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梁女国剧情攻略,唐僧会不会从了女儿国国王?
86版西游记把女儿国这一集拍得太唯美了。导致很多人认为唐僧是动了凡心,如果蝎子精不出现,唐僧很可能就把持不住,取经工程很可能就此夭折。
事实上,在原著中唐僧和女儿国国王根本就没有单独会过面,没有游园也没有说私密话,谈不上什么动不动心。原著中女儿国国王很干脆,听迎阳驿的驿丞禀报驿馆来了四个大唐和尚,要在官文上盖章。女王都没见过唐僧,就说出要结婚的事。
女王道:“东土男人,乃唐朝御弟。我国中自混沌开辟之时,累代帝王,更不曾见个男人至此。幸今唐王御弟下降,想是天赐来的。寡人以一国之富,愿招御弟为王,我愿为后,与他阴阳配合,生子生孙,永传帝业,却不是今日之喜兆也?”
并且立马安排太师前去说媒。当太师到了迎阳驿,孙悟空已经判断出太师此行是来说亲的。
三藏道:“太师来却是何意?”八戒道:“怕是女王请我们也。”行者道:“不是相请,就是说亲。”三藏道:“悟空,假如不放,强逼成亲,却怎么是好?”行者道:“师父只管允他,老孙自有处治。”
女儿国是什么情况,师徒四人在通天河陈家庄以及刚进女儿国时就有所了解,他们说出上面的话,想必也是提前有过商量的,也就是说不跟她用强,先勉强答应,把通关文牒盖了章再说。不过这毕竟属于欺骗行为,当太师说出女王要招婿的时候,唐僧有点沉默。
三藏闻言,低头不语。太师道:“大丈夫遇时不可错过,似此招赘之事,天下虽有;托国之富,世上实稀。请御弟速允,庶好回奏。”长老越加痴哑。
唐僧虽然觉得不好,但他也非常清楚,凭三个徒弟的相貌,国王肯定看不上,这事还得自己亲自来,于是犹犹豫豫之间,就默许孙悟空替他应了下来。太师走后,唐僧怕徒弟们丢下他,很快又后悔了。
你这猴头,弄杀我也!怎么说出这般话来,教我在此招婚,你们西天拜佛,我就死也不敢如此。
孙悟空给唐僧摆事实讲道理,告诉唐僧这不过是逢场作戏,先糊弄糊弄,盖了章咱们就走人。
你若使住法儿不允他,他便不肯倒换关文,不放我们走路。倘或意恶心毒,喝令多人割了你肉,做甚么香袋啊,我等岂有善报?一定要使出降魔荡怪的神通。你知我们的手脚又重,器械又凶,但动动手儿,这一国的人尽打杀了。他虽然阻当我等,却不是怪物妖精,还是一国人身;你又平素是个好善慈悲的人,在路上一灵不损,若打杀无限的平人,你心何忍!诚为不善了也。
没办法,孙悟空说得也没错,真要动家伙伤了人命,也不是唐僧愿意看到的,于是就同意了牺牲一下色相。
女王很是干脆利落,也不用看是不是好日子了,择日不如撞日,先摆酒席,把唐僧的徒弟打发了再说。
女王闻言,即传旨教光禄寺排宴,一壁厢排大驾,出城迎接夫君。
女王迎接唐僧师徒,这才是真正的见了面。然后一行人就去了光禄寺吃酒席,顺带在通关文牒上盖章。唐僧和女王虽然坐在一起,大庭广众之下不敢有什么亲密的动作。女王虽然大大方方,唐僧却是战战兢兢,估计连正眼都不敢看女王,所以也谈不上什么动不动心了。
酒席散后,唐僧以送徒弟为由赶紧摆脱尴尬局面。
三藏道:“敢烦陛下相同贫僧送他三人出城,待我嘱付他们几句,教他好生西去,我却回来,与陛下永受荣华,无挂无牵,方可会鸾交凤友也。”
出了城之后,唐僧立马就翻脸了。
长老慢下龙车,对女王拱手道:“陛下请回,让贫僧取经去也。”
唐僧这话说得就非常生硬,一点感情都不带,更进一步说明唐僧对女王没有一点感觉。另外唐僧见女王不死心,放任猪八戒使出了嘴脸恐吓女国君臣。
八戒听说,发起个风来,把嘴乱扭,耳朵乱摇,闯至驾前,嚷道:“我们和尚家和你这粉骷髅做甚夫妻!放我师父走路!”那女王见他那等撒泼弄丑,唬得魂飞魄散,跌入辇驾之中。
一番混乱争抢中,蝎子趁机出现,掳走了唐僧。如果蝎子精不出现,看这情形他们也能做到零伤亡的逃离。
唐僧师徒的这种做法,虽然避免了凡人的伤亡,但却做得有些欺心。很快三个罪魁祸首就遭到了报应。
由于不知道妖怪底细,孙悟空被蜇了头,猪八戒被蜇了一个大包。唐僧本人也被蝎子精虏到洞府折腾了半宿。
因为不是(和女王)真成亲,故唐僧元阳未失(很可能是吓得),不过这半宿也够他受的。
唐太宗给唐僧一本通关文碟?
实际上,历史上的玄奘法师出国取经根本没有获得官方许可,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非法越境人员。只是因为玄奘做的是一件伟大的事业,所以现在人们不会在意这一点。
铁锤文史根据《西游记》里面的相关记载,以及一些历史资料,分两个部分来回答这个有趣的问题。第一部分,小说里面的通关文牒;第二部分,中国真实历史上的“出国护照”演变的过程。
一,《西游记》里面的通关文牒。
在《西游记》里面多次出现过通关文牒的内容,而且内容还不一样,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细节,不知道算不算作者有意留下的BUG。铁锤文史展示两份小说里面的通关文牒给大家看看,古代的出国护照上面都写了一些啥。后面我还会展示一些真实历史上面的护照,大家可以比较一些异同。
《西游记》第二十九回《脱难江流来国土 承恩八戒转山林》中,唐僧师徒一行来到了宝象国,见到国王之后,一方面要倒换通关文牒,一方面还要给皇帝转交一份书信,因为宝象国的女儿当时还被黄袍怪给扣押在山上当压寨夫人。黄袍怪叫做奎木狼,实际上就是天上的一颗星宿下凡作怪,所以最后孙大圣也拿他没辙,人家见势不妙屁股一撅一溜烟上了天上,还可以照样做天上的公务员。闲话少说,看一段小说。
三藏双手捧上去,展开放在御案上。牒云:“南赡部洲大唐国奉天承运唐天子牒行:切惟朕以凉德,嗣续丕基,事神治民,临深履薄,朝夕是惴。前者,失救泾河老龙,获谴于我皇皇后帝,三魂七魄,倏忽阴司,已作无常之客。因有阳寿未绝,感冥君放送回生,广陈善会,修建度亡道场。感蒙救苦观世音菩萨,金身出现,指示西方有佛有经,可度幽亡,超脱孤魂。特着法师玄奘,远历千山,询求经偈。倘到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放行。须至牒者。大唐贞观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上有宝印九颗)国王见了,取本国玉宝,用了花押,递与三藏。
你看这份护照上面,说清楚了持件人的身份是谁,唐玄奘。来自何方,大唐国。这次出门的事由,受皇帝托付,前往西方求取真经度脱幽亡。
到了《西游记》第五十七回《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假猴王水帘洞誊文》,也就是真假美猴王那一集的时候,又出现了一次通关文牒。这次是假借六耳猕猴化作的假猴王之口念诵了全文。
“东土大唐王皇帝李,驾前敕命御弟圣僧陈玄奘法师,上西方天竺国娑婆灵山大雷音寺专拜如来佛祖求经。朕因促病侵身,魂游地府,幸有阳数臻长,感冥君放送回生,广陈善会,修建度亡道场。盛蒙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金身出现,指示西方有佛有经,可度幽亡超脱,特着法师玄奘,远历千山,询求经偈。倘过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施行。大唐贞观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自别大国以来,经度诸邦,中途收得大徒弟孙悟空行者,二徒弟猪悟能八戒,三徒弟沙悟净和尚。”念了从头又念。沙僧听得是通关文牒,止不住近前厉声高叫:“师兄,师父的关文你念他怎的?”
这段通关文牒意思和上面一篇差不多,但是内容明显简单了。
从小说里面出现的两张通关文牒,我们可以归纳出来这种古代护照的主要内容,按照今天的话来说,谁发证,发给谁,持证人的事由,发证日期。
感觉上和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单位介绍信很相似。
那么,真实的中国历史中,通关文牒又是什么面貌,经过了哪些变迁呢?
二,中国历史上,通关文牒的变迁。
既然是通关文牒,前提就得有一个关。
关是什么?关卡,关隘,把外面的人阻拦住的设施。春秋时期开始,诸侯国为了各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的考虑,纷纷在国境上设立关卡。也会派遣征兵前去守卫。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道道关隘,不但隔断了诸侯国之间的交通,也割断了人间最美的情感连接。今天留下来的山海关,嘉峪关,雁门关,都是历史的见证。
诸侯国之间来往经商通行,必须要经过国境之间的关口,经过对行人,行李和运输工具的查验之后,才会予以放行。而要想在各国之间通行,就必须拥有一个类似通关文牒一样的信物。通关文牒这个名称也就是隋唐之后出现的,以前另有其名。根据历史记载,符和节,都是汉唐之前具有通关功能的信物。说到符,大家就会想到调动兵马需要的虎符军印。说到节,就会想到是国家使者出使国外的时候所持的符节。后来符节也拥有了通关的功能,所谓“门关用符节”。
汉代之后,这种“护照”的名称有了变化,有的叫路引,有的叫过所,有的叫公验。虽然看起来别扭,但是从字面意思上面,还是可以推测中它们的功能的。唐朝的时候,对于没有“过所”的“偷渡客”是要处以刑罚的,没有“过所”过关,抓住要判刑一年,如果已经偷渡进入境内被抓到,要判刑一年半。
至于今天我们都熟悉的“护照”这个名词,一直要到清朝康熙时期才出现,当时经过一番较量,清朝跟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在这个条约里面,出现了护照。
自和约已定之日起,凡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俱得过界往来。并许起贸易互市。有护照的人,可以自由出入境,并且可以到对方境内做生意。
如果没有护照呢?那对不起了:
俄罗斯察罕汗所属商人,若无护照而于喀尔喀贸易者,即刻逐回。2015年,印度总理莫迪从时任陕西省省长的娄勤俭手中接过一份通关文牒,走进西安城,喝一碗酸辣汤,成为一时佳话。
从当年的通关文牒,到今天的国家护照。从一匹白马远走天竺,到今天一张机票飞遍全球。这个世界的变化真可以用桑田沧海来描述。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总结一下:《西游记》里面的通关文牒虽然是虚构之物,但是体现的功能和真实历史基本一致,里面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发证机关,发证人,持证人身份,通关原有等主要信息。通关文牒可以看作古代的出国护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出国护照”的名称有过很多变化,但是主要功能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我是铁锤文史,致力创作有益、有趣作品的自媒体人。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赞留言转发关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