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旅游装备,古代最好的战马?
你好,我是头条号“东坡和肉”。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让人难以相信的是,古代世界范围内最好的战马,竟然出自印度!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现在正在和中国较劲的、其全国人民充满蜜汁自信的印度!
不信我们仔细看以下的分析。
1.印度哪里产好马?有很多人可能觉得,印度那个地方,别说是出产好战马,那个地方能出产马么?
估计大家印象里,印度是个热带国家,而且三面环海,被印度洋包裹,降水丰富,应该热带雨林多、沼泽多。印度产大象、产犀牛、产老虎都不奇怪,怎么会产马呢?
但实际上,印度国内还有挺大的一块沙漠。
看见了吧,印度国内的一块沙漠,面积还不小,20多万平方公里呢!主要位于现在印度的拉贾斯坦邦境内,和巴基斯坦挨着。
至于印度这块为什么周围都是绿的,唯独中间那里会形成一块黄的沙漠,这个说来话长,就不细表了。总之,阿三国总能给人惊喜。
反正印度国内有这么块沙漠环境,名字叫塔尔沙漠(Thar Desert)。
印度的好马就处在这一带!
2.为什么这样的环境容易产生好马?这个我觉得只能说是天意。咱们再看看亚洲大陆顶级好马的另外两大产地。
一、阿拉伯马的产地阿拉伯,也是沙漠荒漠多阿拉伯马
汗血宝马的产地土库曼斯坦,也是极度干旱,荒漠多!汗血宝马--阿哈尔捷金马
阿克哈-塔克马
再看看印度的塔尔沙漠和这两大顶级好马产区的地理位置关系。似乎冥冥中有种神秘的联系!
3.这种马就是印度的马瓦里马!也叫印度卷耳马,或印度折耳马!这种马最引人注目的体貌特征,就是那对内卷的耳朵。无论怎样帅气的动作表情,配上俏皮的耳朵,看起来都有种莫名的呆萌喜感。
马瓦里马的主要体征:
平均高度:公马:155CM (145—169CM)
母马:153CM (142—163CM)
平均胫骨长度:公马:20.5CM
母马:20.0CM
要精确地追溯出马瓦里马的起源比较困难,但从主要一些体貌特征看,他很可能是阿拉伯马和土库曼马自然杂交,并经过当地人长期择优选育的优异马种!这种马兼具速度、力量和耐力,且达到了这三种能力配比的最佳状态。
4.好赛马不一定是好战马。战争发展到重骑兵做主角的时候,马瓦里马脱颖而出!战马的标准比赛马就多一样,在不牺牲太多速度、耐力的前提下,驮重越大越好。因为这就可以让骑兵和马都可以穿重甲,带重兵器,形成重骑兵!阿拉伯马、汗血马确实速度快,耐力也好,但是当战争激烈度发展到人和马都必须披着冷锻铁甲防护,骑兵也必须体重大、力量足,能自如运用重武器的时代,那两种马作为主力突击的战马就比较吃力了,而马瓦里马仍然游刃有余。这种马在赛马场上,速度上也不是和阿拉伯马没的一拼,而到了战场上,作为重骑兵的主力战马,驮着那么大的负载,他的速度居然下降不了多少,这个就太难得了,阿拉伯马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这点!
5.具体战例,萨拉丁马穆鲁克重骑兵击败十字军圣殿骑士团欧洲重装骑兵。曾经,在蒙吉萨战役中,耶路撒冷年幼的国王、初出茅庐的鲍德温四世,面对萨拉丁率领的十倍于十字军的穆斯林大军,毫不畏惧,仅仅带领600名重装骑士,3000名步兵,一天之内屠杀了近万名骑着阿拉伯马的穆斯林轻骑兵,随后又开始猛烈追击,3万多穆斯林大军几乎全军覆没。穆斯林骑兵的阿拉伯弯刀和皮制轻盾,根本就不适合这种混战,身披厚重锁子甲的十字军骑士,凭借着鸢盾的防护,用长矛开路,手持着重剑劈杀,战斗瞬间变成了一边倒。
欧洲重骑兵的马是贝尔修伦马!这种马是一种重型马。
平均体重在900公斤左右,快赶上两匹阿拉伯马了,那承载能力相当强悍了,所以欧洲重骑兵的重甲很厚很重,阿拉伯人根本扎不透。阿拉伯人想配欧洲人的重甲,但是阿拉伯马驮不动。
直到萨拉丁找到了印度卷耳马,这种局面才彻底改善了。
其实贝尔修伦马比起印度卷耳马来,还是承载力要大不少!
但咱们说过,战马拼的是综合素质,和印度卷耳马比起来,贝尔修伦马看起来更适合去拉车,干重劳力农活,因为他速度慢。而且,马上的人,就是作为重骑兵的骑士,他的承载能力和武器重量都有个上限,这个贝尔修伦马确实能驮,但骑士能穿的重甲和能抡动的武器就那么多,你再驮多了,在战场上那个骑士也用不上啊,反而成累赘了。总不能两人骑一匹马吧。
萨拉丁的马穆鲁克骑兵全部更换印度卷耳马之后,欧洲重骑兵能用的装备,同等的他们也都能装备上了,而且他们比欧洲重骑兵的速度要快不少。
虽然最后十字军失败的原因有多种,但是他们再也无法用重骑兵冲垮穆斯林的战阵,无法在白刃战的近战中获得优势,是一大关键原因。在1246年4月6日,双方再次正面冲突中,骑着印度卷耳马的马穆鲁克重骑兵,几次打垮了十字军的冲锋。
6.综上所述,我认为印度马瓦里马,也就是印度卷耳马,是世界冷兵器战争史上最好的战马。不知道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请在留言里讨论。以上看法,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妥,请多包涵。
如果喜欢,请点赞、关注和转发。谢谢。
电影中秦朝军队装备的那种一次可以齐射十多枝箭的强弩?
题主问的可是《英雄》中的那种弩箭?这个可以确定是没有的,秦朝极为重视弩的研发,但是根据目前记载和出土的实物来看,可以确定当时有并发和连发的弩机,但达不到一次齐射十多支箭的水平。而且由于当时技术限制,能够连射的弩箭会导致射程和威力的下降,因此军队虽然可能已经装备连弩,但应当未大规模使用。
秦朝时期是否有连弩《史记·秦始皇本纪》在描写公元前209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时有一段描写,明确指出了连弩的存在,当时秦始皇找来徐福,询问入海求仙药的事情,徐福推脱说连翻入海均是由于海中有大鱼相阻,导致不能到达仙山。于是秦始皇令人携带弓弩入海,自己也带领弓箭入海击杀大鱼,这其中有“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的记载,这里明确提出了连弩的存在,而且最终还真的射杀了一条巨鱼。
并射和连发当时已经可以实现1986年,江陵秦家嘴墓地47号楚墓出土了一件连弩,被称为“双矢并射连发弩”,根据出土现场的情况看,当时弩是和短木弓、短矢放在一件竹筒内,应当是配套使用的。根据考古专家测量,此连弩长27.8厘米、高17.2厘米,外涂黑漆,分为矢匣和机体两部分。机体包括木臂、活动木臂、铜机件。矢匣在出土时匣内共有18支箭矢。
后来专家根据出土的实物仿制了一把“双矢并射连发弩”,经过试验发现,这种弩“一次射出箭矢2支,射程为20—50米。箭匣可装箭矢20支,可连续发射10次。”因此可以断定,这种弩是可以实现并发和连发的。
秦军是否使用连弩我们知道,秦始皇兵马俑中出土了不少弩机,而根据出土的实物来看,秦国当时的制弩水平是相当高的,整体具有较强的张力和较远的射程。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战国策》等史料的记载来看,弩箭当时已经成为各国的重要兵器,在战争中的出场率极高。例如《秦策二·径山之事》记载,苏代为齐献书穰侯曰:“臣闻往来之者言曰:‘秦且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夫齐,罢国也,以天下击之,譬犹以千钧之弩溃痈也。”又例如《赵策一·赵收天下且以伐齐》记载,苏秦为齐国给赵王上书说:“秦尽韩、魏之上党,则地与国都邦属而壤挈者七百里。秦以三军强弩坐羊唐之上,即地去邯郸二十里。且秦以三军攻王之上党而危其北,则句注之西,非王之有也。”由此可见,秦军是大量使用弩箭的。
而根据《淮南子》的记载,“古之兵,弓剑而已矣。槽柔无击,修戟无刺。晩世之兵,隆冲以攻,渠幨以守,连弩以射,销车以斗”。这里是以“晚世之兵”和“古之兵”比较的形势书写的,而其中明确提到了“连弩以射”,因此几乎可以确定,秦军当时已经装备了一定数量的连弩。
综上所述,秦军应当是装备有连弩的,也确实已经出现了并发箭,但是像一次性齐射十多支箭的弩箭并未出现,更不用说《英雄》中那种巨大的并射弩床了。
你可以列举一下古代行军打仗时所摆的阵法及用途吗?
就中国古代而言,到底有多少战阵,估计没有人准确统计过。演绎小说和评书里边倒是有经典的十大阵法,经说书人一说,立马会让人感到这一定是百战名将级人物的杰作,用之则必胜。光听名字就唬人: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三才天地阵、四门兜底阵、五虎驱羊阵、六金六甲阵、七星北斗阵、八门金锁阵、九死连环阵、十面埋伏阵。
著名的《孙膑兵法》将春秋以前的阵法总结了十个。这“十阵”分别是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形阵、雁形阵、钩形阵、玄襄阵、水阵、火阵。(一)方阵
大的方阵都由很多小的方阵组成,中央的兵力少,四周的兵力多。中间兵力少,可以虚张声势;四周兵力多,可以更好地防御敌人的进攻,方阵攻防兼备的最佳阵形。指挥部一般都设在方阵的后方。
(二)圆阵
圆阵适用于野战时的防御战,当军队在野战中转入防御时,就要由方阵变为圆阵,采取环形防御。指挥部设在中央心脏部位。
(三)疏阵
疏阵适用于己方兵力少的情况。因为兵力少,所以就要虚张声势。加大队伍行列间的距离和间隔,把旗帜全都竖起来,把明亮锋利的武器都插在大旗旁,队列疏散开来,战车不要驰骋,步兵不要急走。把士兵分成若干个战斗小组,或前进,或后撤;或出击,或固守,以此迷惑敌军,把握战胜时机。
(四)数阵
数阵是一种密集的战斗队形,作用是防止敌军的突破。部队的行列间距要缩小,但不能混乱,兵器密集使用,前后能相互支援。敌人撤退,不要出阵追击;敌人进攻,不要出阵阻击。可以截击敌军的迂回部队,也可以挫败敌军前锋部队的锐气。此阵的特点是:严密无隙,两翼稳如泰山。
(五)锥形阵
前锋就像锥子一样的战斗队形。锥形阵的前锋尖锐迅猛,两翼坚强有力。精锐的前锋突破、割裂敌人的阵形,两翼扩大战果。这是一种进攻突破的阵形,又叫牡阵。
(六)雁形阵
雁形阵是一种横向展开,左右两翼向前或者向后梯次排列的战斗队形。向前形成V”字形,用来包抄迂回,这时后方的防御就比较薄弱。而向后的排列的就是倒“V”字形,用来保护两翼和后方的安全,防止敌人迂回。如果在两翼部署机动性较强的骑兵,那么在静止时,可以随时得到中央步兵的保护与支援;有突击任务时,又可以发挥骑兵优势进攻的威力。
(七)钩形阵
钩形阵的正面是方阵,两翼向后弯曲成钩形,保护侧翼的安全,防止敌人迂回攻击设在后方的指挥部。
(八)玄襄阵
玄襄阵一种疑阵,作用是迷惑敌人,打乱其作战计划。该阵士兵表面看上去混乱不堪,而实际是稳定有序的;兵车看上去杂乱无章,但实际上也在有序行进。整治有序的兵车和士卒故意发出嘈杂的声音,以迷惑敌人,打乱他们原来的作战部署。
(九)水阵
水阵是用于水上作战的战斗队形,作用是增强部队的防御能力,或者淹没敌人的防御设施。水上战斗的方法是:用轻便船只作指挥船,用快艇进行联络。敌人撤就追击,敌人攻就迎战,敌人移动就阻击,敌人布阵就袭击,敌人部署就分割。摸清敌情,一面攻击敌船,一面封锁渡口,同时还要把敌情,通告全军将士。
(十)火阵
火阵是古代用于火攻的战斗队形,作用是拔除敌人的营寨。筑沟垒,挖沟堑,每隔五步,堆放柴草,疏密均匀,纵火的人每人有一支纵火用的草把,动作干净利落。但是要注意风向,避开下风,以免火烧自己,否则不但不能战胜敌人,反而会引火自焚。
在冷兵器时代那样的残酷战争中,征战沙场的将士们不得不精研阵法,以提高战斗力,减少人员伤亡。所以,阵法就在历次战争中经受着磨炼,终于又演变出了几个重要的阵法。(一)鹤翼阵
鹤翼阵专供包围用。此阵形,主将在中央,副将在两翼,两翼一般使用攻击力较强的骑兵。当我方部队出现在敌军后方时,两翼可以迅速拉长,跟前方部队会合,形成包围。也就是说,该阵的精妙之处就是能够迅速对敌形成包围圈。鹤翼阵跟前面讲的雁形阵相似。
(二)鱼鳞阵
鱼鳞阵是把部队分成五到六个部分,组成一层压一层的阵形。主将在中后方。鱼鳞阵跟锥形阵相似,但又有很大的的不同点。鱼鳞阵在前方的部队,通常跟保护主将的部队是一样密集的,所以部队移动速度较为缓慢;而锥形阵的部队比较松散,互相推挤的影响小,移动的速度就非常快。但是速度稍慢的鱼鳞阵却可以突击而不会被冲散,这是因为最前方的部队很密集;而锥形阵在突击的时候,就很难保证部队不被冲散。鱼鳞阵跟鹤翼阵都属于文官指挥作战的阵形,也就是说,主将不用在前面亲自参战,而是躲在后面指挥。鱼鳞阵的缺点就是防守很弱,敌人背后一冲,全军很容易溃散,因为阵形后面太薄弱了。
(三)锋矢阵
顾名思义,“锋矢”就是阵形像箭头的样子。主将的位置在最前段,所以适合战斗力高的勇将、猛将。由于最前面的部队非常密集,所以也是突击阵形。而且突击效果非常好,全军冲入敌阵都不会被冲散。此外,该阵形的后方有一个平行队形,所以在山地的移动效果也相当好。此阵的缺点也是防守差,因为背后露出太多。
(四)冲轭阵
“冲轭”是车前方的横木,作为阵形就是英文字母X形阵。该阵的前方迎敌面很广,从前、左、右三方来的敌人都可以应战,因为有两排队形是朝向偏角45度方向的。这是个相当好的山地防守阵形,因为也是线形布阵,所以在山地的移动速度很快。
(五)长蛇阵
长蛇阵分阵头、阵尾和阵胆三部分。阵形变幻的时候,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很难应对。长蛇阵是根据蛇的习性推演而来的,共有三种变化:一、击蛇首,蛇尾动,这叫卷;二、击蛇尾,蛇首动,这叫咬;三、蛇身横撞,首尾俱到,这叫绞。
要破除长蛇阵,就要先限制两翼的机动能力,使其首尾不能相顾。所以,最好的破阵方法就是,揪其首,夹其尾,斩其腰。具体方法就是在我方步兵阵群中设下陷阱,用两个步兵方阵阻止两翼的机动骑兵出击,再用重骑兵对蛇腹的步兵发动冲击,使其阵形散乱无序。一举击溃步兵方阵,将长蛇阵切割成为三块。这样一来,长蛇阵被分割,不得不各自为战,三方配合作战难以实现,阵法就不攻自破了。
(六)车悬阵
车悬是一种骑兵阵。部队排成不互相推挤的多列迎敌,实际上这就是一种车轮战法。该阵法在古代非常实用,最为常见。
古代战争和现代战争一样,最大的伤亡和战果不是体现在有组织的对抗中,而是在破坏了敌军有组织的战斗之后,而各种各样的阵法就是组织作战很有效表现形式。换句话说就是:破阵后才是真正屠杀的开始。所以说,在实力相差不大、互相对峙的情形下,想方设法破坏敌方的阵形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为什么有些古代胡人骑兵爱用弯刀?
这其实是个误区,一直到蒙古人西征之后,北方的游牧民族才开始使用弯刀,而且和西亚地区的弯刀相比,东方的弯刀还是太直了,只有很小的弧度。
像之前北方的匈奴也好,鲜卑也罢,所用的家伙事都是直刃刀剑。之所以热衷于直刃刀剑,一方面是当时冶铁技术的限制,在魏朝灌钢法出现之前,铁质武器都是加热打制,像弯刀这样形制的武器,不说中国了,世界其他地区也做不出来。
弯刀最早出现在西亚地区,而且发明者也不是游牧民,而是阿拉伯的哈里发王朝,当时阿拉伯人也掌握了灌钢法,并且在实战中发现了弯刀在骑兵战争中的优势。
首先这种弯刀并非影视作品中那种夸张的弧度,弧度大小通吃不超过π/2弧度,也就是1/4个圆。其次利用马匹冲刺的威力,弯刀可以很好的将冲击力沿着圆弧平均散开,不至于对使用者的手腕造成创伤。总而言之,其符合力学的设计,是弯刀得以推广的原因。而后世的游牧民多生活在马背上,热衷于弯刀,也就不足为奇了。
弯刀出现的时间不算早,虽然哈里发王朝7世纪末就已经出现,但是一直到十字军东征期间,弯刀才出现在战场上。而正如我前面说的,直到蒙古人征服中亚,东方人才开在骑兵上大规模装备这种武器。而此前,从宋代的《武经总要》上便可得知,东方并不存在铁质的短刃弯刀,像刀身带弧度的长柄刀和麻扎刀,也不属于弯刀的范畴。
有什么适合刻在梳子上的诗句?
宝钗楼上妆梳晚,懒上秋千。
闲拨沈烟,金缕衣宽睡髻偏。——宋 陆游《采桑子·宝钗楼上妆梳晚》 释义:女子在闺阁梳妆打扮后,慵懒地荡秋千。悠闲地拨弄沉香,花冠不整,衣宽髻偏。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宋 苏轼《蝶恋花·京口得乡书》 释义:北固山下三面都是水。弧形的江面,仿佛是碧玉梳子,苍翠的山峰,好象是美人的发髻。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宋 欧阳修《南歌子·凤髻金泥带》 释义:手持巴掌大小的龙形玉梳,用凤钗及金丝带把头发梳饰成髻。妻子走到窗下依偎在丈夫的怀里,问道“眉色深浅合不合适宜?” 正护月云轻,嫩冰犹薄,溪奁照梳掠。——宋 辛弃疾《瑞鹤仙·赋梅》 释义:现在正是云轻月冷,层冰未消的时候,梅花临水照镜。红茉莉,穿作一花梳。金缕抽残蝴蝶茧,钗头立冬凤凰雏。肯忆故人姝。——清 屈大均《梦江南·红茉莉》 释义:穿茉莉花成串作头饰。肤莹玉,鬓梳蝉,绮窗前。素娥今夜,故故随人,似斗婵娟。——宋 苏轼《诉衷情·琵琶女》 释义:只见她肤如美玉,梳着一对蝉鬓,手抱琵琶,站在窗前。今晚的月亮照着她,好像月宫里的嫦娥特意跟她比美似的。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清歌,唱彻黄金缕。——宋 司马槱《黄金缕·家在钱塘江上住》 释义:我把犀梳斜插在头上,让头发半垂鬓边,敲响檀板,唱清丽的歌曲。绿云扰扰,梳晓鬟也——唐 杜牧《阿房宫赋》 释义:乌青的云朵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日日楼心与画眉。松分蝉翅黛云低。——宋 吕胜己《鹧鸪天》 释义:每日在楼心处画眉,婉丽的眉形如同松针,蝉翅,云黛般细腻。象牙白齿双梳子,驼骨红纹小棹蓖。——宋 吕胜己《鹧鸪天》 释义:象牙白色的一对梳子。有着驼峰的形状,刻着红纹小棹。梳子由轩辕黄帝的王妃——方雷氏启发于鱼骨而发明创造,最初得名因用木头所制,也称为木梳。现在梳子的种类繁多,如:檀木梳、枣木梳、桃木梳、牛角梳等。梳子在品种上分实用品梳、工艺梳、旅游梳、高档精品梳、保健梳等五大系列300多个品种。梳子在古时候是定情用到物品,常听说过“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的吉祥话,因此梳子是相思,是爱情,是白头偕老,更是健康、快乐的代表和象征。梳子代表相思、白头携老、爱情(古代一般有做定情的意思)梳子也代表健康,快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