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统一了三国,三国统一成功原因?
三国的统一有着很多的历史因素,经过多年的征战,各国都不可能做到鹤立鸡群,三国之中蜀国是最有可能一统中原的, 假如当时诸葛孔明可以再多活几十年的话,完成一统天下之心愿。
自从孔明去世,蜀国已不再是魏国对手,所以魏国完全可能灭蜀而一统天下。
但是司马懿后来赚曹爽夺兵权,从此,魏国实权便落入司马氏之手。曹魏一夕变成了司马晋。所以这个非三国之国的晋国其实就是从曹魏替更而来的,最后晋国完成天下一统,说明其实曹魏有这个完成天下一统的可能。
秦始皇统一后怎么又分成三国的?
秦后是中国的第一个大一统局面,汉朝。
并没有分出三国呀。如果是问为什么在汉朝分出三国,那只能说东汉末期出现各个庞大的诸侯实力,各势力互相征战,起初是董卓入京,霍乱中华,中原形成十八路诸侯阵营,袁绍是诸侯头目,后来袁绍和曹操关系破裂,而董卓被司徒王允巧施美人计,为吕布所杀,西凉军入京,各个阵营又开始互相倒戈,火拼,其中北方袁绍势力最大,但在官渡之战后,曹操获胜,曹操本想统一北方,但孙权、刘备联合,赤壁之战大胜。而后,以关于失荆州,刘备报仇未遂,逐渐形成了三国局面。当然,三国形成时候北方是曹丕,而不是曹操,南方孙权,西南刘备,魏蜀吴正式形成。如果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东汉末期诸侯争霸的结果。
三国演义中两个主要的人物是谁?
如果说二个主要人物的话,就刘备和曹操,如果是三个主要人物的话就还有孙权,刘备不用多说,是三国演义不可或缺的,刘备身边的关羽和张飞,还有赵子龙,他们构成了刘备军的主力,刘备的仁义,道德吸引人才。
曹操,是典型的奸雄,他在电视剧中的个性刻画的很形象,把曹操的那种奸雄刻画得很到位,如果没有曹操,就可能缺少了一个反面人物,所以,他也是不可或缺的。
孙权算是刘备和曹操之间的人物,他的个性算是中庸的那种。也是不可或缺的。要说两个主要人物,那就是刘备和曹操了。
为何始终无法统一三国?
您好,我是天道学苑;
很高兴和您一起探讨。
您的问题我将从以下两方面来解答:
第一部分:诸葛亮是否是神机妙算?
第二部分:为何始终无法完成统一?
首先看,第一部分:诸葛亮是否是神机妙算?
从《隆中对》看,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一清二楚;那么:
1.本应从“天下苍生”“黎民百姓”的角度考虑,去投奔曹操,以保证尽早完成统一,停止战乱,恢复生产;
2. 但诸葛亮却,愣是选择了刘备,用以显摆他自己的所谓“神机妙算”的能力;“天下苍生”“黎民百姓”却因此,整整苦于战乱八十年;是本应没有的。
3. 假如诸葛亮从“天下苍生”“黎民百姓”的角度考虑,而去投奔曹操;那么“赤壁之战”时就可以完成天下统一啦;“天下苍生”“黎民百姓”也就不会有后来整整八十年的战乱之苦。
其次看,第二部分:为何始终无法完成统一?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在做天在看”,逆天而行的结果难道会成功?
2.曹操那里的能人志士众多,谋士大家更多;诸葛亮难道没有心虚的可能吗?
3. 在用人上,更是以己推人,一意孤行,后继乏人。在做事方面,有被人称道的“鞠躬尽瘁,亲力亲为”,却只能是“举轻若重,分身乏术”,积劳成疾,死而后已。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最后总结:
中华文明的核心(精髓、要义)是: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敬天爱民、敬天爱人;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礼义之邦、崇文尚武;5.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华文明的第三大主根。诸葛亮明知此核心(精髓、要义)而不为,岂有不败之理,又岂能完成统一。
警醒警惕啊中华文明,警醒警惕啊中华民族,警惕警醒啊中华儿女们!!!
谢谢大家
独立思考-客观理性-中华立场-百姓视角
文化历史-增长智慧-经济发展-全球视野
天道学苑、天下先生非常祝福您的平安健康
也非常感谢您的关注和转发
为什么最后统一天下的是魏国?
这个国家可以从三个国家实际情况做分析!
蜀国首先蜀国自关羽大意失荆州后,丢掉了一大片重要的腹中地区相当于现今的湖北与湖南一大块。而蜀国又在彝陵之战中惨败,不仅没收复失地还造成了兵力与国力的耗尽。
留给后主刘禅与诸葛亮的也就只有蜀地(今四川)那么巴掌大地方。虽然崇山峻岭方便固守,但是出兵与运输同样成为了重要大问题!按照诸葛亮的北伐计划,第一阶段就是攻取长安(陕西省西安),而后在进行第二阶段攻取洛阳定中原的宏伟蓝图,该计划看起来比较合理,但是实行阶段非常艰难。
从诸葛亮三次北伐失败不难看出,由于地形限制蜀国进攻路线大都分兵作战,无法将兵力集中施展开,而且由于地形限制运送粮食常常跟不上队伍。而魏国不仅兵多将广,作为防御一方有充分兵力与国力能够合理分兵把守,组织反击进攻。
蜀国即便拿下长安城,完成了第一阶段北伐。诸葛亮也无法领导第二阶段方案了(去世),因此人才缺乏又是大问题。连姜维接替他的将领还是“降将”挖过来的。
吴国吴国与蜀国情况相当,稍微好点。夺取了蜀地荆州与长沙又拥有长江天险做保护!但是以吴国的国力,发动全面战争还是不可能,要问鼎中原就必须优先拿下离长江边最近的一个重要点做支撑。这个地方便是合肥(今安徽省),因为它不仅长江近而且离荆州也近。只有拿下合肥,荆州军团才能与吴国主力合兵一处,北上可以直接威胁许都(今许昌);东进可以拿下徐州(今江苏)。
魏国也不是吃素的,魏国一开始便了解合肥的重要性。不仅将其打造成要塞城市,还派遣最精兵强将固守:张辽与李典、乐进等镇守合肥,并多次击退孙吴的进攻,在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合肥之战,张辽率800将士冲击孙权的十万大军,打到了孙权的主帅旗下,令孙权闻风丧胆,吴军披靡溃败。后以七千之众大破吴国十万大军,差点活捉孙权。张辽威震江东,声名大噪,“张辽止啼”也成为民间流传的传奇典故。
由于一直拿不下合肥,还间接消耗了大量国力,在孙权去世后的吴国,也陷入人才匮乏的尴尬境地。吴本地将领天生习水战,步战。要想问鼎中原就必须拥有统御一切的优秀将领,尤其是适合北方平原作战的优秀骑兵将才,乱世之时还有不少北方“逃难”而来的优秀人才。三国鼎力之时,魏国治理井条有序,社会稳定,也就没人在愿意南下了投靠了。
魏/晋国司马昭夺取政权后,魏国的不仅拥有拥有广阔的领土与千万人口,经过曹氏几代人修养政策经济水平发展稳定快速。而且从不缺乏新老更替的优秀人才,兵力与物质的补给也非常充足!景元四年(263年),魏国优先伐蜀,分兵三路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大军灭蜀汉,就显示出了魏国强大的国力!
司马昭去世后,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改元泰始。咸宁五年(279年),司马炎命杜预、王濬等人分两路大军分兵伐吴,吴国前后不支,于次年被灭,统一全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