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来唠唠我前段时间琢磨《大话水浒》这事儿。
起因是啥?
也没啥特别高大上的理由。就是前阵子在家闲着,偶然在网上刷到有人提这书,说跟咱们小时候看的那个《水浒传》电视剧、连环画啥的不太一样。我就好奇,想着看看它到底“大话”在哪儿。
正好手头没啥事儿,就找来看看。我也没抱太大希望,毕竟原著《水浒传》那可是大部头,深入人心。这《大话水浒》听名字就有点“戏说”的感觉。
翻开看看
我先是粗略地翻翻。发现这书确实有点意思,它那个关注点,跟原著真不一样。原著里好多人物,感觉就是跟着宋江大哥一条道走到黑,招安就招安。但这《大话水浒》,好像特别给那几个不想招安的头领加戏,把他们写得更有性格,更有自己的想法。
比如里面对一些人物的结局做改动。我记得有人提过,像李逵,原著里是喝宋江给的毒酒,挺愚忠的。但这书里头,好像给他安排个别的死法?这就让我觉得有点颠覆。它不是照着原著的路子走,有点像是作者自己重新搭个台子,让那些梁山好汉上去演另一出戏。
- 人物感觉变: 不再是铁板一块,各有各的小心思,更像活生生的人。
- 故事走向不同: 特别是招安那块,感觉冲突更激烈,不是一味地顺从。
- 阅读感受: 确实像有人说的,节奏快,读起来不累,有点风趣,但又有点“造反”的味道,对着原著来的那种感觉。
我的实践过程
我当时看这书,没把它当成什么严肃文学来读。就跟看个故事会差不多心态。我窝在沙发上,旁边放杯茶,一天看一点。
看着看着,我就琢磨开。这作者为啥要这么写?他是不是觉得原著里有些地方逻辑不太对劲?或者就是想给这些好汉一个不一样的“说法”?比如公孙胜那些法术,原著里有时候觉得挺神的,但放到整个故事里,又好像没发挥那么大作用。这《大话水浒》是不是想把这些“神神叨叨”的东西淡化点,让故事更“落地”?
我还特意去对比几个情节。比如几个主要人物的刻画,像宋江、吴用、林冲这些人,在《大话水浒》里给我的感觉,跟原著比起来,确实有点不一样。不能说谁好谁坏,就是角度不同。原著可能更注重整体的“忠义”叙事,而这《大话水浒》更像是扒开来看里面的人性,好坏都给你露出来点。
整个读下来的感觉嘛,挺顺畅的。没啥阅读门槛,文字也比较通俗。你要是《水浒传》的铁杆粉丝,觉得原著一点不能动,那可能看不惯。但你要是就想看个热闹,换个口味,那这《大话水浒》还真能读读。
咋想的?
合上书之后,我觉得,这《大话水浒》就像是水浒故事的一个“同人作品”或者“平行宇宙”。它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让你重新思考那些熟悉的人物和故事。它不是要取代原著,更像是在旁边搭个小戏台,唱一出不一样的戏。
对我来说,这回阅读实践挺有意思的。它让我意识到,经典也不是只有一种解读方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表达。这《大话水浒》好不可能每个人看法不一样,但它至少让我这个闲着没事干的人,多点东西瞎琢磨,也算没白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