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手游热血霸业,如何评价唐代七绝压卷之作王昌龄的出塞?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大概是中国所有读书人的梦想。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二十七岁的王昌龄已饱读诗书,开始了他的万里旅程。
与谢灵运、李白等人的游山玩水、寻仙访圣不同,与杜甫以及后世苏轼等人的命运多舛、颠沛流离而不得不走万里路也不同,王昌龄的旅程充满了奇幻色彩。
首先,他尚未赴科举、入仕途,就先自主选择了旅行。而且,与文人雅士最喜好的名山大川相比,更令他神往的,却是那偏远的塞外边疆。
于是,赴陇右、出玉门,整整两年的时间,他一直在大唐的西北边陲游历,也因此而写下了众多精彩的边塞诗篇。
其中,就包括这首著名的——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诗一共两首,其中的“秦时明月”这篇,被后世评为整个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绝句,又叫截句、短句等,四句一诗,通常为五言或七言(也有六言的,但极为少见)。绝句分为古绝与律绝两类。
古绝多在唐代以前,魏晋时期较为盛行,与乐府诗一脉相承,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古绝对于平仄韵律等要求不严,创作比较自由。
而律绝则从南朝后期律诗兴起之后诞生,至唐代达到鼎盛。律绝按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其形式上就等同于半首律诗。律绝也成为传世最多、最为后世认可的绝句诗的主要代表。
(因为在形式上就像是把整首律诗截开、断绝开,因此也有人认为这才是“绝句”这种体裁名称的由来)
律诗可算是古诗词中,对格律对仗要求最为严格的体裁了。八句四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与颈联相互对仗,并且有着极严的平仄韵律要求。
而绝句则可以选择律诗中或头尾两联,或中间两联,或者前四句,或者后四句均可。在创作格式上相对律诗要自由的多,但是在表现功底上却有着更高的要求。
王昌龄在整个唐代中,绝对是以七绝诗而著名的,号称“七绝圣手”,在七言绝句的造诣上与李白齐名。而他也是推动绝句从稚嫩走向成熟、最终在中晚唐时期成为流行体裁的一大功臣。
唐·司空图:国初,上好文章,雅风特盛,沈宋始兴之后,杰出江宁,宏思于李杜。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王昌龄多意而多用之,李太白寡意而寡用之。昌龄得之锤炼,太白出于自然,然而昌龄之意象深矣。 明·王世贞:七言绝句,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明·吴乔《围炉诗话》:王昌龄七绝,如八股之王济之也。起承转合之法,自此而定,是为唐体,后人无不宗之。留传至今的唐代七绝诗,初唐仅77首,盛唐有472首。而其中,仅王昌龄一人就占了74首。他创作之高产,以及在七绝诗坛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由于唐代以边塞风格为题的诗人中,初唐的骆宾王、杨炯、陈子昂等人创作题材广泛,边塞诗只是其表现内容之一,尚不能算作完全的“边塞诗人”;而真正的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均晚于王昌龄,因此后人共认他为唐代边塞诗派的创始人和先驱。
王昌龄的《出塞》就属于绝句中的七言律绝,是边塞诗的扛鼎之作。
◆ 秦时明月汉时关
首句用七个字描写了两样景物——“月”和“关”。
然而,诗人仅仅用了两个特定的指向——“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隘,再加上特有的节奏和韵律,立刻赋予了首句七字以极为强大而浓烈的历史感、岁月感。
虽然描写的是静态的景物,但是读起来却能令人感到沧海桑田、时空轮转,秦汉魏晋千年的时光在舌尖、在眼前、在七字之间飞速流过。
此句不仅引人思古,更能令人感受到造化的伟大与自身的渺小。仰望夜空,看到的是与千年前强秦时人们头上的同一轮明月;左右回顾,环绕的是千年前强汉时遗留下来的关城。
想当年,秦之一统天下,汉之囊括四海,何等的王道伟岸、宏图霸业,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天上的明月、地上的雄关相比,是那样的短暂。
想当年,秦皇汉武等一时雄君英主,卫青李广等一时无双名将,在时间的面前却又显得那么的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流星一闪即逝。
◆ 万里长征人未还
如果说首句写的是千年的时间,那么此一句则转化成了万里的空间。
隋代卢思道《从军行》中有类似的语句“塞外征人殊未还”。与之相比,王昌龄万里一句则更加气韵流畅、气势雄浑。
《从军行》隋.卢思道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艮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白云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万里长征”不同的人有过不同的理解,有说将士离家万里戍守边关,有说大军出关远征万里之外的虏庭。根据上下文的涵义,我取后者。
因为前者为军士坚守边关,有家归不得,必然是胡虏入侵,处于被动防守、苦苦支撑之势;而后者则是主动进取,充满了激昂豪情,与全诗的意气更加相符。
汉时的卫青,远征匈奴王帐所在的龙城,开启了汉朝首次反攻北胡的序幕。这是中华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万里长征”,值得大书特书。
“人未还”,既有远征途中无数将士牺牲在异地他乡,再也回不了故土的悲愤,又有“青山处处埋忠骨”、“为国捐躯不计后果”的慷慨之气。
此外,与首句合起来品读,还有一种古人已随时间逝去,再也回不来的感触。昔人已逝,往者已矣,只留下天上的明月与地上的关城,诉说着他们的故事。
此一句沧桑悲凉的同时也带有振奋之意,古之英雄征战塞外,守护中原,立下了赫赫功绩千古流传,而接下来要看今者来书写新的诗篇。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此二句本义:只要有卫青那样的英雄不断涌现,那么胡虏就永远无法进入阴山雄关。
通过对古代英雄的赞美,抒发了保卫国家、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相信诗人在写此二句时,心中是将自己代入了戍边守关、带兵远征的英雄,因此能直抒胸臆,一吐豪气。
尤其是“但使”、“不教”两词,给直排的词句中加入了转折,更添节奏与韵味,堪称神来之笔。
之前,初唐崔浞《大漠行》中有两句 “但使将军能百战,不须天子筑长城”,与王昌龄此二句句式相近,所述之意也基本相同。然而前者毕竟落于具体而微的人事与论述之中,在气势上略低于王昌龄此二句一头。
《大漠行 》唐.胡皓单于犯蓟壖,虏骑略萧边。南山木叶飞下地,北海蓬根乱上天。科斗连营太原道,鱼丽合阵武威川。三军遥倚伏,万里相驰逐。旌旆悠悠静潮源,鼙鼓喧喧动卢谷。穷徼出幽陵,吁嗟倦寝兴。马蹄冻溜石,胡毳暖生冰。云沙泱漭天光闭,河塞阴沉海色凝。崆峒北国谁能托,萧索边心常不乐。近见行人畏白龙,遥闻公主愁黄鹤。阳春半,岐路间;瑶台苑,玉门关。百花芳树红将歇,二月兰皋绿未还。阵云不散鱼龙水,雨雪犹飞鸿鹄山。山嶂绵连那可极,路远辛勤梦颜色。北堂萱草不寄来,东园桃李长相忆。汉将纷纭攻战盈,胡寇萧条幽朔清。韩昌拜节偏知送,郑吉驱旌坐见迎。火绝烟沉左西极,谷静山空右北平。但得将军能百胜,不须天子筑长城。后世有评者说,此二句还有一层意思,是诗人认为朝廷用人不当,好大喜功,从而提出的讽喻之意。比如《批点唐音》、《唐诗直解》中均称此诗“惨淡可伤”。但根据全诗意韵与当时的时代特点,我不取这一说法。
王昌龄出塞游历时,正值唐朝最鼎盛的开元盛世之时,这也是中国古代国力最强盛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此二句既充满了豪情壮志,以及身为唐人的一种傲然自信。
此外,我之所以认为此诗只有进取激昂,而无半点颓唐之意,是因为诗中的两个地名“龙城”与“阴山”:
龙城,为西汉卫青远征匈奴的王帐所在地“笼城”(在今天的外蒙古鄂尔浑河西侧、和硕柴达木湖附近,已经接近外蒙古的北疆,离俄罗斯不远了)。
阴山,横亘于今天的内蒙中部,东抵河北、西至阿拉善,将北方的瀚海沙漠与南方的河套中原一分为二,隔开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与南方的汉族,自古就是中原北方的天然屏障。秦、汉两代均在阴山上修筑长城。
可以看出,龙城远而阴山近。有语云:最好的防守是进攻。从这个意义上说,诗人强调的是:要像卫青那样直捣敌人巢穴,将防线推进到敌军内部核心里去,使敌人溃败崩散,自然就不用操心敌军会南下入侵、进入阴山这些事了。
这哪是保守啊,这气势分明是积极强大到近乎嚣张了!
诗,既是心声,也是文道。二者缺一不可。
在我看来,王昌龄的《出塞》,成功将二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也是因此才能被后世称为唐代七绝之首:
◆ 《出塞》之美,美在凝炼上
全诗来看,前两句是怀古,后两句是喻今。这固然是怀古诗的通常格局,但是此前的怀古诗基本都是乐府长篇,至少也是八句的律诗。如后世宋词更是字句繁多,极少有如此之短的。
因其篇章短,固而难度倍增,对于作者的煅句炼字有着极高的要求。能力与境界缺一不可,否则,不是落入下乘的具象细节里,就是转成空洞华丽的感怀中。
也因此才能看出王昌龄的水平,遣词用字恰到好处,既不刻意虚华,也不屑于在细节上纠缠。全诗均是大笔泼洒,一气呵成,起承转合,顺势而成章,无任何雕凿之迹,浑然如天成。
《出塞》这首诗也充分展现出王昌龄对于七绝超强的把控能力,所以才能够把高度的概括性与丰富的表现力这两个几乎截然相反的美学因素凝炼于一诗之中。
我曾想过、试过对诗中词语改动替换一下,但是思考许久才不得不承认,本诗短短二十八个字,可谓一字不能改。它就像一块完美圆润的白玉,改换任何一个字都会在上面留下一处微暇。
◆ 《出塞》之绝,绝在内涵上
无须长篇大论,而凝聚千年世事兴衰;不必华丽词藻,而透出无限壮美豪情。
全诗熔古今与一炉,锻炼成金。体裁为七绝,气质兼乐府;既刻画边塞风情,又蕴含怀古追思;既有悲凉厚重,又转成雄壮慷慨。
王昌龄在短短一首七绝之中,竟能包容下、表达出如此之多的意境,除了其人思想高远、文采高绝之外,应该也是运数使然。诗人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思路之下,撞出了最绚丽的火花。
眼前的塞外、边关、月夜,刚好触发了诗人追忆秦汉六朝的思古之情,激起了怀古的感慨,忽然又涌上无限的意气,古与今、事与情、眼前此刻与千古以来,所有这一切都在发生重叠、变幻、碰撞……最终通过诗笔凝落在纸上,汇聚成了这篇千古绝唱。
◆ 《出塞》之雄,雄在气势上
气势雄壮,在字句上。《出塞》整篇没有晦涩的字眼、没有繁复的句式,仅用最为常见的寻常词句,组合起来却形成了滚滚洪流般的雄壮气势。
这也造就了此诗的一大特点——当逐词逐字的解析时,极为平凡,似乎没有深意;而当忘掉解析,仅宏观的全篇吟诵时,却给人以极强烈的美感。以平凡,寓不凡。
王世贞《艺苑卮言》:于鳞言唐人绝句当以此压卷,余始不信,以少伯集中有极工妙才。既而思之:若落意解、当别有所取;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气势雄壮,更在寓意中。《出塞》诗中,既透露着坚毅不拔、百折不回、一往无前、舍身忘死的军人风范,又表达出“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的强大自信,和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雄浑壮阔之气透纸而出,直冲霄汉。
◆ 《出塞》之强,强在风骨上
王昌龄此诗写成之时,正是唐朝的“开元盛世”之时。既李世民“贞观之治”、李治“永徽之治”、以及武则天的励精图治之后,再加上玄宗李隆基前期锐意改革,整饬吏治,选贤任能,使得国力空前强盛,大唐已经达到其极盛之时。
此外,在军事上,此时的唐朝已经有自信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兴复马政,对外则算得上四夷宾服——
不仅收复了之前被迫“赐给”吐蕃的河西九曲之地,还迫使契丹、奚、靺鞨、室韦等少数民族政权再次臣服;不仅攻灭了盘据在西域的西突厥政权突骑施,兵锋一直到今天的克什米尔地区,吞并了大小勃律,还拉拢回鹘逐步消灭了复国的后突厥国。
在这样的盛况中,以及募兵制之后文人中逐渐兴起的从军热潮中,年轻的张昌龄远出边关,游历塞外,心中自然带着对国家的骄傲与身为唐人的强大自信和骨气。这份自信融入到诗中,透露出的,是诗人浓浓的爱国激情。
参考:
《新唐书》
《旧唐书》
《唐才子传》
《全唐诗》
《唐才子传》
《河岳英灵集》
十送红军电视剧豆瓣分?
本剧暂无豆瓣评分
20世纪前半叶,古老的华夏大地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变革。各方势力云集角力,群雄逐鹿,为着千秋霸业展开激烈的对抗。而就在这个时代的乱流之中,一支心系百姓的红色部队为古老国度的前路点燃了一盏明灯。千千万万的红军儿女前仆后继,为祖国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书写了悲壮激昂的感人诗篇。本片聚焦为新中国建立奠定坚实基石的红军部队,并对十组红军儿女做了近距离的特写,引领21世纪的观众再度触摸他们他滚烫而赤诚的血液与灵魂。历史上秦始皇真的不近女色吗?
不是不近女色,而是他是做大事的人,没有特别宠爱👄的女色,也不会哄着宠着她们。
盘点一下那些你觉得无法超越的影视精彩片段?
《还珠格格》中的容嬷嬷,被人恨的牙痒痒的角色,李明启老师也因此被观众记住了。
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随后一直有模仿者,可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超越了。
赵雅芝饰演的白素贞,成了一代经典。
游本昌饰演的济公,再无后来者能够突破这个角色。
王刚,原本是央视的一名主持人,自从将和珅刻画的惟妙惟肖,他就成了和珅的化身,可能很多人看到王刚本人,浮现在脑海的第一印象那就是他饰演的和珅。
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这是最接近原著的一个版本,可以说后来拍摄的《红楼梦》,再也无人能够将林黛玉这个角色发挥的淋漓尽致。
王祖贤饰演的聂小倩,让鬼也变得那么多情。
朱茵饰演的紫霞仙子,成了当年《大话西游》中最经典的角色。
李连杰饰演的黄飞鸿,让后来者只能仰望。
“提剑跨骑挥鬼雨,白骨成堆鸟惊飞,尘世如潮人如水,可叹江湖几人回。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摧,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这是徐克对林青霞东方不败的评价。
无论是打戏,装扮,气质甚至是配音都堪称经典。作为一个不可言性别的人物,林青霞饰演的东方不败前半部分偏男性,但是遇到令狐冲之后开始朝女性发展。这样一个变化林青霞也转化的很好。
无论怎么翻拍,李若彤版的小龙女都深深的刻画在了观众的心中。当然神仙姐姐的小龙女也仙气十足。
发哥饰演的许文强,将他对丁力的义气,对冯程程的爱,以及对日本人的恨意,都演到了骨子里,当年的英姿也是众多人模仿的对象。
张国荣饰演过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形象,但是给人影响最深的要当属《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了吧。
在张国荣之后再没有一个人能把程蝶衣这般如痴如醉,程蝶衣的凄美、程蝶衣的不疯魔不成活、程蝶衣的雌雄莫辩、程蝶衣的“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这个人物就是为张国荣量身定做的一样等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