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有几个省,东北的吉林省原省会城市是吉林市?
吉林省是我国东北地区的省份之一,吉林省的省会在长春,长春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城市之一。与此同时,吉林省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吉林省下辖了一个吉林市,吉林市是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也曾经是吉林省的省会所在地。1954年9月,吉林省的省会从吉林迁移到了长春。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出现了,吉林省的省会为何迁往了长春呢?

首先,我们聊一下吉林地区的历史。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原王朝主要控制中原、江南地区,蒙古草原和东北地区,则是北方游牧政权的势力范围。中原王朝在强盛时期,会进行一系列的大规模北伐,但无法从根本上重创游牧政权。即使是比较强大的中原王朝,一般也只能控制辽东地区,也就是现在的辽宁省等地,无法控制吉林、黑龙江等地。
清朝的前身后金政权,本身就是东北地区的渔猎民族出身,在后金政权崛起的过程中,逐步控制了整个东北地区 。清朝建立以后,利用与蒙古各部联姻的机会,彻底控制了蒙古各部。在清朝入关之前,已经拥有了东北和蒙古草原等地。

清朝入关以后,逐步控制了整个中原地区。由于本身就是游牧政权出身,因此解决了北方长期的威胁。清朝在内陆地区继续使用明朝遗留下来的行省制度,并且进行了分割和改善。但是在边疆地区,则没有出现行政区划和行政官员。例如东北地区,出现了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和盛京将军。当时,吉林将军的将军府就在现在的吉林市。
由于没有行政官员,这些镇守将军对各地的控制力很差。在清朝国力强盛时期,这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随着清朝的国力严重衰败,西方列强开始染指东北地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加强东北地区的管理,成为了清朝最高层很重要的任务。

1907年,清朝在东北地区建立了黑龙江、吉林和奉天三个省份。借鉴吉林将军的名称,吉林省建立,省会选择了吉林市。也许大家会问,为何当时没有选择长春,而是选择了吉林呢?请注意,在清朝统治的末期,吉林省的人口数量还不是太多,当时的长春仅仅是一个县。吉林府是全省最大的城市,因此只能选择吉林。从清朝末期开始,东北地区开始大规模的修建铁路。
长春成为了东北地区的铁路枢纽城市,与郑州、石家庄等城市的命运差不多,依靠铁路的带动,长春的经济开始迅速发展,吉林市则没有这样便利的交通条件。在近现代历史上,日本军队占领了东北地区,并且扶持了著名的伪政权。

在伪政权统治时期,长春成为了“首都。”既然是首都,在各方面的投入自然就非常大,长春的城市配套设施逐步成熟,城市面积逐步扩大。在各方面已经超越了吉林市,从首都的选择,已经证明了长春各方面的势力。日本战败投降以后,吉林市再次成为了吉林省的省会,长春仅仅是吉林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
在建国的初期,我国曾经拥有10多个直辖市,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等城市都暂时成为了直辖市。从直辖市的选择来说,当时的长春已经超越了吉林。随着全国的逐步稳定,我国开始重新调整各地的行政区划。尤其是进入恢复生产的阶段以后,调整行政区划非常有必要。
1954年,我国很多省份都出现了行政区划的调整,一部分省份被撤销,例如松江省、绥远省等等。还有一部分省份,出现了省会城市的迁移。河南省的省会从开封迁移到了郑州,黑龙江省与松江省合并以后,黑龙江的省会从齐齐哈尔迁移到了哈尔滨。就在同一年,吉林省的省会从吉林迁移到了长春。截止目前,长春仍是吉林省的省会,而且是最大的城市。
吉林市则是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仅次于长春市。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最近几年时间里,吉林省的发展开始疲软,很多城市出现了原地踏步。针对这样的问题,如何发展各地区的经济,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为什么东北三省的人要被统称为东北人?
因为东北三省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其实与其他地区产生了政治隔膜。
明朝时期在明朝,大明朝廷建造了明长城,如下图:
一道山海关隔断了辽东与明朝,辽东虽然名义是明朝的领土,实际上是明王朝的战略缓冲地带,整个辽东就是一个堡垒。
洪武四年: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了辽都指挥使司于辽阳,下设有前、中、后、左、右五卫、金州卫,整个辽东分为海、盖、金、复四州。
洪武八年:改设辽都为辽东。
洪武十九年:设东宁卫,沈阳中卫。
洪武二十年:设三万卫。
洪武二十一年:设铁岭卫、义州卫。
洪武二十三年:设广宁卫。
洪武二十六年:设广宁左屯卫、前屯卫、后屯卫。
洪武三十一年:设沈阳中屯卫、安东中屯卫。
朱元璋在几十年间对辽东军事进行了十几次改动。朱允炆在位虽短,对于辽东也下了一道旨意。朱棣六道,洪熙皇帝朱高炽在位十月换了一任征虏将军,宣德年间朱瞻基四道,到了万历年间得有二十几道,到了崇祯皇帝,几乎是一年一道圣旨。
明朝享国313年,16个皇帝,平均下来每两年就要对辽东军事进行整顿,实质上辽东就是一个堡垒,而不是正常的国家领土。
这导致常年备战的辽东与山海关内的大明完全是两个世界,一个是寒风瑟瑟、整军备武的军事堡垒,一个是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
清朝以来清兵入关,就把国家划分为关内和关外,对关外实行抚民政策,对关内实行血腥镇压。
在打完仗以后,除了皇帝和朝廷在关内,大多数的铁帽子王都在关外带兵,许多满族人仍然在关外生活,双方的文化并没有完全地融合。
直到清朝晚期,清廷开始用优惠政策吸引百姓闯关东,这才为关内外的融合提供了条件,但随着关内百姓大量涌入关外,清朝一度限制闯关东的人数。
民国时期,奉系军阀张作霖长据关外,与关内的奉系军阀不死不休,又导致很长时间关内、关外的隔阂。
而后张作霖为了抵抗日本移民增多,放开了闯关东的限制,再到张学良易帜,国家一统,关内、关外才合为一体。
之后日本入侵建立了伪满洲国,东北人民生活在敌人的爪牙下。
1945年,抗战结束,东北才结束了几百年的流浪,回归大家庭。
虽然现在没有了政治、地缘隔阂,但是由于长达数百年的政治隔阂遗留下来的认知,所以东北三省都愿意接受东北人的称呼。
而且我的一个内蒙古的朋友说:他们内蒙古人一般也认为自己是东北人。
所以东北人可能不只是东北三省,还有可能是东北四省。
哪个城市更有存在感?
说实话,东三省都是差不多的!气候、温度等从天气来讲,肯定要靠南的沈阳更胜一筹,但是又强得了多少呢!都是在东北这嘎达!哈哈!
我是一个哈尔滨人,这三个城市我也都多多少少的去过几次,从我个人的观点和观察来看!简单和大家讲讲!
东三省的这三个城市,其实我和大家的想法差不多!最先pass掉的就是长春啦!请别喷我!倒不是我不喜欢这个城市,只不过从各种数据等方面分析,长春都是排在最后的,而且从我个人去长春游玩,在城市里观察发现,长春的发展也是最后的,无论是商业发展,还是人文发展,还是城市的干净整洁程度,真的都是排在最后面的!虽然城市里面也有水系,但是总觉得长春是那种干干巴巴的城市,满街都是灰尘,整个城市都是灰土土的!在美食方面好像也没有太能拿得出手的!有次去长春找朋友玩,朋友竟然请我们吃了说是比较有特色的火锅,火锅?大家都知道,哪哪都有啊!叫啥特色!但是就算我说的不对,我在网上也搜了!长春好像没啥特色美食吧!
沈阳我还是比较推荐的!各种数据啊!各种城市建设啊!各种商业啊!都是要强于其他两个城市的!我也比较喜欢,城市大,街道宽,不会有哈尔滨那么堵车,虽然城市中很多老建筑没有哈尔滨那么有特色,没有哈尔滨的漂亮,但是我是一个年轻人,要是说在城市里面发展,我还是比较喜欢在沈阳吧!毕竟发展要更多一些!
再说哈尔滨,我是哈尔滨的本地人,所以很了解哈尔滨,虽然这些年哈尔滨也在积极的改造。努力的招商,做一个各种方面都积极建设的小伙,但是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商业发展,想必只要你在网上随便了解一下,都是不及沈阳的吧!而且不说大家也都明白,沈阳和哈尔滨来对比,国家给的各方面政策也会有不同吧!虽然我不是专业的数据分析人士,这些都是我从我自己的观点和这么多年来的观察感觉到的!所以说来说去,我还是比较喜欢喝推荐沈阳的!
中国古代东北是什么国家?
一、先秦时期
自有文字时起,东北作为一个地区就已载入典籍。《尚书·禹贡》最早把东北载入典籍,把远古中国划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盖今辽宁省西部地区;“青州”则把今辽宁南部主要是辽东半岛置于州的辖境之内。
相传“九州”为禹治水后所设,而舜又析“九州”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东北是幽州,即辽宁北镇以西地区简称辽西;分青州“东北”为营州,即今北镇以东地区称辽东。
“东北”一词,最早发见于《周礼·职方氏》。“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山海经》中,“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 “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二、汉晋时期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兵由水、陆两路进攻,灭亡盘踞在朝鲜半岛北部的卫氏朝鲜。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统一其旧域后,在那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在朝鲜设置了乐浪郡、玄菟郡(约在今朝鲜咸镜道)、真番郡(约在朝鲜黄海道、京畿道各一部)、临屯郡(约在今朝鲜江原道),史称“汉四郡”。四郡其下各辖若干县,郡县长官由汉朝中央派遣汉人担任。很显然,“汉四郡”的设置,说明汉武帝已经将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纳入了汉帝国的统治范围。
公元前82年,西汉中央政府将真番、临屯二郡撤销,将玄菟郡西迁至辽东地方,并将此三郡之属县合并于乐浪郡。新的玄菟郡(郡治在今辽宁省新宾北汉城),在其下新设高句丽、上殷台、西盖马三县。西汉末年起,高句丽族及其王国政权兴起于辽东地方玄菟郡。
三、公孙氏政权
两汉、魏、晋时期,公孙氏是辽东大姓,长为辽东郡郡吏,东汉末公元189年---238年,辽东公孙氏政权在50多年里,前后经历了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和公孙渊三代四位统治者,辽东太守公孙康管辖乐浪郡地区,将乐浪南部分割出来,设立带方郡。
四、唐朝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朝灭亡高句丽后,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以统辖其地,所辖包括辽东半岛全部、朝鲜半岛北部、吉林西北地区和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百济故地,包有今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下游西岸及库页岛直至大海。
罗唐战争后,安东都护府从平壤搬到辽东,成为唐朝管理辽东,以及高句丽、渤海国等地的一个军政机构。有唐一代,辽东即鸭绿江南北的高句丽故地其主体部分仍然属于大唐王朝,新罗的疆域仍然在大同江及平壤以南。新罗仍然臣服于唐朝。
722年(唐开元十年),黑水靺鞨首领倪属利稽至唐朝贡,唐玄宗设立黑水军,以后改设黑水都督府,由部落首领担任都督和刺史职位,中央也派内地官员来这里任长史(副都督、副刺史)。
五、辽金时期
唐朝末年,契丹在首领耶律阿保机把两大部落统一起来,自立为王。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国号契丹。阿保机逝世后,其子耶律德光继位,公元947年改国号为辽,改皇都为上京。辽朝鼎盛时的疆域,东至当今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东北到外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南抵天津市、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带,与北宋对峙。
五代十国,此为营州、平州之地。梁和唐时,在卢龙城设平州、卢龙县治。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契丹占据了营、平等州,晋、汉、周时,一直为契丹所据,后契丹改国号辽。
公元1113年,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举兵夺取松花江流域。1115年称帝,国号金,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以南)。建国后继续征战,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大金最盛时超过极盛时期的辽国,囊有当时的北方。
六、元朝
1287年元末元顺帝(元惠宗)回到东北祖先之地: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上都---赤峰应昌府---呼伦贝尔盟捕鱼儿海(贝尔湖),而没有回漠北,东北的岭北行省东部和辽阳行省是元朝大本营;他的后代达延汗1470年又重新在东北察哈尔建立北元中心,元朝设立辽阳行省和岭北行省东部,统辖东北全境。
七、明朝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市)称帝,建立明朝,同年灭元。在辽东都司,农业、手工业都得到很大发展。辽阳地区,明朝时是“岁有羡余,数千里阡陌相连,屯堡相望的富饶地方。当时,辽东都司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也很发达。辽东的三万卫与四川的龙州、顺天的遵化,是当时全国闻名的三大冶铁中心。吉林市是明朝设在东北的造船基地。
于是洪武四年(1371年)明在辽东设置定辽卫都卫,洪武八年(1375年)明改定辽卫都卫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辽东二十五卫,一百三十八所,二州,一盟。
八、清朝
1616年,建州女真领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大汗,重建大金国,史称“后金”。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女真族号为“满洲”。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统一全国。清朝初期对东北实施军府制,1661年开始建立柳条边,封禁汉人移民。
晚清边疆危机日甚,清朝被迫开放边禁,采取“移民实边”的政策。1861年至1880年代陆续开放了吉林围场、阿勒楚喀围场、大凌河牧场等官地和旗地。1882年(光绪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垦,设立珲春招垦总局,此后又开放了黑龙江地区的土地开垦。并且在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改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设巡抚,并设东三省总督。
九、民国
民国初1911---1931年为张作霖父子的奉系东北军统治,包括奉天、吉林、黑龙江、热河和部分时期的察哈尔特别区。
十、日据时期
日本关东军在东北建立了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和伪满洲国。
十一、解放后
(1948年—)东北从东北人民政府的共同行政区过度到东北经济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有哪些区?
昌吉州辖2个县级市、4个县、1个 自治县,没有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东邻哈密市,西接石河子市,南与吐鲁番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毗连,北与塔城、阿勒泰地区接壤,东北与蒙古国交界,边境线227.3公里,是古代“丝绸之路”新北道通往中亚、欧洲诸国的必经之路。
昌吉州是新疆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已基本形成了粮食、棉花、畜产品、制种、蔬菜等支柱产业。州域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4个团场以及乌鲁木齐石化总厂、准东石油基地、玛纳斯电厂等一批中央、自治区所属企事业单位。
昌吉州取“昌盛吉祥”之意,成立于1954年,是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州域面积7.39万平方公里,有回、汉、维吾尔、哈萨克等42个民族,总人口160万人。州辖5县2市,没有行政区,但有三个国家级园区,分别是:
一、5县
1、玛纳斯县;
2、呼图壁县;
3、吉木萨尔县;
4、奇台县;
5、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二、2市
1、昌吉市;
2、阜康市。
三、3国家级园区
1、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
2、昌吉该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参考资料: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网站
《概况》
网页链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