉了纯妃。

徐茂公算出罗成的阳寿有73年?

徐茂公乃上界右相星临凡,少年时得化外仙人传授异能,精通伏羲八卦、阴阳五行,卜算推衍无有不中。

秦母大寿,天下豪杰汇聚山东历城,北平王世子罗成素闻徐茂公大名,于是请其为己卜卦。徐茂公算定罗成乃上界白虎星临凡,寿七十三,善终。

可是没想到,在罗成二十三岁时,李金仙(太白金星李长庚)化身算命先生于长安为罗成算得阳寿终于此年。果不其然,不久后,罗成随李建成出征刘黑闼,误中苏定方之计,致使其马陷淤泥河,乱箭穿身而死,比徐茂公算定的七十三足足少了五十年。

难道向来算无遗策、从无疏漏的右相星徐茂公算错了?非也,非也。用李金仙的话说,徐茂公虽有大能,却只会算,不会解,这正是:

天堂地狱由人造,古人不肯分明道。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早到与迟到。

原来,罗成一生,行阴、险、毒、辣、狠五短之事,因此受了天惩,折损阳寿五十载,故而二十三岁阵亡。

传枪递锏,违誓藏私

秦叔宝吃了官司,被发配北平,谁知塞翁失马,与失散多年的姑母重逢,上演了一场催泪大戏。

于是秦琼顺理成章的住进王府。北平王罗艺之子罗成时常和秦琼在教场练武。由于罗家枪与秦家锏都是闻名于天下的独门武艺,于是罗成提议兄弟二人互传,这就是所谓的传枪递锏。

二人立誓倾囊相授,绝不藏私,否则一个乱箭穿身,一个吐血而死。结果,二人口是心非,罗成留了杀招回马枪,秦琼留了绝技撒手锏,最终双双应誓。

不顾兄弟之情,违誓藏私——阴,故而减寿十年。

居功自傲,夜宿龙床

李世民进兵洛阳,郑王王世充独木难支,于是邀请白御王高谈圣、宋义王孟海公、南阳王朱灿、夏明王窦建德助战,五王都曾被李元霸羞辱,深恨李唐,于是欣然应邀前来。

大唐兵精将猛,特别是罗成,此时天下无敌,一人可抵十万雄兵。五王联军被打得节节败退,眼看就要全军覆没,于是五王率军突围。

好不容易杀出重围,在枷锁山五王遭遇罗成的伏击,罗成在半日之内,将五路反王全部生擒,立下不世之功,是为日锁五龙。

大军回营,李世民亲自迎接,罗成志得意满、趾高气昂,居然接受了秦王执鞭坠蹬之礼。之后的庆功宴上,罗成喝的酩酊大醉,当晚夜宿龙床。

臣不敬君,有违人伦——险,故而减寿十年。

临阵倒戈,逼死义父

靠山王杨林立誓铲除瓦岗,于是携手杨义臣摆下铜旗阵,同时邀请结拜兄弟北平王罗艺和双枪大将丁延平前来助阵。

罗艺镇守北平,公务繁忙,实在无法脱身,于是让罗成代替自己赴约。没成想罗成从一开始就打着卧底的心思,可是他深知义父丁延平的双枪之术远在自己之上,于是百般讨好义父,骗来单枪破双枪之法。

瓦岗破阵之时,罗成临阵倒戈,单枪破双枪,刺伤丁延平,老爷子心灰意冷,准备就此归隐,不想被罗成阻拦,声称“纵虎归山终是患”,丁延平羞愤交加,不得已,在罗成的逼迫下,自刎身亡。

临阵倒戈,逼死义父——毒,故而减寿十年。

背义忘恩,绝情害妻

罗成武艺绝伦,又深通兵法,所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被称之为“常胜将军”。

然而在攻打孟州之时,遭遇了顽强抵抗,孟州主将号称“铁壁郝杂号”,以善守闻名。罗成久攻不下,于是退兵三十里,打扮成卖绒线的货郎混入城中。

在城内,罗成邂逅了孟州两位副将的女儿王金娥和杜金婵,二女对罗成一见钟情,与其私定终身,最终在二女的里应外合之下,罗成得以大破孟州。

可是靠女人建功,罗成深以为耻,为保自己名声,罗成假称设宴,将二女哄去,之后火烧酒楼,将二女活活烧死。

绝情报真心,辣手摧花——辣,故而减寿十年。

翻脸无情,擒斩义兄

西魏土崩瓦解,罗成随秦琼、程咬金到洛阳投奔单雄信。单雄信对三人极为热情,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盛情款待,还专门建造了三贤馆供三人居住。

不久后,徐茂公混进洛阳,游说三人弃郑归唐,罗成重病不能行,于是秦琼、程咬金随徐茂公往长安,投在秦王李世民麾下。

单雄信在罗成的哄骗下,并未因此迁怒于他,反而遍访名医,衣不解带照顾罗成。罗成立誓终身不负单雄信,待痊愈后踏平李唐。于是,单雄信上表郑王王世充,封罗成为“一字并肩王”。

正所谓“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唐郑交锋不久,罗成不念旧情,临阵倒戈,归顺了李世民,同时,也将单雄信打入了谷底。

单雄信心如死灰,哭别娇妻,单骑杀入唐营,罗成翻脸无情,亲自动手将其生擒。之后又在刑场上催促单雄信,气的单通破口大骂。罗成勃然大怒,一时性起,挥剑将单雄信砍做两段。

受人恩惠,不思回报,反而亲手擒斩义兄——狠,故而折寿十年。

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

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罗成最终在殷、齐二王的迫害之下出战,乱箭穿身而死,应了当初与表哥传枪递锏时立下的誓言。这正是:

戏言只道无凭证,过往神祇监察明。

罗成虽行五短,却也有着拳拳报国之心,白虎星真灵不散,附身薛仁贵,二世再保大唐!

{!-- PGC_COMMODITY:{"charge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450981652187208849&origin_type=&origin_id=85777155145_3451113134012645596&alkey=1306_85777155145_0_3451113134012645596_011&c_biz_combo=2","client_goods_data":"{\"promotion_id\":\"3451113134012645596\",\"product_id\":\"3450981652187208849\",\"title\":\"【主播推荐】正版说唐全传百部国学(足本精装版)说唐传说不尽的书\",\"cover\":\"https:\\/\\/p1.toutiaoimg.com\\/img\\/temai\\/9d98fddde7aa65655848e44be1941a42b90b0ae7www800-800~400x0.webp\",\"price\":4066,\"market_price\":11132,\"cos_fee\":2033,\"detail_url\":\"sslocal:\\/\\/webview?swipe_mode=1&url=https%3A%2F%2Fhaohuo.jinritemai.com%2Fviews%2Fproduct%2Fitem2%3Fid%3D3450981652187208849%26origin_type%3D2003002000%26origin_id%3D85777155145_3451113134012645596%26alkey%3D13_85777155145_0_3451113134012645596_011%26c_biz_combo%3D2%26buyin_track%3DCA0QyYjexb8CGgQIABAAIgAokbmJiPWwlvIvMAE&title=%E5%95%86%E5%93%81%E8%AF%A6%E6%83%85\",\"sales\":0,\"item_type\":4,\"cos_ratio\":50,\"favor\":false,\"in_shop\":false,\"platform_label\":\"小店\",\"h5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450981652187208849&origin_type=2003002000&origin_id=85777155145_3451113134012645596&alkey=13_85777155145_0_3451113134012645596_011&c_biz_combo=2&buyin_track=CA0QyYjexb8CGgQIABAAIgAokbmJiPWwlvIvMAE\",\"selling_point\":\"\",\"coupon_amount\":0,\"elastic_title\":\"说唐三部曲\"}","commodity_id":"3451113134012645596","detail_url":"sslocal://webview?swipe_mode=1&url=https%3A%2F%2Fhaohuo.jinritemai.com%2Fviews%2Fproduct%2Fitem2%3Fid%3D3450981652187208849%26origin_type%3D2003002000%26origin_id%3D85777155145_3451113134012645596%26alkey%3D13_85777155145_0_3451113134012645596_011%26c_biz_combo%3D2%26buyin_track%3DCA0QyYjexb8CGgQIABAAIgAokbmJiPWwlvIvMAE&title=%E5%95%86%E5%93%81%E8%AF%A6%E6%83%85","goods_json":"{\"original_price\":111.32,\"price\":40.66,\"real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450981652187208849&origin_type=2003002000&origin_id=85777155145_3451113134012645596&alkey=13_85777155145_0_3451113134012645596_011&c_biz_combo=2&buyin_track=CA0QyYjexb8CGgQIABAAIgAokbmJiPWwlvIvMAE\",\"shop_goods_id\":\"3450981652187208849\"}","img_url":"http://sf1-cdn-tos.toutiaostatic.com/obj/temai/9d98fddde7aa65655848e44be1941a42b90b0ae7www800-800","item_type":4,"origin_price":"","price":40.66,"promotion_id":"3451113134012645596","promotion_source":4,"source":"精选联盟","title":"【主播推荐】正版说唐全传百部国学(足本精装版)说唐传说不尽的书"} --}

武则天为何一定要灭掉薛丁山一族?

这件事自然是不存在的,就连薛丁山这个人,都不是真实存在于唐朝历史中,又何来武则天灭掉薛家的可能。

薛家保卫大唐的历史听得多,但是薛家“反唐”的故事确实鲜有听闻,当然,这种风格迥异的剧情,只是《反唐演义》里面的桥段,而武则天灭了薛丁山一族,也是这个演义故事的开始罢了。

唐朝薛仁贵乃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神将”级别人物,在贞观末年的高丽战场中,薛仁贵甫一出道就白衣飘飘,成为战场上的一颗明星,杀得敌人抱头鼠窜,最终被唐太宗赏赐封官,恢复了他出身于“河东薛氏”该有的地位和待遇。

因为薛仁贵的崛起,薛家从此扎根大唐成为望族,只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后人似乎看薛家的故事太具有“可塑性”,竟然在演义之中杜撰了“薛家造反”的故事。

薛丁山是薛仁贵的儿子,可这个身份只是演义之中的身份,在现实之中,薛仁贵一生五个儿子,就是没有名为“薛丁山”的儿子,所以当一切“历史故事”提到了薛丁山这个人物的时候,都可以判断为“演义”了。

更最经典的是,因为“薛家将”影响力太大的缘故,后人以薛家为原型的演绎创作竟然不止“一部”,如果把薛丁山看作是薛家传奇演义故事的第一部主角的话,那么薛丁山的儿子薛刚,就是第二部主角。

而薛刚,就是《反唐演义》中的主角,也是武则天灭掉薛家的“导火索”。

潇洒二代的将门薛刚,踢死皇子惹大祸。

薛刚一出身就有一个很顶级的身份,他乃是大唐名将薛仁贵之孙,而他的父亲也是猛将薛丁山,他的母亲更是厉害,是武力值比他父亲更高的樊梨花,所以薛刚就是长安城的顶级二代,从小到大锦衣玉食,有一点点二代的坏习惯。

不过虽是二代,薛刚心中却还有着自己的道德底线,对于豪强欺行霸市的事情,十分地不满,时刻爆发着自己的正义感,恰好有一次元宵节,这是大唐难得没有宵禁的节日,满心欢喜的薛刚就遇到了欺负民女的败类。

在长安的街市中,有一个背景不弱的二代名为张宝,是个十足的浑人,在元宵节这天晚上,他看到有一个女子十分美丽,便想着霸王硬上弓,而此举被薛刚正好撞见,薛刚立即维护正义,追打张宝。

张宝一看是薛刚袭来,立即逃跑,在一追一赶中,薛刚和张宝两人无意间跑到了皇帝李治和二太子李奇“微服”赏景的茶楼下面,于是为了现场的秩序,李奇出面劝架,其实就是阻拦薛刚继续打张宝了。

可是薛刚这脾气哪里顾得了那么多,他也继承了武将家族的孔武有力,一拳一脚落到普通人身上都是杀招,谁知道有一脚就踢错人了,张宝没踢中,却踢中了二太子,竟然还一脚把二太子李奇踢死了。

二太子被当街踢死,这可是大新闻,但或许是演义的作者觉得这种新闻还不够大,于是又加上了唐高宗李治亲眼目睹儿子被人踢死之后,立即气晕了过去的桥段,这下新闻可够大了,一夜之间,元宵节就成了一个李唐皇族急得上蹿下跳的悲哀节日。

李奇被薛刚踢死,这件事大家都已经顾不过来了,最重要的是皇帝还气晕了,晕了很久都没醒过来,朝廷和宗室开始担心皇位问题了,因为皇后武则天早已经虎视眈眈了,这个节骨眼李治晕倒,根本就不是什么好事情,薛刚也因此被逮捕入狱。

不久之后,李治悠悠转醒,可是他这不是恢复过来了,而是“回光返照”了,他趁着还能说话,立即留下遗诏,不能去责怪薛刚和薛家,因为薛家劳苦功劳,而且当时薛家将有很多成员都镇守边疆,所以这件事情就算翻篇了,留下了遗言和交代大太子李显一些事宜后,唐高宗驾崩了。

高宗一驾崩,李显就立即登基,在登基之后,武则天就和李显展开了“权力斗争”。

武则天想要以“薛刚弑君”的事情处死薛刚,表面上是想替丈夫唐高宗报仇,可实际上,武则天就是想借这一个手段来夺走李显的皇权,果不其然,武则天的想法刚提出来,就被李显和一众李唐大臣反对,众人以李治遗诏为理由,阻止了武则天的计划。

事实上,李显和朝堂大臣们对薛刚也没有好感,保护薛刚只是为了让武则天不能得逞,至于薛刚以后到底是死是活,他们也管不着。

薛刚本以为逃过一劫,谁知道武则天在试探失败后直接掀桌子翻脸,武则天的力量远比李显强大,于是武则天发动宫廷政变,废李显为庐陵王,并且以薛刚案为借口,趁机对李唐的忠实拥护者薛家进行满门抄斩,“罪魁祸首”薛刚因为有人相助反而跑掉了,但薛家就这样被毁掉了。

从事情的发展来看,薛刚就是导致薛家被灭门的根源,可在客观因素上来看,薛家被灭,只是武则天为了扫清障碍和反对者,以便自己登基当皇帝的手段罢了,就这样,薛刚含恨远走,走上了“反唐”的道路。

反唐的英雄薛刚,最终还是回归朝廷。

薛家被灭门,薛刚认为这是武则天为了一己私利造成的,就算要杀,杀他这么一个罪魁祸首就算了,可是薛家为大唐保家卫国的将领们却是没跑掉几个,如此一来,武则天和薛刚结下的就是大死仇了。

逃出了长安后的薛刚开始“招兵买马”,也开始在以前自己没有接触过的世界中闯荡,他收服了军师徐美祖,收获了一众猛将,就这样势力渐渐强大起来。

而很巧的,薛刚又在民间遇到了被废掉的李显,李显看到薛刚强大的实力,于是单方面保证薛刚“无罪”,目的就是为了让薛刚帮助他重新抢回皇位,薛刚对此自然是毫无异议,有着李显做铺垫,薛刚的“反唐”更师出有名。

后来薛刚还娶了西凉公主,成为西凉驸马,有着西凉的助力,武则天派出“武张联军”(演义之中,张家和武家是两个大反派)屡次攻打薛刚的九焰山大本营都是无功而返,此时的薛刚大势已成。

挨打不是薛刚的本性,打回长安,杀死张家和武家的仇人才是薛刚应该做的,他要为他的族人报仇,于是薛刚带着大军攻向长安城,张家和武家的军队无法阻挡,最终全部被迫“逃跑”,张家人和武家人被杀的杀,处刑的处刑,薛刚算是为家族报仇了。

所以薛刚的“反唐”,其实就是反对武则天,在薛刚占据了长安后,他立即迎回李显当皇帝,李显以薛刚的功劳封薛刚为平辽王(薛刚此前还有别的大战),所以薛刚造反的事情也被朝廷认为是帮助李显夺回皇位,除此之外就没有可以被追究的事情。

从演义本身的角度来说,薛刚此人的“角色形象”,完全是从“爱国”和“复仇”的角度来刻画的,而且演义的作者也没有掩饰薛刚这种二代子弟该有的“缺点”,薛刚因为自己的鲁莽和冲酿造了苦果,但他也知错就改,用实际行动挽回了救赎了自我。

只不过这种演义的剧情却是难为了熟悉唐朝正史的爱好者了,因为在《反唐演义》中,薛刚所交往的人物、时间线都是可以拼凑在一起的,十分凌乱,若只是当成一个“复仇”的爱国故事来看,那么体验感就会很不错,可若是非要和历史对照关联起来,便会产生很大的错乱感。

薛刚的人物原型:薛仁贵之孙薛嵩。

所有的演义人物,几乎都是有“原型”的,很多演义中的人物之所以说没有历史原型,那是因为演义作者对人物的塑造已经偏离历史的人物原型了,比如薛刚,他就是有历史原型的,可是不可以去研究历史,也确实难找到他的原型是谁。

正史的历史上,薛仁贵之孙薛嵩,正是薛刚的原型,而两者有一个共同的大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反唐”造反过。

只不过薛嵩的造反,没有薛刚那么令人为之钦佩。

薛嵩的父亲乃是薛仁贵的五子薛楚玉,而薛楚玉也是薛家颇有地位的大将,因为薛楚玉曾担任过范阳节度使,这个节度使,正是安禄山后来兼任的节度使之一,安禄山也是在范阳起兵造反的。

或许是因为薛楚玉也曾是范阳节度使的缘故,薛嵩和安禄山一直有来往,在安禄山发动了安史之乱后,薛嵩立即加入了安禄山和史朝义的阵营,于是薛嵩成为了安禄山的“邺郡太守”。

可是薛嵩加入安禄山阵营还没有作为,河朔之地就被仆固怀恩收复了,史朝义兵败的信息传来,薛嵩十分紧张,做好了充足的投降准备,刚好仆固怀恩不是那种非善即恶的性格,面对薛嵩的投降,他欣然接受,还为薛嵩上书,指出薛嵩有不可不投降的苦衷,就这样,薛嵩还被朝廷继续任命为邺郡太守,丝毫不追究。

本以为在平定安史之乱后,薛嵩会被清算,可是一直到薛嵩去世,他都没有被清算,除此之外,薛嵩还在唐朝廷一步步高升前后担任了御史大夫和昭武军节度使,后来薛嵩还被封为“平阳郡王”,他的父亲薛楚玉,祖父薛仁贵都远远达不到这个地位。

从薛嵩的角度来看大唐,其实不难看出大唐已经因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衰落”的迹象,在以往,想薛嵩这样的“叛逆者”怎么可能在大唐的领土中步步高升,盖因为大唐朝廷完全不敢得罪薛嵩,甚至还想拉拢薛嵩,才将薛嵩曾经也参与造反的事情翻篇了。

所以薛嵩这位人物,他和后世演义所创造的“薛刚”,人格和经历有着很大的出入,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都有“造反”的经历,只可惜薛刚是为了复仇和正义反对武则天,薛刚则是失去了对李唐的忠诚,后来的选择,也只是趋利避害罢了。

薛刚反唐故事的背后意义。

历史是历史,演义是演义,薛刚反唐成为很多人心中的佳话,认为薛刚才是薛家将里的第一人,因为薛刚的行为和历史上的“郭子仪”等人有着很大的重叠,他的功绩十分之大,让世人有着强烈的代入感。

而薛刚反唐这个故事的创造,很大一部分因素,就是为了反对“女帝武则天”。

《反唐演义》的创作时间乃是在清朝,在清朝后期成型,之所以有这么一个看似“大逆不道”的故事,其实都是当时民间作家为了“暗讽”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而创作的,慈禧把控朝政,实则有很多文人对此不满。

在演义中,武则天“扭曲是非”、“权倾朝野”,最重要的是废黜皇帝,这种种特征,和慈禧把控朝政的事实是首尾呼应的,所以一切故事的创造都不会无缘无故,都是有着其相应的社会背景的。

《反唐演义》中,薛刚师出有名,而且他是看似“反唐”,实则反“武”,他反的并不是李家的唐皇室,乃是武则天鸠占鹊巢的唐皇室,薛刚这个人物,也是作者寄予了自己想法的一个人物形象,看到听到这个演义的人,自然会不由自主代入其中。

就是因为有“代入感”,一切故事才会变得生动,这也是原本在正常演义中,忠诚的薛家竟然冒出一个“反贼”的原因,有人对慈禧太后的作为不满,那么就有人想要借古讽今,恨自己不能成为薛刚,匡扶皇室,以正朝廷的朝纲。

后来薛刚封王拜相,让大唐皇帝对他说话都是客客气气,礼让三分,这也是很多文人政客心中的“向往”,他们既希望自己忠君爱国,但也希望皇帝对他们礼让三分,这种情绪虽然不矛盾,可也看出了另类的野心。

薛刚,就是一个时代文人内心的缩影。

结语:

在正史中,即便是武则天登基了,都不曾薄待薛家,武则天甚至为了薛家也能支持她,还大力扶持薛家,这让薛家一时之间也没有跟随着其他反武的李唐皇室一起对抗武则天,渐渐地,薛家也在武则天的“糖衣炮弹”下沉默了。

在唐玄宗朝,当唐玄宗让人拆掉象征武则天功绩的“天枢”时,朝堂以为唐玄宗要清算武则天称帝时没有反对武则天的那些大臣们,如果真的要清算这些人,其中自然了薛家,可唐玄宗却对这个提议视而不见,显然唐玄宗心里也想对这件事翻篇。

其实以薛家所在的时代来看,他们实在是太敏感了,如果像薛刚一样反了武则天,这也是反,如果被武则天“收服”无动于衷,这也被人视为“反”,说到底,这是薛家难以翻篇的一个关卡,本质不在于反不反,只是在于他人如何评论罢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雍正王朝胤禵为何不挥师回京夺位?

关于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大将军王允禵为什么不敢挥师回京夺位这个问题,编剧给出的答案是雍正帝的铁杆跟班兼大舅哥年羹尧控制着允禵大军的粮草供给,允禵一旦挥师回京夺位,后援断绝,无异于自寻死路。真实历史上的情况基本上与此接近,但是个人认为原因不仅仅只有年羹尧一个方面。那么,当初大将军王手握重兵,为什么不敢挥师回京夺位呢?

首先是年羹尧对于其后勤补给的控制。年羹尧时任川陕总督,四川、陕西甚至甘肃,都是年羹尧的势力范围。身处青藏高原的允禵大军,无论来自东线还是南线的后勤补给,都必须通过年羹尧的辖区转运。对蒙古准噶尔部策旺阿拉布坦用兵,从北线外藩蒙古的地盘转运就更加不切实际了,而且地理、环境也不容许。更何况,盘踞青海的外藩蒙古势力正是后来反叛的罗卜藏丹津,此人本身和策妄阿拉布坦就是穿一条裤子的,从他的地盘运送补给,几乎无法实现。那么,中央直接押运后勤补给呢?同样行不通,因为无论怎么走,同样绕不开年羹尧的辖区。也就是说,年羹尧彻底扼住了允禵的咽喉,允禵手里的军队要想活下去,要么接受命运的安排,要么饿死或者纵兵抢掠,做匪!回京夺位几乎不可能做到。

其次,清世宗在即位伊始便针对允禵的问题作出了安排,那就是让允禵立即回京奔丧,同时以肃武亲王豪格的孙子延信出任代理抚远大将军(护抚远大将军印)。这里面挖了好几个坑!首先是奔丧,如果允禵承认自己是忠臣孝子,只能老实回京奔丧,这是孝道!如果允禵不回京,无疑给了清世宗口实,皇帝、父亲去世,你允禵作为臣子、儿子不回来奔丧,那就是不忠、不孝,分分钟师出有名灭了你。

此外,用延信替换允禵,实际上也是清世宗下的一剂“迷魂汤”。因为延信和允禵这对堂兄弟的关系是非常不错的(后来延信也是因为和允禵过从甚密遭到了清世宗的猜忌被黜宗室、幽禁的),用延信替代允禵会给允禵造成一些错觉,清世宗并没有立即收拾他的打算,而且还可以起到稳住允禵的效果,让允禵不至于“狗急跳墙”。毕竟,接管自己手里军队的是和自己关系不错的堂兄延信,而不是清世宗的人。但是,允禵想错了!清世宗在任命延信为代理抚远大将军的同时便让年羹尧星夜赶往西北军营,允禵前脚刚离开,年羹尧后脚便与延信“一同接管”了允禵手中的军队,共同管事。实际上,延信也成了摆设,年羹尧才是事实上的代理抚远大将军。不久以后,清世宗又借口战事吃紧,把年羹尧直接扶正了。

再其次,清朝没有常备野战军,遇到战事时,通常都是从各地临时抽调军队组成野战军团,其统帅也是临时职务,如抚远大将军等,战事结束自然解除职务、交出大印。换句话说,允禵带出去的军队并不是他铁杆的部下,更加不是他的私家军,而是清王朝的“国防军”。而这各路军队的统兵者中,不乏清圣祖的亲信,甚至不乏允禵政敌的亲信!用于对在作战,允禵自然用起来得心应手。用于反叛夺权,允禵麾下的将领们就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考虑了。如此一来,允禵还能否调动得了他们,就很难说了。

即便允禵施了魔法,让麾下的将领们对他言听计从。但是,允禵带出去的仅仅是清王朝“国防军”的很少一部分,各地驻防八旗、绿营基本上都是成完整建制存在的。而且,清朝有制度,私人无法调动驻防八旗和绿营。换句话说,这些各地的驻军只听兵部的、听皇帝的!彼时,清世宗已经是皇帝了,这些各地的驻军自然也就只会听命于清世宗。允禵带着一支没有后勤补给的军队,面对各地的驻防八旗、绿营抵抗、甚至围剿,想要一路打到北京城下,很难!几乎不可能。即便是侥幸兵临北京城下了,基本上也很难再有能力应对京畿驻军和各地赴京的“勤王之师”了。武力夺位,那就更加不现实了。

最后还有一点,清朝的将领出征是不带家眷的,而他们的家眷往往被留在京师或者皇帝可以控制的地方,名曰优待,实际上就是“人质”。也就是说,彼时允禵和他麾下将领们的家眷都是清世宗手里的“人质”。即便允禵为了皇位不顾一家老小的性命、孤注一掷,他麾下的将领们能有多少不投鼠忌器、甘愿舍弃全家老小跟着允禵造反的?毕竟,允禵武力夺权成功的几率并不大,这些人都不傻,谁都会吧啦自己的小算盘!

综上所述,并不是允禵不想拥兵自重、武力夺位,而是根本做不到!清圣祖当初把允禵远远地支到青藏高原去,本意就是为了让他远离皇子们之间的争斗,在委以兵权的同时早已把允禵的后路断得死死的了,难道清圣祖就不怕这个儿子拥兵自重,学李世民、李亨吗?很显然,清圣祖当初已经防着允禵这一手了,清世宗只是坐收渔利,并不需要费太大劲儿。而允禵彼时最佳的选择只有老老实实回京奔丧,听候命运的安排。或许还能凭着一母同胞的情分,在胞兄清世宗手里侥幸活下去。否则,只有死路一条!事实证明,允禵的选择是明智的,不仅自己保住了性命,后来还被侄子清高宗释放并封为了恂郡王。而且,自己的儿孙们也没有受到太多的株连。如果允禵举兵夺位,失败的结局基本上是没有疑问的,到头来不仅自己小命难保,儿孙们受到株连也是可以预见的。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8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